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教师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4. 学生阅读《过秦论》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1. 教师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教师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4.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议题探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过秦论》中的议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教师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课堂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化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强调《过秦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过秦论》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作品;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文中各段意义;掌握过程论的基本思想,能够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文本分析,理解和翻译古文;能够运用过程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探究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过程论的基本思想,能够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理解文中各段意义,进行文本分析;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过程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熟练理解和翻译古文。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学校负面新闻、环境污染、社会道德不良等等,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理解过程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环节a. 文本学习:过秦论是一篇写给还在世之时的二世皇帝的劝诫文章,其主要内容是“坚甲利兵”这个观点。
通过学习文本和分析文章的各个段落,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b. 过程论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析过程论思维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c. 课堂小组讨论:将社会问题划分到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小组组长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并发表报告;3. 总结环节a. 辅导学生完成错题集,梳理重点与难点,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b. 带领学生梳理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c. 带领学生反思所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支持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纠正。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贾谊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理解《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介绍贾谊的生平和《过秦论》的写作背景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如辞赋、对比、排比等解读《过秦论》中的主要观点,如秦朝的暴政、兼并六国的原因等探讨《过秦论》的思想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过秦论》的背景、文学特点和主要观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案例分析法:分析《过秦论》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秦论》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纸质教材:提供《过秦论》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解读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总共需时:150分钟(3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3.2 教学活动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贾谊和《过秦论》的背景,阅读文本第二课时: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第三课时:讨论《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理解:学生对《过秦论》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学生对《过秦论》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分享观点,与他人互动阅读理解:能够准确理解《过秦论》的文本内容,合理解读文中的信息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对《过秦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和分析第五章:教学准备5.1 教师准备阅读《过秦论》的原文和相关的学术注释解读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5.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的文本,了解其内容和背景准备笔记本,记录重要的观点和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第六章:教学步骤设计6.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贾谊和《过秦论》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分析并欣赏《过秦论》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深入领会《过秦论》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4.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内容概述《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性散文,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归结为“不施仁义,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旨在劝谏汉文帝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一、作者简介1. 贾谊生平:西汉初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2. 文学地位:与司马相如、扬雄并称“汉赋三大家”。
二、时代背景1. 西汉初期:国家恢复与发展,社会安定。
2. 汉文帝:实行黄老之术,注重民生。
第三章:文本解读与分析一、文辞特点1. 对偶: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对偶,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2. 排比:运用排比手法,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 引用:巧妙引用历史典故,丰富文章内容。
二、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秦亡的原因。
2. 讽刺:运用讽刺手法,揭示秦朝的弊端。
第四章:思想内涵与启示一、思想内涵1. 批判暴政:指出秦朝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2. 重视民意:强调国家统治者应关心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
3. 选贤与能:提倡选拔贤能,治理国家。
二、现实启示1. 借鉴历史:从秦亡中汲取教训,警惕现实中的类似问题。
2. 提高素养:学习古文,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观点,培养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课堂活动1. 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
3. 写作练习:以《过秦论》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入新课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二、整体感知资料Word.(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并展示。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再分析记叙部分2.(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灭亡的过程(第四段)(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 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三、翻译课文,学生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1、抽学生读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 2、抽学生翻译文句,翻译不准确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文言知识的积累。
3 (二)指导要点: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高考中要求“读懂资料Word.文言课文的基本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
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过秦(过:指责过失)2.名词作状语(1)席卷天下(席:像卷席子那样)(2)包举宇(包:像打包袱那样)(3)囊括四海(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3.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三)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四、小结资料Word.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
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2段,积累这两段文言知识。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资料Word.5、生口译第2段。
重点字词:1.名词作状语南取(南:向南)西举巴、蜀(西:向西)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北收要害之郡(北:向北)2.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3.动词作状语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4.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5.一词多义(1)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2)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送给)6.古今异义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课堂小结: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
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资料Word.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3段,积累文言知识。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3段。
重点字词:通假字资料Word.向南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词类活用:1.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作状,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作状,在北方。
3.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动,使??亡,灭亡。
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动,使??却,击退。
5.以愚黔首:愚,使动,使??愚,愚弄。
6.隳名城:隳,使动,使??隳,毁坏。
7.聚之:聚,使动,使??聚,集中。
8.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动,使??弱,削弱。
9.子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10.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作动登上特殊句式:(1)子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省略句(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省略句(4)以(之)愚黔首省略句(5)以(之)为、象郡省略句古今异义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古:藩篱,边疆的屏障今义: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资料Word.2.以为、象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课堂小结:整理各种活用现象。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以及课阅读部分。
第四课时学生能力发展目标: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4段,积累这两段文言知识。
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政治主。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一】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资料Word.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4段。
重点字词:1.判断句:然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词类活用(1)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2)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那样)(3)然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3.古今异义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省)活动二:课堂问答设计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学生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发展。
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上的扩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资料Word.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活动三:课堂问答设计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
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第五课时学习目标:资料Word.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5段,积累文言知识。
对文章作进一步的品评鉴赏,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一】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