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

合集下载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新版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新版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新版技术规定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新版技术规定。

该规定是为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协调一致而制定的。

本文档将重点介绍规定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

2. 规定内容新版技术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规划编制要求规定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的要求和程序。

包括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编制的范围和内容、编制的程序和流程等。

同时,规定还对城市规划编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进行了详细说明。

2.2 规划审批程序规定了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和要求。

明确了各级城市规划审批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并规定了规划审批的时间限制和办理流程。

同时,规定还对规划审批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说明。

2.3 规划实施要求规定了城市规划实施的要求和措施。

包括规划实施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规定还明确了规划实施中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4 规划调整和修编规定了城市规划调整和修编的程序和要求。

明确了规划调整和修编的时机和条件,并规定了相关的程序和流程。

同时,规定还对规划调整和修编中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影响评价进行了详细说明。

3. 实施要求为了确保新版技术规定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各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定的贯彻执行。

-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和审批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确保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的顺利进行。

- 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新版技术规定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方面人员的规划管理水平。

- 公众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 结论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新版技术规定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加强合作,确保规定的有效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修编,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最新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条例

最新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条例

最新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管理原则城市规划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突出上海城市特色。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第四条规划编制要求城市规划编制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包括:市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交通、水利、能源、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

第六条规划编制程序城市规划编制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开展前期研究,确定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二)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预测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趋势;(三)编制规划方案,进行论证和审查;(四)征求公众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五)报请审批。

第三章城市规划审批第七条审批权限市域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八条审批程序城市规划审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组织编制单位提交规划成果;(二)组织专家进行审查;(三)征求公众意见;(四)市人民政府审批;(五)公布审批结果。

第四章城市规划实施第九条规划实施原则城市规划实施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各类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符合规划要求。

第十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依据规划条件进行建设。

未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擅自改变规划条件。

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第十一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是指对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性质、用地规模、土地利用条件等事项进行的审批。

上海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最新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最新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最新规定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最新的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提高城市规划技术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规定内容
根据最新规定,上海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2.1 规划编制
规定了城市规划编制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规划编制的范围、参与主体、编制程序和技术要求等。

2.2 规划咨询
规定了城市规划咨询的管理要求,包括咨询机构的资质要求、合同管理、咨询报告的编制和审查等。

2.3 规划审批
规定了城市规划审批的程序和要求,包括审批的范围、审批程序和审批结果的公示等。

2.4 规划实施
规定了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要求,包括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
和调整等。

2.5 规划信息管理
规定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要求,包括规划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等。

3. 实施措施
为了有效实施上述规定,上海市将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规划管理部门的组织和人员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 完善规划编制、咨询、审批和实施的相关制度和标准;
- 加强对规划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 推动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透
明度;
-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规
划工作。

4. 未来展望
上海市将继续加强城市规划技术管理,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向着更科学、更规范、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通过持续的努力,上海市将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上为《上海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最新规定》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请参阅相关法规文件和官方公告。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2、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的发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 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 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 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 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 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 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 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 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 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 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 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 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 成。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框架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创新与特色创新与特色实施效果实施效果一指导思想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 以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 治理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环 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 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 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 的生态环境。 绿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到 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指标 大于10平方米,人均绿地指标 大于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 于35%。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 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 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 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 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 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 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 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 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 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 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 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返回
END

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交通资讯Information展水平显著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智能化水平、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30年,北京双枢纽机场成熟运营、协调发展、适度竞争,国际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天津、石家庄机场区域航空枢纽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将天津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京津冀地区主要机场与轨道交通有效衔接,打造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空铁联运、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

(澎湃新闻,2017-12-18)北京改善绿色出行环境北京改善绿色出行环境::两年治理468km步行自行车系统北京市着力改善绿色出行环境,根据规划,北京市到2020年将完成3200km步行自行车系统的治理工作,其中市管城市道路1600km。

2016年以来,北京城市道路已治理完成965km,市管道路已治理完成468km。

为规范治理工作,北京市下发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编制了《北京市人行道桩设计实施导则》和《北京市自行车道彩铺设计导则》,为提升整治工作水平提供了规范。

一些路段的治理工作效果明显。

例如,针对非机动车道被违规停车占压的问题,在一些道路交叉口停车占压位置和易产生通行冲突的位置增设非机动车护栏,机动车侵占率由原来的18.24%降至6.13%。

对一些有条件的公共汽车站进行后绕式改造。

(新华网,2017-12-20)广州新开通4条地铁线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接驳2017年底,广州地铁九号线、十三号线一期、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四号线南沿线等4条地铁新开线开通运营,直接服务于黄埔区、白云区、南沙区、花都区、增城区。

为完善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的接驳,广州市交通部门组织相关单位提前研究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对地铁十三号线一期和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市中心区内的地铁沿线进行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实现新建地铁站与周边主要住宅区、商业圈公交服务空间+时间上的衔接。

主要措施:以轨道交通车站为节点,加强周边社区公共汽车服务覆盖;新开快速接驳线,连接多条轨道交通线并成网;优化站点设置,完善公共汽车、地铁接驳服务;延长服务时间,加强公共汽车、地铁服务对接;完善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接驳指引;完善轨道交通应急公共汽车接驳。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6.30•【字号】沪府办〔2023〕19号•【施行日期】2023.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府办〔2023〕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6月30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超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本市组织开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并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提高站位、放眼国际。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坚持“四个放在”,全面评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情况,加强与全球城市的对标分析。

(二)战略引领、突出重点。

准确把握超大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问题和关键变量,深入开展实施评估工作。

(三)科学评估、动态维护。

大兴调查研究,运用数字化技术方法,组织第三方独立评估,邀请多领域专家参加,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强化实施评估成果对总规动态维护和政策制订的反馈作用。

(四)协同协作、统筹推进。

注重部门合作、市区联动、区域协作,将“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工作和“十四五”中期评估工作紧密结合,促进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衔接。

二、评估对象和时点主要评估“上海2035”总规实施情况,同步评估《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各有关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区单元规划、市级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摘要: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面临着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挑战。

为了推动上海市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这份规划。

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功能是本规划的重点。

第一部分:背景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制定一份长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规划目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 人口控制目标: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35年不超过3000万。

2. 经济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经济由产业链延伸向产业网络转变。

3. 环境保护目标:通过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上海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三部分: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加强核心城区的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和郊县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2. 人口分布调控:通过引导人口向远郊区域和城市副中心转移,减缓核心城区人口压力。

3.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输能力。

4. 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推动旧城区、老工业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6.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 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 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3年-2030年)》草案,草案提出,北京将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到2023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现阶段性目标。

上海本身即是超大城市又是周边城市核心,在去年便公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40)》。

其中,首先就确立了上海到2040年的进展新目标: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进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建设“令人憧憬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时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说:“比如说生态方面,规划到2040年上海森林掩盖率,从“十二五”末的15%可以上升到25%以上。

跟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人均公共绿地从现在的7平方米左右可以反一倍,到15平方米,还包括大气质量PM2.5的指标,到2040年下降到20微克左右。

”规划指出要营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乐观应对将来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进展趋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庄少勤:“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这次规划的亮点,15分钟步行距离,所以是低碳绿色的社区,通过步行就能够解决你在社区里基本生活,面对将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

这个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社区,不是封闭的。

”对于轨道交通线路上,将来上海要形成快速、绿色的交通体系,构建才智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轨道交通网络。

庄少勤:“轨道交通网络将来有“3个1000以上”,市域线要超过1000公里,市区线要超过1000公里,还有中运量的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也要超过1000公里。

10万人以上的城镇就要通轨道。

”规划还明确提出了人口、土地、环境和城市平安四条底线,人口调控总量目标为250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住宅建设中,配建相应的人防 工程,新居住区的地下人防工程 尽可能结合地面建筑,建成地下 连通的设施。
远期将建造一些与地下铁道相通 的大型地下商业街、救护站、油 粮库、车库、冷库等地下建筑。
在旧区重点改建地段、新区各级 公共活动中心附近、地质条件较 好的地区,多建一些高层住宅, 并建造一批办公、商业、居住等 相结合的高层综合楼。
七.城镇体系建设
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 小城镇是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 带。今后要有重点地发展,如罗店、 泗泾、朱家角、亭林、堡镇等县属 镇,人口规模为0.5~2万人,吸引 服务范围约10万人左右。 自然村规划建设: 要与农副业生产规划结合起来,建 立多部门的经济结构,使农村剩余 劳动力离土不离乡。
二 城市起源
• 虽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上海文明史可 以远溯至6 0 0 0 年以前, 然而今黄 浦区老城厢才是上海历史直接的发祥 地。
• 北宋时期, 朝廷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 的官方机构——上海务。
• 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上海镇、上海 镇襟海带江, 原野衍沃, 川陆之产兼 而有之。 •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 2 9 1 年) 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 次年正式 建县。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上海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 市面貌日新月异。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 年三年大变样的新局面。
一.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 1849年法租界也在护城河(今人民路) 以北,洋泾浜以南的地方建立。 • 租界的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仅几年后 ,租界内的商业贸易已有替代老城厢 之趋势。上海的经济中心向北转移。
#2
近代上海
——杨雅茹
1.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 2.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3.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近代上海规划史
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 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1.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 2.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3.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未来上海展望
#1
古代上海
——崔艺耀 1 总述 2城市起源 3上海老城厢 4 历史变迁
历史沿革
一 总述
上海最早从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开始,因港设县、以商兴市。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至今,建城已有723年的 历史。
1843年上开埠成为城市近现代化的起点。城市空间从老城厢拓 展至租界(32.4平方千米),进而向外蔓延,形成租界和华界 共存的局面。在此后170年的历程中,随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 变化,上海的城市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调整,并逐渐形成今天 的城市空间的格局。
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图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 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 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全占 领租界。在《大上海都市 建设计划》的 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 此项规划是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草图
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草
#3
现代上海
——张璐璐
1.上海的城市性质和目标 2.城市总体规划 3.城市中心城区规划 4.生态,城镇,交通,绿
地规划
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巴莱尼柯夫来上海指导 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1953年9月,穆欣来上海指导编制《城市总图规划》,并作专题报告, 为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 的开展。 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 市,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 欧美早期近代功能主义规划。正因 为直接影响《大上海计划》的是美 国近代城市规划,《上海市分区计划》 将整个上海城划分为五大区域:行政 区、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和住宅 区,对土地进行分区既避免投机和功 能的单一性,又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图
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 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 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 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 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 区内规划,区际规划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 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区内规 划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 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 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 设布局总体规划
大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主导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 等都被引入中国,成为一些大城市重建与恢复规划的范型。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 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 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 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 1949) 《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中规定 了用邻里单位构成市区的最小 单元.有区域规划理论的运用 。规划中还设置了若干卫星城 镇,疏散过剩人口。
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显然是 受田园城市和有机疏散理论的 影响。 《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 仍运用了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 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
六.住宅布局
上海的住宅紧张严重影响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民生活,在今后相当长的 时期内,住宅建设仍将是城市建设原则: “中心城—分区—地区—居住区”
使每个分区都具有居住、工作、劳 动、学习、游憩和发展经济、科技、 教育,加强行政管理等功能,并使 新区为邻近的旧区提供住宅建设条 件。
三网: 指规划上应进一步有机联系路 网、水网、农田林网的景观网 络 三环多轴: 考虑围绕中心城和各个中心城 镇的高速公路环、轻轨交通线 和一般公路线构成交通网络体 系 多带: 指要结合众多河流交织而成的 带状廊道, 进一步发挥生态服务 功能多层考虑综合的多层次的 城镇生态体系空间。
五.中心城总体规划
四.生态规划
上海总体生态格局呈现 “两江一河,一湾两山两片,三环五岛多点”的空间形态。 要进一步扩展区域空间,构建 “四区两片三核三网三环多轴多带多层多点”的总体框架。
四区: 城市生态安全关键控制区, 城市生态修复与重建区, 城市生态缓冲调控区, 城市生态适度开发与利用区 两片: 指浦西和浦东的集中城市化的区 域 三核: 与上海水环境和自然保护具有战 略意义的长江口近海海域, 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杭州湾 近海海域,淀山湖和黄浦江的水 源保护地, 准水源保护地 三个核心的生态功能区
1898年新绘上海城厢租界全图
近代城市规划形成
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 局部地区规划
•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 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 1927年。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 要把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 商港城市、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 划”的是孙中山先生。 • 巴洛克规划。 大上海计划图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 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 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 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 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上海城市规划
第十组:宋燕燕 张璐璐 杨雅茹 崔艺耀
上海城市规划
古代上海( 1919年以前) 近代上海(1919—1949) 现代上海(1949年以后) 1 总述 2城市起源 3 上海老城厢 4 历史变迁 1.城市性质及目标 2.城市总体规划 3.城市中心城规划 4.城市生态,交通,绿 地及城镇体系规划
•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 2 9 1 年), 元世祖忽必烈准将上海的建制由镇升格 为县。
• 从此以后,虽然上海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然而却有26 0 余年的时间没有修 筑城墙。
明朝中叶, 城内已形成南北— —东西纵横交叉的街巷系统。 在县署的东西两侧辟有三牌楼 街和四牌楼街两条南北干道, 另有新衙街, 康蔺巷,新路巷 ,薛巷,梅家巷,观澜巷,宋 家湾,马家巷,姚家巷,卜家 巷10 条街巷,此外还增设了15 个里坊。 县城形成以县署为中心, 东, 西门为轴线, 城墙环围的城市 基本框架������ ������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 的延续(1937—1942)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规划中特别 强调军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与建筑形 式当作折衷事和交通运输方面的特 殊要求,表现出主义的一种式样来 创作。明显的殖民性、军事性。 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 国民政府相同的顺序,即首先从市 区中心开始规划。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有机疏散理论 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 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 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把城市的 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 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
近代城市规划成熟
•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 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 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 独立的中小城市。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 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 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