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详细版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本(2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本(2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管理,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员工。

二、监测内容1.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尘埃、噪声、振动、辐射等。

2. 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职业健康体检、职工健康状况调查等。

三、监测方法1. 环境监测方法:a) 采样方法:根据不同的危害因素,采用合适的采样方法,确保采样结果的准确性。

b) 仪器设备:使用符合标准规定的专业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c) 数据记录:对监测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监测时间、地点、仪器设备型号、监测人员等信息。

2. 职业健康体检方法:a) 体检项目:根据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体检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肺功能检测、听力检测、血液检测等。

b) 体检人员:负责体检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具备合法合规的资质,并有相关经验的医生进行体检。

c) 数据记录:对体检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体检时间、体检项目、体检报告等信息。

3. 健康状况调查方法:a) 调查内容:通过调查表格或问卷等形式,了解职工的健康状况、工作环境、职业暴露情况等相关信息。

b) 调查人员:负责调查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调查经验和沟通能力,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c) 数据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调查时间、调查人员、调查问题和职工答案等信息。

四、监测频率1. 环境监测:根据危害因素种类和浓度,制定相应的监测频率,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浓度较高的危害因素应每月进行监测,浓度较低的危害因素可以适量延长监测周期。

2. 职业健康体检:根据职工的工作性质、暴露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体检频率。

常规情况下,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对于高暴露或高风险职业,可以适当增加体检频率,如每半年或每季度进行。

3. 健康状况调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频率。

通常情况下,应每年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调查。

五、监测结果处理1. 环境监测结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通风、调整工艺流程等,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的存在。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5篇】【第1篇】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二)本公司必须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粉尘:存在于下料、顺锯、钻孔、四面刨、镂铣、砂光、修边、封边、打磨、精整工序。

2、噪声:存在于下料、顺锯、钻孔、四面刨、镂铣、砂光、修边、封边工序。

3、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乙醛):存在于涂胶、擦色、喷涂、晾漆、总装工序。

(三)公司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工作,正常生产情况下每月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进行一次日常监测,每周对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进行一次日常监测,每日对作业场所夏季高温进行一次日常监测,并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对作业场所的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甲醛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监测,企业自身不具备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日常监测。

(四)公司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辨识和评估:1、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公司生产现场情况,确定职业危害检测点,并绘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2、苯、甲醛等高毒化学物,至少每个月检测一次;3、其余化学物质或粉尘,每年至少检测一次;4、噪声每年至少检测一次;5、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检测地点或岗位,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6、对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高毒物质作业场所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当作业场所、工艺过程、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开展辨识评估。

(四)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每年对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检查,对不符合防尘防毒要求的作业场所及时整改。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保障作业场所人员的身体健康,特制定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制度。

一、通风队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管理部门,需备专人负责整个矿区从事生产运行的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检测、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包括以下内容:(一)监测点分布。

表1煤矿作业场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地点工种检测点位辅运顺槽综掘面综掘机司机综掘机作业位2运皮带司机2运皮带作业位支护工支护作业位主运顺槽综掘面综掘机司机2运皮带司机2运皮带作业位支护工支护作业位主运、辅运顺槽综掘面辅运皮带司机辅运皮带头与刮板机转载点主运皮带司机主运皮带头与刮板机转载点刮板机司机刮板机与3-1盘区皮带转载点综采面综采机司机综采机回风侧5m处移架工端头支护工回风巷10m处刮板机司机刮板机机头作业位转载机司机转载机作业位综采主运顺槽乳化液泵司机主运顺槽皮带司机主运皮带作业位3-1盘区主运顺槽皮带司机3-1盘区主运顺槽皮带机头作业位主运大巷皮带司机3-1煤主运大巷皮带机头作业位5-1煤层给煤机司机井底煤仓给煤机作业位主运皮带司机5-1煤主运皮带作业位主驱动机房主斜井皮带司机主斜井皮带作业位值班室原煤仓顶原煤入仓皮带司机原煤入仓皮带作业位洗煤厂201皮带司机201原煤皮带机尾作业位201原煤皮带机头作业位202振动筛作业位206振动筛作业位205破碎机作业位207块煤转载皮带作业位208末煤转载皮带作业位加药工PAC加药位PAM加药位203皮带司机203手选拣矸皮带作业位701、721皮带司机701末精煤皮带尾部作业位721块精煤皮带尾部作业位洗煤厂小块皮带司机产品分级筛作业位小块皮带头部作业位701末精煤皮带头作业位放仓工籽煤仓放仓工作业位煤场铲车司机铲车作业位磅房作业位机修车间电焊工电焊作业位打磨工打磨作业位气割工气割作业位锅炉房司炉工上煤作业位表2煤矿作业场所噪声检测点的选择和布置辅运顺槽综掘面综掘机司机综掘机作业位2运皮带司机2运皮带作业位支护工支护作业位主运顺槽综掘面支护工支护作业位综掘机司机综掘机作业位2运皮带司机2运皮带作业位主运(辅运)顺槽辅运皮带司机辅运皮带与刮板机转载点作业位主运皮带司机主运皮带与刮板机转载点作业位刮板机司机刮板机与3-1盘区皮带转载点作业位采煤工作面综采机司机综采机作业位端头支护工端头支护作业位刮板机司机刮板机作业位转载机司机转载机作业位综采主运顺槽主运顺槽皮带司机主运顺槽皮带机头作业位乳化泵司机乳化泵站作业位3-1盘区主运顺槽皮带司机二采区主运顺槽皮带机头作业位主运大巷皮带司机17煤主运大巷皮带机头作业位5-1煤层给煤机司机井底煤仓给煤机作业位主运皮带司机17煤主运皮带作业位中央水泵房注水泵工注水泵作业位工人填表处主驱动机房主斜井皮带司机主斜井皮带机头作业位值班室原煤仓顶原煤入仓皮带司机原煤入仓皮带机头作业位洗煤厂1皮带司机1原煤皮带机尾作业位2原煤皮带机头作业位巡检工2振动筛作业位3破碎机作业位4振动筛作业位7块煤转载皮带作业位8末煤转载皮带作业位洗煤厂203皮带司机9手选皮带作业位4层巡检工10块煤脱泥筛作业位11-1磁选机作业位5层巡检工12末煤脱泥筛作业位13脱介筛作业位14矸石/3013块煤脱介筛作业位板框工15板框压滤机作业位清水仓工人取样位PAM工人加药位PAC工人加药位71、2皮带司机16面煤脱水离心机作业位17煤泥脱水离心机作业位18煤泥转载刮板机作业位19煤泥转载皮带作业位20煤泥入料泵作业位洗煤厂701、721皮带司机21循环水泵作业位22煤泥底流泵作业位23稀介泵作业位24块精煤皮带机尾作业位小块皮带司机产品分级筛作业位籽煤皮带机头作业位701末精煤皮带机头作业位放仓工籽煤仓放仓工作业位地磅房过磅员磅房过磅员作业位压风机房空压工工人值班室1#空压机作业位(三)噪声检测周期每季度一次。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三篇)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三篇)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企业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工作,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包括生产经营单位、非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其他为室内工作环境和工作者提供有害物质或因工作条件、方式等因素导致的职业病危害的单位。

第三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并责成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工作。

第四条企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确保职工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素质。

第六条企事业单位应公开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结果,接受公众和相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要求第七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第八条企事业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工作,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第九条企事业单位应将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纳入年度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的档案,包括监测、检测、评价资料、报告和会议纪要等。

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项目、频次和检测方法,并制定作业规程和操作规范,保证监测和检测的准确和可靠。

第十二条企事业单位应制定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的操作流程和要求,保证监测和检测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第十三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和程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或消除危害。

第十四条企事业单位应及时处理监测和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和异常,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同时完善改进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定期对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4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4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与管理,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职工及管理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并由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监督人员进行监测。

第五条本制度的实施主体为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六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监测台账和档案,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第七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场所环境的检测、工作人员的监测以及防治措施的评估。

第八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处理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相关的问题和事件。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流程第九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确定监测项目: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确定需要监测的项目。

(二)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监测项目的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时间、监测人员、监测范围等。

(三)实施监测工作:由监测人员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监测工作,包括采样、检测、分析等。

(四)处理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处理和反馈监测结果,包括发布监测报告和通知相关人员。

(五)制定防护措施和措施计划: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措施计划,包括工艺改进、人员培训、个体防护措施等。

(六)监测工作评估:定期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完善监测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要求第十条我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定标准和要求进行监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职业病是指由于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或被迫接触的有害物质、有害因素等引起的疾病。

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管理。

以下是我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的详细阐述。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的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的目的是确保职业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及时发现和防止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潜在危害,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和危害。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的内容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内容(1)化学因素的监测:包括有害气体的浓度监测、有害粉尘的浓度监测、有害液体和有害气溶胶的浓度监测等。

(2)物理因素的监测: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的测量和监测,确保职工的工作环境符合相关标准。

(3)生物因素的监测:包括职业性传染病的监测、职业性过敏病的监测等。

(4)其他因素的监测:包括职业性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因素的监测。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1)直接测量法:直接使用仪器对职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测量和监测,如气体检测仪、粉尘测量仪等。

(2)间接测量法:通过取样分析的方法对职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测量和监测,如采样硬件、实验室分析等。

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频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频率应根据不同危害因素的性质、程度和作业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来确定。

对于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按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监测,保持一定的监测频率,如每季度、半年度或年度。

4.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记录和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分析结果可以帮助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危害源和防控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整改和改进。

对于超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标准的场所,则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工作场所进行改造或者停止使用。

5.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的应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应及时向职工进行通报,并提供相关的防护指导和培训。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1、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____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4、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2)是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避免职业病危害而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目标和原则: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的目标是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树立预防为主的原则。

2. 职责和权限:明确监测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和执行人员,包括公司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 检测方法和频次: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频次,例如空气质量监测、噪声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等。

4. 数据采集和分析: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记录、存档和分析处理。

5. 风险评估和控制:设立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危害程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6. 监测结果通报和应对措施:明确监测结果的通报范围和方式,以及应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7. 培训和宣传:加强员工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意识和技能培训,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控宣传活动。

8. 监督和检查: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管理进行周期性检查和评估。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制定。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引言职业病是由于工作中长期接触或暴露于特定的有害环境中,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损害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公司需要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1. 监测对象和范围1.1 监测对象该制度适用于所有与工作场所相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因素:噪音、振动、辐射等;•化学因素:有毒有害物质、粉尘、气体等;•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致敏物质等;•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气流等。

1.2 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内部的各种设备、工艺、操作以及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2. 监测方法和频率2.1 监测方法为了确定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监测:•实地测量:通过现场调查和测试仪器对工作场所进行实时监测;•采样分析:采集工作场所的空气、水、土壤等样品,并送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健康调查: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了解是否存在职业病症状;•工种评估:评估不同工种的职业病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2.2 监测频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制定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期监测:每月、季度或年度进行的例行监测;•特殊监测:根据工作环境变化、新设备投入使用或事故等特殊情况,进行临时监测;•事件监测:针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或事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

3. 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1 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采集应由专业监测人员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采集方式包括手工记录、电子记录等。

3.2 监测数据处理监测数据的处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便于后续分析和评估。

2.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和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暴露水平等指标。

3.数据比对:将数据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参考值进行比对,判断是否超过规定限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GD/FS-6948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详细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详细版
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1、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4、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
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可在这里输入个人/品牌名/地点
Personal / Brand Name / Location Can Be Entered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