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⑴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⑵通过观察并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⑶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方面⑴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有毅力、自信心的考验。
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⑶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放大镜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产杆菌螺旋菌球菌2.细菌的结构: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DNA)b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3.细菌的营养:异养(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检测案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C)A.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B•细菌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就是没有细胞核C.细菌在自然界中帆布广泛,无处不有,不出不在D.细菌可以通过产生芽抱繁殖后代。
2、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D)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抱3、对细菌芽抱的描述,正确的是(C)A芽抱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B细菌以形成芽抱的形式进行繁殖C芽抱从结构上看实质还是细菌D芽抱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4、细菌的发现得益于(A)A科学家的勤奋观察B观察者的细C显微镜的出D细菌分布十分广泛其营养方式为只能是_异养__。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精选11篇)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精选11篇)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细菌的发现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五)作业:附板书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篇2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
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1.细菌的形态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
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细菌》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掌握细菌的繁殖方式、营养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1)细菌的基本概念:细菌的定义、分类和分布;(2)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3)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4)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自养;(5)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菌、有害菌。
1.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相关知识;(2)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菌的结构和特点;(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细菌的认识和感悟。
1.4 教学步骤:(1)引入课题:通过展示一张细菌显微镜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的存在和作用;(2)讲解细菌的基本概念,提问学生细菌的特点;(3)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图,讲解各种结构的名称和功能;(4)介绍细菌的繁殖方式,让学生理解细菌数量的快速增长;(5)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6)讨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有益菌和有害菌的作用;(7)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优点:(1)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动画,学生对细菌的形态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2)问题驱动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思考能力;(3)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2 不足:(1)在讲解细菌繁殖方式时,部分学生对于细胞分裂的过程理解不够深入;(2)课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3)课后作业的设置较为简单,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3 改进措施:(1)在讲解细菌繁殖方式时,可以结合细胞分裂的动画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适当延长课堂时间,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解答学生的疑问;(3)优化课后作业,增加实践性较强的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知识。
幼儿园大班教案《细菌》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细菌》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提高幼儿的个人卫生意识,帮助幼儿树立预防疾病的意识;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细菌的图片和PPT;2.饮用水和餐具;3.洗手液以及漂白水等清洁消毒用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引导幼儿讨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细菌,并让幼儿感受常见的细菌,如肠炎杆菌、病毒等,让幼儿初步了解细菌的特点。
2. 指导探究(15分钟)教师介绍细菌的生长繁殖原理和分类,通过图片或者PPT演示引导幼儿观测细菌的不同形态,让幼儿了解细菌的种类和生长环境。
3. 实践运用(30分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让幼儿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实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鲜花上的细菌、在肥皂液中添加一些菌液观察细菌的生长、在试管中加入食盐水促进细菌生长等。
4. 讨论和总结(15分钟)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归纳总结出细菌的特点和分类,并与老师一起谈论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细菌感染。
四、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教学,幼儿初步了解了细菌的特点和分类,提高了个人卫生意识,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这里的实验设计比较简单易懂,让幼儿能够参与其中,但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实验设计的深度和趣味性,让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
3.学生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通过此次教学,幼儿对细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但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理解难度较大,可以在教学中采取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细菌的特点和分类。
4.是否有足够反思?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幼儿会不小心碰到细菌,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洗手和正确使用饮用水和餐具等方面,更加重要。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细菌教学设计《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
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3.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学生需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细菌的实验,例如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等。实验设计要求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目的明确。
4.拍摄一组关于细菌的图片,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要求图片清晰,说明准确,能够直观地展示细菌的特点。
5.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到的细菌知识,向他们解释细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人对细菌的认识和了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要求报告内容真实、具体,能够体现出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细菌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对于疑难问题,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了解细菌在医学、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分类、细胞结构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细菌》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1.2 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1.3 教学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1.5 教学准备:PPT、显微镜、细菌标本、实验材料。
1.6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Step 2:讲授细菌的基本概念介绍细菌的定义、分类、分布等基本知识。
Step 3:讲解细菌的形态结构详细介绍细菌的细胞结构、特殊结构等。
Step 4:演示细菌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标本,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Step 5:讨论细菌的生活习性分析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生存环境等。
Step 6: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细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2 教学亮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3 改进措施:在讲授细菌的生活习性时,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加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3.2 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3 教学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3.5 教学准备:PPT、显微镜、细菌标本、实验材料。
3.6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Step 2:讲授细菌的基本概念介绍细菌的定义、分类、分布等基本知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第一章:细菌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1.2 教学内容细菌的定义与分类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展示、实物模型等方式直观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实验演示细菌的繁殖过程1.4 教学活动引入细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分析细菌的形态特点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细菌的繁殖过程第二章:细菌的生存环境2.1 教学目标了解细菌的生存条件掌握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点理解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2 教学内容细菌的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无毒环境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体表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形成芽孢、抗逆性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生存环境通过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2.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图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点讲解细菌的抗逆能力,引导学生理解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三章:细菌的生理功能3.1 教学目标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了解细菌的代谢途径理解细菌的生理功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2 教学内容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自养细菌的代谢途径:发酵、呼吸作用细菌的生理功能:产生抗生素、固氮、分解有机物等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生理功能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3.4 教学活动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细菌的生存方式观察细菌的代谢实验,了解细菌的代谢途径分析细菌的生理功能,探讨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第四章:细菌的分类与鉴定4.1 教学目标了解细菌的分类依据掌握细菌的鉴定方法理解细菌分类与鉴定的意义4.2 教学内容细菌的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长条件等细菌的鉴定方法:显微镜观察、生化实验、血清学鉴定等细菌分类与鉴定的意义:研究细菌多样性、病原菌检测与控制4.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模型、实验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分类与鉴定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动手能力4.4 教学活动讲解细菌的分类依据,引导学生理解细菌分类的原则观察细菌的显微镜实验,学习细菌的鉴定方法探讨细菌分类与鉴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五章: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1 教学目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掌握有益细菌与有害细菌的区别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关系5.2 教学内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物质、维持生态平衡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制作、药物治疗、生物技术等有益细菌与有害细菌的区别:致病菌、益生菌等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5.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在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分析有益细菌与有害细菌的区别,探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六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6.1 教学目标理解细菌的遗传物质掌握细菌的遗传变异方式了解细菌遗传与变异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细菌的遗传变异方式: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水平转移等细菌遗传与变异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基因工程、基因编辑等6.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6.4 教学活动讲解细菌的遗传物质,引导学生理解细菌的遗传特性观察细菌的遗传变异实验,了解细菌的遗传变异方式探讨细菌遗传与变异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7.1 教学目标了解细菌感染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菌感染的原因与途径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防御机制7.2 教学内容细菌感染:感染过程、感染菌群、感染症状等细菌感染的原因与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等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细菌感染与免疫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7.4 教学活动讲解细菌感染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细菌感染的过程分析细菌感染的原因与途径,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讲解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防御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八章:细菌性疾病与防治8.1 教学目标了解细菌性疾病的类型与危害掌握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理解细菌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细菌性疾病的类型: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细菌性疾病的危害:健康影响、经济损失、社会公共卫生等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实验室检测、药物治疗、疫苗接种等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细菌性疾病与防治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8.4 教学活动讲解细菌性疾病的类型与危害,引导学生理解细菌性疾病的影响分析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探讨细菌性疾病防治的措施强调细菌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九章:细菌在生物技术与环境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掌握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理解细菌在生物技术与环境中的应用价值9.2 教学内容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发酵、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物降解、生物修复、生物净化等细菌在生物技术与环境中的应用价值: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细菌在生物技术与环境中的应用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9.4 教学活动讲解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重要性分析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讨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强调细菌在生物技术与环境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细菌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10.2 教学内容细菌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与鉴定等细菌研究的新进展: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细菌群落研究等细菌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疾病控制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与展望细菌研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10.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细菌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展望细菌研究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的相关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教案
一、导入揭题。
如果不经常洗手,手上就会有许多细菌。
夏天吃剩的肉汤容易腐败变质,就是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而造成的,那么,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二、出示课题:
三、展示目标。
【投影】
(1)阐明“巴斯德实验”证明了细菌的存在。
(1)说出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结构特点。
(3)说明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四、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探究一:细菌的发现
1、阅读教材P71-72细菌的发现过程,填写下列空格。
(1)荷兰的发现了细菌。
采用的器材是。
(2)证实了细菌的存在,被称为“微生物之父”。
采用的器材是。
2、【议一议】: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分析实验认知生物来源于生物,生物不能由非生命物质产生,为下册生物的进化做铺垫)
(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繁殖产生的。
)
课堂小结
围绕教学目标,由各小组合作把本节内容编成诗词演唱。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
细菌发现文虎克,微生之父巴斯德;
细菌形态杆螺球【赶罗秋】,生态系统分解者。
基本结构质壁膜【纸笔墨】,特殊结构鞭D荚[遍地甲],
生殖方式靠分裂,芽孢飘散又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