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为例

合集下载

十大智慧景区建设案例

十大智慧景区建设案例

十大智慧景区建设案例智慧景区的定义所谓智慧景区指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景区高效有序的运营,景区和游客之间能够高效的沟通和互动,能够让景区主动的来往的游客进行宣传和展示,能够引导游客的行为和促进游客的消费,最终让游客满意景区的服务,让景区达到节省人力成本并增加旅游消费收入的目的。

智慧景区的现状文化和旅游部对外公布,2018年中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已经突破58亿人次。

游客数量暴增,特别是大散客时代的到来,让游览需求更加多样化:附近的停车场还有空车位吗,最近的洗手间在哪儿,特色餐厅距离当前位置有多远,排队状况如何,去往下一个景点的电瓶车、游船几点能来……这些细微琐碎的服务需求已经难以再靠传统方式满足。

同时,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旅游管理中面对的种种问题也急需大数据的帮忙。

如何快速向游客推送景区各类信息,如何获知人流热度以便及时指挥调度,如何管理景区的景点、道路、设施相关数据,这些都是国内更多传统景区转型中亟需攻克的难点。

智慧景区的十大案例⭕衡阳蔡伦竹海旅游景区为了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景区管理服务,发展智慧景区、打造全新的“互联网+旅游业”的旅游消费新模式。

衡阳蔡伦竹海旅游景点选择了景区智能WiFi覆盖方案。

八大措施:⭕宁夏水洞沟旅游景区目前,水洞沟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在基础网络建设、票务系统建设、监控广播系统建设、无线WIFI覆盖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因此水洞沟景区智慧建设势在必行。

六大措施:⭕嘉兴乌镇景区近年来的乌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小镇”,随着今年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召开,乌镇也是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词,乌镇更是在智慧旅游上,再迎接新升级。

从“一张地图”看乌镇如何实现智慧景区。

六大措施:建设内容具体实施WiFi全覆盖,“刷脸进景区”在西栅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可选择时下最为流行的黑科技“刷脸”入园。

游客只需花短短三秒钟录入人脸信息即可入园,十分的快捷方便。

旅游管理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方向毕业论文题目旅游管理论文题目1、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智慧旅游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微课在旅游管理教学课堂实践中的应用5、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现状的调查问卷6、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研究7、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安全风险防范及管理措施8、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途径9、新时期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分析10、旅游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实践11、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究12、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形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14、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5、社区角度下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16、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探索17、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微课应用效果探析18、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分析1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关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分析2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实践教学探索2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浅探23、浅谈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素养2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25、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26、浅谈旅游管理教学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27、关于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28、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9、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双师”素质途径研究30、浅谈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31、旅游管理专业课“金课”建设刍议32、新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融合研究——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34、深度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35、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36、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院本教材开发研究37、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38、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问题探索与研究39、“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40、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41、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42、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策略的构想——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43、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44、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创新途径45、关于大数据在智慧旅游管理中的应用46、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47、有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讨4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探讨49、吉林市“智慧旅游”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50、供给侧改革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51、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探究52、CBE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3、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54、旅游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思考5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隐性课程开发途径研究56、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投入分析57、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58、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59、产教深度融合背景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究60、旅游管理类专业“双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61、新工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62、新时期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探析63、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64、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践探究65、“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构建66、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类课程实施与考核——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67、“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探究68、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研究69、旅游管理专业对口单招背景下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探析70、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分析旅游景区管理论文题目1、地方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浅析2、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文献研究综述3、国内景区管理研究十年--基于《旅游学刊》的综述4、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5、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探讨6、长白山旅游景区管理问题研究7、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智慧旅游视角下的景区游客管理体系研究9、五台山景区管理研究10、基于环境认知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方式的态度测量11、推行生态型旅游景区管理12、浅析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3、优化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对策研究14、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5、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16、旅游景区管理改革创新研究17、智慧景区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18、试论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基于网格化的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20、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研究21、旅游法背景下景区管理的游客满意度研究22、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景区管理23、庄河市旅游景区“四维互动”管理模式研究24、西安旅游从业人员景区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25、景区拥挤度评价体系研究26、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的智慧27、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28、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29、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0、云和梅源梯田景区管理创新实践探析31、我国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研究32、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3、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34、临海古城“智慧型”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研究35、高速免费与景区管理的矛盾探究--以华山景区为例36、电子门票让景区管理更规范[N]37、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和谐共生机制探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38、庐山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9、浅谈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锦州市旅游景区为例40、论低碳经济视阈下的绿色景区管理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的持续性使用意愿研究3、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4、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5、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6、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7、旅游目的地品牌象征性意义对到访意向的影响研究8、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9、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1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案例分析11、旅游信息微博传播网络结构及时空特征12、区域间旅游需求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及其验证13、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1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研究15、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6、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17、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18、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19、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20、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2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22、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23、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24、旅游卫星账户对我国现行旅游统计的影响和意义25、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26、知识论视角审视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27、“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研究28、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29、基于生态标签制度的海洋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标准区域差异化研究30、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31、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32、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33、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34、西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35、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36、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37、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对比研究38、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39、旅游网站的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双系统认知理论40、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组织及其管治研究41、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42、中国旅游年主题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分析43、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44、近3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制45、中部崛起背景下江西旅游景区发展问题与提升路径46、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47、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48、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49、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50、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智慧景区发展现状

智慧景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风景名胜区事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的出台后 各地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 信息化浪潮的涌动 使得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我国风景名胜区行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数字化景区建设的悄然兴起 也正是应中央“建设生态文明”要求 将资源保护问题放在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中逐步加以解决 也把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带入一个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技术发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创新与结合的产物 是总结先进风景名胜区经验 适应景区现代化管理实际需要的新形势而提出的 数字化建设是以景区实现“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建设为目标 不断提高风景名胜区行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其实质上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和变革 其效率和成效是传统管理无法替代和无法比拟的。

数字化景区的建设与推进 体现了风景名胜区行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代表了风景名胜区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我国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化手段 提高风景名胜区管理水平 有效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好。

做好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需求是前提 应用是核心 人才是关键。

我国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发展历程根据中央信息化建设战略部署方向 我国数字化景区建设起步于2004年 由原建设部推荐黄山和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子课题——《数字景区示范工程》 两个示范景区分别于2005年4月和6月通过科技部一期工程验收 示范成效显著。

自此 翻开了我国数字化景区建设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14日 原建设部城建司在九寨沟召开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暨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会议” 实地考察了九寨沟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并研究部署了今后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和数字化建设试点工作。

各地景区优秀做法

各地景区优秀做法

各地景区优秀做法:各地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做法值得借鉴。

以下是几个例子:1.打造特色品牌:许多景区通过挖掘自身特色,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例如,桂林的漓江景区以山水风光著称,张家界的天门山景区以悬崖峭壁和玻璃栈道为特色,丽江古城以纳西文化和东巴文字为卖点。

这些特色品牌使得景区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文化传承与创新:许多景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例如,西安的兵马俑景区,不仅展示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壮观景象,还通过文物陈列、影视展示等方式,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秦代的历史和文化。

南京的中山陵景区,不仅保留了陵墓的原有风貌,还通过音乐会、戏剧表演等形式,弘扬中山先生的思想和文化。

3.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许多景区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和生态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黄山的风景名胜区,实行“限量旅游、控制容量、科学管理、提高品质”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策略,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护景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4.旅游扶贫与社区参与:许多景区通过旅游扶贫和社区参与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例如,四川的九寨沟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当地居民的合作与共赢,通过培训和就业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云南的石林景区,鼓励当地居民开展农家乐、出售手工艺品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同时将部分门票收入用于社区发展项目。

这些做法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对旅游业的认同感。

5.智慧旅游与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景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

许多景区通过引入科技手段,提升游客体验和管理水平。

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引入智能导览系统、电子讲解器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智慧景区解决方案

智慧景区解决方案

智慧景区解决方案第1篇智慧景区解决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智慧景区的建设,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景区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的人性化、运营的高效化,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体验。

二、目标定位1. 提高景区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2. 优化游客体验,提升景区品牌形象。

3. 实现景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方案1. 智慧管理体系(1)建立智能监控系统- 实现对景区重要区域、景点、设施的全天候监控,确保景区安全。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流、车流智能分析,为景区运营提供数据支持。

(2)构建智能预警系统- 对景区内的自然灾害、设施故障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 通过短信、景区广播等多种渠道,确保游客及时获取预警信息。

(3)实施智能票务系统- 实现线上线下购票一体化,提高售票效率。

- 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快速入园,减少排队时间。

2. 智慧服务体系(1)打造智能导览系统- 提供电子地图、语音讲解、VR全景等多种导览方式,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 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游客推荐个性化游览路线。

(2)完善智能客服系统- 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客服平台,实现游客咨询、投诉、求助等需求的一站式解决。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问答、自助办理业务等功能。

3. 智慧运营体系(1)构建智能大数据平台- 对景区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景区运营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实施智能营销策略- 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游客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制定针对性营销方案。

- 结合互联网传播渠道,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实施步骤1. 开展景区现状调研,明确智慧景区建设需求。

2. 制定智慧景区建设方案,明确项目任务、时间节点、预算等。

智慧旅游案例分析报告

智慧旅游案例分析报告

智慧旅游案例分析报告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慧旅游作为一种创新的旅游模式,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旅行方式和体验。

智慧旅游利用信息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和丰富的服务,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智慧旅游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应用价值。

一、案例一:_____景区的智慧导览系统_____景区是国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景区引入了智慧导览系统。

该系统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导览服务。

游客在进入景区前,只需下载相应的 APP,即可获取景区的详细地图、景点介绍、游玩路线推荐等信息。

在景区内,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定位功能,实时获取自己的位置和周边景点的信息,并根据系统的提示进行游览。

此外,系统还提供语音讲解服务,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智慧导览系统的应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也减轻了景区工作人员的负担。

同时,通过对游客行为数据的分析,景区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为景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案例二:_____城市的智慧旅游平台_____城市是一个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为了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和服务质量,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智慧旅游平台。

该平台整合了城市内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酒店、餐厅、购物场所等,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游客可以通过平台预订机票、酒店、门票等旅游产品,并获取最新的旅游资讯和优惠信息。

平台还提供智能推荐功能,根据游客的兴趣和偏好,为其推荐个性化的旅游路线和活动。

此外,智慧旅游平台还与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了对接,游客可以实时查询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的运行情况,并规划最佳的出行路线。

同时,平台还为游客提供紧急救援和投诉处理服务,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权益。

通过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_____城市实现了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了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基于视频巡航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

基于视频巡航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

2 1, o.2 N .1 32 0 1 V 1 , o1 91 3
1 系统 的 功 能特 点 . 1
视频 巡航是在 九寨沟 景区现有 的 I 像头 的基础 上 , P摄 将
I 摄像头 作为智慧九寨物 联 网的传感 节点 , P 实现智能化服 务 。
本系 统的主要 功能特 点有以下几个 方面 : () 图联 动 与 视 频 操 作 1地
3 .武 汉 大学 测绘遥 感 信 息工 程 国 家重点 实验 室 ,湖 北 武汉 4 0 7 ) 30 9
摘 要 : 解决 常规 视 频监控 系统 空间定位 差和 与业 务管理 系统耦合 度 不 高的 问题 , 对 智慧景 区建设 和 管理对视 频监控 为 针 的需求 , 结合 G S与消 息传 递机 制等技 术 , 计 并 实现 了视频 巡航 功能 系统 。该 系统 建立 了电子地 图与摄像 头的联 动 关系 , I 设
中图 法分类 号: P l T3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号 :0 072 2 1) 1 9 00 10—04(0 1 1- 2 .5 3
W id m n g me t n e vc a e nv d o c u s i z ag u s e i s o ma a e n d s r ieb s d o i e r iei Ju h io c n c a n
Ma pn n e t S ni ,Wu a i rt,Wu a 3 0 9 hn) p ig d moe e s g a R n hn v s Un e i y hn 0 7 ,C ia 4
Ab t a t T o v ep o lm f o r p t l o ai n a i t f h u rn i e n t rs se a d l w e r e o u l g b t e s r c : o s l et r b e o p o a i c t b l y o t ec r e t d o mo i y tm n o d g e f o p i e we n h s al o i v o c n t ev d o mo i r y tm n eb sn s n g m e t y tm , a me t h e l e u r me t o ev d omo i r nt ewid m n — h i e n t se a dt u i e s os h ma a e n s s e i da er a q i t r e n r h i e n t s o ma a f t oi h g m e t n Ju h i o c n c an w i e r ies se i d sg e n e l e y c mb n n eGI e h l g n s a eta s e n i z ag u s e i , e v d o c u s y tm e i n d a d r ai db o i i g t S t c no o y a d me s g n - i s z h r miso e h i . T el ka e b t e ema n ec m e a u l f rt ei tg ai n o e ai n Ben o p e ewid m s in m c a s n m h n g ewe n t p a dt a r si b i e t p r t . i h h s t o h n r o o i gc u ld t t s o oh ma a e n , t e c s e itr db i e e l e y t e d sg i g o a r r u i g a d a t m ai r ie S a , t ed sg e n g me t h a er g se e y v d oi r ai d b h e i n f me ag o p n n u o tcc s . o f r h e i d s z n c u n v d oc ies se i a p i di ewid m n a e n iz a g u s e i , a d h s c iv dg o r ci a f c s i e r s y tm p l t s o ma g me t n Ju h i o c n c n a h e e o dp a t l e t. u s e nh i a c e Ke r s v d o mo i rn ; v d o c u s ; wid m c n c v d o c s ; g o p c ie y wo d : i e n t i g o i e r ie s o s e i ; i e a e r u r s u

【旅游】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旅游】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关键字】旅游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08旅游管理(2)班何嘉敏郑洁湛树章摘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客观地对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

九寨沟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每年到九寨沟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

九寨沟如何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九寨沟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的内部优势1.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九寨沟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现保存着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九寨沟的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而来自雪山、森林的活水泉又异常洁净,加之梯形状的湖泊层层过滤,其水色愈加透明,能见度高达20米。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

水乳交融,美不胜收。

一位曾游历了世界若干名胜的英国游客说:“九寨沟和斯里兰卡的千尺悬瀑,几内亚的新娘面纱,日本的日光之泷、瑞士的日内瓦湖等名胜风景区相比,更能引人入胜。

”美国跨国公司的总经理林德布雷游览了九寨沟后,惊叹道:“地球上有九寨沟这样的景观,是一大奇迹,是我们人类的一大幸运。

”九寨沟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尽融于瀑、河、滩、缀成一串串宛若从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锅庄和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展现出藏羌人热情强悍的民族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景区为例(章小平,邓贵平)摘要:“智慧景区”建设是在“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这一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新形势下旅游景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文章首先回顾了智慧思想的演变历程,然后在阐述“智慧景区”概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智慧景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最后以九寨沟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智慧;智慧景区;物联网;信息化建设;九寨沟1.引言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 Earth)这一概念,建议奥巴马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基础设施。

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即把传感器(射频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有机整合。

在此基础上,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1]。

伴随着“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景区”也孕育而生。

2010年1月,章小平等在中国旅游报发表《“智慧景区”建设浅探》,首次提出“智慧景区”建设理念,他们认为“智慧景区”是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区管理系统,并从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危机管理等五方面探讨了“智慧景区”建设路径[2]。

后来,他们又以九寨沟景区为实证对象,进一步探索了“智慧景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及建设时需注意的事项[3,4,5]。

随着“智慧景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景区”逐渐成为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如邵振峰等(2010)讨论了“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问题[6],党安荣等(2011)对“智慧景区”的内涵和总体框架进行了研究[7],邓贵平等(2011)讨论了视频巡航技术在“智慧九寨”建设中的运用[8],常少辉等(2011)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颐和园信息基础设施方案[9],梁焱(2011)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智慧黄山景区数据基础设施规划方案[10],左齐等(2011)设计了基于模式识别的智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安全防范系统[11],宋磊等(2011)设计了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12],彭霞等(2011)还探讨了智慧黄山景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问题[13]。

“智慧景区”概念刚提出不久,其定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目前在中国已掀起“智慧景区”建设浪潮,智慧九寨、智慧黄山、智慧青城山、智慧泰山、智慧颐和园、智慧周庄等正努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因此,景区的深入实践迫切需要“智慧景区”理论研究的深入。

本文将在前期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智慧景区的概念、主要特征、主要建设内容,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2.智慧思想的发展演变古希腊人最初把一切知、教养、能力或机智称为“智慧”。

在希腊化时代,智慧成了生活的艺术。

到了近代,西方智慧概念的重心转到了自我认识上。

苏格拉底要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笛卡尔把智慧等同于知识,斯宾诺莎赋予智慧以道德意义,莱布尼茨把智慧定义为一门幸福的科学,康德认为理论思辨的基础就是对智慧不停的追求。

然而,从尼采开始,一些哲学家在摒弃传统爱智慧意义上的哲学的同时,也不再将智慧作为自己思想的主题。

在古汉语中,“知”与“智”通,单独一个“智”字也有“智慧”的意思,智慧有时也被写作“智惠”。

孔子认为智慧不是对事物的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澄澈无比的精神状态。

孟子把“智”定义为“是非之心”,是对如何生活和怎样生活的洞见和判断。

荀子一方面赋予智慧以洞明宇宙真理的意义,另一方面坚持它的实践特性。

董仲舒强调智慧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认为“若没有智慧,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契在与知识相对照的语境下将智慧定义为有关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认识,是关于性与天道的理论[14]。

江畅教授认为智慧是适应人更好生存需要形成的正确观念、丰富知识、卓越能力和优秀品质在经验基础上实现有机协调的,注重整体观照、恪守推己及人、践行中庸之道、既入世又出世的,明智审慎并重、使所有活动恰当合理的综合统一机能和活动调控机制[15]。

综上所述,中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认为智慧不同于理性、理智、聪明,它与知识和能力有关,同时,他们都强调智慧的实践性和伦理性。

3.“智慧景区”概念与特征“智慧景区”是指将先进管理理论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的景区。

这样的景区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景区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而,景区本身没有生命,也不会思考。

我们说某些景区具有一定智慧是指景区的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使景区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景区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能够恰当合理地处理与景区发展和保护相关的事务,并最终能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智慧景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持有先进的理念。

智慧以德性为要求,以正确观念为前提。

建设“智慧景区”始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代际之间公平、同代人之间的公平,还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其实质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又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另外,在建设“智慧景区”时还应努力发展低碳旅游,走节能环保之路。

(2)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

智慧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管理的艺术。

管理艺术是管理者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管理者所具有的知识文化对实践的指导和运用,是其自身智慧和能力的充分体现,是时势和环境所造就的管理技巧。

“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景区管理者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掌握先进的景区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知识、经验、直觉和智慧,及时、恰当、有效地解决景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3)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智慧景区”建设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等,他们有助于增强人类对景区的感知、控制和管理能力,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

(4)具有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人才队伍。

知识是对一切对象的客观认识,具有普遍有效性。

智慧高于知识,是知识和能力在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有机综合统一。

智慧景区的管理人员应具备发展旅游和保护生态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技能应用于景区的发展实践中。

(5)在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是成功的。

智慧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将知识、能力运用于实践的要求。

因此,如果景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不高或生态环境保护不好,那就很难谈及智慧。

4.“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内容“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又需要将科学技术同先进理论集成。

“智慧景区”的建设是对景区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全面提升,应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工程体系、景区云并融入旅游行业云。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旅游发展、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和危机管理。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6]。

“智慧景区”建设必须以德性为要求,以正确观念为前提,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倡导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发展内容包括: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管理制度、改变能源结构、加强生物固碳、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等。

景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景区管理中来,即把智能传感器装备到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并且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云计算、泛在网构成全IP网络架构的物联网,实现对景区事物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等智能化。

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及时、准确、全面地为景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和综合决策平台。

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达到真心追求的目标,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愿望的组织”,强调通过学习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7]。

景区需要通过个人、团队和组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智慧景区”建设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景区创建学习型组织时应以建设“智慧景区”这一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学习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增强全员总体素质,实现景区健康发展”为目的。

此外,还需要对景区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进行变革。

业务流程优化是针对景区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利用科学技术对它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景区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景区实际情况,突破原有思维方式,进行观念再造;以环境保护、社区居民和游客利益为出发点,优化和再造工作流程并实行标准化管理;打破组织结构边界,减少信息孤岛,畅通信息渠道。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济实力的企业,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或联盟竞争优势,在自愿、互信、互利、互补的基础上,通过协议或股权参与等策略的实施,而结成的一种企业联合体或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18]。

“智慧景区”建设技术含量高,周期长,投入巨大,景区需要通过组建战略联盟节省成本、整合资源、降低风险。

“智慧景区”的建设不仅要加强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机是“智慧景区”建设成败的试金石。

危机管理是为了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景区健康发展、使景区脱离逆境、避免或减少财产损失的积极主动行为。

危机管理是对危机潜伏、形成、高潮、消退的全景式管理[19]。

景区应在先进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利用科学技术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以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瘟疫、恐怖袭击等社会事件对景区发展造成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