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房扑动的中医针灸治疗体会
针灸治疗房颤的常见问题解答我所学到的知识

针灸治疗房颤的常见问题解答我所学到的知识针灸治疗房颤的常见问题解答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疾病,许多患者考虑尝试针灸治疗。
以下是我所学到的关于针灸治疗房颤的常见问题的解答。
1. 针灸是如何治疗房颤的?针灸治疗房颤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针灸会刺激特定的穴位,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心脏功能,从而改善房颤的症状。
2. 针灸治疗房颤是否有效?针灸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一项发表在《国际心律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针灸治疗房颤的疗效。
3. 针灸治疗房颤是否安全?针灸治疗房颤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疗法。
在合格的针灸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然而,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出血、皮肤感染等针刺相关的不适反应。
因此,选择资质良好的针灸师非常重要。
4. 针灸治疗房颤需要多长时间?针灸治疗房颤的疗程时间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而言,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治疗,连续几周或几个月。
然而,具体治疗时间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来确定。
5. 针灸治疗房颤有哪些风险和禁忌?针灸治疗房颤对于大部分患者是安全的,但也有一些风险和禁忌症需要考虑。
例如,如果患者有血液凝块问题,接受针灸治疗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患有严重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过敏反应或血液感染的患者应该避免接受针灸治疗。
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前,务必告知针灸师关于自己的健康状况。
6. 针灸可以替代药物治疗房颤吗?针灸治疗房颤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或其他传统治疗方法。
针灸可以作为辅助疗法,帮助减轻房颤的症状和改善心脏功能。
在接受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应继续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治疗,并定期复诊检查病情。
7. 针灸治疗房颤的效果能持久吗?针灸治疗房颤的效果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房颤治疗方案中医针灸

房颤治疗方案中医针灸介绍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上房的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室的收缩失去协调性。
在房颤的治疗过程中,传统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针灸疗法的原理中医针灸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来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房颤治疗中,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效果。
主要针灸穴位1.心包经穴位•云门穴:位于手掌心,以示指掌横纹与食指伸直时拇指的根部之间的凹陷中。
•间使穴:位于手心二、三指之间,当二、三指合并时环状隆凸的最高点处。
•大陵穴:位于手腕背侧横纹上,尺侧腕骨突起的尺侧正中凹陷处。
•中冲穴:位于上臂外侧,肱三头肌长头与桡侧骨间有一个凹陷处。
2.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髌骨下方,胫骨前缘的尺寸之间的凹陷中。
3.内关:位于手掌腕横纹上凹处,第2掌骨与掌骨桡侧骨之间。
4.神门穴:位于手小指掌侧端第一至第二关节的掌横纹之间。
针灸疗法的操作步骤1.准备针灸工具:针灸针、酒精棉球、棉签、消毒碘酒等。
2.术前准备:对治疗者进行全面检查,了解病情和个人状况,确定治疗方案。
3.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病情和中医针灸原理,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4.穴位处理:用酒精棉球或棉签把穴位周围清洁消毒,准备灸罐或针灸针。
5.操作方法:根据穴位位置,用准备好的特殊针灸针或灸罐进行刺激。
6.操作技巧:通过准确刺激和适当的刺激强度,保持治疗效果。
7.刺激时间: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刺激时间的长短,一般为10-30分钟。
8.治疗周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周期,一般为连续治疗2-3个星期,每周2-3次。
针灸治疗房颤的疗效中医针灸疗法在房颤的治疗中具有以下疗效: - 调节心血管功能,平衡心脏电生理活动。
- 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
- 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 缓解房颤引起的心悸、胸闷等症状。
- 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减少自律神经失调引起的房颤。
得了房颤,靠穴位疗法来自救!

得了房颤,靠穴位疗法来自救!教授得了房颤,靠穴位疗法来自救!我是调理师2020-06-18名老中医夏玉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是电热针的发明者。
什么是电热针呢?把针扎在穴位上,通上电,针尖加热到37度(大概10毫米),留针30分钟。
温热刺激,达到补虚泻实、祛寒的作用。
如果有心肌供血不好,电热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保护心脏,对降压也有很好的效果,对健康人也有保健的作用。
夏老自己有阵发性房颤,心脏供血不好,1985年第一次出现房颤,严重时一分钟跳二百五六十次。
可是现在夏玉清教授保养的很好,虽已高龄,但是精神饱满,每日接诊量很大。
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吗?原来,除了常规治疗外,夏老还有一套“护心大法”很管用,请看下面的分享~1内关穴在腕横纹向上两寸(三横指宽)的地方。
【按揉方法】用指切法掐内关穴,一次掐100下以上,可以缓解房颤,改善心律不齐。
一般在紧急情况的时候会用到。
2间使穴内关穴往上一寸的地方就是间使穴。
【适用情况】这两个穴位适用于房颤、血压高、心律不齐、头晕、恶心呕吐等情况。
内关穴出现问题不能用的时候可以用间使穴。
间使穴的按揉方法和内关穴一样,都是用指切法。
3曲池穴曲池穴可以用于退烧、降压等,心脏心肌供血不好的时候也能用,它和内关穴有协同作用,对于没有疾病的人,就是“长生不老穴”,可以用来保健。
【取穴方法】屈肘呈90度,肘横纹和肘窝骨头边缘的中间凹陷处。
【按揉方法】用指切法按摩曲池穴,至少做100次。
教授自己的“养心秘诀”您明白了吗?夏季养心正当时,穴位疗法记心上~。
治疗房颤有哪些办法?

治疗房颤有哪些办法?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其临床发生率较高,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数千万例房颤患者,在欧美国家平均每4个中年人中便有1个患有房颤,而在亚洲则是每100个中年人中有1个罹患房颤。
近年来,受人们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房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该病的患病群体不断扩大。
实际上,房颤作为健康有着严重危害的心血管流行病,不仅可加重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罹患脑卒中的风险,还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压力有非常严重影响,临床需要积极治疗房颤,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并减轻其带来的个人和社会影响。
那么,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以点明房颤的治疗方向。
一、房颤的发生机制西医认为,房颤的发生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与遗传、炎症等因素有关,其发生机制涉及了折返机制、局灶驱动机制、结构重构、电重构的多种机制。
例如,Na+、K+、Ca2+离子通道发生电流变化,会使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此即为房颤发生的电重构机制;糖原的积聚、细胞大小的变化、线粒体形状的改变、肌质网断裂、肌溶解、连接蛋白表达的笔画等均会使心房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心房结构重构;心脏的电活动、机械活动都礼拜能量的支持,而能力主要来自于脂肪酸、葡萄糖、乳酸等物质,若是心房肌细胞在糖酵解代谢上出现问题,心房肌细胞便难以得到稳定的能量供应,心房便会出现代谢重构;炎症会使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心房肌细胞将会处于炎性浸润状态,出现活动异常,导致房颤发生。
中医认为,房颤可以归属到“心悸”、“怔忡”、“惊悸”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宗气外邪、心脉不通、突受惊吓、再感外邪,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包括水饮、血瘀、痰浊,本虚包括阳气亏损。
治疗原则应选择化痰活血、温阳益气。
二、房颤的治疗方法1、控制节律若要治疗房颤,首先需要控制节律,为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并长时间维持,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服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患者开展心脏复律治疗,采取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等导管消融疗法。
2023年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

2023年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2023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人们对身体自愈能力的认可,针灸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2023年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现将我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针灸治疗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与西方医学的疾病分型和症状治疗截然不同,使我领悟到了中医学的独特性和深奥之处。
其次,我在学习中发现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针刺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促进身体自愈机能的启动。
我在实践中亲眼见证了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的情况。
与西药治疗相比,针灸治疗既能解决表面症状,又能调理身体内部的功能,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且针灸治疗的副作用较小,适用范围广,特别适合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
这些事实让我对针灸治疗的前景和应用价值充满信心。
另外,我也深刻意识到针灸治疗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
针灸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要具备灵敏的触觉和辨证能力。
在实践中,我时常碰到一些疑难病例,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解决。
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需要因人而异的针灸方案。
这使我明白了针灸治疗并非机械性的刺激,而是一门综合艺术。
在学习中,我还了解到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传统的手法,还有电针、温针、火针等多种辅助工具。
这些方法的应用需要我们把握适应症和操作要领,同时也需要不断吸取经验和学习先进的技术。
比如,在2023年针灸治疗学习中,我学会了使用激光针灸技术,并且在多个临床案例中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最后,我相信针灸治疗的未来会更加的广阔。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灸治疗也不断创新和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术和理论。
针灸对房颤的治疗效果我所了解的经验

针灸对房颤的治疗效果我所了解的经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医疗实践中。
对于房颤这一常见心脏疾病,针灸也被视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
在我所了解的经验中,我发现针灸对房颤的治疗效果是积极的,并且能够带来一定的改善。
下面将从针灸的机理、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针灸治疗房颤的效果可以归因于其独特的机理。
房颤是由于心脏电信号异常引起的,而针灸能够通过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心脏电活动,从而对房颤症状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针灸作用于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心脏节律,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减少心肌缺血,达到治疗房颤的效果。
其次,临床实践显示针灸在房颤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许多医生和针灸师在治疗房颤时采用针灸疗法,并且在很多患者身上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例如,在实际的临床观察中,患者在经过一定周期的针灸治疗后,心率和心律得到明显改善,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此外,针灸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有一些研究也证实了针灸在房颤治疗上的潜力。
一项发表于《中国循环杂志》的研究回顾了多个临床试验的结果,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房颤动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善房颤患者的心电图指标。
此外,一些实验室研究也发现,针灸可以通过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来调节心律,从而对房颤产生正面影响。
总的来说,针灸对房颤的治疗效果是积极的,能够带来一定的改善。
它通过调节心脏节律、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等机制来发挥作用。
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也证实了针灸在房颤治疗中的潜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针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并不是可以替代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房颤的治疗效果是积极的。
针灸通过多种机制对房颤症状产生正面影响,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也证实了其潜力。
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探索针灸的具体机理,明确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加强与传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结合。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针刺疗法和耳穴疗法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针刺疗法和耳穴疗法
1.针刺疗法 ①郄门、神门、足三里、太溪4穴。
对心率较快的房颤采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
每日针刺1次。
②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内关4穴,上下肢交替间隔取穴,每次取2穴,每日针刺1次。
③针内关、通里,灸膻中。
留针半小时后做心电图检查,若无效则加刺心俞、肾俞穴,改灸关元,每日1次。
④针刺双内关穴,平补平泻手法。
10分钟之后取针,下午灸内关(双侧)、心俞、膻中,每日1次,每次5分钟。
⑤针刺内关、郄门、大陵、人中。
手法:内关,快速房颤选用大提插捻转,慢速房颤采用捻转补法,时间1~3分钟,无效时隔1小时后作第2次。
郄门,根据心室率做提插泻法和捻转补法,施针3~5分钟,疗效观察指征如上。
大陵,采用提插泻法,施针3分钟,主要用于快速房颤时加之。
人中,于慢速房颤时加之,雀啄灸法。
⑥阴虚型取膻中、神门、太溪,或用眼针,取心区;阳虚型取心俞、至阳、昆仑;血瘀型取华佗夹脊(4、5胸椎旁开5分处)、内关、通里;痰湿型取中脘、丰隆、子宫。
体虚时可于4型中加足三里或关元;口干时再加行间、涌泉;烦躁不安时加太冲、曲池。
2.耳穴疗法 在耳轮脚上,耳穴膈附近找敏感点(起名
除颤点),用火柴杆或大头针帽压迫除颤点,3分钟后解除压迫,观察病人的心律、心率及其反应。
心房扑动的偏方

心房扑动的偏方
关于《心房扑动的偏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房扑动能够觉得是在房性心跳过速与心房颤动中间的正中间型。
当心室紊乱起搏点頻率做到250~350次/分鐘且呈标准时,造成心室快而融洽的收拢称之为心房扑动。
[方一]
山栀子、桃仁各12克,炼蜜30克。
将二药研末,加蜜调为粘稠。
把粘稠药摊敷在心前区,沙布敷盖,第一周每3日换药1次,之后每星期换药1次,6次为1治疗过程。
[方二]
瓜篓、薤白各12克,纯粮酒适当;将3药温火同泡服;1日2次,餐后服食。
[方三]
老榕树根30克,蒿草根15克,余甘根30克。
涂药共下锅煎水。
餐后服,每星期吃药6天,周期4周为1治疗过程。
[方四]
七完善的青柿子饼1000克,纯蜂蜜2000克;将柿子饼清洗去柿蒂,剁碎捣碎,用消毒杀菌砂纸绞汁,再将汁放人石锅内,先用火灾后改小火煎至粘稠时,加纯蜂蜜,再熬至浓稠,停战,制冷,装罐。
沸水冲饮,每一次I汤勺,日3次。
[方五]
玉竹、山楂果各500克,细砂糖,白糊精各适当。
山楂茶煎2次,每一次15分鐘,玉竹水煎2次,每一次30分钟;合拼2药,沉定,取上清液,萃取成清膏,人3倍量的红豆糖水,1倍量的白糊精;搅拌,制颗粒物,干躁,筛粉。
每服22克,开水冲服,日3次。
病人可出現低血压、头昏、心悸、心绞痛,乃至心源性休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心房扑动的中医针灸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11-14T10:12:06.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6期供稿作者:刘美[导读]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间使(双侧交替使用)。
刘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50040)【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437-02 【摘要】目的简述心房扑动的中医针灸治疗体会。
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心脏接受来自T1~T5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根据现代针灸学理论,应当在T1~T5节段内选用穴位。
【关键词】心房扑动针灸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为一种较少见的心律失常。
其病因与心房颤动相同。
发作可为阵发性,数天至数月发作一次,亦可为持续性。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在短时间内相互转变,称为不纯扑动或扑动一颤动。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常有心悸、气急、心前区闷感、头晕等心力衰竭征象。
个别病例心室率极快时可有晕厥。
1.2 体征:一般心率快,如房室阻滞呈2:1,则心室率为150次/分钟左右,但如房室阻滞为4:1或3:l,则心室率可减慢为75~100次/分钟,有时阻滞比例不等,使心室律不规则:压迫颈动脉窦或眼球,可使心率暂时减慢,有时突然减慢一半,但压迫解除后即回到原来心率。
2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3 治疗
3.1 体针疗法
3.1.1 处方: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T1~T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太溪等。
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同时使用。
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3.1.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肺俞、厥阴俞、督俞、MT5夹脊穴0.6±0.2寸。
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1.2±0.2寸。
直刺内关、间使1.2±0.2寸,直刺神门、灵道、大陵0.4±0.1寸。
直刺三阴交、阴陵泉1.4±0.2寸。
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太溪0.8±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穴位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第四组、第五组穴位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1.3 按语:心脏接受来自T1~T5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根据现代针灸学理论,应当在T1~T5节段内选用穴位。
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是分布于胸部前后的 T1~T5节段内的穴位。
因来自T1的部分纤维参入了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形成,所以上肢的部分穴位(即第三组穴位)也可以治疗本病。
另外,上肢血管平滑肌分布着来自T2~T5(或T3~T6)的交感神经,这些交感神经与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来自相同或相近的胸髓节段,这也是针刺第三组穴位治疗本病的重要解剖生理学基础。
3.2 电针体穴疗法 3.2.1 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
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T1~3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掏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太溪等。
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同时使用。
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3.2.2 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
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背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在第三组(胸部的穴位)与第二组穴位、第五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
每次电针6~10个穴位即可。
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3.3 灸法
3.3.1 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督俞、T1~T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上肢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三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阴陵泉。
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3.3.2 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6±10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以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
每日治疗1~2次。
3.4 耳针疗法
3.4.1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3.4.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每次行针10~30秒。
主穴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配穴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
3.4.3 按语:取缘中、脑干、神门为配穴,目的在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3.5电针耳穴疗法
3.5.1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间使(双侧交替使用)。
3.5.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
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内关、间使1.2±0.2寸。
然后在耳穴与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间使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每次电针6~8个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电针20分钟。
每天治疗1~2次。
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3.6 耳穴贴压疗法
3.6.1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3.6.2 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
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1粒。
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
隔2~3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明金,魏明文,李婧.针刺内关对心率变异性的分析.中国针灸,2003年第03期.
[2] 郑关毅,陈晓东,韦立新. 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