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区域地质

合集下载

贵州省地质图图式

贵州省地质图图式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GDK02-200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图图式2004—01—01—实施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制定目录总则 (1)1、交通位置图(顺序号01、图号01) (7)2、区域地质图(顺序号02、图号02) (7)3、矿区/矿床/矿段地形地质图(顺序号03、图号03) (7)4、综合地层柱状图(顺序号04、图号04) (8)5、地表采样平面图(顺序号05、图号05) (8)6、矿层对比图(顺序号06、图号06) (9)7、煤层对比图(顺序号07、图号07) (9)8、中段地质平面图(顺序号08、09,图号08) (9)9、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0、图号09) (10)10、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1、图号09) (10)11、纵剖面图(顺序号12、图号10) (10)12、资源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3、14、图号11) (10)13、资源量估算剖面图(顺序号15、图号11) (12)14、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6、图号11) (12)15、煤层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7、图号11) (13)16、露采矿床外剥离量计算图(顺序号18、图号12) (13)17、矿区抽水试验综合图表(顺序号19、图号13) (13)18、探槽素描图(顺序号20、图号14) (14)19、浅井素描图(顺序号21、图号15) (15)20、坑道素描图(顺序号22、图号16) (16)21、老硐素描图(顺序号23、图号17) (16)22、钻孔柱状图(顺序号24、图号18) (17)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图图式总则一、为适应地质工作改革深化和加快地质制图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计算机使用的需要,在国家有关标准、规程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编制本图式。

二、本图式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各阶段的原始地质编录及综合整理、研究工作。

对区域地质调查、成矿预测、非固体矿产勘查、专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相关图件的编制也可参照使用。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摘要: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中部),地形至西向北、东、南扇状大面积倾斜,河谷切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受多次地壳运动影响,造成褶皱断裂发育,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构成了区内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背景。

本文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减灾防灾和制定区域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汇处,隶属毕节市,处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势西部高,北、东、南三面较低。

最高是花厂与纳雍市交界处的乌箐山,海拨2218m,最低为北东端马洛河汇入赤水河处,海拨471m,一般地区标高1500m左右,市城海拨1475m;相对高差一般为100-400m,最大相对高差达1747m。

峰谷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多为北东-南西向。

地貌类型主要为侵蚀-溶蚀中山沟谷、丘陵及岩溶地貌。

1.2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第四系等,地质灾害分布与下伏地层岩性的对应关系明显,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软质岩组、软硬相间岩组及松散岩组地层中——塑性岩石及松散岩类分布区;崩塌主要分布在硬质岩组——碳酸盐岩、砂岩等脆性岩石分布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层(采空塌陷)及碳酸岩(岩溶塌陷)地层中。

1.3地质构造七星关区地处经向构造带和华夏构造带之间。

南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及北部边缘的“黔中隆起”相接;北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最西边一级沉降带“四川盆地”连接。

自燕山运动后,地壳几度间歇变动,形成复杂的构造背境,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区内主要的褶皱构造有:太极场向斜、鲍家向斜、毕节向斜、罗家院子向斜、草堤冲背斜等;主要的断裂有:花厂坪断层、落水洞断层、岩头寨断层、响水滩断层、塘边断层、馆西场断层、大吉场断层、阿市断层、普宜断层、核桃树断层、白岩脚断层、清丰断层、白龙地断层、新寨断层、野角断层等。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贵州大观金矿床位于贵州省除西北部外大部分地区的喀斯特地区中。

该矿床为多期构造-热液作用造矿,主要由破碎带和多期矿化构成。

地质特征和控矿规律如下:1. 地质特征1.1 区域地质特征贵州大观金矿位于喀斯特岩溶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发育,主要为盖层构造、震旦构造和晚古生代构造,其中盖层构造发育最为显著。

矿区处于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中心区域,矿床形成与盖层构造运动和岩浆叠入活动密切相关。

1.2 矿体特征大观金矿床矿体主要由石英脉、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体构成,其中含金石英脉是主要矿体。

1.3 矿化特征矿化类型以高硫化物型为主,主要包括脉状、层状、块状、散在状等多种矿化形式,矿化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为主,其中含矿物有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斑晶闪锌矿、辉钼矿、方铅矿等,其中含金物质主要以黄铁矿和赤铁矿包裹体中的微量金为主。

2. 控矿规律2.1 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大观金矿床富含金的成因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与盖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2.2 与成矿岩石密切相关大观金矿床的成矿岩浆主要来源于晚古生代花岗岩体,因此成矿岩石与矿床形成密切相关,成矿岩石的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和岩浆作用都是成矿的重要条件。

2.3 矿床形成与改造作用有关大观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造成了矿床的多期形成,其中第三阶段的热液作用对该矿床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期地质作用造成了矿床内产状、品位和储量的差异,这对于寻找该矿床的高产短矿段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总结所述的大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控矿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寻找方向上。

目前,大观金矿区已经有一定的储量,因此,后续的开采进一步寻找深部高品位矿体将是重点,同时,研究该矿床形成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贵州大观金矿床是中国富硫化物型金矿床中属于低品位类型的矿床之一。

经过多年的勘查和开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采掘量和矿石资源量,下面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分布情况
贵州省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黔 北、黔东和黔南地区,其中以黔 北地区的煤炭资源最为集中。
02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
01
地理位置
赤水市南部,距离遵义市约 160公里。
02
面积
约300平方公里。
03
04
主要地质景观
丹霞地貌、瀑布、峡谷、石柱 群等。
特色景观
四洞沟、燕子岩、红石野谷等 。
04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地质旅游资源与特色
01
02
03
04
丰富的地质遗迹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 如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等, 这些都是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 。
多样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拥有喀 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多种地 貌景观,为地质旅游增添了丰 富的内涵。
独特的文化背景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将地质景观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可以提升地质旅游的文化内 涵。
地质科研成果与进展
矿产资源勘查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在铜、金、锰、磷等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
贵州大学地质学院在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贵州 省乃至全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贵州省区域地质

CONTENCT

• 贵州省地质概述 •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 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与探索 •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01
贵州省地质概述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 与云南省接壤,北靠重庆市。

贵州土壤

贵州土壤


土壤概念: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 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贵州土壤的特点: 贵州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其中黄壤 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8.6%,其 次是石灰土,占24.4%,其它还有 红壤、黄棕壤、山地灌木草甸土、 砖红壤性红壤和水稻土。
Hale Waihona Puke 二贵 州 的 土 壤

自 然 土 壤
1、 黄壤。 地带性土壤,集中分布于黔 中、黔北、黔东海拔700~1400 米和黔西南海拔900~1800米之 间地带。 适宜杉树、油菜、茶树等酸性 植物生长,垦耕后适种玉米、 油菜、小麦、烤烟等作物。

石 漠 化
④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 衡。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 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 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 23.8%。 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 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 节和六盘水最少。 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 、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 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耕地 利用 特点 及存 在问 题
耕地质量差,适宜耕种面积小 。 全省耕地面积450.50万公顷, 人均耕地1.72亩,但耕地中坡 耕地和石漠化耕地比重大,耕 地质量差,扣除大于25°的陡 坡耕地75.82万公顷和小于 25°的强度以上石漠化耕地及 不宜耕耕地70.55万公顷,适 宜耕种的耕地为304.13万公顷 ,人均宜耕耕地仅为1.16亩。
6851.79 6771.58 6757.48 7178.2 7155.62 7142.44 7076.12 7355.25 7335.79 7325.83

耕地现状。 全省2005年年末耕地面积450.53万 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75.47万 公顷。现行规划实施以来,贵州省 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490.33万公顷 降为2005年的450.53万公顷,期间 共减少39.8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31.87万公顷,自然 灾害损毁耕地5.47万公顷,农业结 构调整减少耕地0.8万公顷,建设 占用耕地1.6万公顷,其它原因( 对土地详查和变更调查进行的纠错 补漏)减少0.06万亩。

贵州省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分析与防治规划

贵州省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分析与防治规划

贵州省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分析与防治规划闵迪*1,胡天才2(1.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水源队,贵州贵阳550081;2.贵阳市国土资源局花溪区分局,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及组合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原来采矿活动强烈,导致全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全、隐患多、发生频繁”的特点,更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大”的特征。

根据花溪区地质灾害调查,总结出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采矿影响。

就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特点而言,地层分布、气象及采矿活动是关键的致灾因素。

最后根据花溪区地质灾害治理紧迫性程度提出相应的花溪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形成因素;致灾因素;防治规划中图分类号:P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21)04-0007-04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防灾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详实地质依据的基础。

对花溪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不仅具有现实的防灾减灾意义,而且对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探索花溪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方法与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1地形地貌花溪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苗岭山系的中段,是以低中丘陵为主的丘原地貌,地形相对高差在60~ 100m。

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伸,东西两侧山地,海拔1250m以上;中部槽谷盆地,地势低缓,海拔1100m左右;西南部地势较高,海拔1200m以上。

工作区的地面高度起伏不大,是贵州高原上原面保存完整的少数地区之一。

工作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强烈的溯源侵蚀作用未能到达,故原面保持较好。

区内地貌类型主要有:剥蚀侵蚀低中山、岩溶洼地(峰丛洼地、溶丘洼地、残丘洼地)、向斜背状丘陵、剥蚀侵蚀丘陵,断块溶蚀台丘。

贵州省遵义九龙煤矿地质特征及区域意义

贵州省遵义九龙煤矿地质特征及区域意义
1 2
开 发 应 用
贵 州 省遵 义 九 龙 煤矿 地 质 特 征 及 区域 意义
樊正 烈
( 贵, r l ’ I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 0 6 地质 大队,贵 州 遵义 5 6 3 0 0 0)
摘 要 :九龙煤矿点处于龙潭组向吴家坪组相 变过渡 区。指 出了龙 潭组. 吴家坪组在 区域上的岩组 、厚度 、相 变区特征 。
动形成了区域的主要褶皱构造 。褶皱在 剖面上都 比较开阔 ,
两 翼岩 层倾 角 大 多在 2 8 。 ~5 0 。 之 间, 轴 面 一般 倾 向南东 ,核部 地层 产 状较 为平 缓 。虾 子 场 复式 向斜 是 本 区的主 要褶 皱 构造 。
1 . 1 区 域 地 层
本 区 按 地 层 区 划 属 扬 子 地 层 区 , 出露 地 层 主 要 有 寒 武


Hale Waihona Puke 。、I 组 I I I 组 龙 中 j 盟 含 组 煤

页岩 ,粘 土岩 夹砂 岩 ,偶夹 页 岩、 粘 土 : 岩 夹灰 岩 、 硅质 岩、 页岩 夹灰 岩 、 泥质 灰岩 或泥 灰 炭 质页 岩 、页岩 。6 ~2 1 m 层 纹状砂 岩 。2 5 ~3 5 m 岩 ,偶夹 砂岩 。l 5 ~3 8 m
睦兴 组 ( P C )
地层 划分 \
I I I 组
} 含 煤 组 I I 组
泥 质灰 岩夹 颤 } . 砂 岩 、负岩 、炭质 页岩 夹不 炭 质粘 土岩 、 炭 质页 岩夹 不定 石灰岩 互层 , L f 】 部偶夹 砂 层 ( 0 ~2 m)6 ~ 的煤 一 至二层 ( 0 ~O4 m) ,煤 粘土 岩 、 炭质 粘土 岩夹 不稳 定 岩 ,中部 、顶 部页岩 部 稳 定的煤 底 板 为粘 土 岩 及 层 纹状 粘 土 的煤 一层 ( O ~O . 4 m) :底部 常 岩 。河 坝 附近 以硅 质 渐 夹层较 多 局 部夹砂 1 O m 有层 纹状 砂岩 。3 ~5 m 主 。3 4 ~7 0 m 最 厚 达 岩 岩 O ~8 9m 粉砂 岩 。4 ~9 m l 3 5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 区域地质构造
一、贵州地质构造概况
贵州位于东亚中生代造山带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的上 升地壳区。
贵州地层自元古代至新生界均有出露,累计厚度近4万米。 贵州在已知约1400Ma的地质历史时期,构造发展经历了武陵、雪峰、 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等5个阶段。 贵州有形成于大洋地壳区、过渡地壳区和大陆地壳区的沉积岩、火成 岩及变质岩等多种构造岩石组合。 构造运动的性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雪峰运动 奠定了扬子准地台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相继褶皱隆起而与西北 广大地区的扬子准地台融为一体,嗣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型 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边界条件下,生成了挤压型、直扭型 和旋扭型等三大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副复杂多姿的构造应变图像。
一) 基底构造岩石组合
一、形成于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指中元古宇四堡群下部,由灰—绿色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和 板岩间互组成,夹多层熔岩及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省内仅在从江县境露出几小块。其岩性特征、层位关系和形成 条件均可与扬子准地台梵净山群下部相对比,它是华南褶皱带基底中 所见最古老的部分,是形成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经过一定的变质 作用而成为一套绿色岩系。
华南褶皱带是省内与扬子准地台并列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位处本 省南部,属雪峰山西南段,面积约两万余平方公里。西北边与扬子准地台 的分界在铜仁—玉屏—凯里—三都一线,沿线断续分布一些规模较大的断 裂;东南面跨入湖南和广西境内。
华南褶皱带在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发生基底褶皱,并与扬子准地 台“焊接”为一体,进入稳定地台阶段,因此此带可称为华南(早古生代) 准地台。
(二)断裂构造
在卫星相片上可见遍布全省各地的北 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两组线性构造,部分地 区尚伴有北北西向者。有些线性构造与已 知燕山期断裂相吻合,因而可认为他们是 断裂构造大型节理的表现,同时他们又与 燕山运动的构造(特别是多字型构造)的 同方向断裂发生了重接复合关系。
二、晚近期构造运动
(一)褶皱构造
2、晚加里东构造阶段拉张上隆环境岩石组合(见下图235) 3、华力西-印支构造阶段拉张沉陷环境岩石组合(见下图236-237) 4、燕山-喜马拉雅构造阶段滨太平洋活动带岩石序(见下图238)
二)、构造运动
三)次级构造单元特征
四 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
(三)加里东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华南褶皱带于加里东构造阶段系处于大陆边缘的冒地槽带,在大陆 斜坡—海洋盆地部位沉积了如下一套相应的岩石组合。
①重力流沉积组合
是加里东构造阶段陆缘陡峻条件下形成的以重力流位主的复杂海相 沉积。(图253)
②炭硅泥质-碳酸盐沉积组合
是边缘海—陆棚海深水— 浅水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组合。
二、 褶皱带后期构造变动
华南褶皱带基底固结后的盖层演变历史和构造运动表现,与 扬子准地台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本区除西南隅荔枝地区存在中泥盆统至中三叠统与扬子准地 台的台地型相似的一套盖层趁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残缺不全。
五 深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一) 深部构造
一、重力场特点 贵州区域重力场值总的变化趋势是由东往西逐渐下降,从铜仁东面的
仅见于有始新统一渐渐彭家坉组— 上坝组红层及含煤组合分布的黔西南 地区,尤以盘县石脑红盆区表现最为 明显,见右图257
(二)掀斜隆升
1.山地剥夷面
由于地壳大面积隆升与相对宁静时期交替出现,以侵蚀为主以沉积 为主的作用更叠发生,导致了贵州阶梯状叠置的多段剥夷一次产生,根 据残留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地貌特点和相关沉积物的时代及岩性分析, 贵州高原上主要有三级剥夷面。第一、二级的形成时代为新第三纪中、 上新世,第三级属第四纪早更新世。
一) 构造演化概况及特征
二) 地质构造特征
一、构造运动特征
(一)构造运动性质具水平分带现象
按贵州情况,可分如下几种: ①活动陆缘区 ②大陆地壳区
(二)构造运动有迁移及传播现象
这些基底结构,因其形成时期较早,曾经遭到后期构造的改造和破坏,以 致不易辨认。但经过仔细的分析,仍可以判断和区分。从镇远到凯里北东向一 线往东南方直至湘黔和黔桂边界,有一系列北东向的背斜和向斜。
例如:挂丁背斜、三穗向斜、白枝山背斜、贡溪向斜、小江背斜、锦屏向 斜、稳江背斜、同古向斜、黎平所背斜、罗寨向斜、靖县向斜、肇兴向斜等, 总体构成一个大的复式背斜,中心大体在天柱—南加一带,如下图255.
②磨拉石-前复理石过渡组合
是底部浅水磨拉石组合到其上的深水前复理石组合之间的一个海相过 渡性组合。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在非补偿深海槽中发育的深水海相岩石组合。
④复理石组合
是陆缘海槽中巨厚的浊流沉积岩套。
⑤变成花岗岩组合
丹洲时期之末,与雪峰运动相伴随,本省东南隅的黔桂边缘地区出现了 酸性岩浆的活动,产生了以摩天岭花岗岩体为代表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和 花岗质混合岩组合的挤压性花岗岩套。
二、形成于过渡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一)陆缘碎屑杂砂岩沉积组合
是临近武陵运动时的陆缘碎屑沉积组合。
(二)雪峰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中元古宙末的武陵运动之后,本省主要处于陆缘冒地槽部位,在拗 陷幅度较大的黔东南一带形成了如下几个沉积岩和有关的火成岩组合 (图252)
①磨拉石组合
是造山期后快速堆积的碎屑锲状体。
负nT第次下降到威宁以西的负230nT。东部和西部各有一条近南北向的台 阶异常带,中部有一条近东西向的重力低值带。三者构成“H‘形,将贵州 区域重力场分成四个相对变化较平稳的地区。在这种重力场变化的背景上 分布着很多局部异常。
如:①松桃-榕江重力梯级带 是我省东部的一条台阶异常带。 ②赫章-水城-盘县重力梯级带 是我省西部的一条重力台阶异常带。 ③滥坝-贵阳-三穗重力低值异常带 是与前述两条梯级带相交的近
东西向或北东东向重力低值异常带。
二、莫霍面起伏状况
贵州莫霍面深度为40—50km,由东面铜仁—黎平一带的40km, 逐渐降低到威宁附近的49km,总体微向西倾斜。与前述重力场特点 一致。
从莫霍面情况可知,贵州地壳厚度为40—50km,与地台和造 山带(包括古生代造山带及中-新生代造山带)的地壳类型相同,与 大陆的平均值相近。地壳西厚东薄的特点,与全县现存地层西厚东 薄的总面貌相吻合。
二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大面积分化 作为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三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短时期发生的一定地区的分 化作为划分三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四级构造单元,根据构造形变总貌的区别,在三级构造单元中进 一步划分变形区,作为四级构造单元。
三)、贵州构造单元(如下图)
三、扬子(前震旦纪)准地台
贵州除黔东南以外大部属扬子准地台。面积约15万k㎡ 。具有盖 层厚度巨大,分布广泛,褶皱和断裂均很发育,基底出露零星,刚化 性弱等特点。
一)、扬子准地台构造岩石组合
(一)、形成于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它是一套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巨厚的中元古宙基性火山-沉积 岩系构成的大洋地壳岩石序列,主要由半深海环境中浊流成因的砂泥质 沉积与火山喷发的熔岩呈互层组成,构成若干沉积-喷发旋回,是扬子准 地台古老的基底,属早武陵构造阶段大洋环境的岩石序层。包括中远古 宇梵净山群下部的淘金组、余家沟组、肖家河组和回香坪组(如下图 233)
二) 新构造运动
贵州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即是有对先期构造的继承性,也有其自身 的特殊性和统一性,而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甚为密切,因而有必要予以单独 阐述。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期:早期——老第三纪时期,以产生褶皱、断裂为 主;挽近期——新第三纪以来,以大面积间歇性隆升为主,并伴有褶皱、断 裂活动和构造拗褶现象
此岩层序列仅见于黔东北梵净山区,出露面积约200k㎡.
(二)、形成于过渡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1、晚武陵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岩石组合(见上图233),包括铜厂组-独岩塘组。
2、雪峰构造阶段的陆缘岩石组合 它是武陵造山期后发育于扬子准地台上的一套大陆边缘冒地槽型的
岩石组合。(见下图234)
(三)、形成于大陆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二、构造单元
一)、构造单元划分
构造单元是在板块活动控制下产生的从板块边缘到板块内部的一 系列有规律展布的各具特征的地质构造区域。
二)、构造单元划分的原则
根据本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地壳类型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及同一 时期构造变形特点的不同,拟定全省构造单元逐级划分的原则如下:
一级构造单元,以地台基底固始时代的差别作为划分一级构造单 元的标准;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大陆边缘冒地槽发展初 期非补偿性隔绝深水环境中形 成的岩石组合。
④深水碳酸盐沉积组合
是冒地槽后期深水环境快 速堆积形成的以碳酸盐为代表 的沉积组合。(图254)
二)褶皱断裂与构造运动
一、基底褶皱和构造运动
华南褶皱带经过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作用,形成基底褶皱,使陆壳增厚, 并与扬子准地台镶拼在一起,成为稳定地台。
贵州地区山地剥夷面呈向东倾斜之势,如下图258。
2.河谷阶地及裂点
贵州河谷多为深邃的廊道式箱状谷地,各主要河谷盆地常可见到四至五及阶地(如图一般一级属内叠阶地,其余属基座阶地或侵蚀阶地。
雷公山是一近代尚在沿两侧断裂继续作差异隆升的地垒式断块山(如图260)
六 构造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