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20世纪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

20世纪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一、上海开埠史志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明珠”。
二、老照片与回忆录老照片和回忆录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这些资料记录了上海的街头巷尾、建筑风貌、社会风尚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三、文化传承与改革史20世纪的上海,既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新文化的发源地。
这一时期,上海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如鲁迅、巴金、张爱玲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此外,上海还孕育了海派绘画、越剧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
同时,上海也是西方文化的传入地,如欧式建筑、西餐等。
四、社会经济发展资料20世纪的上海,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时期,上海的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经济中心。
同时,上海的农业也逐渐实现现代化,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
五、城市建设与规划文献20世纪的上海城市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历程。
这一时期,上海的城市规划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道路建设、公共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
六、社区建设与地方志社区建设和地方志是了解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这些资料记录了上海各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了解上海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七、教育卫生改革记录20世纪的上海在教育卫生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一时期,上海的各级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卫生保健制度也逐渐完善。
这些资料记录了当时的教育卫生改革历程和社会发展状况。
上海发展历程

上海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商业和交通中心,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上海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在唐朝时期,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并在宋朝时期开始出现一些商业活动。
但真正的发展始于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中国政府不得不向英国开放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港口,并允许外商在此设立贸易点。
从此,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外商居留地之一,在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投资。
这为上海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许多外国势力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形成了一个多国际的特殊区域。
到了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并且在整个亚洲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它在中国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也经历了一些动荡和不稳定,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中国内战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了中共的一大根据地。
在国家的发展规划下,上海迅速恢复并继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上海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重要城市,并使其在金融、贸易、航运、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今,上海已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它在金融和贸易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中一直位居前列。
上海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商业区和购物中心在上海市区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总体而言,上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一个渔村到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
它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资。
随着未来的发展,上海将继续在中国和全球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1. 引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数十年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本文将从上海历史的角度总结其变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回顾上海的发展历程。
2. 开埠初期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19世纪初。
1843年,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港口成为中国开放的港口之一。
此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在此期间,一些外国殖民地在上海建立起来,包括英国租界和法国租界,这对上海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近代化进程随着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许多外国企业和机构纷纷进入上海。
他们带来了新的商业和技术理念,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此时期的上海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包括新式码头、铁路和电力供应系统。
上海也成为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城市之一,大量的西方学校和大学在上海建立起来。
4. 江南工业中心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许多大型工厂和企业在上海设立,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的纺织、钢铁、造船和机械制造业都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出现了许多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为工人争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5. 抗日战争和解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成为日本侵略的重点目标。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和破坏。
然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导致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范例之一。
6. 经济改革和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成为这一改革的试验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崛起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如今,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现代化的市区和国际化的商业氛围。
7. 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投资。
大量高楼大厦、现代化交通系统和文化设施在城市中崛起。
论上海走向现代化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论上海走向现代化的三次历史性跨越严爱云滔滔浦江水,潮起又潮落,她阅尽了上海走向现代化的艰辛历程。
进入新世纪,上海,这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正日益散发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从苏州河畔的灯声桨影,到黄浦江上的百舸竞流,华夏雨露的滋润、欧风美雨的吹熏,使得她在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中逐步发展、壮大。
2002年2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向世人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按照工业化时代现代化的标准,目前上海已经实现了传统现代化的目标;到2050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中,上海将于2015年率先迈入现代化。
上海的现代化之旅,历经了旧中国马车式的推进、建国后火车式的发展,直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后的飞机式猛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其间虽然发生过两度严重挫折,几乎使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但从总体上说,这种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一、第一次历史性跨越,以上海解放为转折,以旧上海改造成为人民的新上海、胜利完成三大改造为标志,为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除了制度障碍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历史原因,上海曾是全中国市政建设现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
早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有煤气路灯,70年代开始有电话,一度通火车,80年代开始有电灯、自来水。
到20世纪,汽车、公共汽车,有轨、无轨电车,有线、无线电台,均领先一步推广使用。
除了外商船舶修理厂、航运公司在开埠不久便落户上海外,中国政府或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和交通企业也出现很早。
至于报纸、新型出版业、电报、电话、无线电等传递信息的行业,上海也都在全国独领时尚,出现时间早而数量多。
上海昔日的辉煌到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信息、文化中心为一体,不光是人口,上海综合经济实力也在中国城市中居于首位,被称为中国特大城市或超大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上海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以下是上海发展的梳理:1.早期历史: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14世纪末明朝的时候,上海成为了一个小渔村,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一个繁忙的海港。
2.外国租界: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开始吸引大量的西方国家商人和世界各地的移民。
并于1863年建立了外国租界,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这期间,上海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形成了外滩的国际建筑风貌。
3.现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上海的纺织、造船、钢铁等工业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的人口也开始增长,并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4.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解放: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了严重的轰炸和战争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天津、重庆之后的第三大工业城市,并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之一。
5.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上海迅速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经济开始高速增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和人才。
6.世博会和奉贤区发展: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此后,上海继续推进奉贤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城市增长极。
奉贤区成为了上海市的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7.创新科技中心:近年来,上海将发展重点转向创新科技。
上海陆续建立了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上海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科技创业的热门城市之一。
总体来说,上海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不断向前进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代表之一。
上海大事年表

上海大事年表1. 上海的开埠与外国租界(1842-1949)1.1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地区的开埠权。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在上海的势力进一步增强,最终中国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使外国租界面积扩大。
1.3 上海外滩的建设- 1863年,上海外滩开始修建,并成为外国租界的商业与金融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者和企业。
1.4 美国租界的建立- 1848年,美国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租界,并于1854年正式成立美国领事馆,标志着美国在上海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2. 上海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1949-197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
2.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至1961年,中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上海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2.3 文化大革命-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工厂停产,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2.4 上海经济改革的起步-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试点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3. 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1978年至今)3.1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 1990年代,上海开始着手建设浦东新区,包括陆家嘴金融区和世博会园区等,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3.2 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示范作用- 上海在经济改革、金融改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推动了中国国家改革进程。
3.3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展示了上海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吸引了全球目光。
3.4 上海的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发展- 上海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
上海发展历程的认识

上海发展历程的认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以下是对上海发展历程的认识。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夏朝晚期,当时上海是吴越文化的一部分。
但直到公元5世纪左右,上海才开始真正成为一个居住地。
在唐代,上海成为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
在宋代,上海继续发展壮大,并成为一个著名的海港城市。
然而,上海真正开始崛起是在19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投资者。
上海在这个时期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巴黎”。
20世纪初,上海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贸易和工业中心。
各国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和商会,上海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城市之一。
然而,上海在20世纪上半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困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成为日本占领的一部分,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战后,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一部分,并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之一。
在1980年代,上海被确定为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现在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它拥有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航运和高科技产业。
上海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中心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工作和学习。
总的来说,上海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上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它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球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实力的体现。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城市,展示着中国的未来。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上海这座繁华都市承载着许多沧桑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迁和故事。
从起初的一个小渔村演变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为您呈现上海的沧桑历史。
一、清朝时期的渔村在清朝时期,上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河边,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是一片孤独而贫困的土地,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活动。
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辛勤劳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外国租界的建立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的开埠条件。
从此,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相继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这些外国租界成为了上海的特殊存在,也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观念。
三、近代工业的起步沪杭铁路的修建是上海近代工业起步的重要里程碑。
1876年,沪杭铁路开始修建,上海作为铁路的起点之一,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
纺织、造船和钢铁等行业相继兴起,促进了上海的工业化进程。
四、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1863年,英法两国与中国签订了《上海公共租界章程》,规定了上海的行政和司法管理体制。
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标志着上海成为了华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五、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港口和金融中心,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和演艺人员。
六、战争和动荡时期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上海成为了中外战火交织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经历了日本侵略、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等大规模战斗。
上海的工商业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国际化的商业街区等,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
《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
”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
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
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
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法租界(1849)。
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
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
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
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
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
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
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
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
《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
”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上海人口在1900年后达到百万,成为中国首位城市;到1930年代,在世界城市中位居第六(伦敦、纽约、东京、柏林、芝加哥和上海)。
上海新文明的成长近代百年间,从苏州文化到上海文化,江南地域文化完成了版本升级。
作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
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
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此前的上海是江南的上海,此后的江南则成了上海的江南。
可以说,近代上海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晶。
拥有江南文化传统的上海,又成为了最大的移民城市(外来移民占居民的80%以上),大量移民带来的各地文化也汇聚于此。
上海是西方文明的窗口,这里的外国文化也是多元的,除了英美主流文化,还有法国、意大利的拉丁文化,德国、俄罗斯、犹太文化,甚至还有朝鲜、日本文化的影响。
上海是近代西学传播中心,而后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化和娱乐业的策源地。
新式教育、报纸、出版业、广播、电影、游乐场等,出现早,数量多。
1868年发刊的《万国公报》,成为传播西学的阵地。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中文报纸《申报》于1872年创刊。
在出版印刷方面,墨海书馆(1843)、美华书馆(1860)、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土山湾印刷馆(1874)、点石斋石印书局(1879年)、同文书会(1884,后易名广学会)等,都是译介西学、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
到民国时期,上海出版业更加发达,号称中国三大书局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都在一条福州路上。
1899年,汪优游、朱双云和徐半梅等上海学生的登台演剧,成为了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1896年在电影诞生半年之后,这种“西洋影戏”就出现在了上海。
不仅如此,此后的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重镇;一部《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一大批综合性娱乐场所、游乐场所陆续建成,如著名的新世界(1915)、大舞台(1915)、天外天(1916)、大世界游乐场(1917)、建于永安公司屋顶的天韵楼(1918)等等。
1920年代,各种娱乐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达到鼎盛。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毫无争议的文化娱乐中心。
革命与救亡思潮的发祥地近代上海作为中西交汇的国际都市,也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管道。
康有为1882年经过上海,他从上海繁华的背后,看出了“西人治术之有本”,看出了先进的有希望的文明,于是在沪购买大量西学书籍而返京。
这次上海之行,成为他思想的转折点。
紧随其后的还有刘光第、梁启超等,他们都在上海受到了新文明洗礼。
梁启超曾自述其在北京考取功名“下第后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
”1903年,反清志士邹容、章太炎在上海分别写成《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呼吁反清革命、建立“中华共和国”,刊于《苏报》而轰动全国。
对此清廷强烈要求租界会审公廨引渡章、邹,恨不能立时三刻凌迟处死。
但会审公廨予以拒绝,最后章、邹仅被判处3年和2年徒刑。
“苏报案”后,《革命军》刊印20多版。
此后,从章太炎、蔡元培、刘师培、严复等,到张元济、于右任、陈独秀、章士钊、马君武等,他们办刊办报,使上海成为了革命舆论中心。
武昌首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相继脱离清廷宣告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群集“各省之力”,实际成为了担当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心城市。
孙中山曾言:“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五四前后上海出现了一批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的刊物,主要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邵力子主编的《觉悟》、张东荪主持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
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新青年》为阵地,发动新文化运动,这场百年前的启蒙运动影响深远。
上海城市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便捷的内外交通,亦使其成为中国政治活动的最合宜地区。
清末,强学会、农学会、自立会、中国教育会、光复会、预备立宪公会、同盟会中部总会等在上海成立。
民国成立后,有近60个政党政团在上海创建或活动。
1919年,中国国民党在此正式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这一时期的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起航地,也是苏俄和共产国际苦心经营的远东基地、朝鲜革命力量壮大和博弈的舞台以及日本共产主义运动的海外中转站。
此后,还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即国民党改组派)、中国民主促进会等诞生于此。
上海亦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
19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上海各阶层纷纷投身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组建抗日救国委员会,此后在“一二八”事变中,随着上海地方协会、反日会等的诞生,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抗日救亡的中心。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上海各行各业的救国会纷纷成立;于是,全国各地也学着上海的榜样相继设立,表达一致抗日的共同要求。
1936年5月,18个省市的救亡团体代表齐集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等担任执行委员,上海实际上起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指挥部的作用。
1936年11月在救国会支持下,发动上海各日商纱厂大罢工,数天之内日本企业损失达百万元,日本朝野上下大为震动。
到1937年,上海又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全民敌忾,协助中国军队进行了一场空前惨烈的上海保卫战。
中国制造的大本营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中国海岸线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也是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加之充分的国际联系,上海成为中国最早进入全球化分工行列的城市,迅速地由一座江南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国的经济首都。
早在19世纪初,上海就已是中国南北沿海贸易的中心,以后更直接参与国际贸易。
1846年,上海出口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6%,1852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贸易中心。
到1863年,广州口岸的进出口总值,已不及上海的十五分之一。
在1865—1936年间,上海占全国对外贸易份额的45%至65%。
外资首先进入上海,并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
紧随其后,中国人自办的现代企业也逐渐发端。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此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纷纷设立。
《马关条约》签署后,日本以及其他各国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上海工业化的步伐开始加速。
到1913年,外资企业在上海的总资本达到6346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34%。
20世纪30年代,约有46%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上海。
效仿外资企业的民族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在上海新办的民族工业企业为112家,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以机器工业为例,1920年民族工业工厂数已达114家。
一战期间是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由于欧洲列强间的世界大战,外资资本的势力大为受挫,上海资产阶级乘机迅速崛起。
上海出品的棉布与面粉,成为中国最早输往欧洲的大宗工业品。
此后,简氏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荣氏的申新、福新纺织面粉集团、刘鸿生企业集团等不断涌现。
品牌孕育了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上海这个中国制造业的大本营孕育了百千个名牌产品。
如近代的兵船牌面粉、华生牌电器、飞虎牌油漆、三角牌毛巾、双妹牌化妆品、关勒铭金笔、阴丹士林花色布、培罗蒙西服等。
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进入了“上海制造”的时代,“上海制造”也成为这个城市的骄傲和名片。
上海牌手表、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恒源祥绒线等,风靡全国。
1990年代前,上海名牌约占全国的8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再一次魅力四射,惊艳登台。
外国记者报道说:上海正重现其“东方巴黎”的迷人风采。
的确如此,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从来没有如此旺盛,如此令人振奋。
上海吸引了海内外的巨额投资,迎来了新的移民浪潮,创造了开风气之先的诸多“第一”: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张股票,第一块批租的土地……上海始终坚持“开拓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