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高程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高程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培养学生对测绘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高程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3.熟悉高程控制测量的常用仪器和设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进行高程控制测量的设计和实施。
2.能够操作和使用高程控制测量的仪器和设备。
3.能够处理和分析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得出正确的高程控制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高程控制测量工作。
2.培养学生对测绘工作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够认真、细致地进行测量工作。
3.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能够积极地探索和解决测量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一章:高程控制测量概述1.高程控制测量的定义和作用2.高程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3.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第二章:高程控制测量方法1.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2.高程控制测量的实施步骤3.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第三章:高程控制测量仪器和设备1.高程控制测量常用的仪器和设备2.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3.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第四章:高程控制测量实践1.高程控制测量的设计和实施2.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3.高程控制测量的结果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高程控制测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高程控制测量案例,使学生了解高程控制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测量控制学课程设计

测量控制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学习并运用各类测量工具进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巧;3. 了解测量误差的类型,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掌握相应的误差控制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控制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实践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量控制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测量观念,认识到测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测量控制学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实现有效落实。
二、教学内容1. 测量控制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测量学的基本定义、分类及作用- 控制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2. 常见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长度、面积、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 温度、压力、湿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与技巧- 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与误差分析4. 测量误差及其控制- 测量误差的分类、产生原因及传递规律- 误差控制方法及精度分析5. 测量控制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工业生产中的测量控制技术- 科学研究中的测量控制方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测量控制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常见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第三周:数据采集与处理第四周:测量误差及其控制第五周:测量控制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测量学基础第二章:控制学基础第三章: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第四章: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第五章:测量控制学应用案例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2)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会使用常见的测量仪器和工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控制测量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测量仪器的能力;(3)学会分析测量数据,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应用(1)控制测量的定义;(2)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3)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
2. 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1)测量原理;(2)误差理论;(3)数据处理。
3. 控制测量的方法(1)地面测量;(2)卫星测量;(3)无人机测量。
4. 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1)全站仪;(2)水准仪;(3)经纬仪;(4)测距仪;(5)GPS定位仪。
5. 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数据采集;(2)数据传输;(3)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应用;(2)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的使用。
2. 教学难点:(1)误差理论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3)测量仪器的操作与维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践操作法;(4)小组讨论法。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测量仪器演示;(3)实际操作演练;(4)在线资源共享。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通过工程案例,引入控制测量的概念;(2)展示控制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讲解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2)介绍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3)阐述控制测量的方法及其应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演练;(2)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测量仪器;(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控制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控制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3)掌握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和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2)激发学生对控制测量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控制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2.测量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
3.测量数据处理:讲解测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方法,包括误差理论和数据平差。
4.控制测量技术应用:介绍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如建筑施工、道路工程、地形测绘等。
5.实践操作:安排实地测量实习,使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和实际测量技能。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实践中的应用。
3.实验法:实地测量实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控制测量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完整版)

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一节控制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2)第二节控制测量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 (2)第三节原有资料及利用方案 (3)第二章坐标系的选择及处理 (3)第一节坐标系的选择 (3)第二节对测区内的原有点进行论证分析确定已知数据 (4)第三章水平网控制布设方案及对比论证 (5)第一节首级控制网等级、网形及加密层次与布设形式 (5)第二节图上设计 (13)第三节预算精度估算 (13)第四节布设方案精度统计 (13)第四章高程控制网布设方案及对比论证 (14)第一节方案的基本要求内容 (14)第二节图上设计 (16)第三节精度估算 (17)第五章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 (17)第一节技术依据 (17)第二节觇标 (17)第三节仪器的选择及检验要求 (18)第四节观测方法及限差要求 (18)第六章工作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 (18)第一节各种工程量的计算 (18)第二节进程计划表 (18)第七章人员组织及经费预算 (19)第一节人员组织及仪器设备 (19)第二节经费预算 (19)第八章上交资料清单 (19)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控制设计的目的与任务任务内容:(1)建立石桥子地区首级GPS控制网,等级为国家四等。
(2)建立石桥子地区高程控制网,等级为国家二等。
(3)以全站仪导线(附带三角高程)对整个测区进行加密控制,导线等级为城市Ⅰ级,三角高程等级为四等。
目的:(1)充分认识到技术设计在整个控制测量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明确进行控制测量技术的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
(3)试着撰写控制测量设计书,并通过此过程注意到今后课程学习的内容及重要性。
(4)对今后走到工作岗位后承担控制测量工程工作提供基本的技术训练。
第二节控制测量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测区概述:东经本测区位于东经123°41′15″至123°45′00″,北纬41°25′00″至41°30′00″北起姚家沟,南至响山子,西起红旗沟,东至张其寨乡,测区面积约50k㎡。
e级gps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e级gps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e级GPS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GPS控制测量,并理解其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GPS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GPS控制测量的精度及其影响因素。
3.熟悉GPS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4.能够使用GPS设备进行控制测量。
5.能够进行GPS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6.能够运用GPS控制测量结果进行工程和科研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GPS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GPS控制测量的精度及其影响因素。
3.GPS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4.GPS控制测量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讲解GPS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GPS控制测量的应用。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直观地展示GPS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GPS测量仪器和相关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课程目标。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术语和概念;2. 学生能够描述各类测量误差的类型及产生原因,并了解相应的减小误差的方法;3. 学生能够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包括测站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4.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测量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的测量操作;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测量方法,完成小区域的地形图测绘;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能力;4.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控制测量学,培养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务实的学习态度;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提高面对挑战的勇气;4. 学生能够认识到测量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控制测量学基本原理:包括测量误差理论、测量平差原理、坐标系统与地图投影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量学基础2.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介绍各类测量误差、误差传播定律、最小二乘法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3. 控制测量方法:详细讲解测站的建立、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测量方法4. 测量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全站仪、水准仪、GNSS等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量仪器5. 控制网设计与实施:包括控制网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精度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控制网设计与实施6. 实际地形图测绘:组织学生进行小区域地形图测绘,涵盖控制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形图测绘7. 控制测量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测量案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七章 控制测量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任务概况1.1、任务目的邯郸市紫山位于河北省西南部。
根据建设规划,应对该该区施测40km21:10000地形图。
1.2、任务要求为了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需要在这三个阶段测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以及各个工业场地施工测量的需要,应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具有足够精度和密度的平面控制网与高程控制网。
1)、范围:在所提供资料(1:50000地形图)范围内,进行水准及高程网的布设。
2)、遵照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进行四等水准网和高程网的布设。
3)、时间要求:要求在接到该通知后三个月内完成技术设计和准备工作,一年内完成建网任务。
1.3任务范围在所提供的1:50000地形图上,在已知两个二等点的基础上,全面布设四等三角网,同时进行水准联测。
二.测区整体概况2.1、地理条件本测区位于河北省西南部,东径114°17′—114°22′、北纬36°40′—36°44′之间,紫山系太行山余脉,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4米。
总人口1053人左右,耕地面积达1360亩。
2.2、气候概述邯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摄氏13度,最低温度在1月,极限约为摄氏20度,最高温度在7月,可达摄氏38度。
年降雨量627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无霜期为235天。
春季多干旱春季多干旱夏天很热,冬天很不冷。
气温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2.5~14.2℃,1~2月份或12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3.8~-1.5℃,东部大名县1971年12月27日最低气温观测值为-23.6℃。
6~7月份气温最高,各地月平均气温皆在25℃以上。
邱县1974年6月25日最高气温高达42.7℃。
日照年日照时数为2300~2780h,日照率为52.0~60.0%,其中5月份日照时数较多,12月份、1月份较少。
辐射年平均接受太阳辐射量为137.48千卡/厘米2,其中5月、6月、7月3个月接受辐射量47.77千卡/厘米2。
降水全市多年平均(1956年~1984年)降雨量为421.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806.7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93毫米(1965年)。
受南太平洋及西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降水量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是70%的水量集中在每年的6月~9月。
按季分配,春季3月~5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夏季6月~8月约占65%,秋季9月~11月约占19%,冬季12月份至次年2月份约占7%。
降水量在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分布也不一样,自西南山区向东部盆地逐渐递减,山丘降水量相对较大,多年平均在450毫米左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
2.3、交通通讯状况紫山交通不便,测区地处山区,农村占很大比例,且大部分地区山路崎岖,通行不便,还有就是山区占一部分。
紫山通讯事业发展一般,数字微波干线直达、程控自动交换、国际国内直拨、无线传呼、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已全部开通使用。
目前,固定电话用户18.6万户,移动通讯用户28万户,互联网业务用户4万户。
2.4、居民分布及人文由于近年大批农民涌入县城,使得县城人口集中,在各小街小巷也分布着很多居民,反而农村人口较少。
但由于农村地比较多,造成很多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比较荒凉。
如果进行测量,吃、住会比较困难。
由于测区处于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交汇,所以这里的居民既有汉民族的优秀品质,也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优秀品质,所以办事、处事、处人很豪爽、很大气。
整个测区内几乎全是汉族人,对于测量工作的开展很方便。
2.5、测区进行测绘困难情况由于测区地处山区,农村占很大比例,且大部分地区山路崎岖,通行不便,还有就是山区占一部分,因此对于整体选点,布点及建造觇标造成很大困难。
从整个工作角度来看,测区进行测绘工作的难度较大。
三、测区已有测绘成果资料及利用情况3.1、三角网成果及其精度测区内及附近有国家工程控制网二等网中的二等点三个:1,4,11。
为1995年由河北省测绘队施测;四等点10个。
作业所依据的细则为《城市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
该二等网的主要情况如下:(1)、三角形平均边长为7.25km。
(2)、最小求距角为50°。
(3)、三角形最大闭合差为+2.45″,闭合差正负号的分布符合偶然误差的特性。
(4)、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为±0.65″,平差后为±0.75″。
(5)、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50000。
(6)、仪器检验项目符合规范要求,归心元素的测定正确,观测成果的取舍合理。
(7)、造标埋石质量良好。
经现场踏勘,四点砚标及标石保存良好。
(8)、坐标系为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六度分带。
3.2、高程网成果及其精度国家Ⅱ等水准路线由西向东横穿测区北部。
根据Ⅱ等水准路线略图,本测区内及附近有国家Ⅱ等水准点两个,依点之记已全部找到:1、2且标石保存完好。
施测精度及埋石质量均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现有国家二等点成果表3.3、对其它已有控制成果的利用实地考察了其它已知点的保存情况及对精度的要求,同时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因素,结合具体对点的要求后,对已有的其它点进行了利用,现列表如下:方案一利用成果列表如下:四、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及论证,我们决定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国家大地坐标系,而高程系统则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图上设计时我们则暂时取图纸的西南角为坐标原点,定出测区内2个二等控制点的坐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水准及高程控制网的设计,及精度估计。
待对该测区进行实测和进行工程建设时,只需确定原点在国家80西安坐标系中坐标,即可延展出所需点坐标。
五、布网依据的原则及起始数据的配置5.1、布网依据的原则1、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高程基准。
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ZB A75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5.2、起始数据的配置方案一的起始数据均是2个二等水平控制点和两个Ⅱ等水准点,起始数据如下:方案一控制网起算数据列表如下:方案一水准网起算数据列表如下:六、平面控制6.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一、各等级的首级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
其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地形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 25°。
二、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三、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线形网一、各等级的首级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
其三角形的内或插点等形式。
各等级的插点宜采用坚强图形布设。
当受条件限制时,单插点对于三等点应有不少于 6 个内外交会方向,其中外交会方向至少应有两个交角为60°-120°;四等点应有不少于 55个内外交会方向,当图形欠佳时,其中至少应有外交会方向。
双插点的交会方向数应为上述规定的 22倍,但其中不应包括两待定点间的对向观测方向。
当采用边角联合交会时,多余观测数必须与上述各等级插点规定相同。
一、二级小三角插点的内外交会方向数不应少于 4 个或外交会方向数不应少于 3 个。
四、一、二级小三角的布设,可采用线形锁。
线形锁的布设,宜近于直伸。
狭长地区布设一条线形锁时,按传距角计算的图形强度的总和值,应以对数六位取值,并不得小于 60°。
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6.2、控制点位的选定要求一、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角网二等不宜小于 2m;三和四等不宜小于 1.5m;一级及一级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等影响为原则;二、测距边位置的选择,应满足相应测距方法对地形等因素的要求。
三、觇标的高度应合理,作业应安全;四、控制点应便于长期保存、加密、扩展和寻找6.3、首级网及加密网等级和布网方式在对该测区进行布网设计时,首级网我们采用国家二等网,按三角网形式布设。
加密网在二等基础上布设国家四等控制网,布设成三角网形式,由于该测区地理环境比较复杂,且在测区东、西部各有一个湖,给布网设计带来了困难,因此在个别难控制的地区采用导线网的形式。
在对测区进行布网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了日后布设解析图根锁的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两种方案在精度方面均达到1/120000,在密度方面,两种方案均在测区布设四等点和原有三个二等点一起三角锁布满整个测区。
因此,此网可满足各项工程建设及日后解析图根锁(网)的要求。
具体网形及点为见地形图。
6.4、控制网精度估算过程及结果(1)对三角网的解算及平差计算我们采用控制测量优化设计与平差软件 2.13版。
(2)用软件对三角网进行平差后可得两种方案精度结果分别为:其余各边相对中误差及点位误差见附表。
6.5、最佳方案的选择6.5-1、方案的设计针对该测区地理环境,我们设计了布网方案。
方案一:测区共布设四等点8个,原有二等水平控制点2个,需重新埋石8个。
同时测区需要建3个低型觇标,分别为点7、8、9,2个中型觇标,分别为点10,3,1个高型觇标,为2。
6.5-2、费用预估及精度评定备注:费用的计算以点为单位,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作,选点,埋石,观测,测定气象元素,绘点之记,计算。
6.5-3、方案优化设计后的精度统计(其余参数见附表)网形及精度统计表方案一:工程名称:邯郸紫山四等水准及高程网设计网形及精度统计表七、高程控制7.1、高程控制的一般规定(一)测区的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进行测量时,可沿用原高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亦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二)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等级的划分,应依次为二、三、四、五等。
各等级视需要,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高程控制。
(三)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
当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四)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一般地区应为1~3km,了业厂区、城镇建筑区宜小于lkm。
但一个测区及周围至少应有3 个高程控制点。
应布设成环形网。
当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7.2、布网形式和要求1)本测区以国家高等级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起算点,布设四等水准网,作为高程控制,以满足测区高程控制发展的需要。
2)等外水准、测距高程导线,自四等水准联测点起发展不得超过2次。
3)四等水准观测采用DSZ3以上型号的水准仪,中丝法读数,各测段测站为偶数。
作业前须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检校。
4)水准点示意图见图一(只对方案一)。
总测段距离经估算大致为41.4km。
5)控制网也水准网的连测由相应水准点处采用三角测量的方法传递。
实施方法参考相关规范。
7.3、水准与三角高程网的联测精度估算(网型布设见图一)网形及精度统计表八、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