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

1分辨率的定义

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的强弱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Δ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为了利于理解,采用时间间隔Δt 的倒数为分辨率(resolution ),采用相对值表示。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要使两个地震波完全分开,必须两个子波脉冲的包络完全分开,如果两个子波的包络连在一起,必然互相干涉,两个波的振幅、频率必然含糊不清。

2地震分辨率的分类

地震分辨率包括垂直分辨率、水平分辨率和广义空间分辨率。

2.1垂直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2.1.1波形分辨率

Knapp 认为,相邻两个子波波形或波形包络在时间域可以完全区分,称为波形分辨率(厚层分辨率)。

分辨率与层厚度、频率的关系:

子波延续时间:t nT n V λ?== 顶底反射波时差:2h V τ?=?

上式n 为子波延续时间的周期数,λ为子波波长,V 为子波在地层中的速度,h ?为层厚度。

(1) 若t τ??,则可分辨。

欲分辨该地层,则需t τ?>?,即2h V n V λ?>,则:2h n λ?>。 可以看出垂向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子波的波长(频率)和延续时间的周期数。 子波分类:

(1) 分类(能量特征、Z 变换多项式的根) 最小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前部、根位于单位圆外

混合相位子波:能量集中中部、根位于单位圆内与圆外 最大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尾部、根位于单位圆内

(2) 零相位子波

(a ) 相位等于零的子波

(b ) 关于t=0时刻对称的,物理不可实现的

(c ) 典型的零相位子波:雷克子波(Ricker wavelet )

时间域:()()()2

2

12

t f m w t m t f e ππ-

??=-???

?

频率域:(

)2

2

f w f f m m f e f -

?? ?=

???

????

相位:()0f ?=

2.1.2时间分辨率

利用复合反射波的振幅和波形变化特征指出,两个子波的波形可以部分重叠。

(1)Rayleigh (瑞雷)准则:两个子波的旅行时差大于或等于子波的半个视周期,则这两个子波是可分辨的,否则是不可分辨的。

)22T V τλ?== 244h V V T τλ?=?==

通常认为,垂直分辨率的极限是4λ。

图2. 1 时间差达到Rayleigh 极限

(2)Ricker (雷克)准则:两个子波的旅行时差大于或等于子波主极值两侧的最大陡度点的间距时,这两个子波是可分辨的,否则是不可分辨的。

子波一阶导数两个异号极值点的间距,约为 2.3T 。

2.3 4.6 4.6h V V T τλ?=?=

=

图2. 2时间差达到Ricker极限

图2. 3 Rayleigh准则和Ricker准则

显然,当子波的主极值幅度显著大于次极值幅度时,Rayleigh准则是比较合理的。如果用子波的时间导数来表示,则Ricker准则的极限时基本子波一阶导数两个异号即极值点的间距,或是基本子波二阶导数两个过零点的间距,而Rayleigh准则便是子波一阶导数两个过零点的间距。

(3)Widess(怀德斯)准则:两个极性相反的子波到达时间差小于1/4视周期时,合成波形非常接近于子波的时间导数,极值位置不能反映层间旅行时差,两个异号极值的间距保持不变,约等于子波的1/2视周期。此时合成的旅行时差不能分辨薄层,而合成波形的幅度与旅行时差近似成正比,可以利用上述条件下的振幅信息解释薄层厚度。

图2. 4 均匀地层中还一个楔形地层的顶底反射

(1)厚度=1/2波长

地震波双程路径为一波长,储层顶底板反射刚好分开,反射振幅就是单个反射波振幅。 (2)厚度=1/4(严格的说是1/4.7)波长

调谐振幅:储层顶底反射叠加使得振幅达到最大。 (3)厚度<1/4波长

复合波振幅随着厚度的减薄而逐渐减小。可以利用振幅测定薄层的厚度(此时时间分辨率失去分辨能力)。

图2. 5 均匀地层中含一个楔形地层的反射振幅

理论上说,振幅分辨率的极是0。

振幅分辨率的影响因素:

(1)信噪比:信噪变低时,识别薄层反射的能力也降低。若薄层反射振幅相当于单个反射振幅的1/2或1/3时可观测到,则振幅分辨率可达1/24波长;

(2)储层与围岩的组合特性:薄互层最难分辨;

目前地震勘探中,普遍将Rayleigh 准则4λ定义为分辨率极限,因为4λ恰好在地层顶底反射波发生振幅调谐的位置,更容易识别,而且Rayleigh 准则不受反射截面极性的影响,具有普遍适用性。

水平分辨率指在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菲涅尔带:反射波实际上由反射面上相当大的一个面积内返回的能量叠加而成,产生相干干涉反射波的区域成为菲涅尔带。

(1)菲涅尔带的推导过程

根据Rayleigh 准则,A 点的反射比O 点的反射到达地面晚T/2,即两者相差4λ。则菲

涅尔带半径:r =

=

当h λ》时,略去

2

λ

,可得:r =(2)菲涅尔带大小的意义

图2. 6 菲涅尔带大小的意义

(3)影响菲涅尔带大小的因素

由菲涅尔带半径公式:r =

=

分辨率越高,深度越浅,水平分辨率越高。

2.3广义空间分辨率

广义空间分辨率:地震道或地震成像在任意方向的空间分辨能力。

图2. 7 广义空间分辨率示意图

如图1.7,假设A 、B 为二维地震观测中的两个地下任意散射点,r 为A 、B 点之间的距离,A 点埋深为

z

,S 、R 分别为炮点和检波点,O 为原点,x 为偏移点M 与原点O 之间的

距离,d 为半炮检距,β为AB 与铅垂线方向的夹角。

根据Ricker 所给出的空间分辨率的定义(同一对泡点和检波点所能分辨的距离为2λ(λ为视波长)),可以得出:

2

λ整理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

(

)0

,,sin cos r d x x z βββ=

-

上式即为广义空间分辨率的表达式。

由广义空间分辨率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地下可分辨率的任意两点间距离由地震波的视波长λ、倾角β、偏移距x 、埋深0z 和半炮检距d 决定,这就是广义空间分辨率的基本含

义。

2.4视觉分辨率

视觉分辨率是指视觉上同相轴的胖瘦变化,其反映的是有效信号抗干扰的能力。波形越胖,分辨率越低;波形越瘦,分辨率越高。波形变瘦,主频向高频移动;尖脉冲具有最高的分辨率,全频带。

视觉分辨率的定义:

在0到3/4个Nyquist 频率范围内,不同频率信号振幅谱值与含噪声地震道振幅谱极大值比值的算术平均值,定义为:

()1max

1m L S f m R A =

上式()S f 为信号振幅谱;

max

A

为含噪声地震道振幅谱极大值;

m 为频率计算点个数。

3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3.1子波的频率成分

对于垂向分辨率,地层厚度4h λ?》,可以分辨;对于水平分辨率,用菲涅尔带半径来

表示,即r =

=

,小于这个范围的波长相叠加,不能分辨。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子波波长λ越小,分辨率越高。又v f λ=,因此就子波的频率成分而言,子波的频谱中高频成分越多,其分辨率就越高。

3.2子波的频带宽度或延续时间

子波的频带宽度与震振动的延续时间成反比。子波的频带宽度越宽或延续时间越短,分辨率越高。

3.3子波的相位特征

图3. 1 三种不同相位特征地震子波的波形图

由图3.1可以看出,在最低频相同时,相对频宽越大,子波相位数越小。

图3. 2 最小相位子波合成记录

图3. 3 零相位子波合成记录

由图3.2、图3.3可以看出,在具有相同振幅谱的各种子波中,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Widess1982年到导出公式中对其进行了证实:

()()()2

1

2

2

21

cos sf

f f f df f f S f f df S R θ??=????

?????? 式中sf R 表示频谱定义的分辨率,()S f 和()f θ分别为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

1f 和2f 为贫富的有效频带区间。

上式可看成是在零相位子波情况下得到子波的振幅谱与分辨率的相互关系。图 1.8中

2

1

B f

f

=

-

为频谱的绝对宽度,它决定了子波的包络;21

R f f

=

为频谱的相对宽度,它

决定了子波的相位数。

图3.4 零相位带通子波的频移及缩放

由图3.4可以看出频移过程中子波包络的不变性。如图,10-40合子的子波包络与30-60赫兹的包络相同(因为绝对频宽没变),但子波振动相位数却不同(因为相对频宽变化了)。

(1)振幅谱绝对宽度越大,则子波延续时间越短,即分辨率越高;

(2)振幅谱绝对宽度不变时,则不论主频如何变化,子波包络基本不变,分辨率本不变,此时主频越高,相对宽度越小,子波相位数越多,但分辨率与主频无关;

(3)振幅谱相对宽度不变,则子波相位数不变,此时主频越高,绝对宽度就越大,分辨率也越高。

综上,决定分辨率高低的是振幅谱的绝对宽度,而相对宽度决定子波的相位数,与分辨率没有直接关系。

3.4炮检距

地震勘探的成果是以零炮检距形式表示的,所有非零炮检距的道都要经过动校正后再叠加。动校正是把非零炮检距变成零炮检距的过程。非零炮检距道的分辨率应该按照动校正后的结果来衡量。根据这一标准,炮检距增大,分辨率就会减小,这是因为:(1)动校正的过程对于非零炮检距道除了向时间减小方向移动外,同时还向产生时间方向拉伸。拉伸成都随炮检距增大而增大。动校正的拉伸畸变导致子波的拉伸。子波拉伸后频率降低,延续时间加大,则分辨率降低。

(2)非零炮检距道分辨率低的原因还在于动校正之前相邻反射时间差比零炮检距道要小。在子波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差较小的两个反射要比时间差较大的两个反射更难分辨。

(3)由于炮检距越大,传播路程就越长,高频成分损失也越多,因此子波随炮检距是有变化的。

3.5地层对高频信号的吸收作用

地震波随传播距离或传播时间的增大,其视频率逐渐降低,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比低频成分有较大的损失。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能量损耗成为介质的吸收。

3.5.1描述介质吸收或衰减的参数

(1)表示地震波振幅沿传播距离x 衰减的吸收系数α;

(2)表示地震波振幅随旅行时t 衰减的衰减因h ;

(3)表示地震波振幅在一个波长λ距离上或在一个周期T 内衰减的对数衰减率δ。对数衰减率δ与吸收系数α的关系是:

1

1

ln

f v

A A

δ

αλ

=

=

式中,f 为频率;v 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0

A

为初始振幅;

1

A 为传播一个波长后的

振幅。上式表示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

(4)表示地震波能量E 在一个波长λ范围内相对变化的品质因子Q 。

112E Q E δππ

?== 式中,E ?为能量的该变量;

1

Q

为损耗因子。 3.5.2影响岩石吸收特性的因素

(1)温度与压力的增大会使吸收减少,即Q 增大。

(2)震源附件,波动振幅很强时,应变加大,颗粒间的内摩擦作用加强,吸收强烈,Q 很小。

(3)不同的岩性吸收量不同。吸收量由小到大依次为:灰岩<泥岩<砂岩。

(4)测定频率与Q 值有关。

(5)饱和度及液体性质也会改变吸收的大小。纵波:干样吸收量小,加水吸收增大,饱含水时吸收较大,这主要是因为空隙中气泡的形成增加了能耗。

(6)孔隙中流体的性质,如粘度也对吸收有影响。

3.5.3振幅的衰减规律

振幅衰减的表达式:

()

1

exp a

X Q A A

πλ=-或()

1

exp a

ft Q A A

π=-

式中

A

为原始振幅;

1

A 为衰减后的振幅;a

Q

耗损因子,是品质因子的倒数;X 为

传播距离;λ为波长,f 为频率,t 为旅行时。

由振幅衰减表达式可以得出振幅衰减的规律:

(1)传播距离越大衰减越多,振幅衰减与传播距离呈指数关系; (2)频率越高衰减越多,振幅衰减与频率呈指数关系; (3)Q 值月下,衰减越多,振幅衰减与耗损因子

1

Q

也呈指数关系。 3.6信噪比

实际记录上总有噪音,Widess 提出有噪音下的分辨率公式;

()()(

)()2211

2

2

221cos sf

f

f f f df s s f f f n f f df f A R

A A θ??

??=??

??????

??

+?????

式中

()s f A 和()n f A 分别为信号与噪音的振幅谱。

上式表明在子波相同的情况下,信噪比越低,分辨率越低;当没有噪音时,分辨率最高。

3.7地表层的影响

低速层的衰减要比深层严重的多,这是因为表层速度很低,即使厚度不大,波在表层中的传播时间也是很客观的。在表层很厚的地区,对高频衰减器主导作用的是表层。

4提高分辨率的途径 4.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

4.1.1对高分辨地震资料采集的总体要求为

(1)在一定程度上补偿高频衰减,使信号的高频成分以足够的精度记录下来,一边在处理时能完善地补偿。

(2)具有更高的信噪比,特别是改善高频成分的信噪比。 (3)加密时间和空间采样,并使获得的高频成分不产生混淆。

4.1.2高分辨率地震对震源的要求

(1)炸药量与震源子波的关系

图4. 1 不同炸药量震源子波的波形与振幅归一化曲线将炸药分成小炸药包,采用组合爆炸。

(2)激发岩性与震源子波的关系

图4. 2 不同速度地层中震源子波波形与振幅谱归一化曲线在可塑性岩层中激发。

(3)激发井深的选择

图4. 3 振幅随激发井深增加的曲线变化

相同激发药量,能量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对震源的要求为:

(1)比常规地震的震源有更宽的频带;

(2)在此频带范围内振幅谱向高频方向增强;

(3)性能稳定。

4.1.3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对接受条件的要求

(1)选用模数转换时位数较多、系统噪音较低的地震仪;

(2)严格施工,把握好检波器与大地的耦合关。要求检波器挖坑埋置、插直、插紧。

(3)要求较高的覆盖次数,排列长度与常规基本相同,接收点距(即空间采样率)要减小。

4.2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各种处理方法

(1)反褶积

采用两步法统计子波反褶积方法,即第1步在共激发点道集上进行进行多道统计子波反褶积,以消除激发点对子波的影响;第2步再在共检波点道济上进行多道统计子波反褶积,以消除检波点的子波差别。

(2)反Q滤波

又称大地吸收补偿反褶积。由于地层的吸收作用,一个脉冲波输入大地,接收到的反射波不再是脉冲波。反射界面越深,高频衰减越多。从地面得到的记录看,好像是经过时变低通滤波后的输出,这种滤波成为大地的Q滤波。反Q滤波补偿了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对高频成分的吸收作用。

(3)谱白化处理

这是一种展宽频谱的基本方法,它对有限频带进行纯振幅滤波后,外推此频带之外的频率成分,达到扩展频带的目的。谱白化处理可在频率域中实现,也可以在时间域中实现。

在频率域中,先将地震道振幅谱的各尖峰没有极小值的外包线,然后进行平滑滤波,并在纵坐标上加适量的白噪成分,再求各频率成分对应谱值的倒数,由此倒数比例放大原来的各频率域振幅值,使外包线展平为白色的宽频谱,最后进行反傅里叶变换即得到谱白化结果。

在时间域,先将频谱区间划分为3-4个滤波频段,然后用分频滤波的方法将记录分为4个频挡的时间域形态;再统计各频挡的平均振幅并设法乘以不同的放大倍数,使每个频挡的平均振幅相互看齐;最后把4个频挡加起来就得到谱白化的结果。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孙党生*  雷 炜 李洪涛*  杨立春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方法研究所 河北·保定 071051) 提要 该文以山东博兴某工程为例,简介在地热勘查中,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激发方式,野外观测系统,数据采集、处理参数设置及资料分析解释等方面的方法技术,勘查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进行地热资源勘查不仅可能而且效果良好。关键词 地震勘探 反射波 标准层 地热资源勘查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TO THE PR OSPECTING OF GEOTHERMAL R ESOURC ES Sun Dangshen Lei Wei et al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CGS ) Abstract Taking the project in B ox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and technique of the excitation types ,field observation s ystem ,data acquisition ,the setting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and data in -terpretation ,etc of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in geothermal prospecting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not only to prospect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b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is poss i -ble ,but als o the effectiveness is satisfactory . Keywords seismic exploration ;reflected wave ;standard layer ;geothermal resource prospecting 第一作者简介:孙党生,男,38岁,高级工程师,从事工程物探研究与开发工作。*现在职攻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 前言 地震方法是目前用于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物探方法,它通过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来 解决地质问题。工作时采用人工爆破产生地震波,震波入射到地下弹性介质中遇到地层的界面时,便产生波的反射和折射返回到地面,被不同位置的检波器所接收,通过仪器将地震波记录存储,经室内资料处理来完成勘探地下目标地质体的任务。 过去十年中,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已逐渐成为地质勘探的重要工具,在探测第四系厚 度和基岩起伏、含水层和古河道,断层、裂隙带等地下构造,滑坡及落水洞,以及地表沉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地 热资源一般蕴藏在地下数千米,以往常规浅层地震勘探很难达到这一深度,而利用传统的石油地震勘探不仅设备庞大,而且工作周期长,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耗费巨大,使地热勘探成为一种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活动,投资者往往望而却步。近年来我们应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了深层地热资源勘查的尝试,先后在山东的德州、博兴、庆云、平阴、武城、茌平及云南宣威、广东南海等地开展了该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作者在山东博兴某工程的实例说明应用浅层地震进行地热资源勘查的实际效果。

地震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 1分辨率的定义 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的强弱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Δ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为了利于理解,采用时间间隔Δt 的倒数为分辨率(resolution ),采用相对值表示。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要使两个地震波完全分开,必须两个子波脉冲的包络完全分开,如果两个子波的包络连在一起,必然互相干涉,两个波的振幅、频率必然含糊不清。 2地震分辨率的分类 地震分辨率包括垂直分辨率、水平分辨率和广义空间分辨率。 2.1垂直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2.1.1波形分辨率 Knapp 认为,相邻两个子波波形或波形包络在时间域可以完全区分,称为波形分辨率(厚层分辨率)。 分辨率与层厚度、频率的关系: 子波延续时间:t nT n V λ?== 顶底反射波时差:2h V τ?=? 上式n 为子波延续时间的周期数,λ为子波波长,V 为子波在地层中的速度,h ?为层厚度。 (1) 若t τ??,则可分辨。 欲分辨该地层,则需t τ?>?,即2h V n V λ?>,则:2h n λ?>。 可以看出垂向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子波的波长(频率)和延续时间的周期数。 子波分类: (1) 分类(能量特征、Z 变换多项式的根) 最小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前部、根位于单位圆外 混合相位子波:能量集中中部、根位于单位圆内与圆外 最大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尾部、根位于单位圆内

(2) 零相位子波 (a ) 相位等于零的子波 (b ) 关于t=0时刻对称的,物理不可实现的 (c ) 典型的零相位子波:雷克子波(Ricker wavelet ) 时间域:()()()2 2 12 t f m w t m t f e ππ- ??=-??? ? 频率域:( )2 2 f w f f m m f e f - ?? ?= ??? ???? 相位:()0f ?= 2.1.2时间分辨率 利用复合反射波的振幅和波形变化特征指出,两个子波的波形可以部分重叠。 (1)Rayleigh (瑞雷)准则:两个子波的旅行时差大于或等于子波的半个视周期,则这两个子波是可分辨的,否则是不可分辨的。 )22T V τλ?== 244h V V T τλ?=?== 通常认为,垂直分辨率的极限是4λ。 图2. 1 时间差达到Rayleigh 极限 (2)Ricker (雷克)准则:两个子波的旅行时差大于或等于子波主极值两侧的最大陡度点的间距时,这两个子波是可分辨的,否则是不可分辨的。 子波一阶导数两个异号极值点的间距,约为 2.3T 。 2.3 4.6 4.6h V V T τλ?=?= =

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方法探讨

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油气资源的消耗,地震勘探油气资源越来越复杂,勘探难度也与日俱增,对勘探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精确勘探开发的要求,各种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方法技术也随之诞生。本文针对反Q滤波、广义S变换这两种方提高分辨率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但是各有优缺点。在实际使用时,要根据原始地震资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取合适的提高分辨率方法。 关键词: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提高分辨率 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提高地震分辨率来获取反射系数。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是在深度和复杂地带进行地震详查确定小幅度构造、小断层和表层构造的有效手段。提高地震分辨率对于我国目前油田勘探有重要意义,一是由于我国的地质构造复杂,二是东部油田资源开发也已进入了深挖的勘探阶段,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处理已成为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目标。本文就工作中使用到的几种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反Q滤波 (1)反Q滤波原理 反Q滤波技术能补偿大地吸收衰减效应,它不但可以补偿频率损失和振幅衰减,还可以优化记录的相位特性,以达到改善提高弱反射波的能量、同相轴的连续性和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分辨率的目的。 广义S变换把地震信号从一维时间域转换到了二维时频域,通过广义S变换对地震数据进行高分辨率重建,极大的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图3是利用广义S变换重构重构高分辨率的地震剖面,该剖面视分辨率比小波分频重构方法得到的分辨率更高、同相轴更清晰和连续。频谱分析的主频范围为30~40Hz,原剖面主频为15~30Hz。利用S变换提高分辨率处理之后,分辨率随着主频的提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图4)。 三、结论 本文将反Q滤波和广义S变换方法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研究表明,由于各方法参数选取、技术原理等方面的差异,分辨率的提高效果也不一样。在实际使用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取合适的处理参数和适当的处理方法。如果提高分辨率的目的是用来进行地质构造解释的,那么拓展高频、压制低频的方式是合适的;但如果提高分辨率的目的需要用来进行储层预测、属性分析的,则宜使用能保留原地震数据频谱结构的方法。总之,提高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取合适的方法。

陆上高分辨率多分量地面地震勘探的潜力和策略

陆上高分辨率多分量地面地震勘探的潜力和策略 张山 江苏南京卫岗21号,210014 摘要本文从理论分析、物理模型试验、VSP记录和地面地震记录四个方面分析了陆上高分辨率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潜力;分析了现行生产中影响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分辨率的几个关键因素;提出了提高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分辨率的基本策略。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把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提高到现有纵波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水平。 一、引言 相对于常规的纵波勘探而言,多分量地震勘探增加了有关横波的独特信息,这些信息的增加意味着岩性/油气预测和储层描述的可靠性和精度将成倍增加;同时对某些P波不能很好成像的特殊层位也可能得到较好的成像。概括起来,多分量地震勘探可以解决或有潜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综合利用多分量地震资料提供的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以及由此导出的泊松比、速度比、速度积等,可直接预测岩性和油气,估算砂泥比、孔隙率、地层压力等参数,评估流体性质; (2)改进盐岩、玄武岩下成像,改进气藏及弱P波波阻抗差界面成像; (3)提高储层描述和横向预测的可靠性; (4)研究地层的横向各向异性,描述裂隙性储层的发育特征。 近年来,随着海底接收技术的发展,海上4C地震勘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上述问题大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作为多分量地震勘探起始点的陆上多分量地震勘探,虽经多年努力,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却没能取得多少令人满意的结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分辨率太低,所得结果对岩性/油气预测或储层描述意义不大。在现实生产中需要采用多分量信息的地区都是非构造控制油气的隐蔽型圈闭,解决这些地区的油气/岩性预测或储层描述问题,必须采用高分辨率的资料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因此,提高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尤其是横波分量的分辨率,是多分量地震勘探能否在陆上非构造控制油气区推广应用的前提,也是在这类地区能否可靠预测油气、精确描述储层的重要方面。陆上多分量地面地震勘探的出路在高分辨率。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构造控制油气区都已得到了较充分的勘探开发,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正在转向非构造控制油气区。因此,开展陆上高分辨率多分量地震勘探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也具有相当的紧迫感。 我们知道,地震系统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地震子波的有效频带宽度;在现实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胡祥云

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吴浩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 1 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试题库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数:80 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 2001年2月 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倾斜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4.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5.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6.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大于真倾角。()

7.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波前面的传播速度。() 9.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0.法线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11.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激发的短脉冲的频率变低。()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13.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15.沿地层倾向布置地震测线,倾斜反射界面的射线平面与地面垂直。()16.n个检波器组合后,有效波的振幅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的n 倍。() 17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动校正后有效波的同相轴与初至波的同相轴方向一致。() 18.水平叠加法的统计效应优于组合法。() 19.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20.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21.对水平叠加法,偏移距增大,分辨率提高。() 22.地震测线任意观测点处的反射界面视深度和法线深度小于或等于真深度。() 23.倾斜反射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 24.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倾向。() 25.沿走向观测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随倾斜界面的倾角加大和埋深加深而偏离爆炸点越远。() 26.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面等时线的地面投影为同心圆系,其圆心位于爆炸点处。() 27.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道集的反射点离散,倾向方向离散距最大,走向方向离散距为零。() 28.反射波时距曲线上爆炸点两边任意两点的时差可当作倾角时差,计算界面倾角。() 29.凹界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其埋深时,可产生回转波,回转波分布范围随界面埋深增加而加大。() 30.仅在均匀介质时,射线与波前面正交。() 二、名词解释: 同相轴波前面频谱分析卓越周期观测系统垂直叠加 水平叠加脉冲响应频率响应伪门现象共反射点道集横向分辨率频谱速度陷阱临界角波剖面波的球面扩散波形图 剪切模量泊松比杨氏模量频散视速度时间场 地震子波均方根速度相遇观测系统调谐效应数据解编叠加速度谱 垂向分辨率 三、简答题: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震勘探》复习提纲

《地震勘探》复习提纲 《地震勘探》复习提纲 复习说明: 对《地震勘探》的复习,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弄清楚各种方法的基本思路,记住最基本的公式。特别要注意对专业词汇的掌握,也就是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绪论 1、了解地球信息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及各种方法的定义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3、主要的物探方法有哪些?各种物探方法的物理依据如何? 4、地震勘探的主要环节?各环节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地震波的动力学 1、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主要反映在哪两个方面? 2、地震地质模型类型及定义 3、振动的定义及描述参数 4、波动的定义及描述参数 5、地震波的动力学参数及定义:震源、地震子波、地震波的频谱、地震波振动图及波剖面图、描述地震波的特征参数及定义、波阵面(波前、波后)、平面波与球面波、波线(射线)、惠更斯原理及应用 6、地震波的类型、振动模式及特征:体波(纵波与横波)、面波(瑞利波、拉夫波、斯通利波及管波) 7、在无限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只有纵波和横波存在,纵波和横波有共性也有区别。①纵波和横波的共性:都是体波,都有球面扩散; ②纵波和横波的区别:极化方向不同,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公式)。纵波速度公式:;横波速度公式:

8、介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9、地震波的球面扩散、几何扩散定义? 10、地震波吸收的定义、描述参数及有关结论 11、地震反射波、透射波及折射波的定义 12、费马原理及应用 13、Snell定律及应用 14、转换波定义及成因 15、临界角及折射波的形成 16、地震绕射波定义(广义和狭义) 17、地震横向分辨率定义 18、地震波遇到分界面时:①在界面上能量重新分配,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能量分配关系由诺特方程(或佐普里兹方程)决定,传播方向遵行斯奈尔定律;②非垂直入射时,一般都产生转换波;③垂直入射时,不产生转换波。记住垂直入射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公式。利用垂直反射系数公式说明界面产生反射波的条件。 ④下覆速度大于上覆速度时,以临界角入射会产生折射波。 19、薄层的定义、分类及调谐效应 20、地震垂向分辨率定义 21、地震记录道的形成及地震波形的影响因素 22、地震道褶积模型 23、地震波传播速度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24、实际介质中波的传播更复杂,除了考虑上述的球面扩散、透射、反射、折射与转换波等影响外,还要考虑波的吸收、透射损失、地质结构、大地滤波作用、波的干涉叠加、岩性突变点产生的绕射波等影响。 第二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1、时间场、时间场函数、等时面、射线的定义

海洋技术▏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

海洋技术▏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 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逐渐深入,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尤其是日本海东部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近海底沉积物中,埋深一般小于海底以下60m,具有厚度大、纯度高等特点。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深水地质灾害预测和评价、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与海底冷泉系统密切相关,冷泉系统为甲烷流体运移至水合物稳定带提供了有利通道,同时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也是冷泉系统甲烷的重要来源。 地震勘探是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位置较浅,对地震浅层分辨率具有较高的要求。 常规地震勘探方法拖缆间隔大、排列长,气枪震源能量大、频率低、激发间隔大,对于海底以下千米级深度的目的层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但无法满足以高频信号为主的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需要。对于常规天然气水合物而言,似海底反射(BSR)是最重要的识别标志,而浅表层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位于近海底的沉积物中,在常规的地震数据中没有明显的振幅异常,因此,仅仅依靠BSR难以在多道地震资料中准确的识别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海底

气体渗漏相关的地貌特征、气体运移通道、速度异常和振幅异常等特征是浅表层泥火山型天然气水合物该重要识别标志。 自2011年以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针对海域浅表层天然气 水合物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套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利用海洋小道距高分辨率二维、三维多道地震,结合参量阵高频浅地层剖面,提高了浅部地层的分辨率,为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提供了高品质的数据基础。 一、海洋小道距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 ⒈海洋小道距高分辨率二维多道地震 勘探技术 震源是提高地震资料探测精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海底以下50~1000m深度地层是海域地震勘探一个非常重要的范围,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预防、浅部断层的类型及活动性等都与该深度地层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气枪震源具有能量大、频率低、激发间隔大等特点,而浅层主要以高频信号为主,因此使用气枪震源的常规地震勘探方法不能适应海底浅层高精度地震勘探的要求。 为了克服常规地震勘探方法浅层分辨率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了一种海洋小道距高分辨率二维多道地震探测技术,该技术接收道数少(一般24~48道)、道间距小(3.125~6.25m),工作段缆长一般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课程考试大 纲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80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审定 二零零二年一月

目录 1.课程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配表 3.编写考试大纲的必要性和求要 4 地震勘探考试大纲内容 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1.弹性理论概述 2.弹性波的形成 3.弹性波的描述 4.弹性波的传播 5.地震波的衰减 6.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 7.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1.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技术 1.有效波和干扰波 2.测线设计和观测系统 3.地震波的激发 4.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5.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6.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 7.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抗干扰技术 8.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第四章地震数据处理 1.预处理

2.参数提取与分析 3.数字滤波处理 4.反滤波处理 5.校正和叠加处理 6.偏移归位处理 第五章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1.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识别和构造解释 2.动弹性模量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3.地震折射资料的解释地震勘探的应用第六章特殊技术(地震新技术) 1.反射波测桩技术 2.常时微动观测技术 3.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

1. 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任务和地位: 《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解决工程与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是工程与环境勘查的重要方法,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2)知识要求: 对于地震勘探理论,应在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如积分变换、级数、波动方程、卷积等)及普通物理基础上,掌握弹性波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水文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质学基础。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特别在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时的抗干扰、提高分辨率的措施,提高学生应用地震新方法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就必须加强实验实习课的份量,跟上目前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灾害探测对人才的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地震勘探分辨率与信噪比谱的关系——答云美厚“地震分辨力新认识”一文

2008年4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43卷 第2期  3河北省涿州市范阳路东方地球物理公司,5本文于8年月3日收到。 讨论 地震勘探分辨率与信噪比谱的关系 ———答云美厚“地震分辨力新认识”一文 李庆忠3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国海洋大学) 李庆忠.地震勘探分辨率与信噪比谱的关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2):244~245 摘要 云美厚曾对笔者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一书中阐述关于分辨率与信噪比有密切关系的论点提出质疑,他认定地震分辨率只与地震波的主频有关,而与地震波的信噪比无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澄清。对同一地震资料而言,在不同的处理阶段其反射波的主频不是固定的,尤其是通过反褶积或者高通滤波的处理,人们可以轻易地把高频端的振幅譜提起来,即主频可以变高。如果没有噪声,通过脉冲反褶积可以把子波压缩成接近一个窄脉冲,可使分辨率达到任意高,可见认定地震分辨率只与地震波的主频有关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此外应看到,地震分辨率是由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宽决定的。关键词 地震勘探 分辨率 主频 信噪比谱 有效频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于2005年第5期上刊登了 云美厚的“地震分辨力新认识”一文[1](以下简称“新认 识”),该文对我在《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2] 一书中阐述关于分辨率与信噪比有密切关系的论点提出质疑。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此加以进一步澄清。 (1)“新认识”一文,重新引入有些外国人使用的“分辨率(Resolution )”与“分辨力(R esolv i ng power )”两个概念,这无助于勘探地球物理的具体分析工作。要知,外国人对有些技术术语的叫法未必是合理的,我们不必照抄。例如外国人将“子波”与“小波”统称为Wave let ,这是很糟糕的,而我们中国人把它们分开翻译,以示区别,这很好呀。同理,外国人对“Resolution ”与“Resolving po wer ”两个概念原本就说不太清楚,我们又何必非要釆纳“分辨力”的说法呢? (2)“新认识”一文认为,地震分辨率等于地震波四分之一视波长的准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标准,并且认为地震分辨力与信噪比无关,这是极不恰当的。 视波长是由地震信号的主频决定的。对同一地震资料而言,在不同的处理阶段其地震波的主频不是固定的,野外原始记录的主频一般最低,随着不同的处理环节,主频也在不断改变。那么,“新认识”文中说的客观存在的分辨力所依据的主频到底指哪一个主频?大家知道:通过反褶积或者高通滤波,人们可以轻易地把高频端的振幅譜提起来,即主频就可以变高。如果 没有噪声,通过脉冲反褶积可以把子波压缩成接近一个窄脉冲,也就是说分辨率就可以任意升高,此时只取决于釆样率的大小。 以上事实表明,有关地震分辨率与信噪比无关的认识是不符合事实的。我认为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新认识”的作者没有明白“信噪比谱”的基本概念。 如果“信噪比谱”很理想,即“有效频宽” (即信噪比大于1的那些频率成分)很宽,那么人们可以把子波的视周期通过反褶积将其压缩成接近一个窄脉冲,分辨率就可以变高。但请注意:“滤波和反褶积都不改变每个频率成分的信噪比”。因而人们通过反褶积虽然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高频提升起来,但提升后的高频成分如果信噪比小于1的话,非但不能提高分辨率,反而造成地震剖面面貌变乱,或者说制造了“假分辨率”,导致波阻抗反演结果的错误。 因此一般的处理人员为了不让地震剖面变乱,提升高频端的幅度只能适可而止,子波也就只能压缩到某一个程度就不能再改进。由此可见,限制着分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或障碍)是高频端的信噪比谱,也就是说,我在《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一书中表达的概念是基本正确的,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大小必然与信噪比谱有关联。 (3)现今人们看到的原始单炮地震记录及处理过 8 072712001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_季佑仙

2002年12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37卷 第6期?综述?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 季佑仙X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摘 要 季佑仙.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6):653~657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精细地反映了地下地质情况,但由于同相轴多且密集,从而给地震资料解释带来较大困 难。因此,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须做到:解释前检查资料的频率成分,以保证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充分利用 计算机的显示功能,使高分辨率资料的解释更方便;有三维地震资料时,应用差异数据体、波阻抗数据体以及可 视化等先进技术,使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地震资料 解释 ABSTRAC T Ji Youxian.Interpret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OGP,2002,37(6):653~657 T he hig h-r esolution seism ic data carefally reflects subsurface geolo gic feature.T he inter-pretatio n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is very difficult because of multi and tight events. T herefo re,it must check up the frequency com ponents of data befor e interpretation in orde to guarantee the w ave gr oup char acter of seismic section;fully using the display functio n of co m-puter can make the interpr etatio n o f high-reso lution seism ic data m ore convenient;the ad-vanced techniques such as difference of data volum e,wav e impedance data bo dy and visualiza-tio n can be used for inter pretation if there is3-D seismic data,making hig h-r esolutio n sem sm ic data m ore truthfully reflect the subsurface g eo logy. Key words:hig h-r esolution,seismic data,interpretation 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同相轴多且密集,反映的地质现象复杂,这给解释(特别是二维资料解释)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利用波组特征对比进行层序界面解释时尤为突出。但是,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具有频带宽、分辨率高的特点,而且随着地震数据采集、处理水平的提高,信噪比和保真度也得以提高。因此对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应用亦越来越多。认真总结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经验,可以更好地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 质量分析与适当处理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信噪比,而且要求有较宽的频谱,特别要求有足够的低频成分。但在进行资料处理时,为了得到较高的分辨率,往往只提高资料的高频成分,而忽略了低频成分。 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同相轴特别多,剖面没有波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检查资料质量。造成剖面波组特征不好的最大可能性是地震资料缺乏低频成分,因此,可做频谱分析或频率扫描来检查剖面是否缺乏低频成分。按-6dB(即50%)计,如低截止频率达不到约10Hz,可要求处理人员重新处理,把低频成分补齐。图1是高分辨率地震偏移剖面,同相轴特别多,波组特征很差。经频谱分析可知,该剖面具有丰富的高频成分,高截止频率达到100Hz,但从浅至深都缺乏20Hz以 X J i Youx ian,Res earch Center,CNOOC,Beijing,100027,Chin a 本文于2002年7月17日收到。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 2009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 地震勘探原理代码[802] 一、考 试要求: 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重要公式; 基本掌握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中提高地震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的几种主要方法和实现过程。二、考试内容: 以《地震勘探原理》作为主要参考书,其它参考书作为辅助资料。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理解地震勘探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如时距曲线(面)、时间场、组合、多次覆盖、CDP CMP CRP NMO DMO水平叠 AVP、 加、偏移归位、地震分辨率、调谐厚度、 Fresnel Zone 、S/N、AVO、AVA、 EOR VSR地震子波、地震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地滚波、直达波、透射 波、绕射波、射线理论、费马原理、惠更斯原理、几何地震学、虚震源原理、临界角、斯奈尔定律、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叠加速度、层速度、采样定理、褶积模型、物理地震学、波动地震学、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和波动方程理论等。2)掌握地震勘探中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公式。如组合法、各种滤波方法、 多次覆盖方法、地震频谱分析、Dix公式、CRR叠加法、Gardner公式、地震速度 求取法、基本偏移方法、储层厚度求取法、时间平均方程、基本构造解释方法和岩性解释方法、Zoeppritz 方程等。3)基本掌握几种提高地震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的主要方法和实现过程。三、试卷结构: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b)题型结构a:填空和名词解释(50-60分)b:简答题(30-40分)c:计算和证明题(20-30 分)d:论述题(30-40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 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 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水平叠加: 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 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 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 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 选定一个时刻t1,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 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 t1得到x/2 处的t0 时间, 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多次覆盖: 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 办法, 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 测线网的闭合, 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 学是研究地震波, 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