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摘要:佛教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佛经翻译在古代也比较盛行,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学界对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的研究多聚焦在某些具体佛教典籍的研究分析上。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背景、社会生活以及有代表性的佛经翻译家的研究,旨在分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汉译的具体策略、原因以及影响,以期对古代佛经汉译研究和类似体裁作品的汉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经汉译;译场;道安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也有少数人认为其发源地为尼泊尔,是由释迦摩尼在公元前6世纪所创的。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悠久,已经近两千年了,且其影响力巨大。

现在佛教界普遍认为汉明帝求法这个传说可以作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证明,不过具体说法仍有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大致有四条,一条是沿着茶马古道进入云南和川南地区;一条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西藏地区;还有一条是沿着海路进入江南地区;最主要的一条便是经中亚西域和河西走廊进入中土,而这是佛教进入中国的主线,因此在这条线上面发生的故事合在一起,演变为一部中国佛教简史。

[1]普遍认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是安世高,他本来是安息国的太子,于汉桓帝建和初年来到中国洛阳,学习通晓汉语后开始译出了各种经论。

但在汉魏时期,佛教虽在民间有很多信徒、广为流传,在士大夫阶层却还未受到重视,统治者们对其也持限制态度。

直到公元4世纪才广泛传播起来,佛经的汉译也随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汉译广为流传的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长期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长期生活在战争中,朝不保夕,没有稳定的生活,在这个时候,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们的避难所,用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苦痛和灾难。

信仰一个宗教,其本身的教条和经典就很重要,而佛经多是梵语等书写的,不能满足传教的需求,这样的社会环境,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外国僧人和本国僧侣对佛教典籍的翻译就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这些策略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汉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创新和意译与直译的平衡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

一、汉译策略的选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直译是指将梵文或巴利文的佛经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汉语,力求忠实于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句法结构。

而意译则是指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对佛经原文进行合理的转换和加工,使之更符合中国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习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策略的选择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一些翻译士认为直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严谨和重要性,而另一些翻译士则认为意译可以更好地使佛教教义贴近中国读者的生活和理解。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也需要顾及到当时社会的局限和需求,因此意译策略更容易受到普遍认可。

二、翻译方法的创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翻译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

一方面,翻译士们在进行佛经翻译时,经常采用译者注、通假字、释义、比喻等方法,力求对原文的理解和传达。

他们还会结合当时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转译和加工,使之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读者的理解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还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创新,翻译士们常常进行合作翻译,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以求策略更加科学和全面。

他们还经常与当地士族、文人和官员互动,提升佛经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意译与直译的平衡在进行意译与直译的平衡时,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需要根据当时社会和文化需求,同时也需要根据佛教教义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进行综合考量。

翻译士还需要不断查验原文,与其他经典和文化相互参考,以求汉译策略更加科学和合理。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佛教却得以在这些变革中逐步扎根,进而成为古代中国的文化宝藏。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则是在理解这一时期佛教文化与历史发展中,尤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背景概述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一个相当动荡的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佛教逐渐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当地逐渐扎下根来。

同时,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丰富,大量的佛教文献出现在学术舞台上。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基础得到了建立,而这些佛教文献则在它的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佛教文献的种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具有丰富的种类。

其中,一些作品已成为后世流传广泛的名篇佳作,例如《法华经》、《涅槃经》、《大集经》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相对不那么著名、但同样重要的作品,例如《入定功德经》、《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剛經》等等。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包括经、律、论、传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它们对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文献的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得以流传下来。

在这一过程中,文献的传承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传承方式包括:手抄、刻印、藏经洞藏、跋扈、编次等。

而其中,刻印则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献传承方式。

佛教文献被刻印后,可以大量地复制出版,较好地保持文本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佛教文献的传承方式的多样性,推动了佛教文化的持续发展。

四、佛教文献的研究成果在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中国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在经学方面,由《法华经》发展而来的加持部,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

在思想学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院家、律家、禅家等学派,为佛教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佛经翻译的极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兴起和传播推动了佛经的翻译工作,同时也对翻译策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重点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流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宗教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保留佛教教义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能被中国人所理解,佛教经典需要进行汉译。

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主要集中在词汇选择、语言风格、篇幅调整等方面,以下是详细解析:首先是词汇选择。

佛教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古印度梵语,为了让中国人理解佛教教义,翻译家需要选择合适的汉字来翻译梵文词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翻译工作刚刚起步,翻译家对于梵文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在词汇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些梵文词汇的含义没有完全传达给汉字,导致翻译结果不准确。

由于佛教词汇在梵语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含义,为了保持其特色,在翻译时也往往会直接使用梵语词汇,而不是选择通俗易懂的汉字。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经的理解难度,限制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其次是语言风格。

佛经翻译时的语言风格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家们往往会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

他们会选择使用古代汉语,采用韵文形式进行翻译,使佛经具有更加古典的韵味。

也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等,以便更好地表达佛教的理念。

这种对语言风格的选择,不仅能够保持佛教经典的宗教性质,更能深入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感触。

最后是篇幅调整。

佛教经典在梵语中常常具有极其复杂的逻辑结构,篇幅也往往很长。

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佛经在翻译时常常会进行适当的删减和精简,以减少篇幅并修改逻辑结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家会根据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进行一些删节和增补,使佛经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需求。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语法笺识

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语法笺识

作者: 蒋冀骋
作者机构: 湖南师大文学所 邮编 410081
出版物刊名: 古汉语研究
页码: 13-18页
主题词: 汉译佛经 “将” 魏晋南北朝 “所” 用例 “无” 双音节 竺法护 “之” 中古汉语词汇
摘要: <正> 近年来,汉译佛经的语辞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专著有李维琦先生的《佛经释词》①,朱庆之同志的《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②,著作中使用佛经材料的有: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③,江蓝生先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④,蔡镜浩先生《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⑤,王云路、方一新同志的《中古汉语语词例
释》⑥,单篇论文则难以一一例举。

堪称一时之盛。

但在语法研究方面,运用汉译佛经的,除前辈学者外,虑无数人。

与汉译佛经语辞研究的盛况相比,就显得寂寥些。

笔者不揣浅陋,录出平时读经时的点滴体会,以求教于大方。

所论二条,皆时贤论列过,旨在补证,不敢攻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是一本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旨在通过对当时佛经翻译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翻译者在面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时选择的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印度佛教的经典文献翻译成汉语。

由于印度佛教的特殊语言特点及其中包含的多种文化元素,翻译者需要寻找一种适合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的翻译策略来传达佛教的教义。

研究者在论文中提到了一些翻译策略。

其中一个策略是音译。

由于印度佛教文献中的术语和概念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翻译者选择了将这些术语音译成汉字,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发音和含义。

在翻译《大般若经》时,翻译者将“prajñāpāramitā”音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将“bhūmi”音译为“地”。

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意译。

在面对一些无法直接翻译的术语和概念时,翻译者选择了将其意思传达给读者。

这种策略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佛学知识和对当时中国文化环境的了解。

在翻译《法华经》时,翻译者将“tathāgata”意译为“如来”,将“bodhisattva”意译为“菩萨”。

翻译者还常常使用注释来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概念。

通过对这些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翻译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经的内容和含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翻译策略不仅帮助中国读者理解佛教的教义,还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将佛经翻译成汉语,翻译者为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佛教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佛经翻译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经翻译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汉译策略,对后来的佛教思想和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

一、音译和意译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译经家们在翻译佛经时,通常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汉译策略,即将源语中的部分音节音译成汉语,同时将源语中的意思意译成汉语。

例如,《法华经》将saddharma-pundarīka-sūtra音译为摩诃法莲华经,摩诃表示大、伟大,法莲华表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般若,即因缘而生的真实性。

二、通行汉语中的典故充当翻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中,有时候将通行的汉语中的成语、典故、俗语等充当翻译,有时甚至直接将梵文缩写和汉字组合,例如将“如来藏”缩写成“如来藏经”。

这种汉译策略不仅便于普通读者理解佛教思想,同时也有助于佛教与汉文化的交流。

三、准确翻译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翻译家们尝试将佛教概念准确地翻译进入汉语,这对于后来的佛教思想和漢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将“缘起”翻译为“因缘”,“涅槃”翻译为“灭定”,“菩提”翻译为“正觉”等,这些准确的翻译不仅让汉语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佛教思想,同时也成为后来中国佛教学术界的重要基础。

四、篇章组织的安排在翻译佛经时,翻译家们需要将每句话、每一个段落按照原文的意思组织成汉文篇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汉译策略。

因为各种佛经都是以诵经的方式传递下来的,如果翻译的篇章组织不当,则很难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翻译家们非常注重篇章组织的安排,力求达到原文的语言感觉,同时也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是完全适应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的产物,翻译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适合汉文化的佛教翻译模式。

这些汉译策略对之后的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佛教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很自然地会向其他语言借用一些它本身所没有的、但又不得不使用的词汇。

这些借用来的词汇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接受新文化的改造,以期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源词汇的不断使用、汉化,是汉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对外来词的吸收。

这些蕴含着丰富佛教教义的词语在进入汉语后,经过不断地适应、改造,对此后汉语外来词结构上的汉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标签:汉语外来词佛源词汉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交际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地完成这一任务。

“交际的需要使得说某一种语言的人与说临近语言的人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1]语言间的接触必然会在所使用的语言内部留下痕迹。

就词汇而言,不论是本族词的输出还是外来词的引进,都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文化传播活动。

在汉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汉语也曾多次与其他语言接触,并在汉语内部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这些语言的痕迹。

这些留下来的东西,有的经过长期的使用,逐渐进入汉语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有的在交际使用中未能经受住推敲,被汉语自身所产生的结构取代。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与更新,汉语词汇才得以极大地丰富。

一在汉语词汇史上,主要有三次对外来词的大规模的吸收,分别是: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影响下对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吸收;魏晋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明清时期,随着东西方交往的加深,对西方各语言系统词汇的吸收。

其中中古时期对梵语系统佛教词汇的吸收,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另外两次。

这也是鸦片战争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语言接触。

除了以上三次对外来词大规模的吸收之外,20世纪后期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自秦统一全国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一时期,汉语词汇受到了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
作者:朱文琦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1期
摘要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历久弥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语能够不断的引进吸收外来词汇来丰富与发展自己。

其中对汉语影响最大的当属魏晋时期佛教及其外来词的传入。

关键词魏晋时期佛教外来词汉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东传过程中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增强了汉语表达能力。

这一时期汉语对佛语外来词的吸收,不仅从根本上对汉语的词汇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大量的佛语外来词被借译到汉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1 佛教外来词分类
随着佛教传入的外来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只见于佛教经典中,并未进入汉语词汇常用语而成为全民语言的佛经专用语。

如荼毗、泥梨等词。

第二类是经过汉语改造后,今天依旧活跃于人们口语中的词汇。

可分为两类:
(1)一部分词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佛教词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舍利子、袈裟等。

(2)还有一部分词语则完全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很难找到佛教文化的影子,如“导师”:在佛教里他是指引导人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统称,又指佛说法时,担任唱经表白者。

它进入全民语言后,是指指导学习或指示方向的人。

2 汉化的原因及途径
佛教文化之所以能扎根中国并深深影响汉人的心灵,是因为它迎合并依附于中国固有文化,进而与之合流,首先求得生存之所,然后又选择合适的契机发展自己,使之符合中国国情需要与民众的心理需求。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经过翻译、使用和逐渐的汉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结构,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体系。

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受佛教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佛教词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并非单纯的音译或者意译,而是经历了由音译到意译的逐步发展并且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翻译的过程。

佛教外来词汉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2.1 佛经词汇翻译
(1)音译法。

一种语言最初在进入另一种语言时,大都采用的是音译的方法,佛教词语也不例外。

因为梵文为音节文字,所以在翻译成为汉语以后大多是多音节的。

如阿弥陀佛:梵文Amitabha的音译,佛名。

佛教称其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但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范围的扩大,多音节的词语并不符合汉语口语的习惯,于是佛教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简化,如梵:梵文Brahma,译作“婆罗贺摩”,简化后称为“梵”。

(2)意译法。

由于音译存在一些无法弥补的缺陷,因此在后来的佛经翻译中大多采用意译,以更好的适应佛经的传播。

如地狱:梵文Naraka,译作“那洛迦”或者Niraya,译作“泥梨”,后来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地狱”,意为“苦的世界”。

古代印度传说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坠入地狱,受种种苦。

佛教也采用此种说法,为“六道”中恶道之一。

2.2词义的变化
(1)词义扩大。

梁晓虹等诸位曾说:“佛教词语是汉语词汇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以及中国佛教化,佛教词语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有相当一部分词语也随着这种发展历程在实际运用中突破了宗教意义的束缚而成词汇中有机组成部分。

”在使用过程中,佛经词语的意义除了能保留佛经词语的概括意义之外,还能扩大用在社会上的某种情况。

相当一部分词语不再是佛教专门词汇,而被增加了世俗意义,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2)词义缩小。

佛经词语汉化之后的缩小与扩大正好相反,由佛经通指的词演变为专指的。

如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简称“佛”,亦称“佛驮”,“浮陀”,“浮图”等,意译“觉
着”“智者”等,是佛教信仰崇拜的,是始祖及最高的权威。

特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泛指佛教的最高理想人格。

到现在汉语中只用来专指佛教徒称释迦牟尼,简称佛。

2.3构词能力
佛教外来词汉化的最终体现是进入汉语基本词汇,具有构词能力,与其它成分结合构成新的合成词。

如佛:佛陀的简称,特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

后来佛的意义逐渐扩大,出现了“佛教”“佛寺”“佛像”“念佛”“铜佛”等。

3 对新时期外来词启示
对佛教外来词的研究目的就是更好的指导现在外来词的引进与吸收,以便丰富我们的词汇,使得汉语外来词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的对佛教外来词的几个方面的分析,在新时期我们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外来词的吸收、翻译应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根据不同的外来词及其发音,意义等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比如英语中的“shock”,翻译为汉语为“休克”,这里采用的是音译的方法,这就比意译的“晕厥”要形象的多。

(2)外来词引进之后要不断的发展自己并且其发展要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

外来词一旦引进之后,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话,将很快消失在汉语词汇的洪流之中,因此,外来词还要适应汉语本身的规律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赋予自己新的含义,并且有可能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成为有自己构词能力的汉语基本词汇。

(3)外来词语翻译的口语化。

正如佛经翻译的口语化趋势一致,现代外来词的翻译要符合汉语口语的特点,当然这并不包括一些的专业术语和专门的翻译语言。

只有符合汉语口语的特点,这些外来词才能够在人们的交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并逐步拥有自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诒三.试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步骤[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
[2]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