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场智慧谋略_二、秦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高指鹿为马
秦始皇在巡视沙丘途中不幸病逝,当时他身边只有小儿子胡女,太子扶苏正在北方监视蒙恬的部队防御匈奴,未能及时赶到接受遗诏。

于是丞相李斯伙同宦官赵高,合谋扣留了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遗诏:,另外伪造两封诏书:一封是说帝位传给次子胡亥,另一封说将扶苏和蒙恬赐死。

扶苏和蒙恬接到遗诏后都自杀了。

胡亥是一个懦弱而没有经验的少年,虽做了皇帝,但完全受赵高的控制,自己不能作主。

赵高权势越来越大,但仍惧怕丞相李斯,于是他在秦二世二年就在皇帝面前诬陷李斯私通盗匪,秦二世信以为真,竟将李斯腰斩并诛灭三族。

事后,秦二世非但不省悟,反而感激地对赵高说:“如果没有你,我几乎被李斯所害了。

”赵高见二世如此愚蠢无能,更依仗权势胡作非为。

秦二世三年,赵高升为丞相,更是权倾天下,一方面将反对他的大臣们处死,一方面将所有国家大事归由他一人掌握。

秦二世也乐得不问朝事,整日荒淫无度。

即使这样,赵高仍不满足,还想进一步篡夺皇位,但因自己出身微贱,恐怕朝中大臣们不听指挥,反而误了大事,于是想出一计先试探大家的反应。

有一天,他特地带了一只鹿到朝廷献给二世说:“臣献给皇上一匹马。

”二世虽然昏庸,但还不致于连鹿和马都分辨不出,于是笑着对赵高说:“丞相,你弄错了吧,这明明是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没有回答,二世就转向左右的大臣:“你们大家说,这究竟是鹿还是马?”朝中众臣大多畏惧赵高的权势,有的人不作声,有的人为了讨好赵高,便说:“这当然”是一匹马。


刘邦置酒论兴亡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他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人。

对于这一点,他自己的认识十分自觉。

刘邦即皇帝位后,最初把首都设在洛盱。

一次,他在洛阳南宫举行宴会,邀请文武大臣前来参加。

宴会上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大家乐得十分开心。

刘邦突然向群臣发问:“诸位王侯、诸位将军,我提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够夺得天下?项羽又是怎样失掉天下的?大家不必有顾忌,只要用心里话回答就成。


听到皇帝发问,大家先是嘀咕了一阵,然后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说什么的都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将王陵的回答。

王陵和刘邦是同乡,一向是好朋友,因此说话就格外坦率。

王陵说:“在用人上皇上和项羽不同。

皇上虽然对人粗暴,好发脾气,项羽却很尊重部下,但是,皇上敢于封赏功臣,派谁攻打城池,攻下来,就赏给谁,大家都愿意出力;而项羽则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给记功,攻下地方不给分封,所以部下不给他出力,最后才失败了。

”王陵说的意思是刘邦善于用赏罚的手段,达到调动部下积极性的目的。

另一位将军高起也附和了王陵的说法。

等他们说完后,刘邦说:“你们说的虽然有理,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军营中出谋划策,制定正确的方略,能使军队在千里之外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坐镇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给前方供应粮饷,我不如萧何;能够统率百万大军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

他们3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我却能重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所以才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

项羽虽然有一个豪杰范增,但不能信任他,重用他,所以才失败了。


众人听了之后都十分心服。

善于用人是一门包含着很高智慧的学问。

它不光表现为运用奖惩手段激励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发现和发挥每一个人才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

刘邦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短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项羽无谋失天下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虽然力大无比,勇猛凡,但是却刚愎自用,缺少谋略,也不虚心听取别人的计谋,最终丢了江山,丢了性命,成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项羽跟随叔父项梁举行反秦起义后,参加了无数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楚军的统帅。

楚怀王曾与项羽、刘邦约定,谁先入关灭秦,谁就被封为“关中王”。

结果,刘邦的10万军队首先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屯驻在霸上。

项羽率领40万大军晚到了一步,驻扎在新丰、鸿门。

项羽的谋士范增说:“从刘邦入关后的情况来看,他的志向不小。

将来能够与大王争天下的必然是他。

不如趁现在羽翼未丰的时候把他除掉,以免将来后患无穷。

”项羽表示同意,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

刘邦托项伯回去后给自己说情,并转达自己去鸿门谢罪的请求。

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计划,同意刘邦前来谢罪。

范增看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请项羽在宴请刘邦时,埋下伏兵,以举玉块为号,杀死刘邦。

第二天,刘邦带着随从来到鸿门谢罪。

在宴席上,刘邦作出一副诚恳谦卑的样子,一再赞扬项羽的功绩,表白自己。

项羽是一个性情直爽而又喜欢恭维的人,被刘邦的好话说得心花怒放,把范增的话抛在脑后。

范增一再给项羽使眼色,并且3次举起身上的玉块作暗示,要项羽快下杀刘邦的决心。

项羽却置之不理。

范增急忙把项羽的堂兄项庄找来,要他舞剑助酒兴。

趁机刺杀刘邦。

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用意,便抽出宝剑和他对舞起来,暗中却用身体掩护刘邦。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急忙去找一道来的勇将樊哙。

樊哙拿上宝剑和盾牌,气冲冲地闯入大帐,高声说:“沛公(指刘邦)先进了咸阳,本来应当封关中王,可是沛公进关后秋毫无犯,等待大王前来安排。

想不到大王竟听小人的话,要杀害有功劳的人。

这能叫人心服吗?”项羽见樊哙长得虎背熊腰,说话也很直爽,心里有几分欣赏,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还赏赐给酒肉。

宴席上原来的紧张空气,缓和下来了。

刘邦趁这个机会,借口上厕所,溜了出去,头也不回地跑回自己的军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事后,范增感叹地说:“项王真是个小毛孩子,不会用良谋。

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刘邦。

我们等着当俘虏吧!”
鸿门宴之后,项羽大封诸侯,一下封了18个王。

分封诸侯的时候,范增劝项羽把刘邦封为蜀王,以便把他困在巴蜀。

可是项羽又听信了项伯的说情,改封刘邦为汉王,这就为后来刘邦东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项羽分封了诸侯以后,便自立为西楚霸王,定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谋壬韩生劝阻说;“彭城交通便利,容易四面受敌,不适合于在那里建都。

关中形势险要,土地肥沃,在这里
建都,能够成就霸业”。

项羽不听,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好比穿着好衣服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韩生见自己的主意未被采纳,说了几句牢骚话。

项羽听了后大怒,竟把韩生扔到油锅里炸死了。

由于项羽性格粗暴,猜忌多疑,不能虚心纳谏,他手下的良将谋士,不是被逼死,就是被逼走。

谋士范增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他却中了刘邦的反间计,逼范增告退,最后死在返乡途中。

韩信、陈平、黥布都是当时难得的将才,不能被他所容,都投奔了刘邦当了大将。

项羽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而刘邦则礼贤下土,虚心纳谏,收揽了大批人才,使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

项羽、刘邦经过4年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刘邦兵多将广,越战越强;项羽则众叛亲离,兵微将寡。

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

最后,项羽率领800名江东子弟兵,趁夜突围。

刘邦闻讯后,立即派大军追杀。

等到项羽逃到乌江边时,身边只剩下28名骑兵。

前有乌江阻挡,后有敌兵追来,项羽知道已经陷入绝境。

他长叹一声对部下说,“我起兵8年,身经70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未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今天山穷水尽,是天意要灭亡我,并不是我不会打仗。

”说完,他又用剩下的一点力气,率领残部与汉军打了最后的一仗,便自己刎在乌江边了。

当时年仅31岁。

司马迁说:“项羽一直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还说这是天意,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张良献计毁栈道
在公元前206年,项羽见已毁了皇陵、焚烧了阿房宫,秦已灭,觉得天下大局已定,就去见楚怀王,要求论功行赏,分封土地和封各诸侯为王。

楚怀王惧怕项羽的势力,只得听任项羽摆布,当了傀儡。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感到刘邦势力强大,怕他与自己争夺天下,便将道路险阻,易入难出的巴、蜀之地和汉中封给刘邦,立他为汉王。

并将关中其它地区分为三部分,分别封给秦朝的降将,堵住刘邦东出之路。

咸阳以西封给章邯,为雍王;咸阳以东封给司马欣,为塞王;上郡封给董翳,为翟王,即所谓的“三秦”。

刘邦对这次分封十分恼火,原想跟项羽死拼,经萧何、周勃等诸将劝慰,才率领几万人马从杜县南下,西入汉中。

张良送别刘邦时告诉他:“此去汉中一路尽是栈道,路途险阻。

请大王走一段烧毁一段,使楚霸王不加戒备,也让别的诸侯不能入侵。

”刘邦心领意会,与张良依依惜别。

峰峦重叠,飞栈连云,刘邦一路走一路烧,暗赞张良的才智谋略,为迷惑霸王,使自己得以隐居汉中,养精蓄锐,待机东出,与项羽争雄,平定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韩信出谋渡陈仓
刘邦率领几万兵马进入深山来到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为将军,准备跟霸王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手下有个小官吏叫韩信,此人幼读诗书,投过名师,文武双全,但性格孤傲,原投在项羽麾下,当个小小的执戟郎中,经常向项羽献策,却不被重用,他深感在项羽军中无法施展
自己的才能。

韩信认为汉王刘邦胸怀大志,待人宽厚,便离开楚军,历尽艰辛,追赶汉王。

不料刘邦认为韩信出身微贱,年轻时又从别人胯下钻过,觉得他没有多大才能,便让他当个管理军械的连赦小官,后经夏侯婴求情,任他为治粟都尉。

韩信失望极了,决定另投明主。

丞相萧何曾与韩信交谈过,认为他对天下形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听说他离开南郑,焦急万分,立即带了几个人,连夜追赶韩信,好言劝说韩信留下,共创大业。

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意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各路兵
韩信得到汉王信任,决心施展雄才大略,认真操演阵法,训练军士,只几个月的时间,便训练了一支军容整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

并向刘邦献计道:“霸王建都彭城,自失地利;放逐义帝,分封爱将,残杀百姓,坑杀降卒,天下多怨。

大王如此时发兵东进,定时势如破竹。

”并告诉刘邦在“故道上有一条小路可直通陈仓,咱们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敌不意,则三秦唾手可得。

”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制订了东征策略。

派樊哙、周勃带几百名士兵抢修栈道,迷惑项羽,同时派韩信统率大军,于公元前206年8月,离开南郑,出褒中循古时小路,向西北故道挺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渭水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

攻下陈仓后又乘胜进攻雍县。

汉兵平日训练有素,又旗开得胜,越战越猛,前后攻下好峙城、郡县、槐里,直逼咸阳。

刘邦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便夺取三秦地方,扩大了地盘,整顿军纪,扩充实力,信心十足地与项羽展开了决战,最后统一了天下。

巧封功臣安天下
刘邦登基以后,首先把功劳最高、与他最亲近的20多人封了侯,其余的人暂时未封。

这些人日夜争功,不免牢骚满腹。

一天,刘邦望见诸将聚在一起议论纷纷,便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陛下还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呢。

”刘邦说:“现在天下太平;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陛下由平民起兵,依靠这些人打天下。

现在您当了皇帝,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一些平日亲近的人,而所殊杀的都是您所痛恨的人。

如今军吏计算战功,有功劳的人还很多,恐怕拿出整个天下也不够封赏。

他们怕不但得不到封赏,而且还会因陛卞追究从前的过失而遭到不测,所以在商量造反。


刘邦一听,十分忧虑,忙问:“这该怎么办呢?”张良想了想,问道:“陛下平时最为憎恨,而又为大家所共知的人是谁呢?”刘邦说:“我最憎恨的是雍齿。

当初我起兵时,打下丰乡,派他驻守,他却投靠了项羽,多次与我为难。

后来他又前来投奔我,因为当时正需要人,才把他收下。

我早想杀掉他,可是他立了不少战功,也不便杀他。

我对他的憎恨,是众所周知的事。

”张良说:“那就请陛下封他为侯。

群臣看到连雍齿都得到封典,自然都会安心。

”刘邦点了点头。

不久,刘邦下诏,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摆下酒席,宴请文臣武将。

同时,又催促丞相、御史赶快给将领们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那些有牢骚的将领们看到这种情况,都十分高兴。

他们说:“连陛下最不满意的雍齿都封了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人心从此安定了下来。

陈平智除诸吕
汉高祖刘邦死后,朝廷大权落到吕后手里。

吕后把吕家的人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还不算,还想封诸吕为王。

右丞相王陵出面反对说:“高祖曾经留下遗言:不是刘家的人想封王,天下共击之!”吕后听了很不高兴,找茬罢免了王陵。

吕后还不死心,又去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
却表示支持吕后的意见。

吕后高兴地把自己的兄弟封为诸侯王,同时对陈平也更加另眼相看了。

王陵知道后很生气,见到陈平就责备说:“你我都是高祖手下的老臣,你怎么违背高祖的遗言,同意封诸吕为王?这样做对得起高祖吗?”陈平实际上早已看出吕氏集团篡权的野心,只是鉴于吕氏兄弟当时的气焰正盛,又有吕后的庇护,反对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才使用了缓兵之计,暂时作了妥协。

可是,这些话当时又不便于全盘端出,只好意味深长地对王陵说:“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抗争,我比不上您;安定天下,保全刘家的江山,您不一定比得上我。

”王陵听后,不解其意,怀着疑虑的心情告辞了。

陈平表面上与吕氏集团往来交结,暗地里却在谋划着如何除掉诸吕。

他感到最难办的,是诸吕掌握着兵权。

陆贾给他出主意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将相关系好,文武大臣们就会归附。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掌握军权。

太尉周勃是开国老臣,在军队中威望很高,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就会有掌握军权的把握。

我愿意到周勃那里为您疏通关系。

”陈平非常高兴,取出500两黄金供陆贾使用。

其实周勃也早就看不惯诸吕的行为,通过陆贾穿针引线,积极参与了倒吕的活动。

陈平还给了陆贾大批车马、钱财,要他以玩乐为掩护,在大臣中进行串连,集结反吕的势力。

两派都在拼命扩充自己的实力,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暴风雨即将来临了。

公元前180年(汉高后八年),吕后病死。

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看到大树已倒,怕夜长梦多,加紧子篡权的步伐。

他们统领着南军、北军,控制着宫廷和京城,严密地监视着朝中的王公大臣。

朱虚侯刘章急忙派心腹通知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约他发兵讨吕,自己在京城里接应。

于是齐王在山东起兵,发布讨吕檄文。

相国吕产等人听到后,立即派颍阴侯灌婴率军前去迎战。

不料灌婴到了荥阳,却反戈一击,倒向齐王一边,加入了反吕的行列。

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在京城的吕氏集团。

太尉周勃虽然在军队中有影响,但是没有实际兵权,调动一兵一卒都要由吕禄来决定。

陈平得知,郦寄与吕禄的关系十分密切,便与周勃密谋策划,劫持了郦寄的父亲郦商,要挟郦寄去向吕禄进行游说。

郦寄被迫答应了他们的条件,游说吕禄说:“原来朝廷立刘氏9人、吕氏3人为王,大臣们都没有意见。

只是因为您受封后不到自己的封国去,反而以上将军的职务留在京城,所以才引起大臣和诸侯的不满。

只要您把兵权交给太尉周勃,表明自己的心迹,反叛的人就会平定下来,您也可以在封地当王,享受荣华富贵。

”吕禄一向把郦寄视为心腹,听信了他的话,想交出兵权。

可是吕家许多人出面反对,吕禄一时还犹豫不定。

这时传来灌婴与齐王合兵来犯的消息。

周勃又让郦寄去劝吕禄说:“您应当赶快下决心,到封地去,否则就要天下大乱,招来杀身之祸!”吕禄只想郦寄是为自己打算,不会欺编自己,于是就交出了军权。

周勃掌握了兵权,集合起南军和北军。

他对兵将们说:“愿意帮助吕氏的请举右臂,愿意帮助刘氏的举起左臂!”大家对吕氏兄弟平日的所做所为厌恶透了,纷纷举起左臂,表示拥刘反吕。

于是周勃下令,对吕氏家族采取军事行动。

由于失掉了兵权,吕家势力迅即土崩瓦解。

吕产、吕禄及吕须、吕通等人都被杀死,吕家其他族人也死于兵变之中。

消灭了吕氏集团后,陈平等人废掉了吕后定的皇帝,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

陈平、周勃等老臣,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战胜了诸吕,使汉室江山再次稳定下来。

东方朔智见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后,在全国征请有才干的人才,东方朔得到选拔录用。

汉武帝命他当公车署待诏,但俸禄微薄,不受重视。

然而他很想与汉武帝接近,于是想出一个办法。

一天,东方朔哄骗宫中看马圈的侏儒们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无用。

耕田劳作种不好田,任职作官不能治理民事,参军入伍不会指挥作战,只会白白耗费衣食,如今皇上想把你们全杀掉。

”侏儒们听说后十分害怕,哭了起来。

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就要从这里经过,你们何不叩头请罪。


过了一会儿,汉武帝前呼后拥地经过这里。

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痛哭。

汉武帝问:“你们为什么哭?”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上要把我们全都处死。

”汉武帝很生气,急忙把东方朔召来,责问道:“你胆敢编造朕的谎言,该当何罪?”东方朔正等待着这样的机会,振振有词地说:“我活也要说,死也要说。

侏儒身高3尺,俸禄是一袋粟,钱是240;臣东方朔身长9尺多,俸禄也是一袋粟,钱也是240。

侏儒饱得要死,臣东方朔却饿得要死。

如果臣的话可以采用,请用厚礼待我;不可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白吃长安的米。

”汉武帝听了哈哈大笑,赦免了他的罪过。

不久,东方朔被任命为金马门待招,得到皇帝的亲近。

昭帝临朝辨忠奸
汉武帝临死前,立8岁的弗陵为皇太子,并嘱托霍光、金日殚、上官桀3个大臣辅佐执政。

武帝死后,弗陵即位,这就是汉昭帝。

在3个辅政大臣当中,金日殚死得最早。

剩下的霍光、上官桀2人意见常常不一致,矛盾很深。

霍光在汉武帝时代与匈奴打过很多仗,因功劳大而升为大将军,为国忠心耿耿,一心一意辅佐昭帝。

上官桀则不然,他与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的关系很好。

刘旦因为没有当上皇帝参与谋反而受到朝廷处分。

昭帝继位后,上官桀与刘旦仍然保持着私下的来往,并商量好,时机一旦成熟,就推翻昭帝,立刘旦为帝。

正因为如此,他们便把霍光当成阴谋篡权的最大障碍,处心积虑地打击他。

一次,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事后又把一个校尉调到大将军府里来。

上官桀便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

他让自己的亲信摹仿燕王刘旦的口气和笔迹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派心腹经过乔装打扮递进宫里。

14岁的汉昭帝接到这封自称是燕王来的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据闻大将军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居然坐着和皇上一样的车子,又自作主张,擅自调用校尉,可见他心有异志。

我担心他对皇上不利,愿意奉还燕王的玉玺,到京城来保卫皇上。

”昭帝看了一遍又一遍,放在了一旁。

第二天早朝,霍光听说燕王上书告发他,心里很害怕,躲在偏殿的画室里等待发落。

昭帝临朝时,不见霍光,便问:“大将军为何未来?”上官桀幸灾乐祸地回答说:“大概是因为被燕王告发,不敢入朝。

”昭帝派人去请霍光。

霍光见到昭帝,赶紧摘下帽子,伏在地上请罪。

上官桀见霍光请罪,以为这是一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想再添油加醋地说上几句,把霍光扳倒。

昭帝却和颜悦色地对霍光说:“大将军请戴上帽子,朕知道有人在陷害你。

你没有罪。

”这番话对上官桀和与他亲近的那些大臣来说,好比是泼了一盆冷水,而霍光听了又是高兴又
是奇怪。

他恭恭敬敬地给皇帝磕了头,说:“陛下为什么这样说?”昭帝说:“大将军检阅御林军的地点离京城不远,调用校尉也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10天工夫。

燕王远在千里之外,怎么会这么快就能得到消息?即使知道了,马上派人来上书,也来不及赶到这里。

再者,如果大将军真要谋反,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

我看,写这封假信的人才是别有用心。

”霍光和其余大臣听了,都很佩服这位少年皇帝的聪明伶俐。

昭帝讲完这番话,严厉下令捉拿制造和进呈假信的人。

上官桀虽然作了防范,但是昭帝追问得很紧,怕事情败露,多次出面阻挠,说:“区区小事,不必认真追究。

”昭帝不仅没有听从,反而对他的忠诚发生了怀疑。

后来,昭帝果然发现了上官桀和燕王刘旦的政变阴谋,派霍光把他们一网打尽。

上官桀父子及同谋大臣被杀,燕王刘旦等自裁,国家避免了一次内乱。

汉昭帝在位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却能够明辨忠奸,任用贤良,他当政的那几年,天下很太平,用史书上的话来说是“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汉昭帝识破假信,似乎算不上用谋略,但使用了政治智慧,这与运用谋略具有一样的意义。

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识破假信,戳穿阴谋分子耍的诡计。

并进而治裁了佞臣,保护了忠良,确实很了不起。

司马相如夫妇“诈”财
司马相如不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风流才子。

他与四川临邛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同样是流传千古的动人佳话。

司马相如原来当梁王刘武的门客,刘武死后,他回到家乡四川成都。

有一次,他到临邛的财主卓王孙家中作客,见到了卓富翁的在家守寡的女儿卓文君,两人一见钟情。

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乘夜私奔到司马相如处,以身相许。

经过商量,两人一起逃回成都。

卓王孙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又是骂女儿不守礼教,又是骂司马相如衣冠禽兽,发誓不准她们返回家门。

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知道,她的夫君虽然名声在外,但家中却很贫寒。

万般无奈,他们只好返回临邛,硬着头皮托人向卓王孙请求一些资助。

不料,卓王孙破口大骂:“我不治死这个没出息的丫头就算便宜她了,还想要我接济,一个子儿也不给!”
夫妇俩听说父亲的态度如此坚决,心都凉丁半截儿,可是眼下身无分文,日子可怎么过呢?到底她们两人都有“才”,很快想出了一个“绝招”。

第二天,司马相如把自己仅有的车、马、琴、剑及卓文君的首饰卖了一笔钱,在距卓府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个小酒铺。

司马相如穿上伙计的衣服,卷起袖子和裤腿,像酒保一样,又是擦桌椅,又是搬物件;卓文君则粗布衣裙,忙里忙外,招待来客。

酒店刚开张,就吸引了许多人来。

这倒不是因为她们卖的酒菜价廉物美,而是前来目睹这两位远近闻名的落难夫妇。

司马相如夫妇一点也不感到难堪,内心倒很高兴,因为这正好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给顽固不化的老爷子现现眼。

很快,临邛城里人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有的对这一对夫妇表示同情,有的责备卓王孙刻薄。

卓王孙毕竟是一位有身份、有脸面的人物,十分顾忌流行一时的风言风语,居然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