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章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是依次叠加)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构成要素(完整):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模式(英国麦奎尔作图)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这个模式没有解释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传播的直线模式有两种: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解析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解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和理解信息的方式,还在塑造社会舆论、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解析一些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书籍的出版发行、电视节目的播放等等。
从类型上划分,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际传播: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传播形式,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家庭内部的交流。
2、群体传播:指在特定群体内的信息传播,例如工作小组的讨论、社团的活动交流。
3、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机构内,像企业内部的文件传达、会议沟通。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不同类型的传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人际传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情感交流;大众传播则能够迅速、广泛地传递信息,但反馈相对较弱。
二、传播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播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传播模式。
其中,比较经典的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它包括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Whom)、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
这个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过程,为研究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框架。
另一个重要的模式是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
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提醒我们在传播中要注意克服各种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因素。
三、新闻的定义与价值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等特点。
新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2、引导舆论: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
3、监督社会:揭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4、传承文化:记录和传承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然而,在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坚守职业道德,保证新闻的质量和公信力。
新闻专业传播学万能考试复习资料[只要这些会了一切OK]
![新闻专业传播学万能考试复习资料[只要这些会了一切OK]](https://img.taocdn.com/s3/m/38a7641d59eef8c75fbfb3c3.png)
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考试内容测试学生对传播学基本知识、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认识、分析各种传播现象与传播实务的能力。
(二)必须掌握知识要点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符号学传播与社会学传统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传播的三个要素P32、传播与信息信息科学的主要贡献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了传播学。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5、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7、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4、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5、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6、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7、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8、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9、信息社会的概念P3510、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新闻知识点总结

传播新闻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从生产到传播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新闻的报道、编辑、组织、传播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媒体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将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从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公众意见、传递信息和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闻传播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在新闻传播的研究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重要的新闻传播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新闻传播的认识提供一些帮助。
一、新闻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新闻传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新闻内容的传播,还包括新闻从产生到传播的整个过程。
新闻传播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及时性。
新闻要求及时传播,不能拖延。
这是因为新闻与时效性紧密相关,只有及时传播才能使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
2. 公共性。
新闻传播是面向公众的,它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引导公众意见、推动社会发展。
3. 多样性。
新闻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报道、图片、视频等形式。
不同的传播方式可以适应不同的受众需求。
4. 传播力。
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传播力,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可以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公众意见。
5. 受众导向。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受众的需求和反馈在新闻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闻传播的影响因素新闻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新闻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环境、受众需求等。
其中,新闻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1. 新闻内容。
新闻内容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不同的新闻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也不同。
因此,新闻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是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2. 传播渠道。
不同的传播渠道对新闻传播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各自具有特定的传播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3. 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新闻专业相关知识点汇总

新闻专业相关知识点汇总一、新闻理论部分。
1. 新闻的定义。
-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事实,二是报道。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报道是新闻的传播方式。
-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等基本特征。
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反映客观事实,不能虚构、歪曲;新鲜性包括内容新(新事件、新情况、新问题等)和时间新(及时报道);公开性则意味着新闻是面向大众公开传播的信息。
2. 新闻价值。
- 要素:- 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并且包含新的信息。
- 重要性:与社会生活、国家利益、人类发展等密切相关的事件,如重大政治决策、自然灾害等。
- 显著性:涉及知名人物、著名地点或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的事件,例如名人的动态、著名古迹的保护情况等。
- 接近性:包括地理接近(本地发生的事件更容易引起当地受众关注)和心理接近(与受众在情感、利益、文化等方面相近的事件更受关注,如关于本行业、本群体的新闻)。
- 趣味性:具有娱乐性、奇特性、人情味的事件,像趣闻轶事、感人故事等。
3.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 性质:-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
- 同时,新闻事业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大众性,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传播信息。
- 功能:- 传播信息:这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新闻报道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受众,使受众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 引导舆论: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报道角度的确定和评论等方式,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 监督社会: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监督,揭露不良现象、腐败行为等,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
- 提供娱乐:传播娱乐性新闻、文化作品等,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如报道影视明星动态、介绍文化艺术活动等。
4. 新闻自由。
-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采访自由、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等。
新闻传播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新闻传播着各种信息、观点和意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塑造和影响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力量。
因此,了解新闻传播的知识点对于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媒体、新闻传播的原则和规律、新闻传播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新闻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把公共信息、事件、观点等传递给公众的过程。
新闻传播包括新闻的报道、编辑、发布等环节,以及公众接受、理解和反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是起着承载和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包括新闻、传播和媒体。
新闻是指具有时效性、公共性、真实性、权威性和传播性的信息,它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内容。
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流动和传递的过程,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媒体是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形式。
二、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声音传播、视频传播等,而新闻传播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多样化,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媒体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口头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演讲、讲座、采访、辩论等形式。
文字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公告等形式。
图像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图片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图片、图表、地图等形式。
声音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声音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广播、录音等形式。
视频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电视、网络视频、录像等形式。
不同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媒体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联合使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将对传播学概论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传播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概述传播是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等在人际关系中传递交流的过程。
传播的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是传播的四要素,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传播学主要关注传播现象和规律,研究传播现象的基本特征、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传播的影响力等问题。
2.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3. 传播学的特点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传播学的理论1. 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传播效果阶段、传播过程阶段和传播系统阶段。
传播效果阶段主要关注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斯维尔、拉萨韦尔和拉萨维尔等。
传播过程阶段主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信息传递和交流等问题,代表人物有香港、香港等。
传播系统阶段主要关注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等问题,代表人物有盖尔考恩、纽曼等。
2. 传播行为的理论传播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动机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3. 传播效果的理论传播效果的理论主要包括了受众反应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受众认同理论、受众影响理论等。
4. 传播过程的理论传播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交流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媒介传播理论、传播行为理论等。
5. 传播系统的理论传播系统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媒介理论、传播渠道理论、传播网络理论、传播结构理论等。
三、传播学的方法和技术1. 传播研究的方法传播研究的方法包括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文献研究等。
分享福建专升本新闻传播类经验+重点

分享福建专升本新闻传播类学习经验+重点。
吴培培今天成绩出来了,高出切线100多分,我很高兴。
我是从1月底学校放假后开始读的,直到考试前。
英语有基础好的同学当然有优势,没有的也别担心,考前十天背一些六级、考研的亮点句子,写作常用的词汇。
语文的话,先看清楚考纲要求,古文翻译一定要认真翻译,过个三四遍,记牢固。
关键说说专业课。
咱们的专业课是《传播学教程》和《现代广告通论》两本,自学中积攒了不少经验,希望和大家分享,能对2014年专升本选择这个专业的同学有所帮助。
真心祝愿大家都考上理想的学校。
在分别说重点时候,要注意的是要看考纲要求,因为不都是全看的,考纲没要求的就可以免除去看,这样节省时间和精力。
首先说说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这本书,以下是我做历年真题和参加考试后觉得重点的地方。
第一章:【1】传播的定义。
P5 【2】传播的特点P5-6 【3】社会传播区分五种P8第二章:【1】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P28 (不是依次取代而是叠加的过程)【2】信息社会定义P35 【3】哈特将传播媒介分为三类P35 【4】贝尔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分为P37 【5】托夫勒三大浪潮P38 【6】信息社会的特点P38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信息进程分为两个阶段P39 。
第四章:熟读第四章,将传播分为过程与系统两个大方面把握。
【1】传播过程基本要素P58—59 【2】几种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直线模式、施拉姆循环和互动模式)其中拉斯韦尔与施拉姆是重点。
P59-63 【3】传播过程的特点P64 【4】几种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5】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P68倒数三行起【6】田中义久人类交往三种类P69【7】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P70-71 。
第七章:【1】大众传播的特点P111-112。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3、大众传播的特点P9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6、传播隔阂的概念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判断常考)11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
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
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
意大利马克尼1895 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 年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18、信号的特点P44 (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2 0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21、意义的定义P47 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 ;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28、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29、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30、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要点: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要点)31、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32、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3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 5 个)34、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35、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36、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37、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38、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39、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 (要点);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 (要点);三个特点P103-104 (要点)40、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要点);计算机网络;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 (要点)41、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 (倒数第9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 (要点)4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43、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 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44、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45、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时间、地点、发明人等46、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 (可参考广告媒介特点来回答);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47、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 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 ;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此题若考,将有可能成为一道分析综合题目)48、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49、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控制大众传播事业进行垄断的基本形式:三种P13250、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5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52、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 ;此外第一个禁书法案、出版特许制度《星条法院法令》53、对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及其逐步变化的原因和背景(课后习题第二节 5 题)(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 ;米尔1859年《论自由》(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代表作《自由与责任的报刊》1947 年(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9-140 ;及其几本著作和作者P1395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 (2)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 ;1848 年《新莱茵报》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总署成立55、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56、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 )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3)“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57、“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 日本电视开播时间58、新媒介的概念、特点与P153-15459、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60、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1)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3)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61、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紧贴假新闻事件的综合分析题)(1)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新闻价值的概念P163(3)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62、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P16863、对比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 )、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 P176既念;IPP指数概念(2)、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 ;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3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的概念)P178-179 ;1967年美国学者巴隆提出的……64、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65、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及其含义P18366、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1)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67、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68、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69、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概念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以及代表作P195 ;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接触性假说、意见领袖(如案例分析:明星代言)、两级传播等概念(名词解释常考),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 P97(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 P198(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70、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 ;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71、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72、“)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概念: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 (适用于对广告案例的分析,如同类两种商品的对比等)73、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74、警钟效果”的功效P20775、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 (明星代言的案例)76、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77、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P214-21578、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案例分析:假新闻、藏密拍油茶等虚假广告)(1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 三个要点:P221(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果观P222(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沉默的螺旋”的四个不足;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 “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少数派”的作用P223-224“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79、“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格伯纳“培养”理论的内容P22680、“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现代媒介社会的大众传播提供社会“共识” 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宗教与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与冲突的“熔炉”; 进而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 ;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P22781、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松伯格知沟”模式的中心内容P231,蒂奇诺的“知沟”扩大三个原因P231 ;“上限效果”假说的内容P231 ;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P232-233;缩小社会信息沟”乃至知沟”的两个对策P234(适用于广告种对不同传播对象采用不同的媒介策略的分析,但这个只是这个案例的其中一点,如05 点的案例就应该由此分析)82、地球村的概念:随着广播、电视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又译为世界村,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媒介即信息》一书中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