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与实施
自主实验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机能实验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

二、 自主 实 验 设 计 的 开展
Hale Waihona Puke 机 能实验教学作为基础 医学教育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在培
养 医学生 的实践 能力和 团队精 神 中发 挥 了重 要的作用 。但
[ 摘要 ] 自主创新能力是 国家竞争力的核 心。如何适应 时代发展的 需要 , 培养 高素质 医学创新人 才是 每 一位 医学教育者 面临的挑战 。回顾十年的 医学机 能实验 改革 , 自主实验设计 的教 学模 式对 于培养 医学生 的创新 性思维, 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较 大的优 势, 但如何进 一步发挥 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 尚有待进 一
础, 受到学生 广泛 的好评 。但 同时 我们也注 意到 , 这些实 在 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 需要我 们不断进行 总
结, 及时 调整 教学方案 , 为深化机能实验教学 的研究 与改革 , 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发挥 积极 的作用 。
一
、
综 合 性 实 验 的 开展
传 统的机能 实验教学强调 的是验证性实验 , 是理论课教 学 内
容在实验室的再 现, 启发学 生的科研 思维 、 对 培养 其创 新能
力还远远不够 。为此 , 19 自 99年我校机 能实验 中心成立后 ,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机能实 验教学改革 , 包括最初 的综合 性实 验、 随后 的 自主实验设计 以及新近设立的医学 动物实验设计
传统 的机能实验教学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 主要 目的在 于 强化 与巩 固课堂理论知识 , 往往 忽视 了对 学生创新能力 和综
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

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
在这个培养方案下,学生将接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
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学生将在前期学习基
础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渐接触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诊断、治
疗和护理等方面的训练。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医学伦理、医学人文
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医德医风。
在教学方法上,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临床实践、病例讨论、实验教学等,以确保
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还将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此外,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还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有机会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项目,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科
研能力。
学校还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住宿条件,以保障学生
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总的来说,北医临床八年制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
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为未来的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系统的
培养和训练。
这个培养方案将为学生的未来医学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临床工作并为社会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培养方案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培养方案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是一门深入研究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通晓医学科研技术与实践的学科,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水平基础医学知识及研究能力的医学人才。
下面就是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是以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为特色,注重培养医学研究能力和科研素质的专业。
本专业强调基础学科的实践能力培养,并可面向临床医学的研究与应用。
本专业教学大纲按照国家教育部医学八年制本科教育指导纲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科研方向,将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基础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二.培养目标1.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系统性、专业性、创新性的基础医学知识,熟练运用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精神,能够理解、分析、解决与医学基础有关的科学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基础医学研究方法,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在医学研究领域居于领导地位的潜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以人的尊严和生命安全为核心,服务于医疗、科研、教育和管理领域。
三.培养要求1.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学习医学基础学科知识,掌握基本实验课程技能,确保自己的学业成绩达到学科要求。
2.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按照基础课程教学安排,完成专业基本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验课程等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3.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在校内外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科研工作、社会活动等,认真做好各项社会实践和实习,提高综合素质。
4.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时刻牢记医学人才的责任和担当,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负责任,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幸福作出贡献。
四.培养模式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按照课程安排,先进阶学习基础学科课程,再学习临床学科课程,最后全面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学科实践。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索创新,以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实践中往往难以适应和胜任。
急需一种能够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模式。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本科医学和研究生教育整合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此模式,学生在学习医学理论的还将接受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对临床挑战的能力。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尝试类似的一体化医学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我国的医学教育也正在积极探索,试图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逐步完善“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对于该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提供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理论框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价以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旨在为各高校医学院院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医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总结,探讨其启示和未来发展展望,为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提升质量提供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旨在打破传统医学教育的束缚,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建立符合医学教育特点和需求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设计符合其学习和实践需求的课程内容,包括基础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
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

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一、引言作为医科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计划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探讨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增强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医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医学生。
这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临床技能、科学的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全面发展,为未来成为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
除了基础医学课程外,还应加强临床实践课程和科研导向课程的设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应注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安排,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医学伦理意识,使其成为具备人文素养的医务人员。
四、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经验。
通过实习、实训和实地考察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临床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科研实践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导师制度的建立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应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获得相关的学术和职业指导。
导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
六、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医学知识在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因此,培养计划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七、结语医科高校本科教育培养计划是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安排和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基础医学

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基础医学
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可能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北京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1. 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将基础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2. 实施小班教学,开展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强化实践教学,安排丰富的实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4. 推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5. 注重国际交流,提供国际交流和交换机会,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6. 实施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强基计划致力于选拔和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第1篇北京大学培养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顶尖高等学府,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的重任。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本方案立足北大特色,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1. 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
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4. 价值观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措施1. 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强化文理交叉,拓宽知识视野。
(2)专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专业核心知识,体现专业特色。
(3)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等环节的比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1)推广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3. 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
(3)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术素养。
4. 学科交叉融合(1)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
(2)举办学术沙龙、讲座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
(3)搭建跨学科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5. 国际化培养(1)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2)增加英文课程,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3)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提升国际竞争力。
6. 创新创业教育(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2)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北京大学药学院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草案

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六年制)二级学科培养方案总则第一条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参与国际新药研究竞争,药学教育按一级学科培养,实行“六年一贯制,本硕融通,强化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强调创新,面向未来”的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医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药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一)药学专业为药物研究、药品检验、药品生产、临床药学研究、药品营销和国家政府管理等部门培养能够从事药物合成、天然药物研究、药品检验、临床药学研究、新药研制开发与质量控制、药物制剂等工作相关的各类药学人才。
(二)在牢固掌握本专业需要的数学、物理、化学、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基础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合成药物及天然药物的性质、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掌握药物的制剂、质量控制及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和药学实验技能。
达到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三)具有广泛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较强的外语使用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二条学习年限药学专业(六年制)学制6年,二级学科培养不少于2.5年,最长二级学科培养年限不超过4.5年。
第三条课程设置与学习要求药学专业(六年制)学生从第八学期开始根据二级学科培养研究方向及专业课程设置在导师指导下学习。
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具体要求如下:一、学位课程1.公共必修课7.0学分自然辩证法 2.0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学分公共外语(硕士) 3.0学分专业外语 1.0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9.0学分按二级学科设置,应反映本门学科及相关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的科研能力培训体系,总体设计思路是:结合专业 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学习配合,贯穿全学程,多层
次、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容包含有科学方法的理论介 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工具介绍以及帮助学生培养 科学思维、进行科学研究培训的实践课程、各类项目 等。培养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必修课、选修课、科研 方法训练和论文准备,也有蕴含于各种理论课程授 课、教学实践、实验课程中的“潜在教育”。 2科研能力培养相关课程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年2月第28卷第!塑
堡丛!!塑盟!生垦!!坚!塑g!!堡!!:!!!!!!!!:!!!堕!:!
・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的总体设计与实施
续岩 王维民 王宪
【摘要】
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医学部顶层设计了学生
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涵盖课程、讲座、实验实践、论文、各类项目以及科研氛围的营造,并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今后,医学部将进一步更新培养理念、完善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能力;
北京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是大学职
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逐步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的 同时,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日益得到重视。 顺应国际医学教育的整体趋势和社会发展对人 才培养的要求,以“全人教育”为指导理念,北京大学 医学部自2008年起启动了“新途径”教学改革,逐 步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在课程 体系的顶层设计中,科研能力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部 分。
究、临床研究、公共卫生/社会医学等热点研究及医
学教育、管理研究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例如:在医学部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改革过程中,学生 团队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开展了充分的调查研究, 并以学生的视角对旧版和新版综合评价方案进行了 深入对比,为医学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 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等。截至2013年,医学部已
to the training of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devel— opment trend of medical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PUHSC),has made the top design of such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including courses,lectures,lab practice。publica— tions and various research proj ects,as well as the atmosphe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e training pro—
用》《实验设计》《基本实验室操作》等20余门。
2.3
专业选修 鼓励各专业配合课程改革,新开设专业选修课,
以学科研究为主题,拓展学生知识与思路。如基础 学院的《重要传染病病原学基础及研究进展》《恶性 肿瘤转移: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等14门,如药学院 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药药理学》等10门。 3科研能力培养的“潜在教育” 除专门开设的课程外,医学部在课程计划中的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bility;training
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趋势是将科研能力培养整 合到本科教育中,而在研究型大学这种整合的重要 性和必须性更是得以强调[1]。
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其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必要 和必须的。为此,医学部顶层设计,逐步搭建起医学
5.1
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 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医学生自身的发
展,也关系着未来医学研究与技术的发展,所以无论 是国家还是高校都在重视和推进医学生科研能力的 培养。医学部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各级重点实验室数 量名列医学院校前茅,科研实力突出。不过教师意 识中的科研教育更多是研究生培养,尚未意识并重 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医学部应继续完 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以课程和项目为依
万方数据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 5年2月第28卷第1期Chin
J
Med Sci Res Manage,Feb.2015,V01.28,No.1
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 生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宽厚扎实,科研能力和创新 能力显著提高。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Jrb而,Stl实施的 基础上,医学部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在2010、 2012年先后举办的第一、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 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共获得一等奖4项、 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项的优异成绩。 与此同时,医学部通过多项措施积极鼓励、支持参与 项目的学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及综述,并于 2013年进一步制定实施《关于资助本科生发表学术 论文的管理办法》。2011—2012年参与“创新人才 培养”项目的学生也已发表论文30余篇。 4.3海外交流项目 医学部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学生 海外交流项目日益丰富,学生不仅可以感受不同文 化,更是拓展了视野,培养了能力。目前项目分为两 类:一类是进入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一类 是进入医学实验室,进行短期科研训练(4—8周), 如密歇根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等。学生可依据兴趣, 自主申请,学校择优选拔。
4.4
设计、调研和总结报告。 4.6假期实践调研活动 假期实践调研是更多学生参与的社会学研究实 践,医学部和学院都有经费支持。每年的实践活动 以卫生领域相关的各类调查为主,学生自主选题后 聘请指导老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申报,获得立 项支持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研并撰写报告,最后 大会汇报。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各个过程,培养了科 研思维,进行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5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走出课堂自主设计并完成科学实验,走出校园 进行人群健康相关的社会学调查。为此相继开设的 项目有:
4.1
选修课程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色开设的,包括
《创新思维学概论》《文献阅读与评论》《调查研究与 调查设计》《医学信息检索》《医学数据收集与处理》 《流行病学研究实例解读与分析》《生物医学统计应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医学部于2009年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
验》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统称“创新人才培养项
目”),分别通过案例讨论式教学、综合性及自主性设 计实验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科研 组会、学术报告会、观摩和参与实验、专业文献阅读、 综述撰写和文献报告等方式,使科学研究的学习与 培训得以深入。医学部鼓励科研创新和探索,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进一步申请进行创新人才实验设 计,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完整设计并完成一个基础 医学实验。 目前该项目的导师库共包括169名教师,其中 教授62人(包括4位院士)、副教授73人、讲师34 人(均具博士学位和在研基金)。迄今为止,已经组 织完成了2009级和2010级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 业八年制学生(共计512人)566人次进入项目学
John
累计投入支持经费152.5万元,很好地推动了这项
医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的开展。 4.2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有着更高 的要求。围绕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的
培养目标,医学部顶层设计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专业八年制的课程体系,在大学二、三年级的必修课 中加入《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程工、Ⅱ》《创新性综合实
Delves教授
in the{etus
的《Immune--related hemolytic disease
and
向低年级医学生,开放各学科实验室。采用申请制,
获批的学生们配备有导师。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早期接触科研,不仅学习了医学理论和实验 知识,而且从实验研究和设计中体会导师的科研思 想,形成自己的科学方法雏形和意识。 4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项目和实践活动 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于科研的知识与理论学习, 更在于科研实践本身。在医学部,不仅让学生进人 课堂、报告厅去学习科研知识和方法,更是鼓励广大
1
科研能力培养的设计思路与内容 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
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理论与方法最直接的方 式[3],医学部不断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
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化进 程的必然要求。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发展潜
DoI:10.3760/cma.j.issn.1006一l 924.2015.01.020
培养
The overal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for under— Xu Yan,Wang Weimin,Wang graduate in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Abstract]
Attention
gram achieved good results.In the future,PUHSC will further update new concept of teaching,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training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目,旨在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科研实践 能力的培养。该项目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 在过程”的原则,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 主选题并进行实验设计,于1年内完成项目实施、数 据分析处理及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 项目开展以来,有30.4%的本科生,共906名 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与了311项课题的研究 工作,其中91项已顺利结题,根据选题和研究内容 分为实验型、临床型和调查型3类,分别从实验研
托,加强本科生实验室条件建设,加大开放实验室力
度,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培训骨干教师的同时,鼓励 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本科生培养中来。 5.2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专业和科研活动中教师的水平,影响着医学 生科研素质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医学部的教学改 革,在向“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转变,不过目前 仍有很多教师的关注点仅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 这也是包括科研能力,医学人文等培养与专业教育 存在脱节的原因之一。 医学部在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讨论会,教学培 训活动(课程,讲座,沙龙等)传递新的教育观念和理 念,立项支持和鼓励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全面推进 医学生的“全人教育”。 5.3激励机制不完善 现代医学教育主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 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者。由于目前重科研轻教 学的大环境,以及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教师 参与本科生教学的热情和动力缺乏。医学部已经在 职称晋升中实施政策倾斜,使得教学贡献突出的教 师受惠,同时正在推进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工作。未 来的激励机制,应是将教师教学优秀与更多的职业 发展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