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
上海开放型经济30年回顾与展望

上海开放型经济30年回顾和展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章程。
上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外经贸改革、发展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涉外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和贡献,为全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全市外贸总额从1978年的30.2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829.73亿美元,增长了90多倍,占全国的13%。
吸收外资始终位于中国对外开放前列,从1980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迅达电梯开始,到2007年底,共实际利用外资746.8亿美元,占全国的9.8%。
外资企业交纳税金从1990年的3.90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399.55亿元,占全市29.1%;就业人数从1992年的16.52万人扩大到2007年的290.01万人,占全市的31.9%;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14%提高到2007年的66.02%。
全市对外投资总额从1995年的1746.7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7.41%,占全国的3.4%。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从1985年的1292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3.47亿美元,年均增长33.42%,占全国的8.7%。
一、上海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绩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外经贸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提升、提供就业机会、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外贸进出口保持持续稳步增长,运行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30年来,上海外经贸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发展之路。
2007年,上海外贸出口1439.3亿美元,进口1390.4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47.6倍和1045.4倍。
外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30年来,上海外贸进出口年均增幅为17.4%,进口、出口年均增幅分别为27.3%和14.9%。
上海的发展历程

上海的发展历程说起上海啊,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城市,它的发展就像咱们老百姓过日子,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既踏实又精彩。
一、开天辟地,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想当年,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渔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却充满乐趣。
可谁也没想到,这小渔村后来竟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大都市。
那会儿,洋人来了,带来了洋枪洋炮,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上海啊,就像是突然间被点亮了,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热闹得不得了。
1.1 洋泾浜英语,中西合璧的见证你知道吗?那时候的上海人,为了跟洋人打交道,还学会了说一种特别的英语,叫“洋泾浜英语”。
虽然发音不准,语法也不对,但大家都能听懂,这种独特的语言成了上海开放包容的象征。
1.2 外滩的变迁,历史的见证者再来说说外滩吧,那里的每一座建筑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变迁。
晚上,灯光一打开,那景象,简直美得让人心醉。
二、改革开放,春风又绿江南岸时间到了改革开放那会儿,上海更是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飞得更高更远了。
国家给了上海好政策,上海人也抓住了机遇,大力发展经济,那发展速度,简直跟坐火箭似的。
2.1 浦东新区的崛起,奇迹的诞生说到上海的发展,不得不提浦东新区。
那时候,浦东还是一片农田,可转眼间,高楼大厦就拔地而起了。
浦东新区的崛起,就像是上海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让人不得不佩服。
2.2 陆家嘴的金融城,财富的聚集地再看陆家嘴吧,那里现在已经成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国内外的大银行、大公司都抢着去那里开分部。
每天,数不清的金钱在那里流转,那场面,简直比电影里的华尔街还要壮观。
2.3 弄堂里的烟火气,生活的味道当然啦,上海的发展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金钱财富。
弄堂里的烟火气,也是上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些老房子、老街道,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和人情味。
三、新时代,新上海,新梦想现在啊,上海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它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生态宜居……这些新词汇都成为了上海的新标签。
小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

⼩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摘要:从1.⼈⼝职业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分析上海市城市化的发展变化情况。
(以下所有数据来整理⾃上海市统计局颁布的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1.⼈⼝地域空间聚集与⼈⼝职业转变上海市⼈⼝数量变化,及城市化率(⾮农业⼈⼝占总⼈⼝⽐例)年份常住⼈⼝(万⼈)户籍⼈⼝(万⼈)城镇化率(%)1980 1152 1146.52 61.31985 1233 1216.69 63.81990 1134 1283.35 67.41995 1414 1301.37 70.82000 1608.6 1321.63 74.62005 1890.26 1360.26 84.52010 2302.66 1412.42 88.9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是30年来户籍⼈⼝有所增加,⽽常住⼈⼝翻了⼀番,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有⼤量外来⼈⼝迁⼊,⼈⼝密度⼤幅度增加。
这说明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吸引⼒,吸引⼤量外来务⼯⼈员。
分析:上海市在现代中国诸多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在前列的,起步时间较早,发展迅速。
1980年2000年以及2000年到2010年实现了两个跨越式的进展。
如今已处于城市化的后期,城市化的速度将减缓。
2.产业结构改变上海市30年各五年规划时期的产业结构时期上海市⽣产总值(亿元)第⼀产业第⼆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所占⽐重(%)“六五”时期 1 871.24 74.20 1 349.98 447.0623.89 “七五”时期 3 162.79 132.52 2 105.23 925.0429.25 “⼋五”时期 8 017.61 213.47 4 698.27 3 105.8738.74 “九五”时期 19 157.33 365.76 9 434.90 9 356.6748.84 “⼗五”时期 34 965.87 412.41 16 507.97 18 045.4951.61 “⼗⼀五”时期 69 348.55 535.42 29 846.95 38 966.1856.19分析:1980年~2010年,农业产值所占⽐重从4%下降⾄1%。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1. 引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数十年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本文将从上海历史的角度总结其变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回顾上海的发展历程。
2. 开埠初期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19世纪初。
1843年,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港口成为中国开放的港口之一。
此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在此期间,一些外国殖民地在上海建立起来,包括英国租界和法国租界,这对上海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近代化进程随着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许多外国企业和机构纷纷进入上海。
他们带来了新的商业和技术理念,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此时期的上海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包括新式码头、铁路和电力供应系统。
上海也成为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城市之一,大量的西方学校和大学在上海建立起来。
4. 江南工业中心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许多大型工厂和企业在上海设立,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的纺织、钢铁、造船和机械制造业都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出现了许多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为工人争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5. 抗日战争和解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成为日本侵略的重点目标。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和破坏。
然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导致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范例之一。
6. 经济改革和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成为这一改革的试验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崛起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如今,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现代化的市区和国际化的商业氛围。
7. 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投资。
大量高楼大厦、现代化交通系统和文化设施在城市中崛起。
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

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下面将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
上海近年来城市化发展高速,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居首位。
上海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城市人口数量接近2800万。
这一进程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具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的城市之一、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也使得上海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城市,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人才的涌入。
其次是产业结构。
上海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国际化特征。
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业是上海最具优势的产业,国际经济交流活跃,金融市场发达。
此外,上海还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信息技术和创新科技,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上海还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城市之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国际化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是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注重以人为本,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部的道路网和交通设施发达,公共交通便利,市民出行便捷。
上海还注重开展城市更新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使城市保持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上海还重视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量建设了公园和绿地,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上海还注重建设智慧城市,推动信息科技和物联网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最后是园林建设。
上海以其独特的园林风格著称。
在城市规划中,上海注重保留和开发水系,修建了许多园林和湿地公园,使城市拥有丰富的绿色景观。
同时,上海还注重园林建筑的设计和保护,大量修缮和重修了一些历史建筑和园林,如豫园、朱家角等。
这些园林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文化遗产,也是市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综上所述,上海的城市发展具有城市化进程快速、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规划人性化和园林建设独特等特点。
上海以其现代化、国际化和人文特色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上海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以下是上海发展的梳理:1.早期历史: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14世纪末明朝的时候,上海成为了一个小渔村,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一个繁忙的海港。
2.外国租界: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开始吸引大量的西方国家商人和世界各地的移民。
并于1863年建立了外国租界,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这期间,上海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形成了外滩的国际建筑风貌。
3.现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上海的纺织、造船、钢铁等工业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的人口也开始增长,并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4.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解放: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了严重的轰炸和战争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天津、重庆之后的第三大工业城市,并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之一。
5.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上海迅速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经济开始高速增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和人才。
6.世博会和奉贤区发展: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此后,上海继续推进奉贤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城市增长极。
奉贤区成为了上海市的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7.创新科技中心:近年来,上海将发展重点转向创新科技。
上海陆续建立了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上海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科技创业的热门城市之一。
总体来说,上海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不断向前进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代表之一。
浦东的变迁故事

浦东三十年巨变: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写照
浦东的变迁故事可以追溯到1990年4月18日,这一天祖国大陆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自此,浦东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巨变。
浦东的开发开放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3年,浦东的第一幢高层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实现了350米主体结构封顶。
第二年,陆家嘴开发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姚建良登上了东方明珠太空舱,拍下了一张俯瞰陆家嘴的照片。
从这一年起,姚建良把浦东高楼飞速拔起的瞬间都浓缩在了镜头中。
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当年,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同时成立。
1995年6月28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正式搬迁到浦东,浦东新区政府赠送了一只挂着红绸缎的小白羊,众多中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进入浦东。
进入新世纪,浦东的发展更为迅速。
2005年,浦东成为首个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2010年,借上海世博会浦东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
到了2019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与启航。
如今,浦东已经成为了全球金融要素市场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股票、债券、期货、货币、保险、信托、票据等全要素市场,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浦东的变迁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它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勇气。
浦东30年巨变的感想

浦东30年巨变的感想
浦东作为上海的一个重要地区,在过去的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回顾这三十年,我深深感受到了浦东的蓬勃发展和繁荣。
刚刚过去的三十年中,浦东从一片农田荒地逐渐崛起为国际化的
现代都市,这是一场令人瞩目的奇迹。
新的摩天大楼、高端购物中心、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浦东的巨大变化。
特别是浦
东的经济增长,使得许多国际企业选择在浦东设立办公室或总部,进
一步推动了区域的发展。
浦东30年的巨变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同时也在城市规划
上做出了巨大改变。
现在,浦东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充满
了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建筑。
建设长江国际金融岛和陆家嘴金融区,
让浦东成为了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浦东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代化的医疗
设施、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等,让人们在这里
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还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了许多美丽的公园和绿地,为人们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这三十年中,浦东的巨变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它展示
了中国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
浦东的
成功也鼓舞着更多地区追求发展的梦想。
总的来说,浦东30年的巨变让我深受感动。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
国的崛起,也为很多人提供了机会和希望。
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
的发展成果,为浦东的未来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
摘要:从1.人口职业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方面分析上海市城市化的发展变化情况。
(以下所有数据来整理自上海市统计局颁布的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
1.人口地域空间聚集与人口职业转变
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及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份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1980 1152 1146.52 61.3
1985 1233 1216.69 63.8
1990 1134 1283.35 67.4
1995 1414 1301.37 70.8
2000 1608.6 1321.63 74.6
2005 1890.26 1360.26 84.5
2010 2302.66 1412.42 88.9
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是30年来户籍人口有所增加,而常住人口翻了一番,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人口密度大幅度增加。
这说明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吸引力,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
分析:上海市在现代中国诸多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是走在前列的,起步时间较早,发展迅速。
1980年2000年以及2000年到2010年实现了两个跨越式的进展。
如今已处于城市化的后期,城市化的速度将减缓。
2.产业结构改变
上海市30年各五年规划时期的产业结构
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
(亿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所占
比重(%)
“六五”时
期 1 871.24 74.20 1 349.98 447.06
23.89 “七五”时
期 3 162.79 132.52 2 105.23 925.04
29.25 “八五”时
期 8 017.61 213.47 4 698.27 3 105.87
38.74 “九五”时
期 19 157.33 365.76 9 434.90 9 356.67
48.84 “十五”时
期 34 965.87 412.41 16 507.97 18 045.49
51.61 “十一五”时
期 69 348.55 535.42 29 846.95 38 966.18
56.19
分析:1980年~2010年,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从4%下降至1%。
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与第三产业比重的显著增加,体现了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与城市转型。
3.土地及地与空间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细目数据量大,没有将各项一一列出)
年份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亿元)
1980 174.73 9.55
1985 184.23 23.29
1990 166.99 47.22
1995 227.3 237.78
2000 497.96 449.9
2005 1433.9 885.74
2010 2378.58 1497.46
分析:从图表中看出2000以后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迅速增加,这与经济增长与大量人口的迁入是同步的。
一定时期内基础设施的兴建满足了城市居民居住出行等方面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占用了土地与空间。
上海市城市化的特征(以上分析时提到过的一些特征不在赘述)
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适应时代与自身发展需求。
发展从工业主导型向经济服务主导型过度
上海本身的条件:
1.多地少,人口已近承载极限,水、能源越发紧张;高投资、铺摊子、大出口促成的增长已难以为继。
2.海长于人才、科技、教育等资源,服务经济领先、总部经济发达等优势十分显现。
选择与出路:
扩大消费、拓展内需,变投资拉动为消费拉动;高端引领,壮大三产,让服务经济成为“第一主角”率先转型、科学转型,加快创新驱动。
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引领发展
成效:
“十一五”时期,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7.4%,占GDP比例由2005年的2.33%提至2010年的2.83%
世博对上海城市化的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提前
年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亿元)
2005 885.74
2006 1125.54
2007 1466.33
2008 1733.18
2009 2113.45
2010 1497.46
世博前2009年基础设施的投资达到历年最大,2010年回落。
世博会对于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世博直接拉动旅游、酒店、房产、餐饮、会展、物流、商贸高科技建筑、设计、信息、通讯、咨询、开发、律师、保险、采购、中介、餐饮、娱乐、传媒、服务外包、品牌管理等30多个产业
姓名:于廷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