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二战后的科技政策

按时期主要的政策:1:50~60年代终点至调整科研机构,政府主力项目,加强对规划和引导2:70~80年代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经济战略中心地位,3:90年代不断扩大研究和开发经费的投入;二战前,美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对全国科技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政策。
其科研活动基本上属于民间分散性质的。
研究经费主要靠民间募集。
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需要制造新的武器和完成均是以虚的研制任务,这就必须把全国的科技力量动员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对战后有着深远影响的科技政策。
如科研管理工作有内行领导,利用大学优势,实行科研和同承包制,成立科学研究哈发展局(OSRD),集中领导协调规划全国的科研与发展事业。
战争结束后,罗斯福要求osrd局长布什博士,针对国家战时动员科学资源的经验,提出一个方案。
报告强调了政府要大力支持科研开发,积极促进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培养科学人才,并建议创立“国家科学基金会”。
这标志着美国西安达科技政策的形成和确立。
美国全国科学院:创建于1863年,是根据林肯总统签署的法令成立的,该院活动的宗旨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对全国和世界性的科学技术问题提出问题并给与帮助。
根据全国科学院的决定,并在全国科学院的帮协助下,全国工程科学院于1964年12月建立。
该院1982年共有国内院士1099名,国外院士97名。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要求,全国工程科学院与全国科学院共同共同负责审议科学技术问题。
此后,在1970年,同样根据全国科学院的决定,又成立了美国医学科学院。
美国医学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审查有关公共健康的政策问题。
上述三个科学院的共同执行机构成为全国研究理事会。
全国研究理事会下设有4个学科委员会可4个专门委员会。
他们包括工程学委员会,生命科学委员会等十余可委员会,它们的涉及到的活动有对各个学科的具有全国意义并需要全国科技界共同努力来解决的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讨论。
50年代后,由于经济不景气和战后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政府压缩了对科技的投入,并减少了政府的干预。
美国科研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的投人逐渐超过了联邦政府, 成为科研资源中的最大供给来源。
总的趋势是, 美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分布正在朝着工业企业主导型迅速发展, 联邦
政府不再是首要的R&D 经费来源。并且进入9 年代以 0 来, 其他来源 (包括大学和
NGO 等) 所占比 例也较以 前稳定在更高的比 例水平上 (5%左右) 。 0 年度, 200 美国产
需要和科学技术在二战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美国政府改变了以往对科技发展持
有的自由放任观点。随着联邦政府认识到科技的巨大作用和美苏冷战造成的对国 防、军事科技的巨大需求,以及凯恩斯主义兴起后政府对公共事务干预能力的扩
张,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取代民间基金会而成为美国科研经费来源的主要来源。 ④
第四阶段以 “ 企业投人” 为特征, 8 年代开始至今, 从0 伴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和里根一撒切尔改革, 美国企业对科技的投资迅速增加, 美国产业界对 R&D 活动
关键词 科研体制 科研资源配置 多元化模式 集权科层模式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科技强国, 研究美国科研体制的现状及其形成发展的历
程,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作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通常具有分散式的
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和科技决策、 管理体制, 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直接介人较少, 美国 科研体制是这类特征体现的最鲜明的例子。下面我们将从科研资源的配置模式和
科技决策管理体系两个不同角度来简要介绍美国科研体制的形成过程。
一 美 国科 研 体 制 概 况
从历史 和现状来看, 美国的科研机构可以 概括为四 种类型:①联邦政府研究机构 (又分“ 有国 型和“ 有民 型, 后者为主) 【 国 营” 国 营” 并以 朱斌200 , 16 〕 4 页 7 。 ②工业 企业 机构;③高等院 大学;④社会民 非营利 ①而 科研经费的 研究 校、 间 组织 。 美国 来源, 主要有三种:①政府 (主要是联邦政府) ;②企业。 ③社会民间团体 (基金会) 。
战后美国科技政策评析

产 、学 、研三位一体方向转化 ,特别是一批一 J
流 大学所 提 供 的源 源不 断 的具 有 巨大经 济 开发 价
值的科研成果 , 为这一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强有 也 力的保证 。其次 ,让大学 承担新 技术创 新 的实 体 ,也为形成新技术创新集群 ,特别是为形成一
个新 的技 术 行业 提 供 了可能 。因为 大学 开 发 的常 常 是相 关度 较 高 的新技 术 ,从 而 自然就 会 在 同一 地 区形成 相 关度 较高 的新 技 术企 业 ,这 样 就大 大
活动 ,但它发挥 的效应却又是持久 的、缓慢 的, 是一个从原创技术到最终商业生产线应用的长期
这一科技政策进行评析 , 可以看 出战后 美国科技政策的制定是源于开拓原创性技术 范式以获取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战后美国科技政策对于我 国目前科技政策的制定具 有重 要的启 迪意 义。
[ 关键词 ] 科技 政策
原创性技术范式 科研联合体
基础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3 7 1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 7—16 (0 6 5 0 8 4 G 2 ・2 A 10 39 2 0 ) —0 3 —0
在 二战后 的 6 年 里 ,美 国 的科 学 技 术 水 0多
技研究 ,已经让位于政府统筹计划下的有组织研 究 。美国政府 已经把科技政策 的制定看成为政府 整体政策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科技政策
的 内涵 ,在 下 述 两 个 特 征 分 析 上 ,可 以 得 到 显
现。
平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并促使美 国企业持 久地保持着旺盛的技术竞争力 。在技术与经济的 互动发展上 ,取得了许多惊人 的成就。这一成就 的取得 ,是与战后美 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分不 开的。因此 ,对二战后美 国科技政策的研究 ,特 别是对美 国科技政策 中的一些特有的战略理念 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重塑科学创新体系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重塑科学创新体系作者:封凯栋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14期二战后美国创新体系的重塑奠定了其超级大国的科技基础。
同样以诺贝尔化学奖为例,自1940年到1994年,美国赢得了65次奖项中的35次,把昔日的欧洲强国甩在了身后。
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创新体系的重塑,是历史留给中国的最佳学习样本。
通过体系重塑,美国成功地把自身从以制造能力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其转变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高度共识、国家坚定的战略意志、专业性的创新协调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动员在实现创新转型中的重要性。
战前二流的科技水平如果仅就经济总量而言,美国自19世纪最后20年起就成了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但在二战前美国经济优势主要依托的是高效的大规模生产体系,这一体系主要是通过此前100多年的管理革命而非科技革命完成的。
在科技上,二战前的美国依然是欧洲国家的模仿者,其联邦政府也并未明确以科技创新来赢取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甚少直接介入除了农学与地质学之外的科研活动。
大部分大企业也没有自动地催生自主创新的潮流,甚至在19世纪最后30年它们更愿意通过托拉斯或横向合并来保证稳固的市场收益;直到规则和发展现实发生不匹配,在贸易和专利领域爆发了数次危机后,美国通过了以谢尔曼反垄断法和北方证券判例等一系列打击市场共谋的制度构建,其主要的大企业才不得不另择道路,开始深耕工业技术能力。
但即便如此,战前美国的科技水平依然是二流的。
以化学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在1939年之前30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仅有3位来自美国,而当时头号科技强国德国有15位,英国和法国也各有6位。
更重要的是,美国各专业的获奖专家大多数不是在本土而是在欧洲接受的高等教育——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欧洲才是科研产出的高地。
而在1940年,当英美在“雷达”这一对二战走势影响最深远的科技上开展合作时,英美之间的科技差距更凸显了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在科技上的窘迫:在当时影响雷达性能的核心部件“共振腔磁控管”上,英国人所提供样品的电磁波发射效率是美国当时最好产品的3000倍。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技创新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战争的需求迫使各方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来研发新技术,这些创新不仅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也对战后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核能到计算机技术,从航空航天到医学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许多重要的科技突破。
首先,在军事技术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飞行器技术的迅速发展。
空军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双方纷纷利用各种手段寻求对抗空中威胁的方法。
轰炸机、战斗机等飞机的研发与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加速,对于新的材料、发动机、雷达等技术的需求也驱动了相关领域的创新。
战后,这些飞行器技术成为后来的民用航空和航天领域的基石,并对全球交通和通讯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原子能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这场战争催生了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
美国曼哈顿计划是二战中最重要的科技项目之一,这个项目致力于开发原子弹以应对德国及日本的威胁。
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此项目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这项研究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战后开启了核能技术的时代。
核能的利用改变了能源领域的格局,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核能安全性的关切。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战争期间,各国纷纷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的军事和科学问题。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英国的“科切斯计算机”便是在二战期间研制完成的。
随着信息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大,早期的计算机技术逐渐演化为现代计算机。
到了战后,计算机技术成为了重要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商业和社会领域。
医学科学也在二战期间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伤员和疾病,迫使医学界加速研究和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
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在战争期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此外,战争中的外科手术、康复治疗等领域也得到了重大的突破。
这些进步不仅提高了伤员的生存率,也为战后的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美日韩三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年第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3No.2收稿日期:2012-04-23,修回日期:2012-09-14基金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范研究”(1235033)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3.02.009美日韩三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刘永林,傅正华,刘泽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摘要:研究美日韩三国科技政策的演变,总结科技演变的特点,借鉴美日韩三国科技政策的优点,优化我国的科技政策,将对我国实现“科教兴国”和“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技政策;演变;启示中图分类号:F204;G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3)02-0031-05Evolution of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Korea and their Inspiration to our CountryLIU Yonglin ,FU Zhenghua ,LIU Zezheng(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Japan ,South Korea and the U.S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evolution.It proposes that it ’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them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policy of scienc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y about “gives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technology policy ;evolution ;inspiration1引言美国能够在二战后的几十年期间一直占领世界头号发达国家位置,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和07年金融危机的重创之下并没有一蹶不振,得益于美国当局能够根据国际国内局势适时调整国家发展方向,特别是科技政策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美国科技政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美国科技政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马 欣 员
(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 究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l 2 )
摘 要 : 美 国 自建 国 以 来 , 针 对军用、 民 用和 基 础 研 究 等科 技 政 策 的 制 定 与 执 行 , 先 后 颁 布 并 实施 了许 多相
美 国科技 政策 发 展 先 后 经 历 了五个 时期 , 建 国后 至南 北 战争 时期 、 二 战 时期 、 冷 战时 期 、 冷 战 后 期 和后 冷战期 。虽然美 国科技 政策 的侧 重点 在
发 给 予直接 或 间接 的指 引 。 虽 然美 国政 府 不 断 更 迭 , 但 是 其 科 技 政 策体 系基本 保持 一致 。长 期 以来 , 美 国科 技 政 策 遵循 着 积极 创新 的文化 潮 流 , 美 国科 技 政 策 体 制 呈 现
足 社会 需 求 。 口 ] 2 0 1 1年 9月 , 美 国 副 总 统拜 登 撰
文指出, 2 1世 纪 国民 的创 新 精神 和 创 造力 是 国家 真 正 的财 富 , 美 国必 须 将 科 技 创新 和教 育 作 为 国 家 发展 的源动力 , 并 加 大 对 科 技 研 发 的 投 资 力 度。 [ 2 事 实证 明 , 美 国科 技 的社会化 功 能一直 在 不 断加强 , 并 成 为 实 现 美 国 社 会 发 展 目标 的无 尽
每一 阶段都 有所 不 同 , 但 是其 内 在 的核 心 要 素 重
点指 向并 未发 生 大 的改 变 , 这 对 美 国科 技 稳 定 发 展、 保持 全 球领 先地 位起 到 了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
( 一) 政 府 的 推 动 为科 技 发 展 指 明 方 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博士、副研究员 王 艳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100038)摘 要:本文分析了美国二战后科技政策的演变过程,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文章介绍了每个阶段美国的科技政策及其背景、研究开发的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经费情况、与科技发展有关的重大计划、与科技政策有关的相关法律。
重点介绍了美国现政府的科技政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最后,文章还就美国科技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美国 科技政策 启示 美国目前是全世界的经济大国、军事大国。
其经济和军事的发展,都同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对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分析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可以对我国的科学技术政策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的演变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美国的科技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求。
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但为了强调美国现政府的科技政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
111 二战后(1945-50年代)在这个时期,政府一方面支持基础研究,于1950年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一方面大力加强国防技术发展,同时增加联邦政府的科技使命。
联邦政府采用合同方式外包科研任务,直接和执行任务的各种科技力量打交道,加强了政府对大学、企业界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影响。
同时,美国从其他国家大量引进人才,对美国科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国家安全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从1945-1957年,国防研究开发支出占整个联邦研究开发经费的80-90%。
大量的国防研究使得美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而且,部分国防研究成果若干年后得到了商业应用,如在民用航空、先进材料、计算和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
医学从50年代开始也成为美国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112 冷战(50年代末-60年代)1957年,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竞争空间优势就开始成为美国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
国防研究开发开始让位于以空间计划为优先的民用研究开发。
1960年以后,在继续进行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开发的同时,联邦政府意识到民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开始对民用技术进行大幅度投入。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航空航天法,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 AS A)。
在整个60年代,为了实施肯尼迪总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联邦政府在资金、人力和资源方面全面投入,于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计划。
1957-1967年间,联邦研究开发经费急剧增加,增长了4倍。
在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还在加强科研管理方面作出了努力。
将原隶属于国防动员局的科学咨询委员会改组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还成立了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协调科研管理。
不少有关的部门也设立了部长级科学官员,来统筹领导本部门的科研工作。
同时,联邦政府还加强了科学教育和国际科技交流。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科学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
但这种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大量问题。
首先,绝大部分资源和经费都用于空间科学和国防研究,忽视了大量潜在的社会问题;科学分工过细使得一些科学家只能从事专业面很窄的工作;科技发展还存在规模性、地区性不平衡。
这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衰退期更加突出。
113 研究开发后退期(70年代)前一阶段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一时期更加突出,如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犯罪问题等日益严重。
而且,越战造成的财政赤字,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迫使联邦政府大量削减国防、空间研究经费,引起大量科技人员失业。
同时,高校的科研经费也得不到保障,理工学科不再吃香,Ξ王艳(W ANG Y an,1967.6~),女,四川泸州人。
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及可持续发展等软科学研究。
参加了国家科技部S-863发展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计算机模拟模型、中国中西部电信发展需求预测、信息技术前沿与发展动态、我国科技若干重点领域发展动态等研究。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社会上还产生了反科学思潮。
在这些情况下,出现了研究开发的后退期。
也正是由于以上问题,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基础研究科学研究重点开始转移,转向以服务于社会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为重点。
这种转移特别体现在对能源与环境研究的重视上。
当时,世界能源短缺,美国石油依靠进口,同时,很多河流与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1974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能源研究发展局(1977年升格为能源部),加强在石油、煤炭、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核能等方面的能源研究。
联邦环境研究则致力于燃烧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治理技术的开发。
由于对国防和空间的重视程度下降,联邦研究开发经费在1968-1980年呈减少趋势,1975年的联邦研究开发经费最少。
但是,作为优先领域的医学、环境和能源方面的研究经费却略有增加。
总的来说,二战后到70年代末,美国为了发展国防力量,建立了坚实的国防与空间技术研究开发基础,加强了联邦实验室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以后转向民用和国际商业技术的竞争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70年代后期,美国竞争力遭到日本、欧洲的挑战,导致许多工厂关闭,出口下降,技术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降低。
114 共同研究时代(80年代)美国对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官方和民间都出台了大量关于美国竞争力的评价报告。
主要有:(1)美国竞争力评价报告(商务部:1983年2月)(2)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报告(1985年1月)(3)“80-86年高技术贸易动向”(上下两院合同经济委员会,1986年10月)(4)国防科学委员会报告(1987年2月)(5)竞争力协议会报告(1987年4月)(6)有希望的先进技术(商务部,1987年6月)(7)竞争力协议会报告(1988年9月)(8)国防部报告(1989年3月修订)这些报告基本上都采用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评价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这些报告认为美国存在以下问题:投资环境恶化、政府管理过程手续繁杂不利于产业技术发展、私营企业重短期效益,对技术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的研究成果产业化不够、国立研究所不重视产业技术研究、合作研究存在大量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及时、通商制度对外国不公平、教育也存在问题。
综合这些问题,造成美国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套综合的国家政策,既能够促进国家安全,又能够保证国际商业竞争力。
这些报告认为,以上问题使得美国的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下降。
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同科学技术政策有关的法律,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如:(1)1980年———技术创新法(史蒂文森-怀德勒法):明确了政府在推动产业创新中的广泛作用,是技术主动从联邦实验室转移到产业界的第一个重大措施。
这项法案促进了政府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
(2)1980年———大学和小企业专利程序法(贝赫-多尔法案):统一联邦专利政策,允许大多数联邦实验室向美国的企业和大学授予联邦专利的专有许可证。
鼓励私营部门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联邦开发的技术的商业化中。
此法案促进了政府同产业界的合作。
(3)1982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应运而生,此计划并未新增拨款,而是通过立法,规定所有研究开发预算超过1亿美元的联邦机构都必须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参与该计划。
目的在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利用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来满足联邦政府研究开发工作及商业市场的需要,并强化社会各界在联邦政府研究成果商品化过程中的作用。
(4)1984年———国家合作研究法:减少了对于联合工业研究的反垄断障碍,鼓励在私人部门进行合作研究。
(5)1986年———联邦技术转移法:为联邦政府实验室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基本框架。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政府反思科技政策,并进行较大调整的时期,政府强调商业化的伙伴关系,强调产学官合作研究,强调民用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应用。
在这个时期,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开发经费持续增加,尤以国防研究开发经费增幅最大,产业界的研究开发投入迅速增大,并从1980年开始超过联邦的投入。
这些措施是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和企业竞争力回升的根本原因。
115 合作研究,民用技术加强(1988至今)1988年,随着总贸易和竞争法的通过,美国联邦政府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
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制定了两项创新试验计划:先进技术计划和制造推广合作伙伴计划。
(1)先进技术计划是一项产业界一政府合作计划,旨在促进未来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于1990年开始实施,它通过竞争的方式提供资金,同时由产业界提供配套资金,以开发具有巨大经济潜力,但存在高成本、高风险、投资回报迟缓等特征,如果在竞争时期不进行合作,则不会有人开发的技术。
(2)制造推广合作伙伴计划为美国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帮助。
在不断增加的国外竞争压力下,这些企业由于其运作方式未能实现现代化,其生存受到威胁。
这项计划通过提供技术援助而使得这些企业更具竞争力,也就是使之获得新的制造技术和方法,进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
先进技术计划和制造推广合作伙伴计划最初作为试点计划由布什政府的商务部执行。
1992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再投资法,启动了技术再投资计划,主要目的是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鼓励利用民用技术来发展军用产品。
在这一时期中,合作研究是科技政策的核心。
而现政府则更加强调政府与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
政府与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被认为是克林顿科技政策措施的核心。
116 现政府的科技政策(1993年至今)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此时正是对美国技术和竞争力的关注日益增加之时。
克林顿政府继续努力扩大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并利用许可证制度和合作研究开发手段等80年代的立法措施来更加有效地促进联邦任务定向地研究成果的商业化。
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克林顿提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更加强调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11611 技术政策克林顿在上台一个月之后,就出台了《技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向》报告,分析了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新的国际竞争局势和契机,总结过去20多年来面对外国高技术产业所采取的措施,讨论外国政府支持和投资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竞争和挑战,确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中美国技术发展的新战略,即技术必须迅速转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方向。
报告指出,政府不能仅限于支持基础科学和政府的研究开发项目,还应当在帮助工业界和私人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