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 (4)》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40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ofmechanica1engineering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5课程学时数:56(48+实验8)授课对象:材料物理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金工实习等一、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般机械设计基本知识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力学基础知识、一般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同时扼要介绍与本课程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为学习专业课和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机器的组成、机器和机构、构件和零件重点与难点: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了解课程的性质、机器的组成及特征;理解机器与机构的差别;掌握零件与构件的概念。
第二章: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平衡力和力系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平面汇交力系;力矩与力偶;平面任意力系重点与难点:物体受力分析、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教学要求: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三章: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向拉伸和压缩的基本概念;内力与应力;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拉压杆的变形及强度计算重点与难点:内力、应力及许用应力的概念;拉压杆的轴力分析及强度计算教学要求:了解材料拉伸和压缩的力学性能;理解内力、应力及许用应力的基本概念,胡克定律;掌握拉压杆的轴力分析及强度计算第四章:剪切与圆轴扭转剪切与挤压的基本概念;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条件;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与刚度条件重点与难点:外力偶和扭矩的计算;扭矩图的绘制;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教学要求:了解构件在剪切和扭转时的受力特点;掌握扭矩图的绘制,圆轴扭转时强度和刚度计算第五章:梁的弯曲弯曲的概念;梁的弯曲内力;弯曲正应力和强度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梁的刚度条件;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重点与难点:梁的内力分析及最大弯矩的确定教学要求:了解梁在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方法;理解弯曲的概念,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掌握梁剪力、弯矩的计算,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弯曲正应力强度的计算第六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重点与难点: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教学要求:了解运动副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自由度的概念,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复合较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判定,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第七章:平面连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重点与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特性;钱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教学要求: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较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平面四杆机构运动特性的分析第八章:凸轮机构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重点与难点:凸轮机构的组成、分类;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特点教学要求:了解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掌握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和运动特性第九章: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教学要求:了解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应用第十章:齿轮机构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轮的加工与齿廓的根切;斜齿圆柱齿轮机构;直齿圆锥齿轮机构重点与难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理论和几何尺寸计算;根切的产生教学要求:了解渐开线的性质、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渐开线齿轮的切齿方法,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特点和主要几何参数;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参数的计算第十一章:轮系轮系的分类;轮系功用;轮系传动比的计算重点与难点:定轴轮系与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教学要求:了解轮系的分类、特点和作用,复合轮系的概念及其传动比的计算方法;掌握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第十二章:机械零件设计概论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计算准则、一般步骤;零件常用材料及其选择;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和标准化重点与难点: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与计算准则;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教学要求: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常用材料及其特点;掌握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准则、方法与步骤第十三章:连接螺纹连接;螺旋传动;键连接;花键连接;销连接重点与难点:螺纹的主要参数,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普通平键的选择和强度校核教学要求:了解键连接、销连接、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螺纹连接预紧和防松的概念;掌握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普通平键的选择和强度校核第十四章: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直齿圆柱齿轮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曲曲疲劳强度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的选择;斜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直齿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齿轮的结构设计、润滑重点与难点:齿轮传动的实效形式和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教学要求:了解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尺寸的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机械测试技术 教学大纲

机械测试技术教学大纲【最新版】目录一、机械测试技术概述二、机械测试技术的重要性三、机械测试技术的课程内容四、机械测试技术的教学方法五、机械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正文一、机械测试技术概述机械测试技术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用测试设备和技术来检测、测量和分析机械系统的性能和状态。
机械测试技术在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为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机械测试技术的重要性机械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机械测试技术可以为机械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测试技术,可以获取机械系统的各种性能参数,这些参数可以为机械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另一方面,机械测试技术可以为机械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提供重要的支持。
通过测试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机械系统的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从而确保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机械测试技术的课程内容机械测试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测试信号的处理、测试数据的分析和测试结果的表示等内容。
2.测试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包括各种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维护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3.测试技术的应用:包括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各种应用,如机械结构测试、机械性能测试和机械故障诊断等内容。
四、机械测试技术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机械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来说,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测试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4.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测试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
五、机械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大纲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课程学时:40(理论学时:34,实验学时:6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有:机械工程测试中常用的传感器和相应的调理电路的工作原理;测量装置(仪器及系统)静态、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动态信号的描述、分析处理;常见机械制造工程领域中各类静态、动态物理信号的测试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号的特征;能较正确地选用传感器等测试元件构成测试仪器及系统;掌握测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试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测试领域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为机械制造自动化工程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有☆号者为选讲)(一)理论教学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介绍测试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楼宇控制、医疗、家庭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信号分析基础(4学时)介绍信号的分类,信号时域分析、幅值域分析、频谱分析、相关分析原理及应用。
包括:1. 基本概念:信号的分类、信号的描述方法、信号分析的内容2. 周期信号与离散频谱:正弦信号表示法、复杂周期信号的分解、周期信号的强度分析、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3. 非周期信号与连续频谱:傅里叶变换简述、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几种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4. 相关分析第三部分传感器及应用原理(8学时)介绍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等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传感器的特性以及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1.概述:传感器的作用及组成、传感器的分类、对传感器性能的要求简介2.电阻式传感器:电位器式电阻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电阻传感器。
3.电感式传感器:自感型电感传感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涡流式传感器4.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的类型及变换原理、实际测量电路5.压电式传感器:压电效应、压电式传感器及其等效电路、测量电路6.磁电式传感器:动圈式磁电传感器、磁阻式磁电传感器7.热电式传感器:热电偶、热电阻传感器8.半导体传感器:磁电转换元件、光电转换元件☆9.其它新型传感器简介第四部分测试系统特性(4学时)介绍测试系统基本组成,测试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不失真测量条件,滤波器及应用,测试系统特性的评定方法。
《机械工程基础 (5)》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48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ofMechanica1Engineering课程学分数:2.5课程学时数:40(32+实验8)授课对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工实习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工科非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为热工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为日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创造条件。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课程的重点、难点:本课程在热工专业技术工作的作用;初步建立机械工程慨念与意识;学习本课程方法。
课程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机器的组成,掌握机械在工程中作用。
第1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在本章节中要讲清楚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并有机地串成运动副、运动链、机构和机器等基本概念,进而由常见传动方式导入机械传动分类,为后面几章进行铺垫。
掌握机构分析的基本方法、自由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运动副、机构的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平面机构概念,掌握运动副及其类型、构件等表达方法,达到能绘制简单机器的运动简图,并能对一般复杂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课程教学内容:从分析平面机构入手,介绍连杆机构在生产、生活的运用开始,带入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的讲解,分析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基本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性,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方法第3章凸轮机构课程教学内容:凸轮机构组成特点、应用和类型、分析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选用。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333201课程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英文名称:BASIC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54 实验学时:10学分数:4适用对象: 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的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本科生一门主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根据非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机械类多门专业平台课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处理一般机械工程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处理一般机械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丰富学生的一般机械工程常识,并对机械工程中的常用平面机构和有关简单问题初步具有分析与选用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机械的特征、机构的组成,掌握零件、部件、构件和运动副的概念,能看懂机构示意图。
2.掌握力、力矩、力偶等基本概念,掌握零件典型受力分析并能进行简单运算。
3.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熟悉材料的基本变形形式,掌握低碳钢在常温、静载下的拉、压力学性能,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4. 掌握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防松措施。
掌握螺旋传动的特点及类型。
5.了解轴的类型、结构,了解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的类型、特点、应用,掌握滚动轴承基本代号含义6. 掌握各种机械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并会计算有关主要几何参数。
7. 掌握液压、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了解常用元件分类及功能,熟悉相应的基本回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①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和特点。
+2.静力学基础①掌握力的概念、力的定义,约束与约束反力②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受力图、力矩及力偶③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受力图,能看懂机构示意图。
3.材料的强度和刚度①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材料的基本变形形式②掌握材料的强度条件③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4.常用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基础①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力学性能②掌握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基本知识③了解工业用钢、铸铁、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材料分类5.常用机构①掌握运动副及其分类②了解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的结构和特点③了解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6.联接①掌握螺纹的形成、分类和参数②了解螺纹联接类型、结构尺寸及应用场合③了解键联接级其他常用联接简介7.轴承①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②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及代号,能进行基本的滚动轴承设计选型8.轴①掌握轴的类型及材料②了解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轴的结构工艺性9.液压传动①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液压传动的两个基本参数②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组成③了解液压元件的基本分类④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回路10.气压传动①掌握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②了解气压传动元件的基本分类③了解气压传动的基本回路四、实践环节实验10学时。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测试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共40学时,2.5学分。
《测试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各种机械量、热工量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试系统的构成,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工程量检测的方法和仪器工作原理,具备根据具体测试对象、测试要求、测试环境选择合适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测试系统的能力。
课程以课堂讲述为主,突出基本概念,并配以适量实验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熟悉信号的分类与描述方法,掌握测量信号分析的主要方法,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2. 掌握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函数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掌握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及其测量方法。
掌握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熟悉负载效应及其减轻措施以及测量系统的抗干扰措施;3.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能针对工程测量问题选用合适的传感器;4. 掌握电桥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了解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了解滤波器的类型和实际滤波器的特征参数;5. 掌握压力、位移、振动、温度等常见工程量的测量方法,了解其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楼宇控制、医疗、家庭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6. 了解测试技术中的常用软件,例如Matlab、LabVIEW等;7. 了解计算机测试系统及虚拟测试系统的构成。
知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进行测量的方法、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等。
参考教材:[1]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熊诗波,黄长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2] 《测试技术基础》,李孟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周生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测试技术基础》王伯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徐科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传感器及其应用》栾桂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测试技术的概念与研究对象;测试技术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测试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及任务要求;测试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机械测试技术 教学大纲

机械测试技术教学大纲【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机械测试技术概述二、机械测试技术的重要性三、机械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四、机械测试技术的应用领域五、机械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正文一、机械测试技术概述机械测试技术是一门应用工程学科,主要通过实验和测量手段来获取和分析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以此来判断其工作状态和性能优劣。
机械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机械测试技术的重要性机械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通过机械测试技术,可以对机械设备的性能进行全面检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2.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机械测试技术可以帮助检测机械设备的故障和隐患,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3.降低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通过机械测试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机械设备的故障,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避免不必要的维修,降低维修成本。
三、机械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机械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实验和测量手段来获取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以此来判断其工作状态和性能优劣。
机械测试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1.实验法:通过实验来获取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如应力、应变、振动等。
2.测量法:通过测量来获取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如尺寸、形状、温度等。
3.数据处理法:通过对实验和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如信号处理、数据分析等。
四、机械测试技术的应用领域机械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1.机械设备设计:通过机械测试技术,可以获取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为机械设备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机械设备制造:通过机械测试技术,可以对机械设备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3.机械设备运行:通过机械测试技术,可以对机械设备进行状态监测,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为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测试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将学习机械系统测试的基本原理、常用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目标如下: 1. 熟悉机械工程测试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学习机械系统测试的常用仪器设备和测试技术; 3. 掌握测试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结果处理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工程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测试的定义和分类 -测试的基本原理 - 测试的误差和精度控制 2. 机械系统测试的常用仪器设备 - 传感器和测量仪器的选择和应用 - 信号调理和放大技术 -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3. 机械工程测试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 静态测试方法和技术 - 动态测试方法和技术 - 频率响应测试方法和技术 - 振动测试方法和技术 4. 机械系统测试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 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和配置 - 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实验设计与实施 -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总结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重点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讲解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测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和研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讨,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故障诊断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选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执行学时:24学时
一、本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
(一)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研究的内容为机械系统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及以上内容在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分析与识别。
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与判断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状态的技能,并了解掌握故障诊断知识的更新及发展动向。
(二)基本要求
1 、从进行机械故障诊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机械系统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
(2)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3)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4)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5)红外检测技术。
(6)润滑油样分析。
2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实验课是达到本课程教学要求和使学生经受工程技术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
开设实验应不少于6学时,重点为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振动信号的测试与分析,典型故障信号的分析与故障判断。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
讲课学时的分配:
概述 1 学时
信号分析方法及应用 3 学时
机械故障诊断依据的标准 2学时
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 2 学时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2学时
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2 学时
红外检测技术 2学时
润滑油样分析 2 学时
实验 6学时
总讲课学时 22学时
考试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的重点、先进性、实用性和特点
本课程属专业课,与前设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衔接紧密,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及状态判断中。
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电子技术、信号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机械故障诊断基础》课程从理论、方法到应用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要求本课程的讲授要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结合新理论、新方法及新的使用领域,使学生了解前沿动态。
三、授课大纲
概述
课程的内容、方法。
诊断信息的来源、获取,典型故障示例,学习方法。
第一章信号分析方法及应用
1、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
2、时域与频域的转换。
3、时、频域信号中蕴涵的信息分析。
第二章机械故障诊断依据的标准
1、故障诊断的绝对判断标准
2、故障诊断的相对判断标准
3、故障诊断的类比判断标准
4、几种判断标准的选用及判断实例。
第三章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
1、转轴组件的振动机理
2、转轴组件的振动原因识别
3、现场平衡技术
第四章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1、滚动轴承失效的基本形式
2、滚动轴承的振动机理
3、滚动轴承的振动监测及故障判别
第五章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1、齿轮及齿轮箱的失效形式与原因
2、齿轮及齿轮箱的振动机理
3、齿轮及齿轮箱的故障诊断
第六章红外检测技术振动测试
1、基本原理
2、应用之一—温度监测
3、应用之二—无损探测
第七章润滑油样分析
1、油样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2、铁谱分析与光谱分析
四、教学实验
1、学时数:6学时,开出3个实验。
2 、内容
针对下列内容开设教学实验:
(1)振动信号测试与处理:构筑振动信号测试系统并测试,对振动信号进行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
(2)轴承振动信号测试与故障分析。
多组典型故障轴承,测试其运转过程的振动信号并分析比较。
(3)利用测振传感器及数采器采集工厂中机床运转振动信号,排除噪声干扰,提取反映机床状态的信号,并理解状态监测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