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生平事迹简介
玻尔

尼尔斯・玻尔(1885—1962),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现代原子论和玻尔原子核创立者。
丹麦皇家科学协会主席。
曾两次获丹麦国家最高勋章和一级勋章。
他主张和平利用原子能造福人类,还是福特基金会“原子用于和平”奖金获得者。
国际公认玻尔的原子物理基本规律的思想,对这门科学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童年尼尔斯・玻尔于公元1885年10月7日出生在丹麦哥本哈根维德海滨14号一所古老的大厦中,那时,这所房子是属于他外祖母的。
这所作为尼尔斯本人、他的弟弟哈拉德和姐姐詹妮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房子,浸透着坦率和优美。
不管是尼尔斯・玻尔,还是他的弟弟或姐姐,都未对它留下任何书面的回忆;但从尼尔斯和他的弟弟哈拉德的叙述中,我们已对它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
此外,许多外界的观察者也对这个家庭的极完好气氛作了描述。
因为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好客。
尼尔斯・玻尔的父亲克里斯琴・玻尔教授是位国际知名的生理学家。
他生于1855年,是一位校长而后来当教授的哈・基・西・玻尔和他的妻子(黎米斯坦德)之子。
克里斯琴・玻尔于1878年获得医学学位,但从未做过医生。
他原想当动物学家,但贾皮特斯・斯丁斯特洛甫劝说他先当一名医生——也许他觉得克里斯琴的才能和兴趣更适于接受精确的而不是纯粹描述的科学训练。
读了克里斯琴・玻尔留下的童年回忆后,人们总会得到一个确实如此的印象。
在回忆中他说:“当我谈到我能够记得起来的最早的童年时,正像我以后整个一生一样,它的特点在极大程度上可用非常恰当的“天赋”一词来表示,如果我能称之为天赋的话。
这可追溯到我能记事时起,它在我心目中从未离开过一个星期甚至我敢说哪怕是一天。
我的一生保持了某种一致性,尽管有些不那么幸运的趋势,而我从未偏离过严肃的无私的奋斗,这要归功于那种天赋。
”“我在这里谈的是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或者更准确地说,研究自然的某些方面。
我十分肯定,在我刚满9岁时就有这种爱好,直到现在,它基本上仍以相同的形式支配着我的生活。
波尔高中物理原子PPT课件北京海淀

童心未泯——“教授盗贼”
玻尔虽已成了名人,但还时常干一点孩子们爱干的事情。一天
晚上他和几个学生外出归来,街上静悄悄的,一个学生看到银 行大楼的墙面是水泥格子拼成,就好奇地向上爬上两层。玻尔 也要逞能,说他也敢爬。当他爬到一层高时,跑来两个警察, 以为是盗贼在作案,可是走近一看,说了声:"这不是玻尔教授 生平简介 吗?"便走开了。
论战背景
与爱因斯坦的论战
玻尔哪能服气,整整一晚上没有睡觉,召集他的学生们紧急商
讨对策。第二天,天一亮,玻尔就去敲爱因斯坦的门,并且手 里真的捧着一个"爱因斯坦盒子",盒子吊在弹簧秤上。他笑咪 咪地说:"爱因斯坦先生,请看您的盒子,它一放出光,质量就 要变化,弹簧抽动,盒子做上下运动,盒子中的钟也在动,就 生平简介 是说它在引力场中的位置已经变化。而根据您的相对论,这时 时钟的速率必定也要变化。这样您首先就得不到准确的时间。 童心未泯 时间测不准,当然您的盒子还是逃不出我的测不准原理啊。"
与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斯 坦的论战
论战正文
与爱因斯坦的论战
时光荏苒,一弹指又是三年,各方俊杰又重聚布鲁塞尔,会面
于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三年前那一战已成往事,这第二次华山 论剑,又不知谁胜谁负? 爱因斯坦知道要破量子论,只有釜底抽薪,击溃它的基础才行。 爱因斯坦凭着和玻尔交手的经验知道,在细节问题上是争不出 生平简介 个什么所以然的,量子论就像神话中那个九头怪蛇海德拉,你 砍掉它一个头马上会再生一个出来。必须得瞄准最关键的那一 童心未泯 个头才行,这个头就是其精髓所在--不确定性原理!
童心未泯
与爱因斯 坦的论战
童心未泯——孩子王
一次他和几个学生看电影,看到电影里的恶棍和英雄比武,总
物理学家玻尔简介

一、物理学家玻尔简介玻尔(Niels。
Hend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
7岁入小学后成绩一贯优异,敢于公开指出教材或教师讲课中的差错。
从小爱好足球,身体很好,也擅长手工,他说过:“我是像一个哲学家和一个工匠那样地对物理学发生兴趣的。
”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生理学教授,玻尔少年时经常随父亲参加每周星期五丹麦科学家的家庭学术性聚会,受到了许多潜移默化的科学黛陶。
18岁时进入哥本哈根大学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
大学低年级时参加哲学课外小组“黄道社”,积极地参加各种问题的讨论。
大学二年级时他热中于研究水的表面张力问题,他自己设计与制造仪器,吹制玻璃管,做完一次实验往往需要若干小时。
在精确测定的基础上,他参加了丹麦皇家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他用振动射流法对水的表面张力进行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获得金质奖章。
1909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1911年以论文《金属电子论的研究》获博士学位。
同年9月,他到英国剑桥卡文达什实验室进修据说他第一次与导师J。
汤姆孙见面时,就操着不熟练的英语把他论文中批评汤姆孙的段落当面指出,使导师大为光火,因而给以冷遇。
在一次实验室年度聚餐会上他聆听了来访的卢瑟福的长篇演说,为他的性格和成就所折服,随即干1912年3月转到了曼彻斯特随卢瑟福工作,这成了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他从研究不同的铝片对已射线的吸收问题开始,思考原子结构问题,并超负荷地全力工作。
在这里他参加了卢瑟福的科学集体,并和卢瑟福建立了长期的亲密关系。
当时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知之极少,只停留在光谱学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经验水平上。
同时,按照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明显地出现了正常状态下原子和分子的稳定性问题。
不突破经典理论的框架。
这一矛盾是难以解决的。
1912年7月,他尝试着把量子概念和有核模型结合起来,写了一份论文提纲给卢瑟福。
这一提纲后来被史学界称为《卢瑟福备忘录》。
玻尔

曾遭遇到学生这样的质疑:“你上课时怎么能不按教材讲呢?”我说,那教材就是我写的,现在我的观点改变了。
由此我想,或许应该说说玻尔和他的“哥本哈根精神”。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出生在哥本哈根大学,从小跟着当教授的爸爸参加每周一次的家庭式学术沙龙,练出一身“反骨”。
7岁上小学时,他就敢公然指出教材和教师的差错。
博士毕业后去英国进修,第一次见导师,他带去了自己一篇批评导师的论文,而且操着极不熟练的英语把论文讲解了一通,结果此后再没有得到过人家的好脸色。
所幸后来他在一次聚餐中认识了卢瑟福,进而跟随他到了曼彻斯特,人生由此才有了转机。
等到玻尔27岁受聘于哥本哈根大学,31岁成为教授,32岁当选丹麦科学院院士,37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将自己那种“自由思考和讨论,高度的智力活动,快乐而大胆的科学涉险精神”转化为著名的“哥本哈根精神”。
1921年,他婉拒了卢瑟福“在曼彻斯特建立现代物理研究中心”的高薪邀请,创建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并领导这一世界性的科学中心40年,因为他“立志帮助自己的国家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
在玻尔周围团结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如以尖酸刻薄著称的泡利,讲起笑话来满嘴跑火车的朗道,把画漫画和写打油诗当主业、物理研究当副业的珈莫夫,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丹麦这个小国形成的哥本哈根学派,很快成为全世界量子力学的学术中坚和物理学界的朝拜对象。
玻尔自称“从来不怕在别人面前显露我的愚蠢”。
玻尔的声望达到这样的程度:他与爱因斯坦齐名。
给玻尔写信或拜访他不需要地址,到了哥本哈根,邮差或司机自然知道他的住处。
他1922年应邀赴德国讲学的活动甚至能形成“玻尔节”。
而就在那次“玻尔节”中,20岁的大学生海森堡对玻尔的学说提出了强烈的质疑,玻尔在约他散步并深入长谈后坦陈了自己的疏漏,并邀他前往哥本哈根作研究。
海森堡后来回忆说:“我真正的科学生涯是从那次散步开始的。
若干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与贡献

若干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与贡献历史是一座沉淀了过往岁月的宝库,其中众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若干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他们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孔子研究儒家思想,提出了“仁”、“义”、“礼”、“智”、“诚”等核心观念,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主张注重人格修养、道德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被尊称为“万世之师”。
二、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出生于希腊马其顿,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
亚历山大大帝继承了父亲菲利普二世的王位,率领军队征服了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创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被誉为“世界的征服者”。
他的征服扩张不仅开拓了欧亚大陆的交通和贸易路线,还促进了各族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帝国”,对古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1821年),法国的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战争之王”。
拿破仑通过一系列革命和战争,崛起为法国的最高统治者,领导法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行动。
他在军事战略上具有卓越的才能,实现了几次惊人的军事胜利,同时也促进了法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拿破仑为欧洲带来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政治、行政和法律改革,成为旧秩序终结和现代国家兴起的重要标志。
四、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1603年)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被誉为“伟大的女王”。
她继承王位之后,英国进入了一个繁荣和辉煌的时期,成为欧洲的强国。
伊丽莎白一世坚定地领导国家,保护国内稳定和繁荣,推行外交政策,成功地击退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入侵,确立了英国的主权地位。
她还积极支持探险和海洋贸易,为英国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对英国和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人传记 改变世界的领袖

名人传记改变世界的领袖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名人,他们以自己的勇气、智慧和领导力来改变了世界。
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改变世界的领袖的传记,展示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1. 亚伯拉罕·林肯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他在奴隶制问题上发表著名的《蓝皮书》,这是他致力于废除奴隶制的声明。
林肯还领导着北方联邦政府在南北战争中战胜了南方联盟。
他以无私的领导风格和对人权的坚定承诺而闻名,他的领导实践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加拉国的巴基·穆吉布·尔·拉赫曼巴基·穆吉布·尔·拉赫曼是孟加拉国执政党孟加拉国 Awami League的创始人之一,他领导了孟加拉国独立运动。
他在1971年的孟加拉国解放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孟加拉国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
穆吉布·尔·拉赫曼通过发展孟加拉国的教育、卫生和经济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阿尔贝·爱因斯坦阿尔贝·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理论为当代科学奠定了基础,并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爱因斯坦也是和平主义者,他在二战期间积极参与反战运动,并通过个人努力推动了核裁军的进程。
他的卓越贡献超越了科学领域,对于改变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尼尔斯·玻尔尼尔斯·玻尔是丹麦的一位物理学家,他对原子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著名的玻尔模型,解释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行为。
此外,玻尔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家,他通过倡导核不扩散和和平利用核能来改善全球政治局势。
他的努力帮助确立了核不扩散体系,维护了世界和平的稳定。
5. 纳尔逊·曼德拉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的领导者,他在推动南非的人权和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玻尔

尼尔斯•玻尔 (N. Bohr)丹麦物理学家,20世纪一位能与爱因斯坦争雄媲美的科学巨人。
他不仅为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的开拓性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为量子物理学培养、组织了一支创新队伍,即哥本哈根学派。
玻尔的性格、精神和工作作风是罕见的,他对物理学和人类的影响是很难充分估价的。
下面将从科学贡献、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相关趣事等几个方面简单地介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科学贡献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哥本哈根,18岁进入哥本哈根大学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
1909年和1911年作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题目是金属电子论,并在这过程中接触到量子论。
1912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卢瑟福的实验室里工作过四个月,从事原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16年,玻尔回到哥本哈根任教,并于192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创立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由于在“研究原子结构和由此产生的辐射所做出的贡献”,1922年,玻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现代物理学做出了多次根本性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1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玻尔在卢瑟福的实验室里工作期间,正值卢瑟福发表有核原子理论并组织大家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
玻尔很支持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也很了解他的理论所面临的困难,他认为要解决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一番彻底改造,即靠量子假说。
1913年7月、9月和11月,玻尔分三次在英国《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题名《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Ⅰ、Ⅱ、Ⅲ的三篇论文。
他进一步发展了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思想,提出了几条假说:定态假说、跃迁法则及其对应原理。
他的这一理论完满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并且确定了原子和分子中电子轨道的大小,成功地解释了元素的周期表,使原子物理取得了重大进展。
1.2 量子力学玻尔在量子力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他的互补原理。
互补原理是为了协调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微观粒子的测不准原理。
九年级化学科学家生平

居里夫人
波兰
1867年11月7日
1934年7月4日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再生障碍性恶性贫血逝世。
17
查德威克
英国
1891年10月20日
1974年7月24日
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年10月20日-1974年7月24日),英国物理学家。193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转的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起初,人们认为原子核的质量(按照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模型理论)应该等于它含有的带正电荷的质子数。可是,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原子核的正电荷数与它的质量居然不相等!也就是说,原子核除去含有带正电荷的质子外,还应该含有其他的粒子。那么,那种“其他的粒子”是什么呢?
7
普利斯特里
英国
1733年3月13日
1804年2月6日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发现氧气的伟大英国化学家。1733年3月13日生于利兹城附近的菲尔德黑德,1804年2月6日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1765年获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176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82年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尔生平事迹简介
一、生平简介
玻尔,N、(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
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
1907年以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金质奖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别以关于金属电子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随后去英国学习,先在剑桥J、J、汤姆孙主持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几个月后转赴曼彻斯特,参加了以E、卢瑟福为首的科学集体,从此和卢瑟福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关系。
1913年玻尔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助教,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917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1920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
1922年玻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3年接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37年5、6月间,玻尔曾经到过我国访问和讲学。
1939年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
1943年玻尔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往瑞典。
1944年玻尔在美国参加了和原子弹有关的理论研究。
1947年丹麦政府为了表彰玻尔的功绩,封他为“骑象勋爵”。
1952年玻尔倡议建立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并且自任主席。
1955年他参加创建北欧理论原子物理学研究所,担任管委会主任。
同年丹麦成立原子能委员会,玻尔被任命为主席。
二、趣闻轶事
1、“不怕承认自己是傻瓜”
玻尔是量子力学中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他以自己的崇高威望在他周围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创建了哥本哈根学派。
他们不仅创建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并给
予合理的解释,使量子力学得到许多新应用,如原子辐射、化学键、晶体结构、金属态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玻尔与他的同事在创建与发展科学的同时,还创造了“哥本哈根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浓厚的、平等自由地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学术气氛。
直到今天,很多人还说“哥本哈根精神”在国际物理学界是独一无二的。
曾经有人问玻尔:“你是怎么把那么多有才华的青年人团结在身边的?”,他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年青人面前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怕承认自己是傻瓜。
”实际上,人们对原子物理的理解,即对所谓原子系统量子理论的理解,始于本世纪初,完成于20年代,然而“从开始到结束,玻尔那种充满着高度创造性,锐敏和带有批判性的精神,始终指引着他的事业的方向,使之深入,直到最后完成。
”
爱因斯坦与玻尔围绕关于量子力学理论基础的解释问题,开展了长期而剧烈的争论,但他们始终是一对相互尊敬的好朋友。
玻尔高度评价这种争论,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而爱因斯坦则高度称赞玻尔:
“作为一位科学思想家,玻尔所以有这么惊人的吸引力,在于他具有大胆和谨慎这两种品质的难得融合;很少有谁对隐秘的事物具有这一种直觉的理解力,同时又兼有这样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不但具有关于细节的全部知识,而且还始终坚定地注视着基本原理。
他无疑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中最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
2、玻尔与爱因斯坦真挚的诤友
玻尔和爱因斯坦是在1920年相识的。
那一年,年轻的玻尔第一次到柏林讲学,和爱因斯坦结下了长达35年的友谊。
但也就是在他们初次见面之后,两人即在认识上发生分岐,随之展开了终身论战。
他们只要见面,就会唇枪舌剑,辩论不已。
1946年,玻尔为纪念爱因斯坦70寿辰文集撰写文章。
当文集出版时,爱因斯坦则在文集末尾撰写了长篇《答词》,尖锐反驳玻尔等人的观点。
他们的论战长达30年之久,直至爱因斯坦去世。
但是,长期论战丝毫不影响他们深厚的情谊,他们一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爱因斯坦本来早该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当时有不少人对相对论持有偏见,直到1922年秋才回避相对论的争论,授予他上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并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玻尔。
这两项决定破例同时发表。
爱因斯坦当时正赴日本,在途经上海时接到了授奖通知。
而玻尔对爱因斯坦长期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深感不安,怕自己在爱因斯坦之前获奖。
因此,当玻尔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
立即写信给旅途中的爱因斯坦。
玻尔非常谦虚,他在信中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爱因斯坦作出了奠基性的
贡献。
因此,爱因斯坦能在他之前获得诺贝尔奖,他觉得这是“莫大的幸福”。
爱因斯坦在接到玻尔的信后,当即回了信。
信中说:“我在日本启程之前不久收到了您热情的来信。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象诺贝尔奖一样,使我感到快乐。
您担心在我之前获得这项奖金。
您的这种担心我觉得特别可爱——它显示了玻尔的本色。
”
3、玻尔喜欢不怕他的费曼
当费曼还在美国Los Alamos实验室工作时,职位很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实验室研究设计并制造了原子弹,所以有不少重要的物理学家都来过这里。
一天,玻尔与他的儿子小玻尔(当时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尼古拉·贝克和吉姆·贝克)也来了。
即使是对于该实验室的大头头们,玻尔也是个神,每个人都想一睹玻尔的风采。
与玻尔聚会讨论的会议开始了,人到了很多,费曼坐在一个角落里,只能从前面二个人的脑袋之间看到玻尔,……
举行下一次会议的那天早晨,费曼接到一个电话,
“喂,是费曼么?”
“是的。
”
“我是吉姆·贝克,我父亲与我想找你谈谈。
”
“我吗?我是费曼,我只是个(小伙计)……”
“是找你,8点钟见面行吗?”
到了8点,费曼与玻尔父子在办公室相见。
玻尔说:“我们一直在想怎样能使炸弹更有威力,想法是这样的……”
费曼说:“不行,这个想法不行,不有效……”
“那么换一个办法如何呢?”
“那要好一些,但这里也有愚蠢之处。
”
他们讨论了约二个小时,对于各种想法反复推敲着、争论着。
玻尔不断地点燃着烟斗,因为它老是灭掉。
最后玻尔边点燃烟斗边说:“我想现在我们应该把大头头们叫来讨论了。
”
小玻尔后来对费曼解释,上一次开会时,他父亲对他说:“记住那个坐在后面的小伙子的名字了么?他是这里唯一不怕我的人,只有他才会指出我的想法是否疯了。
所以下次我们讨论想法时,将不与那些只会说‘是的,玻尔先生,这一切都行得通’的人讨论。
把那个小家伙叫
来,我们先跟他讨论。
”
费曼于是恍然大悟,为什么玻尔单打电话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