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13《认识草书》
(完整版)六年下册书法教案

教学目的:1.掌握毛笔书法流、至的书写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用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一、出示例字, 揭示课题。
1.出示小黑板: 弘、弱、引、纪、记、忌2.学生讨论, 这几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前三个字中都有弓, 后三个字中都有己。
今天我们来学习流、至的书写。
二、指导书写。
1.出示: 流(1)仔细观察, 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2)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3)指名学生发言, 谈谈自己试写的感受。
(4)教师指导: 两横平行且略往上斜, 竖弯钩要写得饱满些。
书写竖弯钩时要注意对整个字重心的调节。
(5)学生自由练习。
2.出示: 至仔细观察, 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2)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3)指名学生发言, 谈谈自己试写的感受。
(4)教师指导:字形上紧下松。
注意几个转折之间的节奏, 用笔也要清晰干净。
(5)学生自由练习。
3、师小结。
“流”在合体字中, 一般来说上下结构要写得扁一些, 左右结构时可舒展些;“弓”字在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中的大小要根据主次关系来定。
三、学生进行毛笔字练习。
教学目的:1.掌握毛笔书法威、, 典的书写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用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一、出示例字, 揭示课题。
1.出示小黑板: 如、妙、好、妹、妯、驰、驾2.学生讨论, 这几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前五个字中都有女, 后两个字中都有马。
今天我们来学习威、, 典的书写。
二、指导书写。
1.出示: 威(1)仔细观察, 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2)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3)指名学生发言, 谈谈自己试写的感受。
(4)教师指导: 两撇基本平行, 横略往右上斜。
整个字中宫收紧。
(5)学生自由练习。
2、出示:典(1)仔细观察, 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2)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六年级下册书法课件《认识篆书、认识草书》课件

第十二、十三课
认识篆书、草书
认识篆书
篆书是五体书中最古老的一种字体。它从孕育到成熟历时漫长,且面貌 多样。人们通常将秦朝建立前写法各异的篆书统称为“大篆”,之后重 新规范、统一了的标准篆书称为“小篆”。
赏析
金文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商秦汉铜器上的 汉字。它的线条比较粗,比较圆,结体也比较圆。
认识草书
草书源于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的连笔书写。真正意义上的早期草书— —“章草”形成于汉代,它的书写方法受到隶书影响,点画有波磔,结 体取横势,字与字不相连贯。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草书在 减省笔画的基础上再加强连贯,于是波磔的笔画逐渐没有了,上下笔画 与上下字开始一气呵成,出现了“今草”。
赏析
急就章(局部) 三国吴 皇象 笔笔交代清楚,没有游丝牵引,同时,隶书雁尾波挑 的笔法也非常丰富,结体取横势,有古朴简雅的趣味。 释文:万岁秦眇房郝利亲冯汉彊/戴护郡景君明董奉 德桓贤/良任逢时侯仲郎田
书谱(局部) 唐代 孙过庭 运笔娴熟,。 释文: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 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 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 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 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赏析
自叙帖(局部) 唐代 怀素 用笔以中锋为主,线条富有弹性。笔画圆转遒劲,如铁画银钩;笔势连 绵,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徐疾相间,节奏分明,如音符在跳动。 释文: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 之间/其名大著故吏
课后作业
请老师自行添加
赏析
石鼓文 大篆代表作品是《石鼓文》。春秋战国时期镌刻 在十个鼓形石上的“石鼓文”, 它结体略呈方 形,古拙雄强。 释文:马既同/车既好
草 识字教案

草识字教案教案标题:草识字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基本的草书字体。
2. 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观察、体验、感知草书艺术的美。
3. 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内容:1. 草书字体的介绍和特点。
2. 草书字的笔画和书写方法。
3. 草书字的应用和欣赏。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一些草书字的作品,引发学生对于草书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草书字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活动1:了解草书字体1. 呈现草书字体的特点和起源,向学生介绍草书字体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 呈现一些草书字的例子和著名作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作品给他们的感受和印象。
3.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探讨草书字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2:学习草书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1. 展示草书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并练习草书字的书写。
2. 提供一些草书字的练习册,让学生按照规定的字体进行书写训练。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书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分享。
教学活动3:草书字的应用和欣赏1. 呈现一些草书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书法、艺术装饰、商标等。
2. 邀请一位草书字艺术家来学校进行现场表演和讲解,让学生观摩草书字的创作过程。
3. 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草书字作品,引导他们从艺术角度分析和欣赏。
巩固练习:1. 给学生一段简单的文章或句子,要求他们用草书字体进行书写。
2. 学生相互交换作品并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
结束活动:1.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将草书字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创作中,以增强对草书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草书字的图片和作品示例。
2. 草书字的练习册和书写纸。
3. 草书字艺术家的视频或现场表演材料。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学生对于草书字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书写能力。
(完整版)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书法练习指导课教案第13课认识草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书法练习指导课教案第13课认识草书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草书的起源和基本形状特点。
2、使学生知道三个代表性的草书家及其作品。
3、提高学生书法欣赏的能力,培养其热爱书法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人1、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2、回顾隶书的艺术特点。
3、书法故事:怀素书蕉。
二、引导学习1、出示怀素书蕉的图片,引人新课:认识草书。
2、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1)主笔的观察:以《急就章》波磔为例。
(2)“游丝”的观察与比较,以《书谱》《自叙帖》的游经对比为主。
(3)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点名要学生回答,大家评价。
三、范帖赏析1、对照教材,连篇赏析。
《急就章》的波磔与书谐》(自叙帖》的游丝,做重点讲解分析.三国时期皇象《急就章》:笔笔交代清楚,没有游丝牵引,同时,隶书雁尾波兆的笔法也非常丰富,结体取横势,有古朴简雅的趣味.唐孙过庭《书谱》:运笔娴熟,提按使转变化丰富,有时细如丝,有时宽似带,到狂放处,破毫也不顾忌,唐怀素《自叙帖》:用笔以中锋为主,线条富有弹性,笔画圆转遒劲,如铁画银钩,笔势连绵,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徐疾相间,节奏分明,如音符在跳动。
2、教师提问:(1)请你说说《书谱》《自叙帖》的游丝有什么不同.(2)你能找到《书谱》中的“破毫"吗?3、学生回答,发散提问,自由提间.四、临写体验1、在赏析完成以后,学生尝试临写教师巡视辅导,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展示作业,师生赏评学生临作。
3.、继续临写练习, 提醒学生注意现察波磔和游丝的特点与写法。
4、讲评优秀作业,鼓局大家刻苦学习,课余时间应主动安排书写练习。
五、评价小结1、展示作业,对照课本原帖,师生赏析、评议。
2、小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加温习、巩固。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下册书法教学计划本学期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有更细致的观察辨识能力。
学生书写时开始有自己的思考,也会不知不觉地产生自己的书写目标,有更多自己的书写追求。
针对六年级学情,本册教材依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编写,引导学生由“书法技能”的学习逐步过渡到集字创作。
教材融结构领悟、原碑节临训练和集字创作为一体,以书写练习为主体,编入精要的经典名帖欣赏,适当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内容。
教材传承传统书写技能的训练,依托临摹来帮助学生认识笔画的形态,领悟结构规律,通过集字创作来提升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从而使其合理科学地调整学习方向。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们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以供参考。
一、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熟练地掌握毛笔运笔方法,运用笔画的粗细、长短、正斜等符号语言,体会提按、力度、节奏等变化,来塑造汉字形态,表现书法中的美。
有初步的书法应用意识,运用结构规律指导范字书写;尝试从外形轮廓入手,来认识结构规律和范字的基本形状;运用结构规律和范字的组合搭配关系,创造不同的书写风格。
借助范字赏析,在临摹中学会内省和分析;借助四大楷书中范字的“对比与欣赏”,巩固书写技能;了解常见的书法作品幅式;认识篆书和草书字体,在欣赏经典碑帖中,表达感受和见解。
借助习字格,较好地把握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逐步做到笔画规范、结构勻称、端正美观。
借助自学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描红、临摹、背临等训练,提高“眼、脑、手”的协调性。
2.能力能理解范字中笔画、结构的形体特点,提高观察效率和准确性;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在临摹或其他书写活动中,养成先动脑再动手的习惯。
3、情感提高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学会关注学习和生活中的书写,初步养成勤于观察、认真读帖、静心书写的好习惯,书写整洁、美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认识点与横的重与变、竖与撤的重与变、捺与钩的重与变以及并、重、堆的特点,学习这些结构的写法力求临写准确。
草书教学教案

草书教学教案教案标题:草书教学教案教案目标:- 了解草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学习草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练习转化标准书写为草书风格- 加强学生对草书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教学资源:- 草书字帖、草书字画作品、黑板、白板、书写工具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草书概念,向学生介绍草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展示草书字帖和草书字画作品,激发学生对草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步骤二:基础知识讲解1. 讲解草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包括起笔、按笔、收笔等技巧。
2. 展示标准书写与草书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转化书写风格的意义和方法。
步骤三:示范演示1. 选择一些简单的字词,以书写草书的方式进行示范演示。
2. 强调起承转合、点画相间的要点,带领学生一起模仿书写。
步骤四:小组合作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简短的文章或诗句。
2. 学生根据示范演示和讲解内容,结合小组讨论,将标准书写转化为草书风格。
3. 学生互相交流和改进,形成合作作品。
步骤五:个体创作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句子或文字进行个体创作。
2. 学生可参考草书字帖进行练习,并加入自己的创意和风格。
步骤六: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草书作品,并互相欣赏、评价。
2. 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对学生的草书字画作品进行鼓励和建议。
步骤七:总结与反思1. 与学生一起总结草书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草书的技法和风格。
注:教案中的步骤和顺序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化。
书法:《草书入门》教案

书法:《草书入门》教案1. 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草书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掌握草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提高书法审美水平和实践能力。
1.2 课程内容- 草书的历史与发展- 草书的基本特点- 草书的基本笔画与书写规则- 草书的审美特点与欣赏1.3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对书法艺术有兴趣的初学者,无须 prior 书法基础。
2. 教学方法2.1 讲授通过讲解草书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笔画与书写规则等内容,使学生对草书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2.2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草书书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草书的书写技巧。
2.3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练习草书书写,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书法技能。
2.4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学习心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教学安排3.1 课程时长共计 12 课时,每课时 60 分钟。
3.2 教学进度安排- 课时 1-2:草书的历史与发展- 课时 3-4:草书的基本特点- 课时 5-6:草书的基本笔画与书写规则- 课时 7-8:草书的审美特点与欣赏- 课时 9-10:现场示范与练习- 课时 11-12:作品展示与点评4. 教学评价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 作品展示与点评5. 教学资源- 教材:《草书入门》- 毛笔、墨汁、纸张等书法用品- PPT 课件6. 教学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草书艺术。
- 引导学生参加书法展览、比赛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 定期举办家长会,展示学生作品,增进家校沟通。
以上就是《草书入门》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对您的书法教学有所帮助。
《第13课认识草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书法湘美版六年级下册

《认识草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书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草书的基本笔画、运笔技巧和结构特点。
3. 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草书作品。
4. 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草书的笔画和结构特点,注重实践和练习。
2. 教学难点:草书的运笔技巧,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和琢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图片,展示草书的特点和技巧。
2. 准备书法用具,包括毛笔、墨汁、纸张等。
3. 安排合适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草书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草书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草书。
2. 基础知识讲解:(1)草书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草书的历史,使其了解草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的一种字体。
(2)草书的笔顺规则:讲解一些基本的笔顺规则,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运笔方式,为后续的练习打下基础。
(3)草书的书写特点:介绍草书笔画简练、连笔自然、字形奔放的特点,让学生对草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3.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几个简单的草书笔画和字形,让学生观察并学习。
(2)学生模仿: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尝试自己书写,加深对草书的理解和掌握。
(3)作品展示:将学生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进行点评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4. 拓展延伸:(1)了解草书的文化背景:介绍一些与草书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诗词、故事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草书。
(2)推荐相关资源:推荐一些优秀的草书视频、书籍、网站等资源,让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草书。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草书的特点和魅力,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草书的书写特点,掌握草书的笔画和结构。
2. 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2、技能目标:了解并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和用笔特点。
3、情感目标:能体会行书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
生了解并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能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
性。
难点:通过对比与临摹,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对话(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前面学习的隶书和楷书的书法特点,进而带出新授内容——行书。
让学生对比书本18页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和20 页的王羲之丧乱帖,找出明显的不同,让学生回答。
(初步认识行书结构特点)
楷书单纯、端正,规范。
行书放纵随性,灵活洒脱,笔法流动。
二、大概讲述行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
间的一种字体,“行”是“行
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
用。
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爱好都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加上王羲之的出现,使之更为盛行起来。
三、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行书的字体结构及用笔特点
以《兰亭序》为例,提取其中特征明显的字,让学生进行临摹,通过这种尝试体验,进一步掌握行书结构特点和用笔特点。
提问:在摹写过程中,发现行书字体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4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行书结构的特点:
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用笔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四、PPT展示图片辅助教学,通过对具体行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尝试体会行书的美及其鲜明的个性。
(1)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24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2)天下第二行书——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775 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 余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的感情尚为平静,字体大小匀称,浓纤有致,写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时,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如火山迸发、狂涛倾泻,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
《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元陈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23 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 字。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天下第三行书——宋朝苏轼的《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卷)
34
《寒食帖》是中国宋朝苏轼的墨宝,纵长34.2厘米,横长199.5 厘米。
此帖以行草写成,笔法自由,旁边还有黄庭坚作跋。
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1082 年)的寒食节,于东坡雪堂写成,是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被称为“苏书第一”,书法家鲜于枢誉为继《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清代同治年间,《寒食帖》为广东人冯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灾,冯氏紧急扑救,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火灼痕迹。
后来《寒食帖》流入清宫收藏。
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为民间冯展云所得。
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1917 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
1918 年到颜韵伯手中。
1922年颜韵伯将《寒食帖》带到日本,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有内藤虎的跋[1]。
大正年间(1923 年9 月)关东大地震,东京都一夕之间毁于火灾,菊池惺堂冒死抢救《寒食帖》,一时传为佳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王世杰购得,其子以高价卖给台北故宫博物院。
(让学生发言,选出所赏作品中最喜欢的作品,并阐述原因。
)
课堂小结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