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46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A.短期的预期效果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C.长期的预期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2.人类的传播行为具有()。

A.可预知性B.非选择性C.主观性D.ABC都对3.()开创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统。

A.卡西尔B.索绪尔C.莫里斯D.皮尔士4.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记者B.广播电视C.编辑D.传播媒介5.格伯纳认为每天看电视超过()小时的观众可称为重度观众。

A.2B.4C.6D.86.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

A.霍夫兰B.库利C.戴维森D.塔奇曼7.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的体现。

A.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B.记者C.编辑D.受众8.《空中水银剧场》改编自()的经典之作《世界大战》。

A.赫伯特·威尔斯B.奥森·威勒斯C.约翰·豪斯曼D.霍华德·古奇9.“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1959)这一定义强调传播是()。

A.“共享”B.“符号”C.“互动、关系”D.“目的”、“影响”、“反应”10.群体具有()特征。

A.目标共同性B.主体共同性C.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D.以上全部二、多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11.人际传播的动机是()。

A.认识自我的需要B.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C.维持组织发展的需要D.情感沟通的需要12.客观世界中,信息的四大基本特征包括()。

A.客观性B.普遍性C.表达性D.流动性13.下列不属于传播学信息的研究范畴的是()。

A.DNA里的遗传信息B.电话线传输的电子信息C.动物求偶发出的生物信息D.新闻报道里的娱乐信息14.以下哪些观点和研究与大卫•莫利有关()。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与集大成者⏹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Harold. D. Lasswell,l902-l97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sfeld,1901-1976)⏹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 I. Hovland,l912-1961)⏹“集大成者”施拉姆2.什么是传播,有哪些特点?⏹传播的定义:“ 社会信息传递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特点a)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传播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 .四功能论?a)监视:守望社会,向社会告知并提供新闻b)联系:媒介对周围信息的选择、解释、批评c)传承社会文化: 教育增进社会凝聚:扩大共同经验的基础,减少迷乱,持续社会化d)娱乐:解决日常困扰,打发闲暇时光(鼓励人们逃避现实);创造大众文化:艺术、音乐,使大众有机会接触(伤害精致艺术);提高公众品位,激发对艺术的兴趣(降低公众品位,阻碍人们对艺术的崇尚).3.两个环境理论?a)现实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技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

b)虚拟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即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p564.什么是模式?5w模式?模式的定义: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模式有文字模式、图象模式、数学模式,其中图象模式是常被采用的。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5w模式评价:从本质上讲,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的设想。

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把传播只看作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过程,而忽略了传播中由受众向传播者“反馈”的机制。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传播?1、共享说2、影响说(劝服说)3、反应说“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思考题:1、什么是传播?试述有关传播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一、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优点:信息内容丰富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把声音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的特征。

缺点:较多受到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处地域的限制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信息保存能力差(二)文字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具有将信息准确可靠固定的作用使今后历史有了可靠记录,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宣告结束(三)印刷传播时代改变了文字传播的传统社会结构,打破了少数人通过文字垄断进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垄断的状况提供了面向全社会同时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可能印刷术的使用和相同内容书籍的副本的增加为人类保存信息提供了可靠手段(四)电子传播时代传播速度进入了同步化时期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广播、电视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特殊的传播形式使人类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五)网络传播时代第三节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80)美国政治学家主要贡献:战时的宣传研究5w内容分析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主要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research)、场理论(field theory)战时食物习惯研究提出“把关”(gate keeping)理论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1948)《个性的动力理论》(1935)《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elix La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主要贡献: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定量研究1940年伊里调查,提出几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舆论领袖”、“两级传播”,击破“魔弹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有一个由大众传媒构筑的()A、社会环境B、直接环境C、虚拟环境D、真实环境2、拉斯韦尔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A、对谁B、说什么C、取得什么效果D、通过什么渠道3、托尔曼认为人类的说话只不过是一种()A、游戏B、交际C、工具D、消遣4、一般认为,传播学的萌芽出现在()A、19世纪中叶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20年代5、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闻系主任布莱尔认为,新闻系学生上的新闻学课程,应占其所有课程的()A、25%B、40%C、75%D、90%6、拉斯韦尔研究的宣传主要是()A、宗教宣传B、战争宣传C、广告宣传D、商业宣传7、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A、语言的形成B、电子技术的进步C、文字的诞生D、印刷技术的发明8、下列媒介中属于麦克卢汉所说的“热媒介”的是()A、电影B、电视C、电话D、交谈9、打破传者主导的传播模式,使传受关系产生质的变化的是()A、文字传播B、印刷传播C、电子传播D、网络传播10、在美国,大众传媒被称为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A、调查权B、监督权C、“第四权力”D、“无冕之王”11、1644年出版的《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A、洛克B、弥尔顿C、约翰•密尔D、托马斯•杰弗逊12、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又名哈钦斯委员会)1947年提交的一份报告,在社会责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份报告叫()A、《论自由》B、《权力的媒介》C、《报刊的四种理论》D、《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13、本杰明•戴伊1833年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报纸是()A、《世界报》B、《世界新闻报》C、《新闻报》D、《纽约太阳报》14、约翰·梅里尔等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史如果按传统方式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

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16.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大众二、名词解释或简答:(一)、四大先驱★★★★★拉斯韦尔:①五w模式(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对谁【受众分析】、有什么效果【效果分析】);②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③勾勒出了传播学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为什么被称为传播学先驱?a.答出前几点上述几个研究;b.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影响;c.拉斯韦尔对传播学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①“把关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②“把关人”的研究(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卢因是一个心理学家怀特和卢因对把关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卢因提出,怀特使用个案研究法做了进一步的把关研究。

霍夫兰:①说服效果实验:态度说服理论(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②控制实验法:(对美国士兵观看记录片的研究)③其为耶鲁学派代表并且是社会心理学家。

拉扎斯菲尔德:①传播的效果两级传播理论调查研究的方法:实地调查法②开创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的传统③他是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社会学家)(二)、威尔伯·施拉姆【名词解释:施拉姆】★★★★①传播学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②他所做出的一系列的贡献:a.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b.一生写了30 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包括:《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c.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三)、信息与符号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等。

2、符号的定义: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本元素,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就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3、符号的分类:分为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信号(物理性质)、象征符(人类语言)4、柯日布斯基与普通语义学:a.著作:《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b.“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c. 非等同原理、非全原理、自身反映原理5、温德尔约翰逊,早川一荣总结出的四种语言失当现象:a.死线抽象: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上。

b.忽视差异:如我以后再也不相信男人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

这个人从来不说真话。

天下乌鸦一般黑。

c.非此即彼,对事物务必做多种估计,切忌极端表述。

d.自我投射,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

其中:自我投射≠直抒胸臆举例:天很热。

侦探小说很有趣。

公开表达投射6、非语言符号的分类:①体语、②副语言、③视觉性非语言符号、④听觉性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①表达态度与情绪。

②辅助语言传播。

③代替语言。

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①传播信息、②表达情感、③指导行动相关著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四)、库利,镜中我理论镜中我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五)、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答:“说服性传播“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霍夫兰是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1953 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六)、“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最早是德国学者诺依曼所提出的。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七)、信源可信性效果霍夫兰等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

这个概念说明,争取受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简答与论述相关知识点三、简答题与论述题知识点:(一)传播模式1、传播过程三大基本模式的发展:从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申农韦弗数学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德弗勒模式)再到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2、就是从线性模式的五W模式到最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是怎么发展而来的?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这到底肯定是论述题,非常重要,所以请详细关注书上第四章相关内容)(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什么区别★★★★★★(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其理论有认知)(四)受众的几种假说理论选择接触线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此队里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五)、伊里县研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1、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

1940 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意见领袖,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

罗杰斯对此做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必然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

2、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特点:一,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二,意见领袖的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

四,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六)、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答: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