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1鸦片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初中鸦片战争教案设计篇一:初中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辨能力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理解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原因和清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归纳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 通过问答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问题,例如:“鸦片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2. 作业:布置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
3.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背景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参考书籍:《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通史》等。
2. 网络资源:中国历史网、中学历史教学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结论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辨能力和爱国精神。
2023最新-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篇一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
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
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
引发学生思考。
由此导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
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八年级上册 历史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背景、经过和结果。
2. 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掌握《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提高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
2.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认识到鸦片贸易的罪恶,深刻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的英勇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国际背景来看,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生产出大量的棉布,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农民自己生产棉布,英国的棉布在中国很难销售。
这就促使英国寻找其他方式打开中国市场。
从国内情况分析,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
如清政府官员贪污成风,军队装备陈旧,士兵缺乏训练等,这些内部因素使中国在面对英国侵略时处于劣势。
同时,鸦片走私成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而中国的禁烟运动则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内容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材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鸦片战争为主线,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封闭的市场成为了英国侵略的目标。
2.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走私鸦片进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毒品问题,清政府采取禁烟运动,引发英国的侵略战争。
3.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经过一系列战役,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八年级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对于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鸦片战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反对侵略,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__到”,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__;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初中历史《1鸦片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1鸦片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课课标要求:(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针对课标(1)讲述层面,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等,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
针对课标(2)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地图分析等,理解并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史料解读、合作探究等,进而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课,上承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近代史,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开端。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因此了解并掌握本节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学情分析】我校是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比较差,但男生比较多,对战争类的课比较感兴趣,他们在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分析能力,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和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也许对该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通过本节课,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教育,要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1. 通过观看图片与阅读材料,掌握鸦片的危害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进而领悟林则徐的民族情怀。
2.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地图,理解并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通过导学案,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 史料教学法。
3.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欢迎走进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学生能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
【教学重点】:
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将鸦片战争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如何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或看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鸦片战争”。
二、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1. 讲解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此的反应。
2. 介绍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以及最终中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情况。
三、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 各种形式的侵略和剥削。
2. 开辟了中国的贸易渠道,影响了中国的国民经济。
四、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
1. 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看法,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和平。
【作业布置】:
1. 了解中国的其他一些不平等条约。
2. 思考如果自己置身于鸦片战争当时的情况,会作何选择。
【课后反思】: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利益。
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课课标要求:(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针对课标(1)讲述层面,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等,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
针对课标(2)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地图分析等,理解并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史料解读、合作探究等,进而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课,上承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近代史,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开端。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因此了解并掌握本节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学情分析】我校是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比较差,但男生比较多,对战争类的课比较感兴趣,他们在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分析能力,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和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也许对该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通过本节课,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教育,要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1. 通过观看图片与阅读材料,掌握鸦片的危害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进而领悟林则徐的民族情怀。
2.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地图,理解并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通过导学案,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 史料教学法。
3.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欢迎走进历史课堂。
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史。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这种漂亮的花儿,你认识吗?这就是罂粟花,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之一,它却隐藏罪恶。
用罂粟果的汁液制成的软膏就是鸦片,鸦片是一种毒品。
吸食鸦片可使人体质衰弱,寿命缩短,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课《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五四运动为节点,之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
鸦片战争真的是由鸦片引起的吗?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那段沉重的历史。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通过时间轴,让学生对整册书线索有个大概的认知,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
(二)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阅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第一环节】纪念馆,再现历史——鸦片战争的五个展厅(线索之窗)(图片展示)明确了学习任务,我们来参观鸦片战争主题纪念馆,此馆包括导言厅、局势厅、禁毒厅、战争厅、沉思厅五大展厅。
我们将通过这5个展厅,带同学们全面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有关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参观鸦片战争主题纪念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以纪念馆五大展厅为线索,将本课知识有机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历史。
【第二环节】导言厅,学习历史——展示自学能力(知识之窗)请结合导学提纲,自学本节课内容。
学习时一定要动笔,填空题写在提纲上,材料题划在书上。
做完后请举手示意。
【设计意图】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初步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
【第三环节】局势厅,触摸历史——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背景之窗)中英两国远隔重洋,19 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非洲好望角,至少要四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通过微课,从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印证,从而得出结论:英国已步入机械化时代,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生产力水平较高,国力强大;而中国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治者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呢?(闭关锁国)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远远落后于英国,已经落伍了。
在中英贸易中,英国的毛呢、布匹到中国很难卖出去,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在英国却很畅销,导致很多白银流入中国,于是英国就想到了另外一种牟取暴利的方式——向中国走私鸦片,而且数量惊人。
【设计意图】图片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与英国的差异;通过几幅图片,让学生比较形象的了解鸦片战争背景,知道英国和中国国力存在的巨大差距。
【第四环节】禁毒厅,神入历史——设想当时你会怎么做(销烟之窗)1.鸦片的危害有资料显示,鸦片战争前,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超过200 万。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请你列举鸦片走私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
2.上书给道光帝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志之士奔走相告,怒斥鸦片之祸。
这时林则徐挺身而出,向道光帝上书,悲愤地指出:几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请求道光帝禁烟。
3.从虎门销烟说起让学生了解林则徐查禁鸦片的措施及成果。
他在哪里进行销烟活动呢?时间?方法?(虎门;1839 年6 月3 日)让学生简述虎门销烟的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设计意图】采用“神入”历史的手法,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体会鸦片的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认识中国禁烟属正义行为,让学生从中学习林则徐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第五环节】战争厅,讲解历史——命运因谁而改变(屈辱之窗)1.利用鸦片战争形势图让学生分阶段简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2.战败的代价战争中中国战败了,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学生对照课本列举出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能在地图上找出香港岛及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的位置。
3.历史的转折教师对比、讲述:鸦片战争以前,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封建国家。
学生比较归纳:在政治上、经济上中国社会出现了什么变化?通过对比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简单解释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困惑,师需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问题,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意图】列举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
师进一步解释,让学生理清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突破难点。
【第六环节】沉思厅,反思历史——我们为什么挨打(收获之窗)鸦片战争已过去100 多年,战争的烽火早已经烟消云散,但所谓天朝上邦,泱泱大国最终只能接受战败的事实,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事,却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体味,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沉思厅,回顾那段屈辱地历史。
1. 材料: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由此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D.打开中国市场2. 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会爆发,你同意吗?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只是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借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也会找到其他理由的,侵略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
3. 请同学们阅读三则材料,材料一:在鸦片战争中,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只有4000 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 万人,只损失百人上下;而清军调动10 万人马,却阵亡12 个都统以上官员和数千名士兵。
曾经以武力立国的大清王朝面对坚船利炮无能为力,屡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
材料二:拿烟枪的军队材料三:在整个鸦片战争史上,我们很难找到完全不撒谎、不贪污的清廷官员和将领,如钦差大臣琦善,两江总督伊里布。
—易中天思考一个问题,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现在分组展开讨论。
根本原因:封建主义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鸦片战争的炮声让我们扼腕叹息,叹息之后要以史为鉴: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容易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获有所得。
让学生在反思中对本课知识达到巩固和提升的目的,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而永久的震撼。
【第七环节】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 达标检测1. 右图是某城市的一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其主题是“怒折烟枪”。
整个枪杆两头朝下、中间向上,裂开的一侧形成犬牙状的尖锐裂口,愤怒地直刺蓝天。
该城市是()A.上海B.南京C.福州D.虎门2.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鸦片战争是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B.鸦片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结束C.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3.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具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四)结束语同学们,这是2017 年10 月3 日,中国海军舰队首次靠泊英国伦敦港。
中国是为了和平而来,和平是繁荣盛世的基础,但和平要靠强大的国力作支撑。
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1840 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这一页也带着光芒,林则徐、关天培等中华儿女不畏强权,英勇抗敌,向世界表明:中国人不可欺。
现在中华民族已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一项项领先世界的成就数不胜数,现如今的中国正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下,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崛起,迄立在世界的东方!习主席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的事业,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筑梦成真。
(五)课外拓展请同学们周末去观看电影《鸦片战争》,并写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