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社会经济系统与中国文化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贵和尚中 贵和谐,上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 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 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 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 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由于全民族在 贵和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 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 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 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 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这对于 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 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 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 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 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 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二)精神激励功能
道德的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 是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 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 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界 的升进,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 互动。
(三)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 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 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 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刚健有为,自强 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日新”、 “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 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 的社会变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 自强有密切关系,或者说作为刚健自强思 想之重要表现,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 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 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 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 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 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 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 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 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 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2016中国文化第五讲_伦理本位社会与中国文化

*二十四史
* 《史记》(汉〃司马迁) * 《汉书》(汉〃班固) *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晋〃陈寿) * 《晋书》(唐〃房玄龄等) * 《宋书》(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唐〃姚思廉) * 《陈书》(唐〃姚思廉) * 《魏书》(北齐〃魏收) * 《北齐书》(唐〃李百药) *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唐〃魏征等) * 《南史》(唐〃李延寿) * 《北史》(唐〃李延寿)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 《宋史》(元〃脱脱等) * 《辽史》(元〃脱脱等) * 《金史》(元〃脱脱等) * 《元史》(明〃宋濂等) * 《明史》(清〃张廷玉等)
* 二、伦理本位社会与中国文化
(一)伦理本位中国文化的特点
* 注重血缘关系 * ‚民胞物与‛ * 泛道德 * 宗法集体主义观念 * 家国同构 * 崇老尚古
*
1. 格外注重血缘关系
突出表现在人们的‚孝亲‛情感上和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孝经》:“大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 祖:(祖父)父之父。
*
*中国文化第五讲
第五讲 伦理本位社会与中国文化
一﹑宗法制与伦理本位社会 二﹑伦理本位社会与中国文化
*
一﹑宗法制与伦理本位社会
* 宗法:是指一种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共同祖先, 维系亲情,而在宗 族内部区分尊卑长 幼,并规定继承秩 序以及不同地位的 宗族成员各自不同 的权力和义务的法 则。
(一)伦理本位中国文化的特点
6. 崇老尚古的心理意识
第五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家族本位的宗法观
在巩固中华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最有价值者,当首 推中国之宗法制文化。其组织十分完整,原则又阐明的十 分详细,使任何人都不能忘却本人祖系之所属。这种绵延 万世而不绝的社会制度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超脱,加上 祖宗崇拜仪式,其意识已深入人心。 家族是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家族本位观念在 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超 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的姓氏,先是宗姓,其次是 辈分,再次是自己的名字。这里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非个 人。由家庭而家族而宗族,进而组成社会。中国家族制度 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是举世闻名 的。“国之本在家”,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表 现是轻个人、重家族。
第一节 崇尚道德的伦理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称誉。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的伦理道德是重要 的组成部分。甚至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她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古代,中国传 统伦理道德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思想。 “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的核心 要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主要是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其基本思想 是三纲五常、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 优先、修身为本、中庸之道、内圣外王等。
一、三纲五常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的尧舜禹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 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商代就已有成体 系的道德规范,知、仁、圣、义、忠、和六德。
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 “悌”、“礼”、“信”等项目置于其下,形成 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 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的三纲;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说。儒 家道德观念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讲

• 所谓循理,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处理好各 种具体事物,就是要求人们在遵循总的 规律的同时,还要顺应万物的具体规律。
• 所谓审时,即在处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 要善于掌握时机,并及时捕捉事物发展 变化的转折点,做好事物的转化。
• 所谓守度,就是掌握事物变化中的数量 关系和界限。
• (二) 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 1、创立天人感应说。
• 2、创立性三品说。 • 3、又提出三纲五常。 • 4、倡导德刑并用。
•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 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西汉 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即《诗》、 《书》、《礼》、《易》、《春秋》。 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论语》, 合称七经。唐文宗时,《春秋》分为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 梁传》,《礼经》分为《周礼》、 《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 雅》,成为十二经。宋代时,《孟子》 也上升为经书,这样,“十三经”便正 式形成了,
• 两汉时期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造纸术的发明。
• (四)在数学方面
• 公元1世纪成书的《九章算术》记载了当 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 例算法,对面积和体积的各种演算以及 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测算。朝鲜和日本都 曾用它作教科书。
• (五)农学
• 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经验已相当丰富, 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
(三) 独尊儒术对科技的阻滞
•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儒家的“轻自 然、斥技艺“只是一个学派的主张,重 视科技的墨家与儒家尚能同列显学。但 西汉以后,随着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儒家排斥自然知识的主张便演为君临天 下的统治观念。
三、文学与史学
• (一)汉赋 • 汉赋可分为大赋、骚赋和小赋。
第五讲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堆积起来,该】材夺料得无反处映收了藏什,一么直?推挤在屋外,
腐烂的不能吃了。民间街头巷尾都有马,乡村野马 成群,成母马的人,到处受到轻视排斥,甚至不许 他参加聚会。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 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为姓氏名号。
牝封:建(p经ìn济) 繁雌性荣的,鸟封或兽建,剥与削“牡较”重相。对:牝
池盐 海盐
橹、舵、 布帆、锚、 高十余丈
色泽光洁 文饰精美
井盐
水军类型 多样的舰
船
意义
冶铁技 术领先 世界
(三)商业及城市的繁荣
1.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在封建经济中,商业有存在的必要; .②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 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基础)。
2.商业繁荣的表现
(1)商业与贸易
①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 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 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 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 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 司马迁在《史记》中屡以黄老并称。《史记·乐毅传 赞》记载的黄老学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乐瑕公、 乐臣公、善公。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 后、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是著名的黄老思想的信 奉者。《汉书·艺文志》里托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 《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 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 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 的重要著作。
• 汉武帝设刺史后,汉成帝曾改刺史名为州牧,汉 哀帝又把州牧改回刺史,以致西汉到东汉末,刺 史、州牧的名称改来改去,但名称变化中,刺史 (州牧)的权力不断增大,品级也由六百石上升 到二千石。东汉中叶以后,刺史有不少受命领兵, 而至东汉末年,刺史(州牧)已拥兵一方,治所 固定,属官大增,由监察官已演变成地方军政长 官,郡县制也因此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 政制度。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主要铁路枢纽
北京
哈尔滨
包头
京包线
北京
京哈线
京 广 线
京 沪 线 京 九 线
九龙 上海
广州
徐州
兰州
京 北京 沪 线
徐州 连云港 上海
陇海线
郑州
北京
兰州 郑州 连云港
陇海线 京 广 线
广州
株洲
北京
京 广 线
杭州 株洲 贵阳
湘黔线
广州
浙赣线
兰州
乌鲁木齐
兰新线
包 兰 线
兰州
包头
连云港
陇海线
道路交通标志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一. 有利条件
1. 有丰富的资源 2. 雄厚的技术力量 3. 统一上海---南京 杭州 钢铁 化工 纺织 机械 造船 食品 家用电器 丝绸 服装
}
我国最大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一、主要城市
北京 机械 冶金 化工
国家政策
市场
不同类型的地区农业建设的方向也不同:
(1)东部沿海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2)中部地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基地; (3)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桑树
桑叶
蚕
塘泥
鱼塘
蚕沙
三江平原
成都平原
江汉平原
珠江三角洲
我国商品棉生产基地: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南部
山东
工业分类:
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
工 业
燃料工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 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
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纺织、食品、造纸、皮革、日用制品、 金属制品、日用陶瓷、玻璃、钢木家具……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 在: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 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 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 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结业压力 仍然比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八大报告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加强社会建设,要遵 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 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实行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性质没有 发生变化,但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但若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 化矛盾,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 化的趋势。在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些 局部性的和具体性的事件,就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政治性事件 ,同时敌对势力加紧进行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这些都有 可能使非对抗性矛盾向对抗性矛盾转化,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 家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良好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 则的总和。要建立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 服务的合力。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荐书单中,我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
此书是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概论书籍。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的教材,所以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而简明,易于入门。
本书开篇是绪论,首先就全书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
“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书定义了文化的本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文化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共四个层次。
本书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演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
包括社会心理业文化,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的物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的产品,而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务实精神。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
中国文化的重实际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
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
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
”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
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实用——经验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思,亚里士多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而由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所驱使的文化人,较少在中国产生。
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谨严的思辩体系,因此被西方人称赞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