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
患者下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亚急性期左偏瘫患者中很常见。
针对这一患者群体的康复治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患者的康复效果。
首先,下肢康复机器人提供了精准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刺激,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通过机器人训练,患者可以模拟真实的步态,逐步恢复日常步行的能力。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监测患者的运动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提高康复效果。
然而,仅仅是机器人训练还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这时,就需要融入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通过自我想象来模拟运动行为,从而激活大脑神经系统的康复方法。
对于下肢偏瘫患者来说,这种疗法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大脑和下肢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协调下肢肌肉的运动。
研究表明,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例如,在训练中引导患者通过运动想象来模拟走路的姿势,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到机器人训练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进行下肢训练。
此外,处理运动想象的神经元也会对患者大脑的整体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综上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为脑卒中
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康复计划。
这种综合运用和定制化的康复方案,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还能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运动想象在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运动想象在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脑卒中会对病患的社会参与能力以及运动功能等形成较为恶劣的影响,甚至还会给病患及社会形成一定的负担。
现阶段,我国对于脑卒中病患运动功能障碍的训练方式会比较多,但是其实际治疗效果尚待深入性的探究。
主动运动训练需要病患自身具有自主运动能力,如果病患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那么这类运动训练方式的疗效就会比较低。
目前,运动想象技术已经被广泛地投入到了我国体育运动训练当中,将其投入到脑卒中偏瘫的临床康复治疗中,能够更好的缓解病患的心理急性肌负担,同时还可以提升病患的日常生活状态。
因此,需要探究运动想象在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运动想象疗法的经济学机制以及发展史等。
关键词:运动想象;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应用1运动想象的发展史HOSSACK在1950年提出了心理意象这一概念,随之运动想象名词衍生而出,运动想象主要是指个体没有做出较为明显的肢体活动,但是内心会对这项运动进行反复性的模拟,能够激活特定大脑的区域而实现运动功能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运动想象的研究开始相继投入到体育领域当中,运动员利用运动想象的方式增加肌力,提高运动技术能力精确度,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普及开来,动态脑电图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能够更为清晰的阐明运动想象的神经学基础内容,将其投入到临床当中,提升运动方式在康复领域当中的应用成效。
2运动想象的神经机制现阶段,运动想象的作用机制并不是十分的明确,其会以心理神经肌肉理论为主流的思想,提升其个体的相应功能。
通过实践研究能够了解到,想象运动和实际运动在脑部的兴奋区域中,会有一部分重叠在一起,其包含扣带回和顶叶皮质、辅助运动区等。
随着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临床的研究学者开始将重心投入到运动想象可能的神经机制当中。
3运动想象在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3.1训练程序及注意事项运动想象可以被投入到康复的全治疗周期,是一类可行性较强的治疗方式,其并不会要求病患具有较强的运动活动能力,将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想象联合在一起治疗应用,改善病患的运动执行状态,促进病患脑可塑性的变化。
运动想象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促分离运动的应用

运动想象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促分离运动的应用发表时间:2017-02-08T14:02:56.2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赖炽洪[导读] 根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人,现有幸存脑卒中患者700万人。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317)【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促分离运动的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10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运动方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
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别利用简式 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U) 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治疗后8周按照 Brunnstrom量表对患者上肢进行 Brunnstrom 分期评定,以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和上肢Brunnstrom Ⅳ~Ⅺ期的例数来评价两组患者分离运动的恢复情况。
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期促分离运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运动想象训练【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377-03根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人,现有幸存脑卒中患者700万人,其中约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 75%,而偏瘫则是最常见的运动功能性障碍之一[1]。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使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
在发达国家,脑卒中已成为第三大常见死亡原因,是成年人后天残疾的主要因素 [2]。
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理想。
人们一直在研究新的康复疗法对上肢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均小于6个月且病情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
治疗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评定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5 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表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5 m最快折返速度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每日1次,每次15 min 的运动想象训练,持续治疗6周。
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坐位平衡、站位平衡、从坐到站、步行训练,同时辅以针灸、中频电和按摩治疗[2]。
运动想象疗法须在康复治疗前进行,具体做法如下:事前由一名治疗师在一个安静的坏境中进行动作讲解,并示范动作内容,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运动模式和感觉。
具体动作主要由5个动作组成:想象从床上翻身坐起于床边站立10 s后再坐回床边;想象由坐到站,站立后将非瘫痪侧的下肢放置于身体前方台阶上,身体则向瘫痪侧慢慢倾斜,坚持10 s,此项目练习重心转移;想象站立后将非瘫痪侧下肢慢慢抬起,单脚站立10 s,此项练习单腿全部负重;放松全身,想象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平稳、协调、规律的交替步行;想象两腿交替上下楼梯[3]。
以上5个动作想象2~3次。
在运动想象治疗期间,治疗师要密切监视。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患者两腿稍分开,各站于2个弹簧秤上,平稳之后按照康复师的口令慢慢将身体尽可能偏向瘫痪侧,持续20 s,记录数值,侧3次,取平均值。
瘫痪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为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的平均值的与体重的比值。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分析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分析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包括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手段,通过患者在大脑中模拟执行特定运动来促进康复。
本文对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相关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运动想象疗法;康复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会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的受损或死亡,从而造成患者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方面的障碍。
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的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1. 运动想象疗法的原理及特点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科学的康复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在大脑中模拟执行特定运动来促进康复。
患者通过专门设计的指导或音像资料,通过观看、感知、模拟、回忆等方式,完成相关运动动作的想象训练。
在此过程中,大脑皮层会激活相应的神经元群,从而促进受损区域的再学习和再组织。
运动想象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脑卒中后患者,因此备受关注。
2.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影响研究表明,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通过大脑皮层的再学习和再组织,运动想象疗法可以增强受损区域的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元再连接,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时,还可以增强对受损上肢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提高运动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
经过一定周期的运动想象疗法训练,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可以得到改善。
3. 运动想象疗法与传统康复手段的比较与传统的康复手段相比,运动想象疗法具有以下优势:1)操作简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便于患者在家中进行训练;2)可重复性强,可以多次进行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3)能够在大脑皮层产生可见的再学习和再组织效果,对促进康复效果更为明显。
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的应用

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的应用脑卒中偏瘫是卒中的一种常见后遗症,患者在步态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运动想象是现代康复治疗中一种新兴而有前景的方法,它可以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提供有效的帮助。
运动想象是指通过大脑的高级中枢神经网络,运用想象或者其它带有心理内涵的思维方式,来刺激运动神经元,发挥同样的运动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运动想象可以增加患者的运动意愿、提高肢体的功能活动度和运动控制能力,及时恢复受损神经网络的功能。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恢复中,运动想象可以通过向患者传达正确的运动信号和运动目标,促进神经系统的再次修复和重建。
具体来说:通过观察和想象理想的步态,患者的大脑可以重建在特定运动控制区的神经突触和突触的功能性连接,提高神经网络的整体运作效率,改善步态的协调程度。
如果患者能够准确想象肢体的运动轨迹和力量控制,不断通过大脑神经网络传输运动信号,就可以在患侧身体某些区域产生肌肉收缩反应。
通过灵活的运动想象,患者可以调整不同方向运动且不同程度的力量与放松状态,提高肢体的协调、协同和平衡,最终恢复步态功能。
有人曾经用“视觉复制”这一概念形容运动想象的效果,即运动想象可以复制和模拟肢体的运动经验和知觉经验。
但是,患者在使用运动想象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患者需要结合自身的身体和感官经验,进行运动想象的练习,从而建立一种主动、自觉、愉悦、创造性的体验。
同时,为了提高效果,患者应该尝试减少其他不必要的干扰,如处理其他事情或者康复时太多人的陪伴等。
其次,患者可以选择不同运动目标,例如步行、坐下、爬楼梯等,通过动态或者静态的运动想象进行配合,最终达到步态恢复的效果。
最后,练习运动想象需要不断地跟踪和记录,通过指导和帮助,慢慢形成自身的体验和学习,才能使运动想象方法发挥最大的效果。
总之,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重构神经主流并提高肌肉收缩反应,最终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的再生,在患者步态得到有效的调节。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43例患者,使用运动想象疗法,比较治疗前后患者FMA评分、MBI 评分以及STEF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FMA评分、MBI评分以及STEF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提高(P < 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运动想象疗法;偏瘫;上肢功能;康复脑卒中偏瘫肢体在运动时首先是由大脑传导出运动意念,之后支配所属肌肉进行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康复治疗的作用之一是重建这一从大脑至肌群的正常运动模式,运动想象疗法则能有效地强化这一正常运动传导通路[1]。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使用运动想象疗法前后患者各项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后上肢运动恢复功能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偏瘫后存在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1~81岁,平均(63.5±4.8)岁,患者身高158~18 5 cm,平均(164.7±3.2)cm;偏瘫部位:左侧20例,右侧23例;病程3~14 d,平均(10.1±1.2)d。
1.2 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运动想象疗法,首先让患者仰卧于病床,全身放松,通过5 min左右的时间暗示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脑海中浮现患肢抓持木钉、球拍等物体的景象,集中所有注意力,想象运动形式,达到改善手腕的屈伸功能以及手指的运动功能,然后使用2 min左右的时间,使患者集中注意力在自身躯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想象中,使其感受返回病房后的身体的感觉,注意辨别周围的声音改变,最后医师进行5位数字的倒数,并在数到1时嘱患者睁眼,治疗结束,每周1次,以连续治疗8周为1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变化情况[2]。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卢金【摘要】近年研究表明,约70%左右的脑卒中患者能够安全度过急性期,但存活的脑卒中患者常会遗留运动、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的瘫瘦、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偏瘫是最常见的功能缺陷之一。
这些神经功能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造成痛苦,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并尽快回归社会是摆在医务人员及全社会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运动想象训练;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XX)08-0186-02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脑卒中急性期病死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该病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
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电刺激治疗等,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运动想象训练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技术,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操作较方便,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新进展之一。
现就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1 运动想象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作用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地促进运动员对新技巧的学习,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篮球罚球、游泳起跳、标枪投掷、武术、跳高、体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对于学习这些运动技能具有积极作用。
20 世纪90 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激活运动网络的一种手段,它适用于脑卒中的任何阶段。
脑卒中后当患者大脑皮质或传导束受到损伤,出现运动障碍时,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可实现大脑的可塑性,从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
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作者:卢金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脑卒中急性期病死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该病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
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电刺激治疗等,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运动想象训练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技术,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動性,又操作较方便,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新进展之一。
现就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1 运动想象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作用
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地促进运动员对新技巧的学习,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篮球罚球、游泳起跳、标枪投掷、武术、跳高、体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对于学习这些运动技能具有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激活运动网络的一种手段,它适用于脑卒中的任何阶段。
脑卒中后当患者大脑皮质或传导束受到损伤,出现运动障碍时,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可实现大脑的可塑性,从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
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
脑卒中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矫形器的应用及传统康复治疗等多种方法。
目前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证实哪种康复疗法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其他的康复疗法,临床中多结合不同疗法的优点和患者的状况,综合多种疗法,提供早期、足量、任务具体的、多感觉刺激的康复干预。
2 康复训练方式
2.1运动疗法
是通过人体主动、被动肌肉和关节运动,达到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所应用的治疗方法。
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促进正常运动而抑制异常运动,对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的残疾都有重要意义。
采取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恢复,相较于常规单纯的药物治疗,在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恢复等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和提高手臂运动的活动,对手臂运动的活动有持久的影响,能明显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
早期一般是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重视患侧的刺激、床上运动训练,恢复期训练一般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
运动疗法的训练项目选择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