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错误类型
成语、病句错误常见类型(供识记用)

成语、病句错误常见类型(供识记用)一、成语:成语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
侧重考查容易用错的成语,考查的角度有近义成语的辨析,有使用对象、范围、语境的判断,词义准确性的考查,词义感情色彩的分辨等。
下面拟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来探寻此类题型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
1、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如:"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文不加点"、"别无长物"等。
2、张冠李戴,用错对象成语的含义有所侧重,适用对象范围也就不同,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豆蔻年华"语出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句中用来形容十八岁以上的"大学生",显然不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蓬荜生辉"、"偃旗息鼓"、"蔚为大观"、"鳞次栉比"。
3、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考生的错误判断。
如: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总结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总结高考是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在高考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成语的运用是其中一个考点。
然而,许多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常常出现误用的情况。
本文将根据高考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一、义项混淆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的义项混淆,从而导致与原本的意思不符。
举例来说,许多学生会错误地使用“亡羊补牢”,将其用于形容已经失败的事情后做出的补救行动,实际上,“亡羊补牢”原本的意思是指在羊丢失后补牢。
因此,正确的使用应该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二、词序颠倒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成语中的词序颠倒,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出现错误。
例如,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将“声东击西”错误地写为“声击东西”,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变得荒谬。
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声东击西”,表示用声音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从另一侧偷袭。
三、用词不当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中的词语用错,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或错误。
比如,许多学生会将“井底之蛙”误写为“井底之青蛙”,这个错误使得句子的意思变得模糊。
实际上,“井底之蛙”指的是视野狭窄、缺乏见识的人。
因此,正确的使用应该是“井底之蛙”。
四、成语替换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替换为其他意思相近的词汇,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偏差。
例如,许多学生会将“洗耳恭听”误写为“洗耳朵倾听”,这个替换使得原本的成语意思变得扭曲。
正确的使用应该是“洗耳恭听”,意思是形容非常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五、套用不当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成语,使得整个句子的语境出现问题。
比如,许多学生会在描述一个人不顾困难坚持努力时使用“泥里做红莲”,然而,“泥里做红莲”实际上是指在困境中艰难求生,与学生希望表达的意思不符。
恰当的使用应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形容一个人坚决不放弃。
通过对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进行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成语的正确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如下:1.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仅从字面上解释成语的含义。
例如,“登峰造极”原意是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成就达到了最高峰,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表示做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2.褒贬误用:指在运用成语时,对成语的感情色彩理解错误,褒贬混淆。
例如,“想入非非”原意是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是中性词,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词,表示胡思乱想。
3.语境不合: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成语的含义与句子的整体意思不符。
例如,“美轮美奂”原意是形容房屋高大美观,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美好事物,如“美轮美奂的舞姿”。
4.画蛇添足:指在句子中重复使用意思相同的词语。
例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都有使人震惊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后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并散布谣言。
5.颠倒词序:指在使用成语时,将成语中的词语顺序颠倒或错位。
例如,“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文思敏捷,落笔成章,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做事之前没有计划或条理。
6.断章取义:指在使用成语时,只截取成语的一部分来表达意思,忽略成语的整体含义。
例如,“万人空巷”原意是形容人们都出来观看盛大的场面,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街巷十分冷清。
7.张冠李戴:指将一个成语错误地用于另一个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成语上。
例如,“首当其冲”原意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现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8.混淆字形:指由于字形相似而将两个不同的成语混淆使用。
例如,“再接再厉”和“厉兵秣马”是两个不同的成语,前者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后者形容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但有时会因为字形相似而误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家。
高考成语类型例说

3.战士们正趴在战壕里,紧握钢枪,虎视眈眈的望着 北营。
4.我没来得及按照总理的指示加工这个戏。这件事, 我一直耿耿于怀,身感有负总理的委托。 5.由于四班同学的加入,以精彩的表演推波助澜,使 晚会掀起了又一个高潮。
褒贬失当
1.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2.我早已司空见惯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3.那景象多么动人心弦啊。
4.王老师正全神贯注地龙飞凤舞着他的艺术字。 5.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 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词法失当
பைடு நூலகம்
1.集合哨声已经响起,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
行李。
2.我们几个莘莘学子,学习非常刻苦。
3.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
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意见。
5.“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 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6.他一出手就捐了60万,真是个大方之家。
望文生义 (关注其语素的古义、比喻义及引申义)
1.金碧辉煌的落日映在空中,十分好看。 2.中日两国人民通过民间交往,逐渐增进了了 解,最终订了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保持睦 邻友好关系。 3.湖南卫视的文娱节目办得绘声绘色,收视率 很高。 4.我和他素不相识,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 及,自然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更不用说了解了。
4.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于
网吧,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是让人痛
心。
自相矛盾
1.看他那幅滑稽相,我们都忍俊不禁的大笑起 来。 2.在敌人的监狱里,他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 遍体鳞伤。 3.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明白,真是被人贻笑大 方。 4.对我们这些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 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高考语文 成语题误用类型例析素材

高考成语题误用类型例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高考成语错误类型

错误类型:望文生义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细大不捐:捐:舍弃。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容所有东西都兼收并蓄。
不足为训:训:法则,教导,规范。
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榜样不赞一词:1.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2.现在也指一言不发。
危言危行: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对簿公堂:对簿:受审问;在法庭上受审问。
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爽:差错的意思。
毫厘不爽:形容一点不差。
久假不归: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长期借用而不归还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城下之盟:被迫签订的屈服的条约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真乃~之声,引商刻羽之奏。
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身无长物:除此之外空无所有,贫困。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贻笑大方:让内行人笑话。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河东狮吼: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良莠不齐:yǒu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侯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马革裹尸: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噤若寒蝉: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善刀而藏: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奇文共赏: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七月流火:天气转凉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
形容出色,精彩,值得称道。
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薪尽火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洛阳纸贵: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文章风行一时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十室九空: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令行禁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尘埃落定:多用来表示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成语易错的七种类型

高考成语题主要设置误区一、望文生义1、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①他是位业余作者,十分勤奋,但屡遭退稿。
每次他写作时,人们总取笑他说:“啊,又在写不刊之论哪。
”2、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含褒义。
①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二、色彩失当成语从感情上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如: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07年全国卷Ⅰ)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这里有三点不当:其一,从感情色彩看,该句是陈述事实的中性语境,而“蠢蠢欲动”是一个贬义词;其二,从使用对象来看,该句对象陈述的是“学生”,而不是敌人或坏人;其三,从陈述内容来看,该句是说学生们选学热门专业,而不是攻击或破坏。
所以,这里的“蠢蠢欲动”是明显错误的。
根据语境,应该使用“跃跃欲试”。
五风十雨【误用例句】①今年入夏以来,长江流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正解】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
形容风调雨顺。
含褒义三、断词取义1、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
而该句在使用的过程中,只择取了成语中“首”的意思,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使之与语境中“要解决”之意相悖。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四)词意重复成语一般精练警策,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中语义的比较对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意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成语错误类型归纳高考成语错误类型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类望文生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二类冠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类褒贬不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类不合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五类语义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类不辨轻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类谦敬错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类不合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类成语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类不合语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汉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但不知从何日起又冒出一个“昨日黄花”来了。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望洋兴叹”易生误解,以为“望洋”就是望着海洋,叹其浩渺无际。
不知道“望洋”为连绵形容词,义寓声,不可扣这字讲,所以也允许作“望阳”或者“望羊”。
望也不是望观,以音求之,当即“惘”也。
望洋者,迷惘之貌也,既非非用目视不可,亦与海洋无涉。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段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
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微弱而悠长。
或在某方面继承者稀少。
常被误用来形容“持续不断,经久不息”。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
后来形容恳切地教导。
18、海外奇谈:指没有根据的、稀奇古怪的谈论和传说。
19、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
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也形容人没有心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单纯。
含褒义。
常被误用为贬义词,理解成没有文化或没学问。
20、胸无宿物:宿物,隔夜存放的东西。
形容为人坦率,不抱成见。
也形容心里藏不住话。
《世说新语赏誉》:“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21、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也指一言不发。
常被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22、俾昼作夜:指晨昏颠倒。
常用在无限制地享乐。
《诗经大雅荡》:“或号式呼,俾昼作夜。
”23、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在法庭上受审问。
对簿公堂是指当事人在公堂(现在则指法庭)上接受司法机关的问询、审问,而且有权利为自己申辩。
但当事人双方同时接受质询与审判,丝毫不能看出这两个人处在对立的角度,而且也不排除双方是同伙的可能。
还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法庭是主动的,当事人是被动的;法庭是质询一方,当事人属从属地位,必须回答问题,接受审问。
由此可以看出,“对簿公堂”的本义中不存在“当事双方在公堂上完全对立地打官司”的情形,只含有“当事人在公堂(法庭)上接受询问、审判”的意思。
我们切不可望文生义,以讹传讹。
24、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
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事物。
25、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26、敬不敏:,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7、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
该词不能直接来修饰“人”,也不能单纯的表示“人多”。
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8、期期艾艾:口吃,不能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资料补充其他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从长计议、可圈可点、三人成虎、文不加点、曾几何时、首当其冲、屡试不爽、不忍卒读、危言危行、如履薄冰、要言不烦、妙语解颐、持之有故、罪不容诛、坐地分赃、登堂入室、如坐春风、不名一钱、目无全牛、差强人意、振聋发聩、涣然冰释、细大不捐、存而不论、五风十雨。
第二类冠戴⑴"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⑵"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⑶"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⑷"休戚相关":①“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休戚相关”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
“息息相关”不含。
②“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③“休戚相关”含有褒义色彩;“息息相关”则是中性的。
⑸"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置若罔闻”和“置之度外”都含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但“置若罔闻”指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置之度外”指把生死、荣辱、安危、苦乐等放在个人考虑之外。
⑹"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⑺"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⑼"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⑽"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⑾"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⑿"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敞亮。
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⒀"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⒁"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⒂"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⒃"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⒄"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⒅剑拔弩:剑从鞘里面拔出来了,弓也拉开了。
原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形容形势紧,一触即发。
⒆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用于媒体的消息惊人,属误用。
误例:兽首买家蔡铭超拒付拍卖款的消息如石破天惊,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们唇枪舌剑,讨论激烈。
资料补充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2、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等的关系。
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
3、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
指美味人人爱吃。
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6、韦编三绝: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7、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8、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9、烘云托月: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
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
(用于文学艺术等方面)10、信手拈来:信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11、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12、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
指美味人人爱吃。
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13、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14、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例如“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相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15、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人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15岁把头发绾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到了结婚的年龄。
16、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
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17、夭桃秾:夭、秾,形容花、木茂盛。
比喻人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词。
18、林干风气(致):林下幽静的境界,风气,风致风度,比喻女子闲雅超逸的气度。
19、绰约多姿: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20、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21、间不容发:间,空隙。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不是“形容距离小”。
22、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不能理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23、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24、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25、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第三类褒贬不分褒词误用贬义: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12、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贬词误用褒义: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