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治国理念共46页文档
《老子》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启示

《老子》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启示作者:包佳道来源:《理论探索》2015年第02期〔摘要〕《老子》有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
《老子》国家治理的思想依据是道的本体性特征:周行不殆、混而为一、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推天道以明人事”,《老子》由此展开国家治理思想的论述。
《老子》国家治理思想主要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突出了见素抱朴、弃智愚民、守静不争等策略。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加强国家治理要努力做到:去贪去奢,廉洁政风;简政放权,完善制度;关注民生,执政为民。
〔关键词〕《老子》,国家治理,道,自然,无为〔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2-0074-06在通行本《老子》中,“国家”出现2次,“治国”出现4次。
此外,与“国”有关的还有“大国”、“小国”、“有国”、“国之贼”等22处,与此相关的还有“为社稷主”、“为天下式”、“天下平”、“天下将自定”等更是有60多处。
可以说,老子在其著作中很重视国家治理问题(尽管所言的概念古今有别,但其基本含义仍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治理),如《老子》中就有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通过对道的本体性论述,把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现实人生,并提出了如何在现实中去实现合乎“大道”的原则和策略。
这些原则和策略在《老子》中不只是道在人生层次的体现和要求,更是《老子》对施政者国家治理方略的告诫。
魏源《老子本义》即指出:“《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 〔1 〕(P70 )下面我们就《老子》国家治理的思想依据、基本原则及主要策略进行探析,并揭示其对当前我国加强国家治理的启示。
一、《老子》国家治理思想的依据《老子》在理论上“推天道以明人事”,对道本身特性的论述,是其探讨国家治理思想的基础和依据。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关于治国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
其中,“道法自然”是《老子》对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本文旨在探讨《老子》的治国思想以及“道法自然”之解读,并举出五个例子说明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治国思想《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养德”、“柔弱胜刚强”、“治国不制民”、“以德不以力”等方面。
其中,“养德”是最核心的思想,即是要求统治者自身先有德才能治理国家。
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观念就是以人治国,人的品德、德行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为:“治人者必先养其德,而后以治之”,养德便是引导人们向上走,倡导以德为基础的施政。
其次是“柔弱胜刚强”,这是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治理方式,强调在治理国家时需要爱护民生、体恤人民,而不是展现自己的权力和威严。
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云‘我不仁,非所以能弥天下。
’”。
他们认为柔弱是最能够获得人民认同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道家的思想:“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大国需要像烹饪小鲜一样委婉,因为大国的人民更多,繁荣稳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心血。
《老子》提倡不制民,这并非说不管不顾,相反,是指向自然,不实施过度的控制和干预,让自然和人民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同时,《老子》认为,“以德不以力”,侧重道德的智慧来规范并调节社会的运动,以此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
道德具有比士兵、武器等更有力的影响。
二、“道法自然”之解读“道法自然”是《老子》中最有名的思想之一。
运用“道法自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指的是当“道”被运用于国家治理时,须按照自然法则行动,即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原则。
《老子》所说,天下有道,以利万物为宗,道常无名,朴虽正,不足以奉天下。
其思想实质是实现君民之间的和谐、民主、自由的共同愿望。
让我们来解读这一思想:1. 道是治理国家之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自然的根本规律,“道”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国家治理以道为本,创造一种不用力而治的治理模式。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又名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道法自然”。
他提倡贵在淡泊、无为而治、兼爱万物、弱国强兵、以无为而治代替强制统治,主张去行政权、去焦虑,则天下太平,民在其乐。
老子主张推崇自然,倡导贵在无为,反对激烈的政治手段和强硬的统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规律而行事,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类社会能够达到一种最高的治理境界。
老子的治国思想深受当时情境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政治黑暗,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试图通过它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放弃强权,多行和平之道,以无为而治代替强制统治。
老子的治国思想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治理思路,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实践,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淡泊名利”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对世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分,对全球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老子治国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贵在淡泊”、“以柔克刚”等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念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念《道德经》的要义,一言以蔽之曰“道”。
所谓“道”,就是对这个世界规律的掌控,《德经》第一章即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
”按帛书本“后”非“前後”之“後”,乃“皇后”之“后”。
先秦时代,“后”亦作“司”,表掌管之意,后稷为周的祖先,即掌管农业的人,相当于后世的司农。
所谓“失道后德”,乃是因为“道法自然”(《道经》第二十五章),“自然”即自身正确,万物体道而行,无需道掌控万物。
当这种种自身正确(自然)的规律(道)丧失了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人文的公约规范(德)。
“德”是公约,践行约定需要受到监督,这就是“后”的由来。
而在公约规范丧失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对人尊重和关爱的提倡(仁),倡导人们用关爱之心维护社会的和谐。
关爱失效时,那么只能让百姓用适宜的方法(义)去行事,不突破道德的底线。
如果社会上丧失了适宜的标准,那么只能用先王的行仪(礼)来约束,使民众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遵从。
关爱、适宜、标准这三者在社会约束力上呈层级下降之势,所以认为的约束也逐渐增强。
“句”与“后”的含义基本相同,但有曲折、使收敛的含义(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句”后又作“勾”,“拘”、“怐”(恐惧意)等皆从“句”,可见其有更严肃的监管的含义。
“后”与“句”之别,正是仁义礼与德的区别,其结果是以监督为始,以监管为终;以百姓的公共约定(德)为社会制度之始(道是一种规律,而非制度),以先王行仪(礼)作为社会约束为终。
有人以为,《道德经》作者预料到“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判断其人当在孟子之后,甚至在荀子之后。
然则历史上哲人多有惊人预言,如王国维在1918年就说过:“大清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亡于共管。
”彼时方在1918年,苏俄刚刚起步一年,次年才立足脚跟。
而在中国,则要等到1921年才有共产党建立。
1991年才有苏联解体,“共产亡于共管”的事情。
如果按照怀疑《道德经》作者的逻辑,则需证明“这个王国维”不是“那个王国维”,这句话直到1991年才有,是对那段历史的总结,则无疑十分荒唐。
老子政治思想

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社会发生大变革 的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争权夺利,残 酷压榨、掠夺,不断发动兼并战争; 另一方面是人民的含辛茹苦、饥寒交迫,生 活朝不保夕。 老子认识到统治者的有所作为即统治者为了 自身私利而恣(zi)意妄为是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 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第二,清静无欲。
在老子看来,社会混乱,国家难治,首先是统治者贪得 无厌的结果。 老子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 子· 四十六章) 正是统治者的居功自傲,贪图享受,以及无限的占有欲 和权聋欲,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混乱。 他主张为政者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十九 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 三章)。如此才能使百姓 “虚心”、“实腹”、“弱声”,做到无知无欲,不争斗, 不为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三、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具体主张
第一,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为无为,事无事。”(老子· 六十三章) “无事”即“无为”,“无事”是针对“有事”说的,“有 事”是指统治者设禁忌、制法令之事,以苛政治国,而导致 天下混乱无道的局面。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 六十章) 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生动形象地说明“无为”与 “无不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国家要治理,而不是不治; 二是治国要像烹饪小鱼一样顺其自然,谨慎小心,不要乱翻 腾。若急功近利,就会欲速则不达。
第三,以正治国。
在老子看来,以权术控制人民,不能服人之心,以诡 计控制人民,政治便失其信。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 五十七章) 所谓“正”,就是坦诚无欺、公道不倚。意即以正道 治理国家,以奇术用兵对敌,以不生事扰民使天下归心。 在老子看来,百姓本来都很淳朴、诚实,不会欺骗人。只 要君主开诚布公,为政公道,天下百姓便自会拥护响应。 相反,若政令多变,言而无信,行而不果,则会失信于民, 若民不信,则政令难以实施,国家就难以治理。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当局势的发展由治至乱,或由乱至治之时,往往是政治谋略家深刻思考治国方略的重要时期,当原有政治秩序遭受到严重冲击时期,或者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将建立之时,往往是政治思想家总结和探索政治管理策略的最佳时期。
春秋中后期,周朝由强转弱,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在乱与治频繁更替的大变化时期,老子深深地思考着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自周王室动迁之后,周王室已经开始表现出衰弱迹象,之后,王室的权力逐渐减弱,周王室的地位已沦为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而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周王室已经无力阻止诸侯国的战争行动了。
此外,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国内动乱时有发生,而弑君夺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与之相应,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出现动摇并逐渐衰落,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受到巨大冲击,而礼乐制度也维持不了了,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状况。
此外,学在官府的局面也被打破,随之而来,出现了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大变化。
与此紧密联系,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礼乐思想统治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出现各种思想观念。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此时孔子17岁,也帮着助葬,并问礼于老子。
而就在这一年,晋国出面划定杞国、鲁国边界,季孙说服谢息将成地划给杞国,这表明,当时周王室已经无力支配诸侯国了,杞国、鲁国边界的划定不是由周王室来裁定,而是由晋国来主持,王室权力的衰弱已经很明显了。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到了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光,并拜访了老子。
老子作为守藏室史,属于史官,周朝的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以及记录政治言行。
老子的治国理念

老子的无为,不是真的不要为。
老子的贵无去有,不是真去有,而是以无 御有。同理,老子的无为,不是真的不要 为,而是以无为御为。用老子自己的话来 讲,便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不是无作为,意思是不必要为。 无不为并不是什么也做,意思是没有耽误 事。
无不为也是在顺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
王弼注无为云:“顺自然也。” 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下。” 无事才能无为,无为是顺自然的结果。
去智是为了利民、大顺。
去智是为了利民。使人民不必要生活在无安全感、不稳定 的环境之中。去智的目的是为了大顺,即顺应自然,追求 的还是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 第一,人民不必智。 第二,领导者不必用智。 第三,智者不敢用智。 第四,利民而不扰民。人民可以自由发展,体现真正的和 谐。 简言之,老子的为治理念是无为,无为必然要不用智,不 用智则愚,愚则反朴归真,归真则大顺,达到其理想境 界。这是其重无的清事物 的本质。同理,治国无为也是以搞清人类社 会的起始状态为基础。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 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 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对什么也明白清楚,是无为的基础。无为 而治与质朴社会的一切现象相统一。
如何把握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为” ?
老子提出两个原则。其一,除去其不符合自然的 太过分的那一部分。
第二十九章:“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 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事物不可能整齐划一,有前后、大小、强弱、安 危等等区别。这很容易成为人们要“为”的理由, 但圣人只是除去不合自然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 出发点是自然,最后还落脚到自然,所谓的“为” 只不过是“去甚,去奢,去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