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_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合集下载

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

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

・中西译学比较研究・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谭载喜 翻译理论的健全和发展,有赖于人们对译学研究的重视,有赖于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大流通、各国译论交流日趋频繁的世纪之交,把比较译学引入译学研究领域,是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西翻译传统是世界翻译史上特色鲜明的二大翻译体系,二者互为独立却产生出了彼此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翻译思想,但同时又因所属社会文化体系不同而无不打上彼此不同的烙印。

笔者认为,通过对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中西翻译传统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可以对翻译和翻译学等方面的问题有个更加本质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这一理念,笔者曾就比较译学、中西比较译论等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谭载喜1998a; 1998b)。

为了把比较译学、特别是中西翻译比较研究引向深入,笔者现按同一基本思路,按比较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中西翻译传统作进一步的、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比较与探讨。

本文作为首篇,拟先从总体对中西翻译传统作一概括性比较。

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①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马祖毅1984:3-4),距今已二千余年。

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则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前284?-204)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Morgan1959:271),距今更是有二千二百多年。

可以说,不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都相当悠久。

然而,尽管我国的笔译传统可以说起始于《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但《越人歌》只是一个孤立的翻译活动,它并没有触发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

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高潮即佛经翻译的高潮,一直到西域高僧安世高于公元148年来洛阳之后才开始形成。

而在西方,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却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大高潮的先导。

因为,自安德罗尼柯开创西方文学翻译的先河之后,一大批与安德罗尼柯同时代或随后的罗马诗人、戏剧家、哲学家、修辞学家都投身到了翻译,如饥似渴地把大量希腊史诗、戏剧等文学典籍翻译介绍给罗马读者,从而在罗马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希腊文化、文学热。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述评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述评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述评作者:邹雨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谭载喜2004年所著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以历史时期为节点,从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当代这六个时间段为出发点论述了西方翻译的发展史。

此书系统完整地梳理了从古到今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

本文将从内容概要、整体特点和部分局限性这三方面对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进行评述。

关键词:《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西方翻译史;述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1一、内容概要第一章“绪论”可视为此书的概要总结。

本章介绍了西方翻译史在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当代这六个时间段里的发展概况,以及提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在文艺学和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的。

第二章“古代翻译”主要介绍了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西方翻译发展的概况。

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圣经》的早期翻译;2)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

谭载喜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对古代时期西方翻译史发展概况的论述,并着重介绍了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西塞罗、贺拉斯和昆体良等古代西方翻译家,以及阐述了他们各自的翻译主张与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在这一阶段首次被提出。

第三章“中世纪翻译”主要记录了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截止这一时间段中西方翻译发展的概况。

中世纪西方翻译的发展主要由三大历史标记构成:1)翻译家波伊提乌及其翻译观点(初期);2)托莱多“翻译院”(中期);3)各国的民族语翻译(末期)。

因此,谭载喜在本章中依次论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标记。

依据这三个标记,谭载喜也总结归纳出三个对应的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发展的特征:1)初期,西方翻译依旧以拉丁语翻译为主;2)中期,西方众多译者汇集托莱多,形成了翻译阿拉伯著作的高潮,同时一些东方文学作品开始被翻译引进;3)整个中世纪时期都能见到民族语翻译的身影,但直到末期,民族语翻译发展才达到顶峰。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最新年精选文档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最新年精选文档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本书的内容与结构本书第一章“绪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中六次翻译高潮及其性质与特点。

本书接下来的五章所依循的时间顺序与这六次翻译高潮的时间大致相仿。

而后,作者又指出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线路串联起来的,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理论线,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

文艺学路线是一条古老的线,从古代戏曲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

这条线强调尊重译文表达习惯,讲究文本的风格和文学性,也特别要求译者的文学才华。

语言学理论翻译线关注的核心却是语言,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这种对等文本。

第二章“古代翻译”主要围绕着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间《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和拉丁语翻译而作。

该时期的翻译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古希腊文学翻译和第二阶段的宗教翻译。

作者认为在这段时期虽然有诸如直译派、活译派、折中派对翻译理论问题发表的很多真知灼见,但是作者也指出整个古代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其实不系统,也没有出现专家或专著,有的只是文学家、神学家在谈论其他主题之外,或翻译家在译作的序,跋中,附带加以阐述的观点。

第三章“中世纪翻译”截取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这段历史时期,以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学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这三大标记为框架探讨了该时期西方的翻译状况。

在中世纪,拉丁语翻译不再局限于宗教文献,东方文学被翻译并介绍到西方,阿拉伯学术研究成果促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发展。

然而作者指出在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是没有系统的。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概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盛况。

文艺复兴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西方各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真正的飞跃。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翻译家们不断发现新的文学领域,挖掘新的文化遗产,将新的思想移植到本土。

本章主要讲述了以路德为代表的德国翻译,以阿米欧、多雷为代表的法国翻译和以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和查普曼为代表的英国翻译。

西方近代翻译史-谭载喜

西方近代翻译史-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第二部分西方翻译史概论同中国一样,西方翻译实践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作为沟通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圣经·旧约》。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以色列人旅居埃及,各个民族为实现统一语言之梦建造巴别塔,最后被上帝否决,世间语言陷入混乱的神话。

《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新约》中耶酥派信途到世界各地传教,例如,保罗曾远到希腊传教,《圣经》成为联系西方各民族间文化联系的重要源泉。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源头,曾多次与希伯莱文化间有过交际。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过希腊民族与古埃及民族、希伯莱人和希腊人之间都有交往。

公元前449年古希腊曾与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和约,古罗马帝国曾统治西亚地区,留下丰富的神秘的拜占廷文化,欧洲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无疑都要靠译员的作用。

纵观西方翻译史,从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脉络。

周作人早年曾指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明(希伯莱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传统来看,《圣经》作为希伯莱文化的代表作品,成为西方宗教、文学、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翻译家们的首选作品;古希腊文学曾繁荣一时,在戏剧、诗歌、历史、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为最高成就,对古希腊文学、哲学作品、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翻译,成为各国翻译家们另一个重要选材领域;从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忠实于原作者还是叛逆、直译还是意译、科学性与艺术性始终是语言学流派与文艺学流派翻译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谭载喜将西方翻译理论的演变有两条线索,文艺学流派和语言学流派,施莱尔马赫开启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是第三条线索。

他还将西方翻译史分为六个阶段: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将希腊文学,特别是将古希腊戏剧作品介绍到罗马,形成古罗马文学);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3、中世纪中期,(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阿拉伯人与基督教徒之间的交往以及西班牙托莱多翻译中心的确立);4、14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文学、文化上的大改革;5、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翻译的稳步发展时期;6、二战以来翻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翻译学》读书报告

《翻译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翻译学》二、著者:谭载喜三、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四、页数:357页五、內容概要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

作者认为: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

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所以作者呼吁: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

作者认为: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第三章: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

书中所阐述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

作者认为,翻译学大的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

翻译学的内容和任务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翻译学的研究途径。

书中主要论述了5种基本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途径。

作者认为: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或符号系统,无论从哪种途径翻译,都离不开对比的方法。

可以说,翻译学的研究是语言对比、社会文化对比、符号系统对比的研究。

第五章:翻译学与语义研究。

书中指出翻译时应从句法、修辞、词汇三个层次和所指、联想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

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

对词汇的这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也自然是翻译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

本章简单介绍了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史,并着重介绍了奈达、雅可布逊和贝克的一些翻译理论。

第八章:翻译学的分支学科:比较译学。

Education

Education

)譚載喜)TAN Zaixi(譚載喜Professor, Translation Programm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EducationPhD: Applied Linguistics (Specializ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Exeter, UK. MA: Genera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Specializ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Exeter, UKBA: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ina..Concurrent Adjunct Professorships2006 – present: Adjunct Professor (兼職教授) and PhD Programme Supervisor (博士生導師),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北京語言大學), Beijing.2003 – present: Adjunct Professor (兼職教授) and PhD Programme Supervisor (博士生導師),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學), Guangzhou.Research InterestsTranslation Theory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s of Translation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CulturesLiterary TranslationHonours & Awards2004.《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A Short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Revised Edition) 2004年獲教育部推薦為研究生教學用書,2004年出版;2006/2008年重印。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第4页/共63页
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翻译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常简 单认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事 实远非这么简单。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 并不是简单地搬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 董秋斯就曾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认为翻译是 艺术和认为翻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 是一种理论”,“不过日用而不知罢了”,“问题是, 此乃不正确的理论。‘这种理论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翻译 工作的进步’”。(陈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 教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译者 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 没。
论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作用。比如说指导译者决
策的是“功能对等理论”,那么它在应用理论部分就会
主要从读者接受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尽量转变原文中
的句式结构或格式以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这说明翻译
理论是在整体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我们还要看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成果的意义。由于翻
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理论亦
oriented oriented oriented
第8页/共63页
2、根据方梦之《译学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时代上分
传统译论 (一)学派
现代译论 (二)翻译理论 (三)翻译观 (四)翻译层次
第9页/共63页
(一)学派(school)
• 文艺学派(literary school):又称艺术派,既属于传 统译论,又是现代译论的一个分支。典型的艺术派译论 通常把理想的翻译过程描写为译者和作者的心灵交流过 程,而语言在此不过是起到居间的作用而已。通常是反 复围绕原文的总体修辞风格、主题内容来对比译文的得 失,从中总结经验和进行评价。

翻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_谭载喜

翻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_谭载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7年1月Jan. 2007第18卷第1期VOL.18 NO.1一、引言立足点不同,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都可能不同。

尤其是在对作为核心概念的翻译“对等性”的认知上,人们往往意见不一。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翻译必须忠实原文,译文必须对等于原文。

然而,“不对等”却又是翻译中一个无可否认的现象。

究竟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何界定翻译,如何解释翻译本质的属性,这是翻译研究中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的根本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从既有定义看翻译的本质自古至今,翻译定义层出不穷,这对于我们认识翻译的真正面目很有帮助。

在探讨翻译本质即它的基本属性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来简单回顾人们对翻译的诸多定义。

首先从传统定义入手。

从字典解释来看,所谓翻译,是指:(a)“The翻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谭载喜(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内容提要:“转换”、“对等”是关涉翻译本质的两个基本方面,如何合理阐释是翻译学的根本问题。

本文立足于翻译本质的辩证论,对翻译的性质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翻译是一项具有“绝对”和“相对”双重属性的活动,其绝对性体现在“转换”和“对等”作为构成翻译范畴的必备条件,而它的相对性则体现在实际“转换”和翻译“对等”的多方面、多层级特征上。

文章进而强调,百分之百的转换和对等不是翻译的本质要求,但“相对”意义上的转换和对等却又是翻译的“绝对”属性。

关键词:翻译本质;转换;对等;绝对属性;相对属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7)01-0005-05Abstract: Translation as a translingual act of communication must necessarily involve ‘transfer’ or ‘change’(i.e., ‘changing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and ‘equivalence’ (i.e., ‘presenting an equivalent text to a sourc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how to account for these phenomena remains an unsolved fundamental issu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present paper is an attempt to offer one model of explanation in this connection. Adopt-ing a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t posits that translation is governed by two types of properties, properties that are defined in both ‘absolute’ and ‘relative’ terms. On the one hand, there must be ‘transfer/change’ and ‘equivalence’ in order for a target test to qualify as translation; and on the other, no change or equivalence should or can ever be measured in the absolute; and it is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that these ‘absolute’ and relative’ properties of translation are taken into account with equal stress.Key words : nature of translation; transfer; equivalence; absolute; relativeaction or process of turn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lso,the product of this; a version in a different language(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行为或过程;亦指译作;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的文本)或“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another;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the sense …”(把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保留原意……)(《牛津英语词典》);(b)“[翻译]fanyi ①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②做翻译工作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教材 ·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 ·视角 ·课题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Perceptions,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㲘䊹㻓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谭载喜著.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11(中译翻译文库•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ISBN 978-7-5001-3382-7Ⅰ.①翻… Ⅱ.①谭… Ⅲ.翻译理论-研究生-教材②翻译-研究-研究生-教材 Ⅳ.①H05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25964号出版发行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地 址 /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6层电 话 / (010) 68357328 68359287 68359376 68359303 68359719邮 编 / 100044传 真 / (010) 68357870电子邮箱 / book@网 址 / http: // 出版策划/张高里策划编辑/林国夫责任编辑/袁仁辉特约编审/谢天振 胡安江排 版 / 竹页图文印 刷 /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经 销 / 新华书店规 格/700×960毫米1/16印 张/23.5版 次/2012年11月第一版印 次/2012年11月第一次ISBN 978-7-5001-3382-7定价:4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目 录出版说明xiii 代序——为纪念奈达而作xiv第一章对翻译与翻译学的认知3第一节翻译认知的三个层面3第二节翻译与翻译学的区分6第三节新时期翻译学的发展标志9第二章对翻译本质绝对属性与相对属性的认知12第一节翻译转换的绝对与相对12第二节翻译对等的绝对与相对15第三节翻译属性的第三形态特质19第三章对翻译策略、方法与单位的认知21第一节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21第二节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多元性22第三节立足翻译单位的翻译方法认知24第四章对翻译(科)学引发争议的认知26第一节关于翻译学争议的缘起26第二节对译学否定论之否定27第三节翻译学之“名”、“实”辨证35第五章对译学发展的再认知40第一节翻译与译学发展方向再思40第二节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必备条件41第一篇 本质认知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未来与任务43第六章 翻译的原型理论视角49第一节 原型理论与翻译范畴属性 49第二节 翻译原型51第三节 几个基本翻译问题的阐释54第七章 翻译的模糊语言学视角57第一节 模糊语言与文学 57第二节 模糊语言与翻译 59第三节 几个焦点话题60第八章 翻译的语篇语言学视角64第一节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还是句子?65第二节 不同目标读者:必须还是毋须作出不同目标语篇? 72第三节 翻译的基础:以文为本还是以人为本?77第九章 翻译比喻研究的视角(上)81第一节 翻译比喻的内涵、外延与分类 82第二节 翻译比喻的常见语境与文化蕴涵 89第三节 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93第十章 翻译比喻研究的视角(下)96第一节 翻译比喻与译者比喻 96第二节 体认译者身份 101第三节 解码译者比喻104第十一章 翻译素质与能力研究109第一节 “翻译培训”与“翻译教育” 110第二节 翻译教学的综合素质培育理念 113第三节 素质培育与翻译能力114第十二章 翻译原则与方法研究:以英文译学词典的中译为例119第一节 译学词典翻译与引进的意义119第二篇 理论视角第三篇 研究范围与翻译教学、课题举隅㚠 㔝第二节译学词典翻译原则与方法的确定 120第三节译学词典翻译的“十字方针”121第十三章翻译教学中的文化研究127第一节本土化语境下英语与翻译教学中的中国元素 127第二节英语与翻译教学中的知识功用 134第三节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特性 139第十四章香港翻译教育与教学研究142第一节香港高校翻译学位课程概述 142第二节教育理念与模式: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 147第十五章翻译研究方法与课题举隅156第一节基本研究方法 156第二节如何开发新课题 162附录一:谭载喜近年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译学英语论文精选 2081.1 Metaphors on Translation 2081.2 Towards a Whole-Person Translator Education Approach in TranslationTeaching on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mes 2261.3 The “Chineseness” vs. “Non-Chineseness” of ChineseTranslation Theory: An Ethnoconvergent Perspective 2511.4 The Translator’s Identity as Perceived through Metaphors 276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 295附录三:谭载喜简介及主要学术活动 302参考文献一(正文部分) 309参考文献二(附录部分) 321出版说明本书是拙著《翻译学》于2000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笔者在新时期对翻译与翻译研究问题进一步思索和探讨的成果。

书中内容结合近十来年国内外翻译研究领域的理论最新,涵盖对如何认知翻译和翻译学的本质特性、如何运用各种不同理论视角来开展研究、如何展开翻译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开辟翻译研究新课题而进行的多维探讨。

书中思想部分来自《翻译学》出版以后笔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文章。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的出版是《翻译学》一书的续篇。

只是,本书所涉理论更新,视角更广,相信在翻译和翻译研究相关问题上的启发性也因此更强。

在本书撰写的整个过程中,笔者要感谢夫人李建夫。

以往,本人每写好、译好一篇文字,夫人总会是所写所译的第一读者。

此次,她不仅如同以往一样,作为本书第一读者通读全稿并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而且还授权笔者改写她两篇关于英语教学和文化研究的文章,将相关内容并入本书第十三章,为本书增添有益的视点。

过往,笔者在各种国际翻译和语言文学研究期刊或文集中发表英语文章近20篇,现从最近期所发期刊论文中挑选4篇,作为代表性英文作品附录于书后,以飨读者。

有关各篇论文的原始刊载信息,附录中将作具体呈现。

特此说明。

谭载喜㛋 䊣䇻㼄ⶼ㩔㳐㋆㈑䊑⶞㔝ⱟᷛ㲘䊹㻓䑘䄋䑙㭗䄜㎡一、主要著、译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2006、2008、2009、2010年重印。

(中国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2000年重印。

(1997年“广东省高教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7年“深圳市第二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1991-1995):优秀著作三等奖”)《翻译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5年重印。

(2001年“深圳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1996-2000):优秀著作二等奖”)《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2001年重印。

《跨语交际》,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出版。

《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

(香港商务印书馆门市部1985年冬季10大畅销书第1名)《英语口语一日一题》(与李建夫合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第1版;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1版。

《翻译研究词典》(谭载喜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出版。

《幸运的吉姆》(译著),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8年再版第1版(“世界经典译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1985年重印。

《汤姆·索亚出国旅行记》(译著),长沙:湖南儿童出版社,1983年出版。

二、主要论文(1)中文论文㠻㋐㸥䍣《中国翻译研究:回望•反思•前瞻》,载《中国翻译》,2012年第4期,第7—9页。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主题·视角·方法》,载《东方翻译》,2012年第4期,第86—89页。

《当代译苑的恒久之光——追忆一代宗师奈达》,载《东方翻译》,2011年第6期,第4—14页。

《翻译与翻译原型》,载《中国翻译》,2011年第4期,第14—17页。

《译者比喻与译者身份》,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16—123页。

《香港的翻译学位教育:理念与实践》,载《东方翻译》,2010年第6期,第9—16; 21页。

《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载《中国翻译》,2010年第4期,第11—14页。

《东方翻译的东方视角》,载《东方翻译》,2009年创刊号总第1期,第15—16页。

《翻译的“第三形态”特质》(谭载喜、邵璐),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第39—43页。

《综合素质观照下的翻译能力》,载《辅仁外语学报:语言学、文学、文化》(台北),2007年第4期,第63—78页。

《翻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载《广东外语与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5—9页。

《两千年翻译家的心路历程——评道格拉斯•鲁宾逊的《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载《中国翻译》,2006年第5期,第45—48页。

《翻译比喻中西探幽》,载《外国语》,2006年第4期,第73—80页。

《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载《中国翻译》,2006年第2期,第3—8页。

《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载《外国语》,2005年第1期,第53—59页。

《翻译研究词典的翻译原则与方法》,载《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49—52页。

《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今天、昨天与明天》,载《中国翻译》,2004年第3期,第31—32页。

《语篇与翻译:论三大关系》,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7期,第3—10页。

《翻译学:新世纪的思索》,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第45—52页。

《中西翻译传统的文化烙印》,载《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第14—18页。

《中西译论的相异性》,载《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第15—21页。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载《中国翻译》,1999年第6期,第25—28页。

《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载《中国翻译》,1999年第5期,第6—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