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速查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

中考历史专题速查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

年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8年中国
成功举办第本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②新中国是主权 独立的国家;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 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 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 国家独立是国家外交的前提,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
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
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
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
新中国 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 来——走向
世界
成就
际会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 布局。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约》;②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
近 代 晚清时 的期 屈 (1840 辱 —1912 外 年) 交
史实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③1894年,日本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④1900年,八国联军发 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 条约》 ①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948年)
斯联盟,成为反法西斯联盟国的主要成员

代 的 屈 辱 外
南京国民
民国时期外交,从被动到主动,由屈辱到
政府时期 (1927—
影响
赢得尊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转折点,提 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
1948年)
创始国

外交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国际 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突破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
政策。 2.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开国大 典上明确宣布。
(2
①“
(3 ①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 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 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 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政策调整 (1 (2)积极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
(3)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世 界的繁荣发展。
3.具体活动 (1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③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正式加 入WTO。 (2 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21世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美:中国国力的提高;遏制 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收缩。 中国: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 的解决。
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列强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势力。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近代现代史外交专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外交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专题〖主题知识概要〗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主要包括中国中央政府对外交涉过程及相互关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复习中可以抓住五个重点:一、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关系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虚骄自大。

2.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但并未放弃抵抗。

林则徐等人开始放弃“夜郎自大”的观念,但统治者大都顽固坚持“天朝上国”那套。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有了较大的变化。

(1)通过辛酉政变,那拉氏、奕訢等掌握清政权。

通过战争使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是心腹之患,于是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过去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这时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开始了洋务运动。

(3)过去不许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标志着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4.1911年《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至此,清政府由过去的盲目排外,变为彻底的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1.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

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三、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辛亥革命后,列强帮助袁世凯夺取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为了争取各国支持其称帝,不惜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的工具,于是各自寻找自己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中国的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也纷纷选择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专题4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老师版)

专题4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老师版)

专题: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要点透析】1、近代中国的外交:被动开放;屈辱外交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难点透析】1、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经济落后,闭关锁国。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3、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1)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能力提升】1、中国近现代外交的转变:由闭关锁国——被动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自力更生——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转变。

2、中近现代外交给我们的启示是:(1)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国家利益;(2)只有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才能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走向外交辉煌;(3)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实战演练】1、(2005天津文综21)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8%;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B. 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C. 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D. 鸦片贸易合法化2、(2006全国一卷文综12)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3、(2007广东历史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4、(2009年四川文综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美国特使顾盛正是以进京为要挟(这违反所谓朝贡体制),换取了清廷对包括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利权的让步;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斤斤计较认为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因为公使驻京是对清朝体制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产生了危机意识。

在受到鸦片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

可惜的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在中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3)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此时期清朝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

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彻底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承认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此必须重新认识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

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也意味着对外政策的变化。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干涉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管理一切对外事务。

中国洋务派开始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大办洋务。

19世纪中期以来,清政府主要依靠传统的驭夷之术处理中外关系,主要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专题4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专题4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专题42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专题4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1.近代中国的屈辱抗争外交:近代中国的外交以屈辱为主,为了民族大义,也有几次抗争。

①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xxx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xxx。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也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化的开始。

《辛丑条约》规定:划定xxx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②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xxx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五条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房价一战结束后,房价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房价与会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房价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xxx的特权。

房价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失败,房价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军阀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为了调整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主权的要求,中国xxx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

经过会外谈判,中日签订了《解决xxx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xxx的主权和其它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xxx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也是在这次会谈中,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1924年冬,孙xxx发表反帝反封建的北上宣言,得到xxx和人民的支持。

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兴起。

房价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三个 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第一阶段
20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 容有三点:
1 “另起炉灶”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 “一边倒”
建国初期外交的主要实践
1、与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
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
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目录
一、小组成员介绍 二、课题的背景、意义及可行性分 析 三、历届政府外交简介 四、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五、总结
小组成员
周 馨 09150133 白静雅 09150330 朱 薇 09150326 朱倩钰 09150323 毕 虹 09150314 赵欣欣 09150325
课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国际间的 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多。尤其是目前的国际形势是世界多 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 加深,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我国的外交,能 更好地了解我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如何坚持 和平发展的道路。
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小球推动大球 的“乒乓外交”
周恩来总理接见美 国乒乓球代表团
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11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 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 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的席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
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
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
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头打人”(同时对付美苏)。

(3)文革时期:
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此时期中国取得的另两项重大外交成果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此时期外交方针是“一条线、一大片”(联合大致相同纬度线国家,含巴基斯坦、伊朗、欧洲、美国等,团结亚非拉一大片,共同对付苏联),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无敌国外交”,调整外交方针:
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⑵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与大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⑶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⑷积极建设睦邻友好关系;
⑸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上海共识”。

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
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