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感恩习俗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节日拉祜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拉祜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拉祜族三月三拉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在三月三这一天举办的节日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是拉祜族人民传统的节庆活动,也是他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介绍拉祜族三月三的来历、庆祝活动和意义。

拉祜族三月三是拉祜族人民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此时正值春季,大自然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正是丰收的前夕。

拉祜族人民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恩之情。

拉祜族三月三的起源与拉祜族的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拉祜族的祖先在一场大火中逃生后,为了纪念这个奇迹般的事件,便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拉祜族的节日。

从那时起,拉祜族的后代们就以庆祝这一天为乐。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祭祖、拜神、表演歌舞等。

在这一天,拉祜族人民会集中在一起,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隆重而庄严的祭祀仪式。

他们会说出自己的祝福和祈愿,用酒、食品等物品供奉祖先和神灵,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拉祜族三月三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拉祜族人民会进行民俗歌舞表演,以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展示拉祜族的文化特色。

表演者身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拉祜族的三月三节日不仅是拉祜族人民的重要节庆活动,也是展示拉祜族文化的窗口。

通过庆祝这一节日,拉祜族人民传承并弘扬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族群凝聚力和自豪感。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在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庆祝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同时,节日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谐,拉祜族人民通过庆祝节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拉祜族的三月三节日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富有庄重的宗教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情,也是拉祜族人民的欢聚时刻和展示自身文化的机会。

相信通过庆祝三月三,拉祜族人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拉祜族的优秀传统。

拉祜族葫芦节节日流程

拉祜族葫芦节节日流程

拉祜族葫芦节节日流程拉祜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其中,葫芦节是拉祜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节日中,拉祜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庆祝丰收和祈福。

下面将为您介绍拉祜族葫芦节的流程。

首先,拉祜族葫芦节通常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所需的物品和食物,为庆祝葫芦节做好准备。

这些物品包括葫芦、鲜花、食物和传统服饰等。

节日当天,清晨,拉祜族人民会穿上盛装,整齐地排列在村落广场上。

整个村落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人们互相祝福和交流。

这是一个展示拉祜族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接着,在正式的庆祝仪式之前,拉祜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共同举行喷葫芦的活动。

他们会将准备好的葫芦上挂满五彩缤纷的彩带,然后用吹管将葫芦里的水吹出来,形成一道道喷射的水花,寓意着迎接丰收和幸福的到来。

随后,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加集体舞蹈。

拉祜族的舞蹈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舞蹈动作优美独特。

在舞蹈过程中,人们手持葫芦,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跃、旋转、挥舞着葫芦,展示着拉祜族人民的喜悦和热情。

除了集体舞蹈,拉祜族葫芦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葫芦祭祀。

人们会将葫芦视为神圣的物品,将其供奉在祭坛上。

在祭祀仪式上,拉祜族人民会献上食物、酒和祈福之词,祈求神灵保佑他们一年的丰收和平安。

在整个庆祝过程中,拉祜族人民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传统游戏和竞技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滚葫芦、拔河、比赛跑等,人们互相竞争,增加了节日的乐趣。

最后,节日结束时,拉祜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

他们会在村落广场上点燃篝火,围绕着篝火跳舞和歌唱,以此来告别节日的到来和祝福。

拉祜族葫芦节是拉祜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表达喜悦和祈福的重要方式。

通过举办这样的庆典活动,拉祜族人民保留并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旅游资源。

总结起来,拉祜族葫芦节的流程包括准备物品和食物、举行喷葫芦活动、参加集体舞蹈、葫芦祭祀、传统游戏和竞技活动,以及欢送仪式。

拉祜族文化习俗

拉祜族文化习俗

拉祜族文化习俗拉祜族文化习俗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那么拉祜族的文化习俗都有些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拉祜族的简介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

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

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拉祜族节庆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有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拉祜年除夕晚上舂粑粑,大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小粑粑象征星星和五谷丰登,在农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让它们和主人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村寨里宰牲畜,户主都要给各户分一节大肠和几勺鲜血,民间有不见牲血不吃肉之说。

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轻人都要背葫芦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抢新水,然后便开始正式过年,喝酒唱歌。

一般过年都由初一到初五;初九到十一为小年。

小年的活动内容基本与大年相同。

尝新节男女分别在稻田和包谷地里选一些颗粒饱满、成熟较早的稻穗和包谷做新米饭,并以鲜菜瓜果、杀猪煮酒,邀舅舅、叔伯和亲友共同聚餐。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

你了解一下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拉祜族的节日习俗、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婚礼风俗。

拉祜族的节日习俗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

另外拉祜族还有别有趣味的风情,它们是拉祜族文化延续,传播的主要载体,凝聚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

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

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

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

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

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

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

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

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

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

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

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

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

“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

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

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

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

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扩塔节,是拉祜族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年节。

又称为拉祜大年,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共九天。

拉祜族是怎么样过扩塔节的

拉祜族是怎么样过扩塔节的

拉祜族是怎么样过扩塔节的扩塔节,俗称拉祜年,是过年的节日,拉祜族过年分大年和小年,那么对于扩塔节是怎么样的过的,你是不是也非常好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拉祜族扩塔节的介绍,希望你会喜欢!拉祜族扩塔节的介绍拉祜族把头年至第二年粮食收割期称为“扩”,节日称为“塔”,合起来的“扩塔节”,就是拉枯族人民的年节,时间与汉族的春节相近,在正月里举行,但是过年的仪式与节庆括动令却更丰富得多。

扩塔节是云南省西南部山区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持续九天,分三个阶段:从初一到初四,称“大年”;初八、初九称“小年”;十三到十五,尽情玩乐三天,春节才告结束。

年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户内外卫生,杀猪,准备糯米耙耙。

有些地方还要上山砍一棵约2米高的松树,栽在堂屋外的天井内,叫“松棚”或“天地棚”,在此烧香点蜡,供奉祭品。

在村寨广场中央,由老年人亲手栽下一棵象征青春长寿的松树,松树周围栽下甘蔗,象征甜蜜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更好。

到了过年这一天,山寨大门四开,迎候着外寨的亲朋好友到此欢聚。

在太阳、落山之前,每家都在自己的小蔑桌上供奉酒肉若瓜果,燃起香烛,由各家家长主持祭祖,召唤、迎接逝去的祖先回家过年。

同时还给农具、耕牛、家狗等上好的米饭把把,以感谢它们在过去的一年中为生产生活立下的功劳。

初一凌晨,青年人早起出外“抢”代表吉祥幸福的“新水”,新水抢回来后,首先供在神桌上祭献祖先神灵,然后给家中老人洗脸。

老人洗罢为儿孙们拴线,以示祝福之意。

然后男女老幼盛装打扮,参加白天的歌舞活动和射靶、打秋千比赛。

初二的上午是盛大的拜年活动,下午则举行芦笙舞会。

老人吹起葫芦笙,小伙子弹起小三弦,人们合着节拍,跳起三跺脚舞。

姑娘们也吹响口弦,一排排地加入进来,口弦上坠着的五色绒线穗子,随风飘动,如同节日里人们欢快跳跃的心。

初五举行出猎前的祭祀,然后,全村男子新年首次出猎。

根据传说,以往拉祜族男子农闲后常去打猎,一去往往就十天半月。

火把节2024年具体是几月几号

火把节2024年具体是几月几号

火把节2024年具体是几月几号火把节2024年几月几号2024年7月29日星期一农历六月廿四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火把节时间1、彝族、纳西族、基诺族火把节时间:农历六月二十四;2、白族火把节时间:农历六月二十五;3、拉祜族火把节时间:农历六月二十。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举行哪三个仪式火把节举行哪三个仪式:迎火、颂火、送火第一天:迎火火把节第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

夜幕临近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后,儿孙们从老人们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到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去,用熊熊烈火驱魔除灾。

第二天:颂火第二天可以说是西昌火把节的高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傍晚时分,成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巨型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

第三天:送火送火是西昌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之时,各家各户会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

西昌火把节是我国十大民俗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彝族一笔宝贵的财富。

想要感受彝族风情,领略火把节的美丽。

火把节的意义有哪些1、祭祀祖先:火把节是彝族人传承祖先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坟、祠堂等地,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家庭平安、丰收等。

同时,人们还会在祖坟前点燃火把,代表着彝族人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2、驱赶瘟疫:在彝族人的传统文化中,火把有着驱赶瘟疫和邪恶的象征意义。

浅析普洱澜沧县拉祜族“葫芦节”的文化内涵

浅析普洱澜沧县拉祜族“葫芦节”的文化内涵

浅析普洱澜沧县拉祜族“葫芦节”的文化内涵作者:苏美玲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摘要:“葫芦节”是拉祜族重要的节日之一,拉祜语称“阿朋阿隆尼”。

葫芦对拉祜人民有着特殊的情缘,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对给予了自己生命的“圣灵”,拉祜族人民以独特的方式——“葫芦节”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与敬意。

在我国浩瀚的民俗文化宝庫中,有着很多如葫芦“创世”、“赐子”、“祈福”、“消灾除祸”等与葫芦有关的神话和传说,很多民族也把葫芦视为灵物,但是,以此形成一个民族节日来加以敬仰的便只有拉祜族了。

关键词:圣灵;敬畏;图腾崇拜;载体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州(市)交汇处,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8.8%。

澜沧县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不仅如此,县内还有其他佤、哈尼、彝、傣等20多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

澜沧是边境县,澜沧与缅甸接壤,有3条边境通道直达缅甸,从澜沧江还可以乘船直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祖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重要的门户。

澜沧县社会发展程度低,经济基础差,财政收入低,贫困人口多,但是,澜沧县的资源也相对富集,县内森林、水能、矿产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澜沧拉祜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独具神韵的拉祜族文化,其中拉祜族的创世叙事长诗《牡帕密帕》和芦笙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朋阿龙尼(“葫芦节”)、扩塔节(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独具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一、历史渊源下澜沧县拉祜族与“葫芦节”之间的关系(一)澜沧县“葫芦节”的由来根据广大拉祜族地方民间有关“葫芦节”的传说,1992年经澜沧县人大第九届十次会议通过决定:每年葫芦成熟的季节,农历的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为拉祜族的葫芦节,全县放假三天,共同欢庆拉祜族自己的节日。

到了2006年2月,澜沧县人民政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把“葫芦节”的时间调整为每年阳历四月八、九、十日,以体现春回大地、葫芦萌芽、万物峥嵘、兴旺发达的时代精神和美好愿望。

2018年拉祜族风俗习惯有哪些-word范文 (4页)

2018年拉祜族风俗习惯有哪些-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拉祜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拉祜族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拉祜族风俗习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拉祜族风俗习惯盘点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突出特点,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拉祜族男子穿无领右开襟上衣和裤管宽大的长裤,裹黑色头巾。

青年男子还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

头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头。

帽子用6-8片三角形的蓝、黑布拼缝而成,下沿镶蓝布或黑边,帽顶缀一彩色线穗。

妇女的服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右襟黑色长衫,两侧于齐腰部位开叉口,衣脚直齐脚面,在长衫叉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黄等色的几何图纹花边,沿衣领及开襟镶嵌数十个银泡,下穿斜拼裆黑色长裤。

另一种是开襟很小的短衫,几乎像对襟,衣边镶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齐腰间,下着筒裙。

上身内衬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

头裹黑布包头或缀有线穗的各色头巾。

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绣有花纹的护腿。

妇女都惯戴银耳环和手镯。

同汉族、傣族接触比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喜欢穿汉式和傣式服装。

拉祜西支系妇女亦佩带耳环、手镯等银器饰物,但服装则有几种类型。

一种与拉祜纳支系相差不大,如澜沧县的糯福罢卡乃、南段、阿里等地的拉祜西,他们的服饰大体与居住在靠近坝区傣族地区的拉祜族相差不大。

妇女裹黑色或白色头巾,穿窄袖短衫和宽大的长统裙,短衫上边饰以彩色图案,裙子多用红、黑、白、蓝等色,有所不同的是,拉祜西妇女筒裙比拉祜纳妇女的要宽大些。

另一种是与彝族和汉族杂居的拉祜西妇女的服饰,彝式或汉式的比较多。

居住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新平地区拉祜族的服饰,多与当地的哈尼族和彝族妇女的服饰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朴素的伟大——拉祜族拜年感恩习俗记
/谢开明/
“饭不熟不吃,话不实不说。

”这是拉祜族人生箴言。

拉祜族群众不但说话真诚不撒谎,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着朴素的感恩情怀,每年的大年初三拜年感恩活动,就能说明。

《朴素的伟大》是我到澜沧江流域拉祜族山乡游历采风考察后撰写的第三篇文化散文,本文向你介绍拉祜族人朴素的拜年感恩情怀,这是拉祜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游猎迁徙中行成的传统习俗。

拜年感恩源于厄莎神。

总体来说,人类进步有四个阶段的崇拜时期:一是巫术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宗教崇拜,四是科学技术崇拜。

拉祜族拜年感恩习俗源于巫术崇拜时期。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宇宙间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及人类,整个宇宙间空无一切,一片混沌。

厄莎就从混沌的宇宙中诞生了。

厄莎诞生时,只有头发丝那么大,只有脚毛那么长,可翻一个身就长大了,伸一个懒腰就长高了。

厄莎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不停地在混沌的宇宙中飞来飞去,困了就睡在自己的翅膀上。

过了9年,厄莎长大了。

又过了10年,厄莎已经成熟了。

后来,厄莎他造了天地、日、月、
星辰,又用自己身上的汗垢,为世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厄莎造完天地、日月、星辰和各种动物后,认为还没有为他管理天下事的人。

厄莎想了又想,就用创造各种植物和动物时剩下的一块汗垢创造了一个巨人,并给他取名为“母什密什雅”。

后来因“母什密什雅”不孝敬厄莎,又不听厄莎的话,甚至跟厄莎作对,就改称“扎努扎别”。

厄莎对扎努扎别说,天和地是我造出来的,天上和地上的万物也是我厄莎造出来的,你要记住是我给你的种子,等谷物熟时不要忘记给我先吃。

厄莎的这番话让扎努扎别心里很是不服,心想:你一点力气都不出,为什么要先给你吃呢?于是,他俩之间的矛盾便逐步激化。

厄莎想出了四个杀死扎努扎别的办法:一是把太阳和月亮藏起来,大地立刻漆黑一团,连续七天七夜,让扎努扎别无法生活。

二是把六个太阳挂在天空,使大地被六个太阳烤得像烈火烧一样,山上的草木都被晒死了,企图晒死扎努扎别。

三是造大风大雨要淹死扎努扎别。

四是专门养一个奇毒无比的天牛毒刺扎努扎别。

扎努扎别死后,厄莎感到既孤单又寂寞,既痛苦又后悔,于是,厄莎下定决心,千方百计把人类造出来。

人类为了感
谢厄莎造天造地,造万物和人类,每年谷物收获后,都先献给他吃。

久而久之,就形面了拉祜族地过大年感恩拜年活动。

拉祜族崇尚尊老爱幼的美德,这些美德体现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

劳作生产时尽量让老人做轻活,而晚辈干重活。

在犁田耕地时,让老人来牵牛,而年轻人抬犁头、挎耙、背弯担。

在收割谷子时,让年长的老人抬弯棍,而年轻人抬篾笆、挑谷子、背谷子。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先为老人及小孩着想。

吃饭时,年轻人先为老人长辈盛饭,吃完饭,年轻姑娘、媳妇收碗洗筷。

晚上年轻人要为老人倒洗脸水、洗脚水。

逢过年时,姑娘、儿女、媳妇要向老人拜年,祝老人健康长寿。

到大年初二,全村寨的人欢聚在一起为老人们祝福,祝老人们来年幸福安康。

打反映孝敬老人的歌时,先打桌子歌,接着打拜年歌、后脚歌、四脚歌、孔雀摆尾歌、挂脚歌、斑鸠捡食歌、秧鸡歌、鹌鹑歌、箐鸡摆歌、三起三落歌等。

在拉祜族数千年的迁徙岁月中,主要以狩猎为谋生手段,拉祜族认为猎物是天神厄莎分给拉祜族的食物。

但是猎物也不是不劳而获,要通过拉祜族带着猎狗撵山下扣,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要获得什么样的猎物就在于厄莎的恩准。

因此,在狩猎之前,要杀一个还未叫的仔公鸡做出猎仪式,仔公鸡主要敬献给厄莎,通过观察鸡卦来占卜将要获得什么猎物。

狩猎归来后,获得猎物猎狗和参与追山的人,不论年龄
大小平分。

分猎物时,升起篝火欢歌庆祝,在篝火里烧烤猎肉,凡这样的时刻,不论是猎人还是过路人,见者有份,平分烤肉。

一起围着篝火,高高兴兴打起歌来。

拉祜族有着朴实善良、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百家帮忙,是拉祜族的为人之道。

凡寨子里的人家婚姻嫁娶,全寨子的男男女女齐上阵帮忙三天。

婚礼前一天,男人搭棚、杀猪,女人打扫房前房后,砍瓜切菜。

正婚礼的那一天,年长的男人坐堂,抽烟、喝茶、喝酒。

年轻的男人帮忙端饭上菜,女人收碗洗筷,夜晚男女老少在青棚子底下围着桌子祝贺欢歌,热闹非凡。

庆祝新人婚姻幸福,白头偕老。

拉祜族不论居住在哪一座山头,哪一座梁子,都沿袭着先祖部落群体聚居、一起生产、共同消费的生活习惯。

撵山一起去,种田种地一起忙,获得猎物平均分,种得粮食一同吃,在一个大家庭里快乐地享受着平等和谐的幸福生活。

拉祜族是一个极善于享受生活乐趣的民族。

每逢欢乐年节,全村寨子的拉祜族男女老少都欢聚一堂,燃起篝火,围着篝火打歌唱调,以打歌唱调的方式热闹欢腾地庆祝欢乐年节。

春节:拉祜语称为“扩尼哈尼”,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杀猪,舂糯米粑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物。

拉祜族人过年分为大年、小年,拉祜族称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

大年是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共五天,小年是从初七至初九共三天。

腊月三十,人们洗过澡后就换上新衣服,晚上各家都在火塘边
吃团圆饭,饭后还要放火枪火炮,庆祝节日。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后,人们互相拜年祝福。

年十二是满年,这天晚上全寨要跳芦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圆了,年也过完了,从明天起新进入紧张地劳动生产了。

芦笙舞会庄重热烈,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除了本寨男女老少都参加外,还邀请附近各族群众参加。

过年虽然从正月初一开始,但是从腊月二十四日打扫卫生就进行准备,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

打扫卫生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打扫干净,年神就会来过年,就会有快乐;第二层意思是把不好不吉利的东西扫除掉,新的一年重新开始。

三十这天衣服、被子都要洗晒,人人都要洗澡。

到晚上舂粑粑,各家团圆守夜,也叫守岁,半夜过后听到第一声鸡鸣声各家各户便开始去抢新水。

初一早晨,全寨各家各户就背着葫芦、竹筒到平时背水的地方抢新水。

接水前先在衣服袖子边和裤脚上滴上几滴水,寓意新的一年中衣服、裤子不会被火烧着。

新水是幸福纯洁的象征,据说谁家先抢到新水,谁家就有福。

大年初一吃早饭以前,要把新草料先喂给牛吃,并要拌点盐水,意思是牲畜也劳累了一年,它们也应该休息过年。

这天任何人不得砍树,不得做坏事,不然就触犯了年神,会带来不幸。

这天也不出寨门,男的打陀螺,女的做背袋、衣服等。

初二这天,儿女们都身穿节日服装,给自己的父母和头人拜年。

拜年时要带一对粑粑,有的还带上一瓶酒、一块肉。

拜年要分先后,先给父母和年老的人拜年,然后才给其他人拜年。

以澜沧江命名的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全县共有20个乡镇40多万人口,县城位于澜沧江流域拉祜族聚居区勐朗坝。

这里除拉祜族外还有着多个少数民族,和睦共处,团结发展,形成了多民族互尊互爱的礼俗。

每到盛大节日或少数民族节庆之际,各民族群众友善往来,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春节是拉祜族的扩塔节,初三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拜年感恩联欢活动,并已成为澜沧县的传统习俗。

每年各乡镇选出两个乡镇为代表,到县政府拜年。

朴素的拉祜族人认为,他们现在的好日了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他们要遵照厄莎神的旨意,给毛主席共产党拜年感恩。

于是,县里顺势引导,春节初三这一天,县里领导胸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接受拉祜族群众向全县人民拜年感恩活动,共同联欢庆贺新春佳节。

澜沧江流域一带的拉祜族拜年感恩活动,越来越受到外界各族人的关注。

每当此时,都会有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甚至国外特意奔来观赏的游人。

有的外地人,称拉祜族拜年感恩活动为“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感恩节”。

中国虽然没有感恩节,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乐于助
人、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度传为名句。

中国教育更多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是理所当然,不少学生不懂得感谢、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对太过关心自己的家人产生逆反、厌烦情绪。

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况,一切只从利益出发。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

因此不少人建议在中国也设立感恩节,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成年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西方的感恩节虽有其宗教内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

位于澜沧江流域的中国特少数民族之一的拉祜族拜年
感恩活动,对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借鉴作用。

拉祜族因朴素而真诚,因真诚感恩而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