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的免疫学
寄生虫免疫

土源性线虫病: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中卵和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
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
抗原的纯化: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利用寄生虫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组分分离的过程。
纯化的方法: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凝胶层析:凝胶层析是一种以分子大小为基础的分离技术,凝胶中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的小孔使被分离组分在流经途径上出现差别,大分子物质首先从孔外经过,首先被洗脱出来,其次是较小的组分,最后是小分子物质。
(常用载体:交联葡聚糖、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作固定相,利用它与流动相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的交换性质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层析方法。
离子交换层析原理:依靠静电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利用待分离的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或所带电荷的不同而引起的与载体结合力不同和进行区分。
离子交换层析过程:起始、吸附、解脱、完成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将具有特殊结构的亲和分子制成固相吸附剂放置在层析柱中,当要被分离的蛋白混合液通过层析柱时,与吸附剂有亲和力的蛋白质就被吸附而被滞留在层析柱中。
那些没有亲和力的蛋白质由于不被吸附直接流出,从而与被分离的蛋白质分离,然后选用适应的洗脱液改变条件将被结合的蛋白质洗脱下来亲和层析原理:亲和层析是一种吸附层析抗原(或抗体)和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可逆的,所以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后,就可以使存在的液相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选择性的结合在固相载体上借以与液相中的其它蛋白质分开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理想载体的基本条件:1、不溶于水,但高度亲水2、惰性物质,非特异性吸附少3、具有相当量的化学基团可供活化4、理化性质稳定5、机械性能好,具有一定的颗粒形式以保持一定的流速6、通透性好,最好为多孔的网状结构,使大分子能够自由通过7、能抵抗微生物和醇的作用固相载体包括皂土、玻璃微球、纤维素、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等在缓冲液离子浓度大于0.05mol/l时对蛋白质几乎没有非特异性吸附。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疟原虫
三、致病
裂殖子 原虫代谢产物 红细胞碎片 残余和变性血红蛋白
巨噬细胞
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失去平衡,引起发热
疟原虫 三、致病
3、疟疾再燃与复发 • 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经过数周或数月后 患者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下,体内残留的少量 红内期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疟疾发作。 • 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 有关。
三、致病
疟原虫
疟疾免疫
1、先天性免疫:与宿主的种类和遗传特性有关
2、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 带虫免疫:人类受疟原虫感染后,多能产生一定的 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血液 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称为带虫免疫。
四、诊断
疟原虫
1、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外周血中查见红内期疟原虫为确诊 疟疾的依据。检查方法为厚、薄血膜检查法。 2、免疫学诊断 常用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等。多用于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及筛选输血对象。
疟原虫
疟原虫
二、生活史
红细胞外期
雌性按蚊 叮人 含子孢子
子孢子 进入肝脏
体积增长
摄取营养
核分裂
滋养体
吞噬细胞 吞噬
进入红细胞
肝细胞破裂 裂殖体 含裂殖子
疟原虫
二、生活史
子孢子
• 速发型(TS)
• 迟发型(BS):在肝细胞内处于休眠期,称为休眠子 ,是引起疟疾复发的原因
• 间日、卵形:有
• 恶性、三日:无
三、致病
疟原虫
1、潜伏期: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
作的间隔时间。
• 间日:11-25d
恶性:7-27d
各种寄生虫免疫学检查

各种寄生虫免疫学检查一、引言寄生虫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它们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引起各种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各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二、常见的寄生虫及其免疫学检查1. 弓形体弓形体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可以引起弓形体病。
弓形体感染通常通过食用被感染动物(如家畜)的肉或接触被感染动物(如宠物)的粪便而传播。
免疫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CF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等。
2. 绦虫绦虫是一种长而扁平的寄生虫,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
常见的绦虫包括棘头绦虫、条带绦虫等。
免疫学检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ELISA等。
3. 蛔虫蛔虫是一种长而细的寄生虫,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
蛔虫感染通常通过食用被感染动物(如猪)的肉或接触被感染动物(如宠物)的粪便而传播。
免疫学检查:ELISA、免疫荧光试验等。
4. 钩虫钩虫是一种小型寄生虫,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
钩虫感染通常通过接触被感染土壤或水源而传播。
免疫学检查:ELISA、血凝试验等。
5. 丝虫丝虫是一种长而细的寄生虫,可以引起淋巴丝虫病和象皮癣等疾病。
丝虫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免疫学检查:CFT、ELISA等。
6. 血吸虫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中的寄生虫,可以引起血吸虫病。
血吸虫通常通过接触被感染水源而传播。
免疫学检查:CFT、ELISA等。
三、结论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免疫学检查是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免疫学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寄生虫感染,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免疫学探索机体对抗寄生虫的免疫机制

免疫学探索机体对抗寄生虫的免疫机制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科学,而寄生虫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
寄生虫通过寄生在机体内部或外部,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机体通过免疫机制对抗寄生虫的入侵,形成一种抵抗寄生虫的免疫保护。
本文将深入探索机体对抗寄生虫的免疫机制。
一、机体对寄生虫的区分和识别机体首先需要对寄生虫进行区分和识别。
在寄生虫入侵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迅速发起攻击。
针对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机体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免疫反应。
这种针对性的免疫反应是通过机体对寄生虫表面特异性分子的识别来实现的。
寄生虫表面特异性分子的识别主要依赖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通过表面上的免疫受体,比如Toll样受体(TLRs),发现并识别寄生虫表面上的特异性分子。
树突状细胞则通过其在众多组织中的分布和特异表面分子的表达来识别寄生虫分子,从而引发免疫应答。
二、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当机体识别寄生虫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发起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通过活化和调节T细胞来实现。
在寄生虫感染过程中,T细胞的活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1. Th1细胞应答寄生虫感染引发了机体的炎症反应,这主要是由Th1细胞应答介导的。
Th1细胞是一类能够分泌干扰素-γ(IFN-γ)和其他促炎细胞因子的细胞,通过分泌这些细胞因子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并诱导寄生虫的杀伤和清除。
2. CD8+ T细胞应答寄生虫感染也会激活CD8+ T细胞。
这类T细胞主要通过直接杀伤感染细胞来消除寄生虫。
CD8+ T细胞可以通过识别和杀伤感染的宿主细胞来控制和清除寄生虫的感染。
三、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除了细胞免疫应答外,机体还会发起体液免疫应答。
这一应答主要通过B细胞和抗体来实现。
B细胞在寄生虫感染后会被激活并分化成具有抗体产生能力的浆细胞。
这些浆细胞能够分泌寄生虫特异性抗体,将其与寄生虫结合并协助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寄生虫。
体液免疫应答的形成还依赖于刺激性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等。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九章 人体寄生虫概述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寄生虫以人体的消化或半消化物质 、组织液、血液等为食,对人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如钩虫咬附在肠壁上,以血液为食,使人体长期 慢性失血,引起贫血等。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 内移行、寄生时,可对局部造成机械性损伤、压迫 或阻塞等。 3.毒性作用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或虫 体死亡后的分解产物,对人体都有毒性及致敏作用 。 某些寄生虫在正常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 官内寄生的现象,称为异位寄生。可造成更加严重 的损害。
(二)流行因素 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社 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降水量、地 理环境、光照等。 2.生物因素 生物种群的存在与分布 对寄生虫病的流行有重要影响。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体制、经济发 展、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产方式、生活 习惯和行为方式等。
四、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造成流行,除受一定 因素的影响外,还需要具有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寄生虫感染的人或动物,包 括寄生虫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感染阶段侵入机体 的过程。寄生虫通过一定的方式侵入人体,称 为传播方式。寄生虫常见的传播的传播途径和 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如蛔虫等。 (2)经皮肤黏膜感染:寄生虫感染阶 段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如钩虫、血吸虫等 。
(3)保虫宿主:又称储存宿主。指作为 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寄生虫感染的其他脊 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如肝吸虫成虫寄生于 人、猫、犬科动物体内,幼虫先后寄生于淡水 螺、淡水鱼、虾体内,人是其终宿主,淡水螺 、淡水鱼和虾分别是其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 间宿主,猫和狗是其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有的寄生虫幼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 转续宿主。
免疫学与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免疫学与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因素的免疫反应的科学。
在免疫学中,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还包括寄生虫等生物。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及其相关机制。
1.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是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当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两个方面。
先天免疫是宿主天生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在寄生虫感染中,先天免疫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宿主通过产生抗虫生理活性物质(如血液中的溶菌酶、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致虫物质等)来杀灭或限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天然杀伤细胞的活动也可清除寄生虫。
后天免疫是通过宿主的免疫系统获得的针对寄生虫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乳胸腺素和巨噬细胞等细胞释放的促炎细胞因子会引发炎症反应,吸引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
在寄生虫感染中,Th2细胞被认为是关键的效应细胞,它能分泌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和白介素-13(IL-13)等细胞因子,诱导和维持免疫反应。
2. 免疫反应对寄生虫感染的调控免疫反应对寄生虫感染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保护宿主,也可以助长寄生虫的生存。
这取决于免疫系统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平衡和调节。
首先,免疫反应可以阻止寄生虫的侵入和扩散。
如皮肤表面和黏膜上的分泌物、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致虫物质等都能有效限制寄生虫的感染。
其次,免疫反应还可以通过激活效应细胞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寄生虫。
在寄生虫感染后,特异性抗体会结合到寄生虫表面,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并通过补体系统激活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来清除寄生虫。
然而,寄生虫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逃避或削弱宿主免疫反应。
一些寄生虫能够通过改变自身表面抗原的表达,干扰宿主的免疫识别和抗原呈递,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另外,某些寄生虫还能够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比如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T细胞的活化。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弱化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通过产生各种抗宿主分子,如疏长因子、抗凝血酶等,抑制或消弱宿主的免疫反应,降低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和效应。
这有助于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复制。
2. 模糊宿主免疫识别:寄生虫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欺骗宿主免疫系统,使其难以识别和攻击寄生虫。
这种策略称为抗原变异,能够帮助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的攻击。
3. 激活宿主的调节性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通常会导致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种更为调节性的免疫反应,即Th2型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通过产生特定的细胞因子(如IL-4、IL-5、IL-
10等)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增加,抑制免疫系统
的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4. 协同其他病原体感染:寄生虫感染还可以调节宿主免疫反应,使宿主更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例如,有些寄生虫感染可使宿主对细菌感染更易感。
总体来说,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是通过削弱宿主免疫反应、模糊宿主免疫识别、激活调节性免疫反应以及促进其他病原体感染等方式,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降低宿主免疫攻击的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弓形虫间接血疑法(IHA) 方法;弓形虫间接血疑法(IHA);间接 荧光抗体试验( IFAT) 荧光抗体试验 ( IFAT ) ; 聚合酶链式反 PCR) 基因探针技术、 DNA指纹分 应 ( PCR ) 、 基因探针技术 、 DNA 指纹分 析等。 析等。
第五节 寄生虫的免疫学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对寄 生虫的识别和试图清除寄生虫的反应, 生虫的识别和试图清除寄生虫的反应,和免疫的 基本范畴一样,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基本范畴一样,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宿主对寄生虫的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在进化过程中形 宿主对寄生虫的非特异性免疫是在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具有遗传和种的特征。特异性免疫( 成的,具有遗传和种的特征。特异性免疫(获得 性免疫), ),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特异性抗 性免疫),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特异性抗 原的识别, 原的识别,是免疫活性细胞与寄生虫的抗原相互 作用的全过程,其结果导致宿主产生体液免疫、 作用的全过程,其结果导致宿主产生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以及记忆反应。 细胞免疫、以及记忆反应。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 常常是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协同下起作 用。
(三)降低宿主的免疫反应 三 降低宿主的免疫反应 1.抑制溶酶体融合与抗溶酶体酶 弓形虫、 弓形虫、利什曼原虫能够抑制吞噬体与溶酶 体的融合,避免溶酶体中水解酶的作用, 体的融合,避免溶酶体中水解酶的作用,而 在吞噬细胞内存活。 在吞噬细胞内存活。 2.免疫抑制 是寄生虫释放的某些因子直接抑制了宿主的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如锥虫感染刺激宿主产生大量抑 制性T淋巴细胞, 制性T淋巴细胞,从而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分 化和增殖。 化和增殖。
一 、 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宿主感染寄生虫以后,大多可以产生获得性免疫。 宿主感染寄生虫以后,大多可以产生获得性免疫。 由于宿主种类、 由于宿主种类、寄生虫虫种以及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 互关系的不同, 获得性免疫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互关系的不同 , 获得性免疫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 消除性免疫( 1.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 这是寄生虫 ) 感染中少见的一种免疫类型。 感染中少见的一种免疫类型。动物感染某种寄生虫并 获得对该寄生虫的免疫力以后,临床症状消失, 获得对该寄生虫的免疫力以后,临床症状消失,虫体 完全被消除,并对再感染具有长期的特异性抵抗力。 完全被消除,并对再感染具有长期的特异性抵抗力。 如大鼠感染路氏锥虫 路氏锥虫(Trypanosoma lewisi)后,只出现 如大鼠感染路氏锥虫 后 短时间的虫血症,接着虫体完全被消灭, 短时间的虫血症,接着虫体完全被消灭,出现持久的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寄生虫免疫的应用 三、寄生虫免疫的应用
两种观点: 两种观点: 一是药物防治为主 理由:寄生虫抗原成分复杂, 药物防治为主, 一是药物防治为主,理由:寄生虫抗原成分复杂,制 苗不易,而且效果不佳; 苗不易,而且效果不佳; 二是免疫预防为主 理由:寄生虫与细菌、病毒一样, 免疫预防为主, 二是免疫预防为主,理由:寄生虫与细菌、病毒一样, 同样能刺激宿主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同样能刺激宿主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80年代以前 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持谨慎态度, 年代以前, 80年代以前,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持谨慎态度, 然而近年来逐渐发现, 然而近年来逐渐发现,寄生虫对经典的抗寄生虫药产 生了抗药性;同时伴随各种生物学新技术, 生了抗药性;同时伴随各种生物学新技术,寄生虫免 疫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疫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各种虫体的抗原变异机理亦 不断取得突破,人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免疫预防方面。 不断取得突破,人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免疫预防方面。 目前对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有: 目前对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有:
2、细胞内寄生虫 3、被宿主包囊膜包裹的寄生虫 4、自然体腔内的寄生虫
(二)虫体抗原性的改变 二 虫体抗原性的改变 –1.寄生虫抗原的阶段性变化:寄生虫的不同发 1 寄生虫抗原的阶段性变化: 育阶段,有不同的特异性抗原。 育阶段,有不同的特异性抗原。 –2.抗原变异:特定发育阶段的寄生虫,改变其 2 抗原变异:特定发育阶段的寄生虫, 表面抗原的能力。( 。(与变异基因和虫株之间的杂交 表面抗原的能力。(与变异基因和虫株之间的杂交 或融合有关) 或融合有关) –3.抗原摹拟和伪装:如分体吸虫可吸收许多宿 3 抗原摹拟和伪装: 主抗原, 主抗原,所以宿主免疫系统不能把虫体作为侵入者 识别出来。如小鼠血吸虫植入猴子体内。 识别出来。如小鼠血吸虫植入猴子体内。 –4.表面抗原的脱落与更新:蠕虫虫体表膜不断 4 表面抗原的脱落与更新: 脱落与更新,结果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 脱落与更新,结果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
有些寄生虫在长期衍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亲组 织或细胞性,利用宿主的某些部位保护自己。 织或细胞性,利用宿主的某些部位保护自己。如 胎儿、眼组织、 1、免疫局限位点寄生虫 胎儿、眼组织、小脑组 织、睾丸、胸腺等通过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与免疫系统 睾丸、 相对隔离,不存在免疫反应,被称为免疫局限位点。 相对隔离,不存在免疫反应,被称为免疫局限位点。 免疫局限位点 寄生在这些部位的寄生虫通常不受免疫作用。例如: 寄生在这些部位的寄生虫通常不受免疫作用。例如: 寄生在小白鼠脑部的弓首蛔虫的幼虫; 寄生在小白鼠脑部的弓首蛔虫的幼虫;寄生在人眼中 的丝虫;寄生在胎儿中的弓形虫等。 的丝虫;寄生在胎儿中的弓形虫等。
非消除性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 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类型。 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类型。寄生 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获得性免 疫,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消除, 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消除, 而是维持在低水平。 而是维持在低水平。如用药物消除宿主体内残 留的虫体,免疫力随即消失。 留的虫体,免疫力随即消失。通常称这种免疫 状态为带虫免疫 例如, 带虫免疫。 状态为带虫免疫。例如,患双芽巴贝斯虫的牛 痊愈以后,通常仍有少量红细胞内含有虫体, 痊愈以后,通常仍有少量红细胞内含有虫体, 此时对重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此时对重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如虫体全 被消除,免疫力亦随之消失。 被消除,免疫力亦随之消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的虫体( 如利什曼原虫、 弓形虫等) 内的虫体 ( 如利什曼原虫 、 弓形虫等 ) 也能有 效地逃避宿主的免疫消除。 效地逃避宿主的免疫消除。
二、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寄生虫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已完成了对宿主及环境变化的 适应过程,获得了某种(某些)自我保护的独特功能。 适应过程,获得了某种(某些)自我保护的独特功能。这种独 特功能就表现在寄生虫能够在可致命的免疫攻击的环境中生 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寄生虫免疫逃避。 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寄生虫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
3、病原学诊断:在各种病科中,检查病 3 病原学诊断:在各种病科中, 原体(虫卵、幼虫和成虫) 原体(虫卵、幼虫和成虫),这是诊断寄生 虫病的重要手段。包括粪、 血液、 虫病的重要手段。包括粪、尿、血液、骨 髓、脑脊液及分泌物和有关病变组织的检 必要时可接种实验动物 接种实验动物, 查。必要时可接种实验动物,然后从实验 动物体检查虫体或病变而建立诊断。 动物体检查虫体或病变而建立诊断。 4、辅助诊断及治疗性诊断:CT、X光透视、 4 辅助诊断及治疗性诊断:CT、 光透视、 手术,在初步怀疑的基础上,进行药物驱 手术,在初步怀疑的基础上,进行药物驱 试验,观察疾病是否好转。 虫试验,观察疾病是否好转。
第六节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其它疾病一样,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其它疾病一样,应根据患 病动物临床症状的搜集和分析, 病动物临床症状的搜集和分析,但多数蠕虫 病病例往往无特殊的示病症状,因此, 病病例往往无特殊的示病症状,因此,寄生 虫病的诊断应着重于流行病学材料的调查研 究和通过实验诊断的手段,查出虫卵 虫卵、 究和通过实验诊断的手段,查出虫卵、幼虫 或虫体等建立生前诊断。 等建立生前诊断 或虫体等建立生前诊断。必要时辅以尸体剖 检建立死后诊断。具体诊断要领如下: 检建立死后诊断。具体诊断要领如下:
(一)生前诊断
临床诊断:观察临床症状,分析病因。 1、临床诊断:观察临床症状,分析病因。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环境条件、 2、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环境条件、饲养 管理方法、 发病季节、 流行状况、 管理方法 、 发病季节 、 流行状况 、 中间宿 主或传播者及其它类型宿主的存在和活动 规律等, 统计感染率( 规律等 , 统计感染率 ( 即检查的阳性患畜 与整个被检畜的数量之比)和感染强度( 与整个被检畜的数量之比)和感染强度(平 最大、最小) 均、最大、最小)。
3.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这一点在蠕虫感 染中比较常见, 染中比较常见 , 一般宿主对消化道内的蠕虫 的免疫反应都很有限, 很难有效地消除虫体。 的免疫反应都很有限 , 很难有效地消除虫体 。
肠道内的猪蛔虫, 大小都有, 如 , 肠道内的猪蛔虫 , 大小都有 , 表明对再感染无 免疫力。另外,一些寄生在细胞甚至免疫细胞 免疫力 。 另外,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诊断: 5、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诊断:对于只有解
剖动物或检查活组织才能发现病原的寄生虫, 剖动物或检查活组织才能发现病原的寄生虫 , 如猪 囊尾蚴病、 棘球蚴病、 旋毛虫病、 住肉孢子虫病, 囊尾蚴病 、 棘球蚴病 、 旋毛虫病 、 住肉孢子虫病 , 免疫学诊断有效。 如猪囊虫病的ELISA ELISA诊断 免疫学诊断有效 。 如猪囊虫病的 ELISA 诊断
寄生虫虫体疫苗( 虫体抗原苗( 1、寄生虫虫体疫苗(1)虫体抗原苗(2)活 虫苗:强毒苗、弱毒苗(从自然界筛选弱毒株; 虫苗:强毒苗、弱毒苗(从自然界筛选弱毒株;
传代驯化致弱;化学或物理致弱;遗传学致弱( 传代驯化致弱;化学或物理致弱;遗传学致弱(基 因敲降) 因敲降))、异种虫体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