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文本

合集下载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6.30•【字号】沪府办〔2023〕19号•【施行日期】2023.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府办〔2023〕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6月30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超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本市组织开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并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提高站位、放眼国际。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坚持“四个放在”,全面评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情况,加强与全球城市的对标分析。

(二)战略引领、突出重点。

准确把握超大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问题和关键变量,深入开展实施评估工作。

(三)科学评估、动态维护。

大兴调查研究,运用数字化技术方法,组织第三方独立评估,邀请多领域专家参加,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强化实施评估成果对总规动态维护和政策制订的反馈作用。

(四)协同协作、统筹推进。

注重部门合作、市区联动、区域协作,将“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工作和“十四五”中期评估工作紧密结合,促进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衔接。

二、评估对象和时点主要评估“上海2035”总规实施情况,同步评估《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各有关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区单元规划、市级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

关于落实“上海2035”,进一步加强战略预留区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通知

关于落实“上海2035”,进一步加强战略预留区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通知

关于落实“上海2035”,进一步加强战略预留区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通知沪规土资规〔2018〕3号各区政府、各管委会:为应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发展模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明确提出建立空间留白机制,结合市域功能布局调整进行战略空间留白。

为实施好“上海2035”,进一步完善空间留白机制,加强战略预留区的规划和土地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空间留白的重要意义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指导下,上海已从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增长型规划转入了以提质增效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上海2035”通过划定战略预留区,建立空间留白机制,远近结合、留有余地,为未来发展留足稀缺资源和战略空间,针对不可预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项目做好应对准备,针对人口变化的不同情景调控土地使用供需关系,对于实现资源环境紧约束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准确把握战略预留区规划土地管理的工作原则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全面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在落实“底线约束、内涵发展”的同时,强化“弹性适应”。

(一)突出管理工作重点。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严格落实“上海2035”战略预留区规划要求,科学划定规划控制线。

积极应对城市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强化动态评估、战略研究和规划储备,根据发展需求适时启动战略预留区的规划编制和实施。

在战略预留区整体功能定位尚未明确时强化规划和土地预控管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避免“二次拆迁”和“大拆大建”,为城市长远发展做好准备、创造条件。

强化政府的土地调控能力。

对战略预留区内的低效用地及时予以腾退,抓好土地储备和整理工作,加强战略预留区的土地保障。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抓好战略预留区内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的监督和查处工作,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攻坚要求,做好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改善战略预留区生态环境。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的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的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
(2021—2025年)》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7.09
•【字号】沪府〔2021〕43号
•【施行日期】2021.07.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
(2021—2025年)》的批复
沪府〔2021〕43号
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
沪规划资源总〔2021〕222号文收悉。

经研究,市政府同意《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具体批复如下:
一、《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作为本市“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具体举措。

要持续优化市域空间新格局, 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创新之城建设跃上新台阶,人文之城建设迈出新步伐,生态之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要充分发挥规划的空间引领、功能引导作用,立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建设,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格局。

统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持续优化调整用地结构,促进人口、土地等
各项资源要素合理布局。

三、要做好“十四五”期间建设任务的规划编制、年度用地计划、土地供应安排等,完善建设标准和实施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请你们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区政府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实行全过程管理,加快推动规划落地, 并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9日。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龙源期刊网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9年第02期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理坐标系上的一个点。

这里春光明朗,夏日晴长,秋高气爽,四季宜人。

这个太平洋西岸曾经的小渔村,千百年来不懈前行,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新兴的全球城市。

通江达海的上海,既怀旧又新潮,既富东方神韵又不失国际风采。

这里有吴越文化与西洋文化交织碰撞的沉淀,更有现代摩登与自然气息跳跃融合的结晶。

当“十里洋场”的繁华精致、弄堂邻里的生活气息似乎正与当下擦肩而过之时,转过身,看到的是摩天大楼的鳞次栉比,是繁华街市的车水马龙,是郊野公园的江南韵味,扑面而来的是这座年轻大都市洋溢的青春气息……
当穿越历史俯仰在过去与未来之时,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加快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这座拥有全国最多外资企业总部、最多外资金融机构和最大港口的城市,将崛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这座集聚一流大学、一流人才和优秀企业的城市,將崛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潜力与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这座拥有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城市,将崛起成为东西方文明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摘要)一、认真落实国家战略。

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之一。

要认真落实国家战略,立足国土空间全域,加强城乡统筹,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新区。

二、严格落实底线约束要求。

要落实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总体要求,严守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管控浦东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

到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不超过5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9万人左右。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2035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805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4万亩。

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小于30.17万亩。

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

要围绕底线约束、创新发展、品质提升的导向,延续浦东新区历次规划思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新要求,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规划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主城区、新城和城镇圈为抓手,统筹空间资源要素,挖掘空间发展潜力,按照“撤并、保护、保留”三类方式,对乡村地区进行分类指引。

规划形成全覆盖、均等化、高品质的公共中心网络。

四、搞好重大专项统筹。

要加快建设浦东交通枢纽,新增铁路上海东站,构建机场与铁路一体化交通,加强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之间的直达交通联系,坚持公交优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

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功能区,全力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形成大飞机总装、临港重装备2个产业基地及25个产业社区,保留若干零星工业用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 •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 国际航运中心
返回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幵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 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 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3、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戓略目标,以“三港两路” 为建设重点,“三港”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匙航空枢纽港、 现代化信息港,“两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域交通以“两网” 为重点,“两网”即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各种交 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 年-2020 年)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框 架
指导思想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创新与特色 实施效果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 求,体现匙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 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戓略,促进经济、社 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 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 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 和休闲的环境。
返回
END
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的规划目标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 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 统,改善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率大于80%。 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目标 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机劢车尾气为大气 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结合西 气东输工程扩大天然气来源和使用范围,控制燃煤电厂总,争取外来 电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闵行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闵行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闵行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2.25•【字号】沪府〔2018〕90号•【施行日期】2018.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规划发展,土地资源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闵行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沪府〔2018〕90号市规划资源局、闵行区人民政府:沪规划资源总〔2018〕32号文收悉。

经研究,市政府同意《上海市闵行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以下简称“闵行区总体规划”)。

具体批复如下:一、闵行区是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战略支撑区。

闵行区总体规划要以功能提升为出发点,以结构优化调整为核心,立足全域规划,加强城乡统筹,注重两规融合,体现多规合一,突出公共属性,指导实施建设,符合闵行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推动闵行区建设成为品质卓越、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二、要落实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总体要求,严守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管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

到2035年,闵行区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不超过25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2.4万人左右。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2035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288.8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7万亩;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45万亩。

到2035年,生态空间面积不小于11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低于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5.2平方米,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0.24平方公里,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上海概况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位于长江入 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北 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拥有广阔的水域和 滩涂,地势平坦。

上海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区和3个县,陆 域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 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 中心城,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级和 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开发面 积约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积约129平方千 米。199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307万人,其 中非农业人口为9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 73%。
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 件等适当归并而成,人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 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人口规模一般为2000人。

产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城 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 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 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 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 善现有工业区;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 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 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 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3、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战 略目标,以“三港两路”为建设重点,“三 港”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 纽港、现代化信息港,“两路”即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市域交通以“两网”为重点, “两网”即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 网,形成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 市综合交通体系。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 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 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 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 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 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 5-10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 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 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 和改善民生,注重远近结合、城乡统筹,注重减量集约、多规合一, 符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上海城市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II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和市民需求,立足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促进 上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编制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作用 国务院 2001 年 5 月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确立了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 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对上海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上海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法定依据,是引领上海城市创新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 间资源配置的战略蓝图、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凡在规划范围内涉及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各项政策、规划的制定,以及各类规划建设活 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六章 公共服务和文化风貌 ............................ 64
第一节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 ........................ 64 第二节 高等级公共服务 ............................ 69 第三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71 第四节 总体城市设计 .............................. 81
七、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挖 掘上海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激发城 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落实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和紫线管理要求,完善城市、镇、村的保护层次和体系,强化对
历史城区风貌格局的整体保护,加强对中共一大会址等各级文物保护 单位、外滩近代建筑保护区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 的保护。做好城市设计,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肌理,加强对重要 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彰显自然、传统和现 代有机交融,东西方文化相得益彰的城市特色。
国务院 2017 年 12 月 15 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 6 第三章 发展模式与城市规模 ............................ 11
二、上海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经济、金 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要 立足国际国内和本地实际,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 发展等重大战略,切实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优化经济结 构等方面下功夫,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继续当好 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 出更大贡献。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塑造
上 海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2035年)
文本
文 本
( 2017-2035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八年一月Βιβλιοθήκη 布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7〕147 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以下
第一节 发展模式转型 .............................. 11 第二节 人口综合调控 .............................. 14 第三节 国土资源利用 .............................. 15
第四章 城乡空间布局 .................................. 22
四、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坚持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牢牢 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着力治理 “大城市病”,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途径。到 2035 年, 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万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 3200 平 方公里。要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完善管控办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 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 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 护制度,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构建空间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特色风貌,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管理服务,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 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 大都市。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扩大生态空间、 保障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功能定位和资源 环境条件,提升主城区功能等级,完善新城综合功能,促进新市镇协 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 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 体系。要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在上海市域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 理,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覆盖全域。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 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 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六、创造优良人居环境。要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 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 质,建设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 的社区服务圈。根据人口分布,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布局及其配套设施 建设,促进职住均衡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 并举的住房制度。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违法违规建设治理,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包 容度和宜居性。
第七章 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 ............................ 86
第一节 气候变化应对 .............................. 86
I
第二节 生态格局 .................................. 90 第三节 环境保护 .................................. 92 第四节 城市安全 .................................. 96
九、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强精细化管理, 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 社会治理新路子。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 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提高城 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提升城 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 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继续强基础、补短板,聚焦影响城
第3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施行)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 102
第一节 空间规划体系 ............................. 102 第二节 政策法规体系 ............................. 104 第三节 空间管理体系 ............................. 106 第四节 社会参与体系 ............................. 109 第五节 规划维护体系 ............................. 110
第五章 产业发展和综合交通 ............................ 47
第一节 核心功能 .................................. 47 第二节 国际枢纽 .................................. 51 第三节 城市交通 .................................. 55 第四节 就业环境 .................................. 62
第一节 区域协同发展 .............................. 22 第二节 市域空间格局 .............................. 27 第三节 空间分区管制 .............................. 35 第四节 空间发展策略 .............................. 40
市安全、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整治,形成 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总体规划》是上海城市 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 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上海市人民政府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 钉子精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抓紧深 化编制有关专项规划、功能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分解落实规划 目标、指标和任务要求,明确建设重点和时序,切实发挥城市规划的 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要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多规 合一信息平台和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 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市级城市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切实保障 规划的实施。要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 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驻沪各单位要严格遵守《总体规划》, 支持上海市的工作,共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住房城乡 建设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和检 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