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秋季南理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小组学习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小组名单:

教师评语:

目录:

1、本小组研究方向简介 (3)

2、中国近现代史之经济史概念介绍 (4)

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事件之鸦片战争分析 (5)

4、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事件之洋务运动分析 (5)

5、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事件之辛亥革命分析 (6)

6、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事件新中国的建立分析 (7)

7、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事件之改革开放分析 (8)

8、论文参考文献 (9)

报告题目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以经济学的视角解读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

报告摘要本论文通过梳理近现代以来中国在民族、国家发展之路上所经历的大事件向读者阐述了经济在国家历史进程中的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这个国家当时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本篇论文意在向读者论述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以及认识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述的过程中以经济的视角来解读了中国在近现代发展之路上遇到的大事件。从鸦片的输入对当时清朝的影响、洋务运动、新兴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到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批国营、改革开放、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腾飞等鲜活的实例阐述了经济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小组成员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深刻领悟经济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经济出自己的一份力。

小组名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以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近现代国家发展历程【关键字】:什么是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什么是经济史?顾名思义,经济史就是“经济”发生、发展的历史。所谓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方面,主要包括当时社会发展的各个生产部门,比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制度,比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所确立的经济制度,所建立的经济体系等。但是,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社会生产关系。因此,所谓经济史,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换句话来说,经济史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这就是经济史一词的基本含义,需要首先加以明确。经济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

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它能够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中,不可能完全脱离生产力,而孤立地、片面地研究生产关系。这就是说我们把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必须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发,从当时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只有这样的学习和研究,才是科学的、全面的、完整的。由于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因此,它与一般的经济学和一般的历史学有所不同。一是重点不同。经济学的许多分支都是以现实经济为研究对象,并且偏重于理论抽象。历史学的许多学科都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综合。经济史则只是研究历史经济,并且偏重于历史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论述。二是作用不同。经济学主要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历史学主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史学只限于历史经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熟悉了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后,让我们来从中国近现代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中来体会经济对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发展、国家变革的重大影响力。

今日中国来源于过去的旧中国。新旧中国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对于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比如中国传统经济是怎样在危机四伏的近代世界格局中艰难发展的,研究它可以启发我们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明晰方向、把握策略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事件1——鸦片战争

英国工业革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由于长期以来的中英贸易顺差使英国迫切要求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但是清政府中一部分开明的官员认识到了鸦片对清朝人民的残害,采取的禁烟、没收销毁鸦片的行为激怒了英国。于是,他们发动了近代中国第一场不正义的战争——鸦片战争。

对于英国资产阶级而言,发动鸦片战争一来可以从中国换取他们所需的茶叶,得到惊人的经济利益。二来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己大国的优越感,扩大殖民地范围,进一步加强巩固日不落帝国的势力。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国民经济近乎崩溃。通商口岸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腐朽的经济制度、落后的国民经济、脆弱的小农经济,是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中一败涂地。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事件2——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本就脆弱的经济更加不堪,人民生活水生火热,国家出于亡国的危机边缘。清朝的一些官员开始兴办民族经济,拯救落后、脆弱的中国。史称“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