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0.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成语归纳: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论语》十二章整理

《论语》十二章整理
《论语》十二章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当、做

了解 得到
一词多义
• • • •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学过的知识 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
• 子曰:“温

而知
新,
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 形容词作名词
凭借 成为


为师矣。”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 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普通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 今:数词,三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十二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1.仁:《十二章》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即关心他人、善良、宽容、谦虚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待他人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2.人际关系:《十二章》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即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学习:《十二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有目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修身养性:《十二章》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他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即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5.教育:《十二章》中还涉及到教育的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而不厌”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6.知行合一:《十二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强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行动。

7.君子:《十二章》中对君子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以身作则,对他人负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8.礼:《十二章》中还涉及到礼的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

习:复习。

亦:也。

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吾身:自我检查。

谋:谋划。

忠:尽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古今异义词语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整理摘要:1.论语十二章概述2.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3.论语十二章的现实意义正文:【论语十二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十二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这十二章包括了“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颜渊”、“子贡”和“宪问”等篇目。

这些篇章涵盖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道德准则,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1.“学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为政”:讨论治国理政的原则,主张德治和仁政。

3.“八佾舞”:讲述礼乐的重要性,认为礼乐可以调节社会秩序。

4.“里仁”: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核心。

5.“公冶长”:讨论个人品德的修养,主张诚实守信。

6.“雍也”:讲述中庸之道,认为过于极端的行为和观念都是有害的。

7.“述而”:讨论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

8.“泰伯”:讲述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9.“子罕”:强调君子的道德标准,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诚实、勇敢等品质。

10.“颜渊”:讨论君子的为人处世,主张应该以义为依据,以礼为规范。

11.“子贡”:讲述治国理政的方法,主张以德治国,以法治辅助。

12.“宪问”:讨论人的道德品质,认为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论语十二章的现实意义】尽管《论语》十二章写于两千多年前,但是其所包含的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再如,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核心,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后人整理而成。

论语第十二章包括了孔子对于学习、教育和修养的一系列观点和教导。

以下是对这一章的知识点总结。

1. 博学多才: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

他强调知识的广博和全面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博学之士。

2. 力行忠信:孔子强调一个人应该坚持诚信和忠诚的原则。

他认为忠诚和诚信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人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 不做众人寡人之心:孔子反对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了大众利益的行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博爱之心,关心并为大众的利益着想。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孔子认为情绪的波动对于一个人的修养和心态非常重要。

他强调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不受物质的诱惑和外界的影响,也不被自身的情绪所控制。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孔子强调人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去学习和改进。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与人相处和沟通。

6. 温故而知新:孔子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积累,还要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7. 敦敬志: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并且对待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定志向。

只有具备敬畏心和志向,人们才能够获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和道德修养。

8. 三军可夺帅也: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机会和环境,都有可能成为杰出的领导者。

9.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孔子强调了尊敬和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他认为尊敬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10. 时辈: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也进行了强调。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负责任和使命感,每个人都应该尽己所能去教育和引导下一代。

以上是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这一章主要涉及到学习、修养和教育的内容,是孔子对于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和教导。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下面是《十二章》的重点知识点整理: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含义:这句话指的是友谊的重要性,表达了以真诚的心对待朋友是多么的愉快和快乐。

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的含义:这句话指出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含义:这句话是讲述了待人以善的原则,提倡不做出自己讨厌的事情,从而体现了道德和爱心。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会更加坦荡和豁达。

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谦逊的。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成为别人的启蒙老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真正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喜爱甚至激动,才能真正获得该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8.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含义: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士人应该以追求道德和道德品德的高尚为目标,而不是只在乎物质的享受和虚荣。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1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不同人对于追求的内容的不同,对于智慧追求的人来说,水是美好的,对于仁爱追求的人来说,山是美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6、愠:生气;发怒。

5、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反省。

8、为:替。

9、谋:出主意。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13、立:站立,站得住。

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疑惑。

15、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故:学过的知识。

20、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贤:品德高尚。

2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5、堪:能忍受。

26、之:代指学问和事业。

27、好:喜欢,爱好。

28、乐:以……为乐趣。

29、饭疏:吃粗粮
30、食饮水:喝冷水。

31、曲肱:弯着胳膊。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河流。

34、逝:流逝。

35、斯:这,指河水。

36、三军:军队的通称。

37、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38、笃:忠实,坚守。

39、切问:恳切地提问。

40、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

41、仁:仁德。

五、内容分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人处世)传不习乎?(学习方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人处世)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为人处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立志图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修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