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_以澜沧江流域为例_王灵恩

合集下载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docx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docx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引言1990年,“民俗旅游”一词被正式提出。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以独特性、历史性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

近几年,民俗旅游资源方面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主城区内;大运河的申遗带动了运河沿线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然而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

因此,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扬州,其运河段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及相关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一、调查区域概况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因运河的流经,扬州名胜一时,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留居,留下绝妙诗篇;物产富饶,农副产品种类繁多。

近年来,在申遗背景下,扬州开展运河名城博览会,致力于打造运河名城。

此次调查,笔者将研究目光集中在扬州小镇上。

选取邵伯镇、界首镇、头桥镇、安宜镇、杭集镇、临泽镇、泰安镇等7个特色古镇。

目前,小镇旅游主要以游览观光和农家乐为主。

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二手数据分析发现,扬州运河段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备一定的科研价值。

二、调查评价方法与数据分析(一)调查过程本调研数据来源于《古镇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2025)。

笔者于2018年7月、2019年3月,实地走访扬州古镇,探寻古镇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状况,并进行相关资源评价。

(二)评价依据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结合扬州市古镇民俗旅游资源发展实际,按照标准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确定的项目、赋分标准及方法,对扬州市古镇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第一,扬州运河古镇民俗旅游资源有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及单体数量。

调查显示,扬州运河段古镇有377个旅游资源单体,包括4个主类、11个亚类、27个基本类型。

关于澜沧江区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doc13)

关于澜沧江区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doc13)

高舜礼—关于澜沧江区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2004年12月18至24日,我利用傈僳族阔时节的假期和周末双休日,前往兰坪、剑川、云龙、维西、德钦、香格里拉等县作了一次旅游考察,这是继2003年8月前往迪庆和丽江、2004年5月前往兰坪之后的近期第三次对滇西北旅游的调研。

此次调研虽时间仓促、走马观花,但印象比较深刻,收获也比较多。

一、对三江并流区域旅游发展的感受此次调研的行程是从六库到兰坪(顺便考察剑川、云龙部分旅游资源),再溯澜沧江峡谷而上,前往维西、德钦、香格里拉,经丽江、剑川再回到兰坪,基本属于三江并流区域的旅游环游线路。

总的感觉是:1、澜沧江旅游资源品位较高。

虽不好说它的旅游资源品位高于金沙江流域,但与怒江流域相比起码不在其下。

云龙县的千年白族村,兰坪县的罗古箐-大羊场、普米族文化,维西县叶枝的同乐傈僳村寨、巴迪的阿其木刮、塔城的藏族热巴舞,德钦县的茨中教堂、梅里雪山、永明冰川、雨崩神瀑、白茫雪山,形成了奇特的峡谷、雪山、民俗、文化景观,其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垄断性都是比较明显的。

2、澜沧江旅游发展情况好于想象。

人们对于三江并流区域旅游的发展状况,一般认为金沙江流域(香格里拉、丽江)开发最快,而另外的两江则缺乏明确的对比。

此次调研发现,澜沧江旅游的开发势头较好,无论是道路交通、接待住宿,还是景区建设,都要好于或快于怒江流域,自助旅游与团队旅游已形成一定的走势和流量,交通建设、形象宣传、景区开发已凝聚为拉动旅游发展的三股动力。

3、澜沧江旅游开发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快。

受金沙江流域较成熟的旅游板块的辐射和拉动,受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的有利影响,受当地政府真正重视旅游业的强力推动,今后三五年内这一地区将成为与金沙江流域紧密相连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香格里拉、丽江古城等热点旅游区的自然延伸,大理、丽江、迪庆三个空港将成为三江并流区域环游的重要进出地。

4、澜沧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旅游业界来说,三江并流区域旅游基本只是"点"的概念,即香格里拉和丽江古城,旅游业也没有成为这一区域内的所有县市的主导产业,"面"的概念只属于少数的探险、徒步、生态等类型的旅游者。

民族古镇旅游资源发展调查与评价--以贵州镇远为例

民族古镇旅游资源发展调查与评价--以贵州镇远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民族古镇旅游资源发展调查与评价--以贵州镇远为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院部名称专业班级完成时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民族古镇旅游发展调查与评价--以贵州镇远古镇为例学生姓名:院部名称:专业名称: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1.本人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明确标明。

2.本人完全了解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本文被查阅、借阅或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同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可以采用影印、打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复审时,如发现本文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学院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无关。

作者签名:日期:二O一XX年XX月XX日摘要民族古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地,发展迅速。

从而加剧了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对民族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章通过分析贵州省镇远古镇的旅游资源特点、发展现状、发展前景、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得出保护和开发策略。

加强对民族名镇的保护和管理,树立全民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正确合理利用镇远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的眼球,让镇远旅游得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同时,使镇远旅游资源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族古镇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评价;镇远民族古镇就是在于历史久远,人文建筑保存好,能够与周边环境形成和谐共处且有与众不同特点。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和意识自然因素,也可以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者其他任何因素。

镇远旅游资源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关键词: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意义;资源优势;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1 临沧 澜 沧 江 自 然 保 护 区 发 展 生 态 旅 游
的意义
临沧澜沧江自 然 保 护 区 是 云 南 省 重 点 建 设 的 自 然
保护区,但由于多种 因 素 限 制,自 然 保 护 区 的 生 态 保 护
觉自愿的遵守各项环保约定,促进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全
民参与等,总之,发展生态旅游,是促进澜沧江自然保 护
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必须高度重视 [2].
2 临沧 澜 沧 江 自 然 保 护 区 生 态 旅 游 开 发
资源优势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省级保护区,
发展生态旅游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① 区位
行了重新规划与适当调整,促进了风景名胜区和自然 保
护区的有效衔接 [6].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实行统一管理
澜沧江自 然 保 护 区 内,可 发 展 生 态 旅 游 的 资 源 很
多,比如双江勐库万 亩 野 生 古 茶 树 群 落 旅 游 区、凤 庆 小
湾镇旅游度假区、临 翔 五 老 山 国 家 级 森 林 公 园、临 翔 南
眼未来,与国际接轨,但 也 要 讲 求 实 效,精 简 节 约,采 用
展原则.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坚持 保
护第一,生态效益第 一,兼 顾 社 会 效 益 和 经 济 效 益 的 基
本原则,实现生态、社 会、经 济 效 益 的 共 赢,促 进 区 域 的
长远发展 [4].
4 澜沧江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
现多种自然景观,能 满 足 游 客 不 同 的 观 赏 需 求. 另 外,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构想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构想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构想田 里 陈 彤(云南大学旅游学院 昆明 650091)(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 昆明 650091)摘要 本文运用区域旅游开发理论,研究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在分析了该流域旅游开发的资源、市场、交通和接待设施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开发的构想。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开发 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流长1170km,该流域地处云南省西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

流域范围包括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8地州、49个县市,总面积19.8443万km2。

这是云南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也是云南旅游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

1 旅游资源特点1.1自然旅游资源1.1.1地文类旅游资源澜沧江流域的北部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中部为中山宽谷地,南部为开阔的低山地。

南北向的皱褶和断裂排列紧密,控制了流域地区的地貌及水文发育,广布的各种岩石以及各种气候带条件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区引人注目的地文类旅游资源。

主要有雪峰、名山、火山、丹霞、土林、溶洞6个小类。

雪峰有梅里雪山、太子雪山、玉龙雪山等;名山有点苍山、鸡足山、高黎贡山等;火山有马鞍山、来凤山等;丹霞有丽江黎明丹霞和黎光丹霞等;土林有永德土林、南涧土林等;溶洞有华坪仙人洞、祥云清华洞、思茅翠云洞等。

1.1.2水文类旅游资源澜沧江流域的水系分布基本承接了发源于地势第一台阶的青藏高原,长江(金沙江)、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尔(怒江)、伊洛瓦底江(独龙江)等上游河段在云南省境内循着地势的总体倾斜向西南、南、东三个方向渐次散开。

河流水系大都流经峻峭的山区,形成众多峡谷、瀑布、险滩、河流等景观。

这里森林密布,降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等,在地势低洼处形成湖泊、水库、泉水等景观。

主要有风光河段、峡谷河段、瀑布、泉水、泉华堆积、湖泊(水库)、冰川7个小类。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而闻名。

本文将对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评价,并为游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自然风光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首先,其独特的气候使得西双版纳成为国内难得一见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

这里的温暖和湿润气候为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在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游客可以亲眼目睹到大象、孔雀等热带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

其次,西双版纳拥有迷人的水资源。

澜沧江和勐往江作为两条重要河流贯穿于西双版纳,形成了壮观的瀑布和奇特的河道景观。

著名的曼普瀑布是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无论是热带雨林、瀑布还是河流,都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二、人文景观除了自然风光,西双版纳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首先,这里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如傣族、佤族等,他们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傣族村寨,游客可以参观到精美的手工艺品、欣赏到精彩的传统舞蹈表演,并品尝到地道的傣族美食。

而佤族寨子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

其次,西双版纳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庙宇,如普洱寺、傣文化园等。

这些寺庙和庙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还是游客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三、旅游配套设施作为一个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西双版纳注重提供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

首先,西双版纳有各类高品质的酒店和度假村,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无论是高端奢华的酒店还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度假村,都可以提供舒适宜人的住宿体验。

其次,西双版纳还有完善的交通网络。

游客可以通过飞机、火车和汽车等多种方式到达西双版纳。

在当地,公共交通设施和出租车也十分便利,方便游客进行各种旅行安排。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漓江流域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成为旅游者们瞩目的目标。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环境污染等。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文化传承、景区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更好地促进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开发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以实现传统村落旅游与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

1.2 研究意义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漓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但在开发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为进一步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提升传统村落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现状包括景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数量逐渐增多,旅游设施不断改善等方面。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呼伦贝尔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牧区,因此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

而在当今社会,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因此,对呼伦贝尔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研究,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呼伦贝尔的文化品牌形象。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方法,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1. 了解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现状;
2. 分析呼伦贝尔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3. 探讨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方式;
4. 提出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确定研究范围和选题方向;
2. 收集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民俗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现状等相关资料;
3. 分析呼伦贝尔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前景和现状;
4. 借鉴其他民族地区的成功案例,探讨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方式;
5. 对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和建议进行研究;
6. 结合实地调研和市场调查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分析。

四、研究的预期结果和贡献
本研究预期通过对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提出专属于呼伦贝尔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案,为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提高呼伦贝尔在旅游行业的文化品牌形象,为民俗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问卷访谈与其他民俗进行比较获得
通过问卷访谈与其他民俗进行比较获得
通过民俗普 查、民 俗 志、遗 产 名 录 获 得 遗 产 实 际 数量 通过与其他同尺度区域比较得到 通过与其他同尺度区域比较得到 有无专项民俗旅游发展与保护规划或相关专项 政策、措施 区域 GDP 总量、第三产业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 地位 在 ArcGIS 支持下,从各县级驻地按照时间递增 建立缓冲区 从现状道路为中心,在 ArcGIS 支持下按照距离 递增建立缓冲区 通过评价区域到不同规模( 50 万、100 万) 城市的 距离获得
源头至迪庆段 ( 斯) 尔、藏族唐卡、藏历年、井盐晒制技艺、民间藏酒酿造技艺; 藏医药、藏族服
饰等
沧源佤族木鼓舞、白族 扎 染、黑 茶 制 作 技 艺、滇 剧、苗 族 服 饰 制 作 工 艺、怒 族 民
丽江至临沧段 歌" 哦得得" 、剑川木雕、彝族打歌、基诺大鼓舞、普米族四弦舞乐、拉祜族芦笙
舞、普洱茶制作技艺、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杀戏等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 的习俗[11]。民俗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含民族风情、民族建筑、社会风尚、传 统节庆、特种工艺等内容[12]。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相比,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时空混容性[13]、传承性 和群体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 2 指标构建与权重确定
区域民俗旅游资源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内在的
衡量民俗本身资源特征的指标体系和衡量外部区域旅 游发展适宜 性 的 指 标 体 系 两 部 分,依 据 特 殊 性 和 普 遍 性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动态和 静 态 相 结 合 的 原 则,参考已有研究成果[18 - 20],确定采用 18 项具体评价 指标作为对 系 统 分 解 层 的 具 体 阐 述,指 标 的 选 择 着 重 考虑了民俗 旅 游 资 源 与 其 它 类 型 旅 游 资 源 的 区 别,各 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表 2) 。
是指标个数( n = 8) ; P 为区域民俗旅游资源潜力指数,W1 、W2 分别为民俗旅游资源特征指数和区域旅游
发展适宜性指数的权重。
·180·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第 27 卷
表 2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框架 Tab. 2 The hierarchies of potentia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气压等旅游适宜度
计算方法
n
R1 = - ∑ Si 1n( Si) ,Si 是民俗类型单体 i 所占 i =1
比例,n 为民俗类型数 R2 = N / NT ,N 是区域内优良资源个数,NT 是所 在较大区域优良资源总个数 通过与其他同尺度区域比较得到 通过问卷、访谈和网络手段得到 按照流传朝代或时间进行评价

( R14)
适 客源市场潜力
指客源市场的开拓潜力和潜在的客源市场规模

( R15)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民俗旅游开展的本底条件,与环境质

( R16)
量成正比

区域内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民俗资源可供旅游的 适游期( R17)
( C)
时间限制,限制越少,适游期越长
海拔决定民俗旅游地景观分布的高度上限以及 海拔高度( R18)

年代值( R5) 起源和流传的时间

接受当地民众和游客参与其中的可能性和吸引
特 参与性( R6)




指 艺术性( R7) 对音乐、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的典型性


资源单体数量,其值越大表明区域内民俗资源规

( F) 规模度( R8)
模越大

美感度( R9) 给游客带来的视觉、听觉、味觉或嗅觉美感程度 源
傣族白象舞、马鹿舞、泼水节、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手工艺纸制造、贝叶经 西双版纳段
制作技艺、傣医药、傣族象脚鼓舞、傣族章哈等
主要居住少数民族 语系上本区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属大藏区,另有门巴族、珞巴族、 回族等少数民族
民族众多,其中彝族、哈尼族、白 族、壮族、苗族人口过百万
主要为傣族聚居区,另有布 朗、 彝族、基诺、瑶族等少数民族
m
n
F
=
∑P
i =1Qi Yi
( 2)
P = W1 F + W2 C
( 3)
式中: F 为民俗旅游资源特征指数; Xi 为第 i 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Pi 为第 i 个指标的权重; m 是指标
个数( m = 10) ; C 为区域旅游发展适宜性指数; Yj 为第 j 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Qj 为第 j 个指标的权重; n
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构建了评价模型; 以澜沧江流域为例,对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
析,依据评估结果将澜沧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潜力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潜力区、普通潜力区、有条件开发区
和后备潜力区 5 个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 潜力评价; 澜沧江流域
用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表示
通常用适游 季 节 的 数 量 多 少 表 达,如 全 年 适 游, 可用 1 表达,若仅春夏季适游,则可用 0. 5 表达
基于 DEM 数据,按照海拔等级得到
1. 4 数据来源与界定
使用的澜沧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数据、行政区划矢量数据、自然地貌图等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部基础
分,构造判断矩阵主要运用 1 - 9 标度法获得,计算过 程借助软件 yaahp 0. 5. 1 实现。
运用上述方法,可求得目标层、分解层和指标层各
图 1 澜沧江流域空间概况 Fig. 1 Spatial profiles of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层因子权重。从分解层 B 相对于目标层 A 的权重看,民俗旅游资源特性指标为 0. 67,略高于区域旅游发
第 27 卷 第 11 期 2013 年 11 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文章编号: 1003 - 7578( 2013) 11 - 178 - 06 *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Vol. 27 No. 11 Nov. 2013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域概况
* 收稿日期: 2012 - 10 - 2; 修回日期: 2012 - 10 - 30。 基金项目: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 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考察" ( 2008FY110300)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招标项目( 10zd&051)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课 题 规 划 项 目 ( 09YJA79009 ) ;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资 助 项 目 ( 2013M530711) 资助。 作者简介: 王灵恩( 1987 - ) ,男,山东沂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E - mail: wangle. 10b@ igsnrr. ac. cn 通讯作者: 成升魁( 1957 - )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资源生态与区域发展。E - mail: chengsk@ igsnrr. ac. cn
0. 2966。
1. 3 数据处理与评价模型
为有效避免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对原始数据进行 Z - Scores 标准化变换,得到相应评分值,无量纲 化后各变量平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包括两部分,一是民俗旅游资源特征评价模型,二是区域旅游发展适宜性
评价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指标得分的加权求和方式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展适宜性指标的 0. 33。指标 C 层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参与性( R6) 和知名度( R4) 权重最高,其次为民俗所
在地的客源市场潜力( R15) 和民俗资源的美感度( R9) ; 在分解层 F 中,权重最高指标为 R4 知名度,权重
值为 0. 2366,其次为 R5 参与性和 R9 美感度指标,分别为 0. 2285 和 0. 1412,年代值 R5 和规模度 R8 两项 指标权重相对较低,分别为 0. 0343 和 0. 021; 在分解层 C 中,权重最高的指标 R15 客源市场潜力指标,为
第 11 期
王灵恩等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179·
澜沧江起源于我 国 青 海 省 玉 树 藏 族 自 治 州,经 西 藏、云 南,在 云 南 省 勐 腊 县 流 入 缅 甸,流 域 面 积 164766km2 ,包括青海省的 4 个县、西藏自治区的 10 个县和云南省的 39 个县市[17]( 图 1) 。流域内自然与 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民族聚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 表 1) 。
———以澜沧江流域为例
王灵恩1 ,成升魁1 ,唐承财2 ,徐增让1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提 要: 系统、定量的评价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有助于保障其合理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资
源特性和区域旅游发展适宜性两方面构建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
中图分类号: F590. 3
文献标识码: A
旅游资源是衡量某一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必须考虑的因素,科学地评价旅游资源是合理开发利用旅游 资源、挖掘潜力、促进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1]。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旅游资 源视觉质量评价、旅 游 资 源 的 人 类 文 化 遗 产 价 值 和 货 币 价 值 评 价 是 国 外 旅 游 资 源 评 价 的 主 要 研 究 领 域[2 - 5]; 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国内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6 - 9]。随着国内旅游开发及研 究的深入,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和需求在以往的旅游地综合评价近乎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出现了对旅游地 单项旅游资源因子专项评价的需求[10],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旅游产业分工的细化和客源市场需求 的专业化使区域单类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成为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