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⑴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⑵通过观察并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⑶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方面⑴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有毅力、自信心的考验。

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⑶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放大镜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产杆菌螺旋菌球菌2.细菌的结构: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DNA)b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3.细菌的营养:异养(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检测案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C)A.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B•细菌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就是没有细胞核C.细菌在自然界中帆布广泛,无处不有,不出不在D.细菌可以通过产生芽抱繁殖后代。

2、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D)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抱3、对细菌芽抱的描述,正确的是(C)A芽抱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B细菌以形成芽抱的形式进行繁殖C芽抱从结构上看实质还是细菌D芽抱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4、细菌的发现得益于(A)A科学家的勤奋观察B观察者的细C显微镜的出D细菌分布十分广泛其营养方式为只能是_异养__。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细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课时设计1.1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2.了解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细菌的基本特征:–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大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分裂进行繁殖。

2.细菌的形态:–分类标准:形状、大小、运动方式等;–常见形态: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3.细菌对人类的影响:–有益作用:如制药、工业发酵等;–有害作用:如导致感染、引起疾病等。

教学重点1.细菌的基本特征;2.细菌的形态。

教学难点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问答互动。

1.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长条件;2.了解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1.细菌的营养方式:–自养营养方式:光合作用、化能作用等;–寄生营养方式:依托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腐生营养方式:从死亡物质中获取营养。

2.细菌的生长条件:–温度、湿度、氧气、营养物质等;–不同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生长条件。

3.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肺结核、炭疽病、霍乱等;–注意个人卫生、打疫苗等。

教学重点1.细菌的营养方式;2.常见的细菌疾病和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细菌的生长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讨论、小组展示。

1.3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2.掌握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发酵法等;–以微生物为工具进行重要物质的生产。

2.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制取抗生素、生产食品酶、制取植物激素等;–借助细菌来生产重要的生物制品。

教学重点生产中的生物工程技术。

教学难点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讨论。

二、教学思路本教材重点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生长条件及对人类的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些微生物普及性的、突出的特征。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细菌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培养学生防病意识,全面了解细菌的可利用性,重点讲解细菌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细菌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细菌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殖方式。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关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喜马拉雅旱懒的图片,讲解:喜马拉雅旱獭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许多游客想方设法去接近它们。

然而,旱獭身上可能携带可引起鼠疫的细菌。

想一想:接近旱獭的行为有哪些风险?【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新知探究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教师活动】展示小米的图片,讲解: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引导学生想象细菌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想象细菌的大小。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都有哪些形态呢?【学生活动】思考,并尝试回答:球状、杆状、螺旋状。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补充: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细菌形态的图片,并进行讲解: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聚集成团或连接成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能独立生活,因此细菌是单细胞的。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尝试说出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尝试回答细菌各部分结构的名称:1是DNA;2是鞭毛;3菌毛;4是细胞膜;5是细胞壁;6是荚膜;7是细胞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结构及功能。

【教师活动】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瓶酸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教师总结:酸奶是通过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的,而乳酸菌正是一种细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细菌的知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特点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生长条件和防治方法。
(二)教学设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内容,突破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6.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关注个体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细菌的前沿研究,如细菌发电、细菌治疗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如发酵食品、细菌感染等,引出细菌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2.知识传授,直观教学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2)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难点。
3.实践操作,强化技能
(1)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形态。
4.作业完成后,请及时上交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5.4.2 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4.2 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4.2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它可以作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能进行正确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通过细菌的细胞结构推测其营养类型;(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将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进行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重点)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以破伤风杆菌为背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生殖。

(二)细菌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1.列文虎克(教师简介)通过资料展示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的发现了许多小生物。

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把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引导学生对鹅颈瓶实验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分析: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菌的认识,引起大家的共鸣。

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5.4.2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4.2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二、细菌的形态
分析:通过下面的描述,说明细菌的个体有什么特点?
描述1: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1颗小米粒大→个体微小(单细胞)描述2: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观察与归纳:结合教材与下图细菌的形态,归纳细菌的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都是_,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是。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

三、细菌的结构
观察与辨认:
结合教材与下图,辨认细菌的结构,并说说这些结构的作用。

补充:部分细菌有鞭毛和荚膜
观察与思考,分组讨论:结合细菌的结构,思考以下问题。

1.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细菌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细菌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吗?为什么?
不能制造有机物。

因为细菌没有叶绿体,它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营养方式:大多数是异养)
四、细菌的生殖
观察与思考:
观察下面细菌的生殖过程图,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分裂生殖
算一算:假如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若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进行小组讨论)
知识延伸:不良环境中细菌的特殊现象
观察与思考:结合教材和下图,观察细菌的特殊现象并思考。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2. 第二节 细菌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2. 第二节 细菌

细菌课时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学习重点:1.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学习难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课时活动设计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肉汤放久了,就会变质,这是细菌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肉汤里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提出问题:表面干净的图钉上,真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吗?出示电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图钉“面貌”的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起初“干净”的图钉已“面目全非”。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肉眼下“干净” 的图钉与电镜下“肮脏”的图钉,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学生在惊讶中感知细菌的大小。

出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②不同形态的细菌在结构组成上是否一样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出示细菌细胞结构示意图,提出问题:①观察细菌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②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对比分析。

教师讲述故事:国王和棋手对决,协议输方向赢方提供大米。

数量如下:第一个棋盘格放一粒大米,第二个棋盘格放两粒大米,以此类推,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前一个棋盘格的两倍,让学生计算最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多少。

细菌的分裂生殖方式就如上述故事。

出示细菌分裂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分裂生殖,若按每30分钟分裂一次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认识细菌的繁殖特点,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呢?出示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细菌教学设计人教版一等奖

细菌教学设计人教版一等奖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三章微生物第二节细菌课题细菌授课人学情分析已经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的内容,这为接下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做了相关的知识上的铺垫。

但由于细菌形态非常微小,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行的学具、图片、录像、动画等,提高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素养目标生命观念:理解细菌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地位,认识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态度责任: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细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细菌的菌落,菌落是细菌群体。

单个的细菌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结构?是怎样进行繁殖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学生查阅资料,回答。

新课展开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7,多媒体展示不同细菌的基本形态模式图,请同学们对细菌进行分类。

总结: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不同细菌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观察思考: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细菌结构示意图,对其结构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1.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从上图所示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能够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吗?说说你的理由。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一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前教师应准备有关细菌的相关资料,以介绍细菌的发现史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

在讲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同时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存繁殖方式。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进一步使学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三 1. 教学重点: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细菌的生殖方式上来理解为什么细菌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理解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2用到了,有玻片标本、模型、实物。

能使他们轻松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在快乐中学习,使之感觉到学习快乐,更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让学生有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这样他们也会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

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