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九年级语文《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5《再苦也没有苦孩子》(黄亮)

25《再苦也没有苦孩子》(黄亮)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课型比较·探究课时 1上课日期 2012年12月7日姓名黄亮单位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1课时)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查找关于新闻评论的一般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在阅读中了解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有益启示。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评价任务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

2.品味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3.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3.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抛砖引玉师:同学们,当你到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感受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哪些思考。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上学的艰难”图片,课前先让学生对“边远山区的学生上学的艰难”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预习检测出示:识记下列字词的形、音、义。

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矩jǔ震撼hàn 宽裕yù趋之若鹜wù简陋lòu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学生交流评价)三、体验一种情感指导语: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找准“关键词”:“震撼”——初识作者的情感本文的结尾说:“这就是我们这份调查带来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1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1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三组图片:1.贫困山区孩子艰难的上学情景。

2.大城市农民工艰辛的劳动、生活场景。

3.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坚持上学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这三组图片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看后有哪些感想?(自由发言)----是的,贫困山区的孩子无论多么贫困,也阻断不了父母为他们艰难铺设的求学之路;大城市里的农民工劳动、生活再艰辛,也要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学校。

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致敬;因为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穷也没有穷教育”。

今天我们来共同关注一篇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次感受一下大城市里农民工兄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如何让孩子们一直背着书包上学的。

二、预习检测(多媒体展示)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矩jǔ震撼hàn 宽裕yù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3.文体解说(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阅读感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预设问题。

(小组分析讨论)问题1: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小”,为什么这么说?从文中找出答案。

苦孩子 教案

苦孩子  教案

《苦孩子》教学设计周登国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点:学习本文讲故事的形式阐述道理。

{2}能力培养点: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3}思想教育点:认识到苦难的环境也可以成才。

{4}教学重点:认识到苦难的环境中只要坚忍地走下去同样会获得成功的机会。

{5}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卒章显志地写法。

{6}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当你出生在苦难的家庭里时,不要埋怨命运的不公,只要你能坚持努力,你一定会得到命运之神的亲昵。

{二}朗读全文,理论故事线索和结构,全文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写苦孩子小朋由于不会吃桔子而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不接受任何人的赠品。

第二部分{7---8}写大学里见到的一个贫穷的男孩沉稳的对待苦难。

给我的震撼。

第三部分{9} 卒章显志阐述道理,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年代,一些苦孩子选择了隐忍,把持着自我同样获得了成功的会。

{三}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并回答问题。

{1}小朋由于违反了父母给他立的原则,接受了我妈的桔子,得到了个教训,这对小朋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2}听完了小朋的故事,大家沉默了,好久都没说话,为什么?{3}小朋犹犹豫豫地接桔子到狼吞虎咽的吃橘子的细节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4}为什么我看到大学食堂里那个沉稳的男孩而感到震撼?{5}结尾说:“那些颇有优越感的人们一定得防着他们,总有一天他把你远远的抛在后面。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6}读完了这两个苦孩子的故事有什么启发呢?{四}:小结:从以上5.6两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认识到:如果你不幸生长在苦难的环境里,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你坚忍地走下去,这个社会会给你同样的机会,你和那些富裕的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关键是随时把住自我,别被各种诱惑牵到歧途上去。

{五}作业布置:课堂作业布置内容:总结本文揭示的道理。

课外作业布置内容:课外搜集有关苦孩子成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解题:1、简介新闻评论。

2、本文的主副标题分别给我们告诉了怎样的信息?二、自渎文本:1、自学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中的“差异”指什么?2、怎样理解这句话:与其他问题有时无明显参差的回答相比,这里出现了陡然而生的数据。

3、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很高?4、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5、文章中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析本文的结构脉落。

提示:(1)、公布结果。

(2)、调查过程。

(3)、展开评论。

7、归纳文章的主旨。

8、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特点的。

四、拓展阅读。

1、试还原作者写作本评论教师所参考的调查统计表。

2、完成配套练习册67页第7小题。

五、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六、作业: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另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的写法。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2、理解掌握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以写实为主的写法。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3、比较两篇文章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的不同。

(难点)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两文,掌握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另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我会学,我能学1、给下列加点生字词字注音。

薇()泰谦逊()钳形()弗里茨()鲍()卢斯趋之若鹜()端倪()虱子()2、给下列同音字或形近字组词。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教案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教案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1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本单元的文体特色,复习新闻的文体知识。

2、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题,掌握报告文学、通讯、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

3、预习字词,完成“学习测评”1、2。

4、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5、了解《漫谈》的作者情况,以及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背景。

(注意:任务完成后,将2、3、5三项任务交与小组长检查,组长根据完成质量打上相应的等级。

)【相关课程标准】1.阅读新闻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2.领会《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对战争的独特表现,品味其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体会事实数据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乐于助人、学会奉献等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目标2、3【评价任务】1.能快速提炼新闻主要信息。

2.能够比较消息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3.了解新闻中数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大家看看,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多媒体投影下面的文字)“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

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

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

战士们没等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

由于情况紧急,十三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

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

”(学生能够从炮火、炮弹、营长,战士,战斗等词语中回答出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师:这个片段描写的正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报告文学《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师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2: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教学设计2: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培养我们在快速浏览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由提问有关新闻文体的知识引入。

1.新闻的六要素是哪些?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什么?3.新闻文体的三大特点是什么?4.电头一般包括哪些因素?二、展示学习目标,并认定目标1.识记文中的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之若鹜等词义。

2.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3.朗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三、课文内容学习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

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

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生浏览全文后,先思考,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析和展示。

教师在听取分析后引导统一认识,明确行文思路。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5.文章主旨: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6.探究思考: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明确: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教案一、教学导入:1、新闻的六要素是哪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什么?(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新闻文体的特点是什么?(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二、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规规矩矩(jǔ jǔ)趋之若鹜(wù)参差(cenci)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参差:差不多,相似。

3、介绍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课文内容学习1、教师评点并明确:《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

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2、明确行文思路: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3、文章主旨: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4、研读课文(1)这篇文章是新闻吗?明确:是,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特点:阐明道理,分辨是非,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

)(2)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为什么这么说?明确:因为调查设计和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反差强烈,调查结果出乎人们意料,调查设计是“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统计结果是“农民工们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孩子们都在上学”。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课件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课件

鼓掌,致敬;因为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穷也没有穷
教育”。今天我们来共同关注一篇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次感受一下大城市里农民 工兄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如何让孩子们一直背着书 包上学的。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 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研读课文
2.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震撼信息(结合原文语句回答):
从月收入(元)看-----生活并不宽裕,但都在上学;
从家庭经济来源看-----家庭经济来源单一,还要拉 家带口,供子女上学; 从就读情况看-----就学率虽高,但是农民工子女就 读的学校大多是民办农民工学校,他们的子女不能接受和
城里孩子同等的优势教育。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 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 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表现了农民工兄弟生活再艰辛也 不放弃子女接受教育的执着精神,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
新的视角更近一层地写出了对农民工子女不能接受平等教育
的担忧。
研读课文
比较探究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的,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 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
入新时代》中,作者只陈述事实,基本没有发表什么议论。 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
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
们也许在简陋的民办学校,也许在公办学校借读,但他们都
在上学。
整体感知
统计出来的结果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问卷调查-----但数字是严肃的,我们的调查虽然只 发出131份问卷,其中还有6份无效,但较少的样本也得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阅读文本掌握生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本文是新闻评论,应先让学生了解它的特点,进而在学习时体会新闻评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记者李福龙,为了准确的掌握我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我于2 004年2月份走访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 31位农民工,下发问卷调查表131份,收回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

下面是我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
姓名年龄籍贯
月收入(元)500 800 1000 1000以上
全部靠我其他收入
家庭经济来

1 2 3
子女(个)
就读学校民办农民工学校一般学校重点学校
二、解题:
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检查预习情况:叫学生听写字词,解释字词
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矩jǔ震撼hàn 宽裕yù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四、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谈整体感受。

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

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

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五、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生浏览全文后,先思考,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析和展示。

教师在听取分析后引导统一认识,明确行文思路。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
六、探究思考: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明确: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七、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
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
3、文章主旨:
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八、作业:
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猜想失学率高
公布结果实际无一人辍学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收入低,负担重
再苦也没调查过程受教育范围广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有苦孩子城里人同样重
展开评论农民工视教育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新闻评论的特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顺利。

学习时,又通过文中大量的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的目的,从而体会了新闻评论的特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