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合集下载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中国文脉是什么?中国文脉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表现形式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中国文脉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脉的重要性和特点中国文脉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观照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

中国文脉的主要特点包括:1.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文脉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丰富多样的内容:中国文脉包含了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丰富多样的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方面的人类生活。

3.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文脉中蕴含了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对整个社会起到了凝聚力和引导作用。

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成分,进行创新和整合,使中国文脉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史研究与学术传承1.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文脉的传承需要对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以系统地呈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2.学术交流与理论创新:中国文脉的传承需要保持与国际文化学术的交流与对话,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教育与培养社会公民1.国民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强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

2.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活动、文化场所、媒体传播等途径,普及中国文化知识,提升整体社会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与传媒发展1.文化产业化:将中国文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2.传媒发展:传媒是传播中国文脉的重要渠道,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将中国文脉传递给更多的人。

中国文脉的价值与当代意义中国文脉的传承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国文脉传承可以加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后感600字(五年级六年级)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后感600字(五年级六年级)

守望传统文化芬芳——龚鹏程先生《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东坡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渊明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后主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

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文化元素。

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然而,近观这些年来,让人惊叹的是,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后世子孙所遗弃,深深地被现代化给湮没!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却使得一片片良田被毁,一道道名胜被摧。

推倒的是一座座传承建筑,损失的是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

可我们最该做的难道不是秉着一颗守望之心,好好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吗? 现代化发展就一定要破坏传统化吗?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至今令人叹惋,难道也要让后人为我们叹惋吗?保护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应该让“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性循环也发生在我们身上。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经使我们受到了惩罚,不仅建筑被毁坏,源于中国的皮影戏被别的国家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了。

人们在愤怒,在惊讶中华传统文化被他国占有的同时,是否有在反思我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珍宝的呢?难道有些东西真的在被人抢了之后才会恍然发现它的珍贵?看来,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民族文化的时候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延续至今的汉字到世代流传的古诗,从先民歌唱的《诗经》到近现代革命者谱写的诗章,从太阴历的制订到“神六”遨游太空,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无不反映出中化文化丰厚的底蕴。

身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白,守望传统文化的重要,不忘过去,引领未来。

因为中华大民族,上下五千年,其历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千百年来,不知汇聚了多少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李煜、苏轼、陆游、毛泽东……数不胜数,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便是中华民族在漫漫长路上创造的一部辉煌文化史,我们应该庆幸,先人们为我们留下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

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

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

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

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

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

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

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

概说《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概说《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讲二者 也 , 其剖析饮 食之于 国统 , 引 国之饮 食思 维 成 为儒道 诸
家思 维 传统 与 习 惯 , 证 华 之饮 食 文化 导 致 中 国更 注重 礼 而非 法 。 忆 深处 : 凡 祭 祀 , 皆 备牲敬 酒 何 , 为? 盖 众人 相 信 饮 食之 沟 通 功 能 , 迷 信也 , 以 其示 好 鬼 神 , 故 其 愿 意 “ 福 我 “ 尔 , 然 不 脱 于 饮食 , 可知 饮 食 传统 之地 位不 可 小觑也 。
讲 四 讲 封 建 , 传统 五 千 年 , 皆笼 于 封 建 , 此 之 不 可不 提 , 不 可 不 析 。 封 建 , 书 中 自言 为宗 法 制 度 , 道 德 反 映 , 其 实 也然 。 宗 法 为礼 , 礼之 敬 鬼神 , 而敬 鬼神 需 重德 , 于是 君统 与 宗统 相 结合 而 治 国治 民 , 其然 也 。 封 建 之礼 , 囊内天 下 之 礼 , 成 网成格 , 包 裹人 文 世 界 , 凡 共 祭周 之 宗庙 者 , 即封建 。 因此 , 天 命 , 宗 庙 , 封建 连 成一 体 , 表 现 为封 邦建 国以 成 王 之社 樱 , 社 樱 由天 赐 , 故需 宗 庙祭 祀 。 封 建 之道 , 由此 开始 , 有 福有 祸 , 延绵华 夏千 秋 也 。
令读令书 令文令摘令
概 说 《中国传 统 文 化十 五 讲》
口 赵昌方 刘佳佳
摘 要 全 书 内 容 安排 得 当 , 语 言 浙 沥 , 论 述 切 中肯 萦 , 将 述 史 与 论 辩 融 合 得 唯 妙唯 俏 , 阅 之 不 乏味 , 审之 有 精 辟 。 书之 概要 , 形 在 于 中 西 文化 之 差异 , 旨在 于 寻 找 中华传 统 之精 髓 , 所在 十 五讲 也 。 列之 为 : 感诸 万 物之 体 气 , 解 审 美之 取 向 也 ; 礼 文肇 兴 之饮 食 , 解饮 食 文 化之 特 殊 也 ; 人伦渐 备 之 男 女 , 解 性 别 意 识 之 焦点 也 ; 立 此 家邦 之封 建 , 解 封 邦 建 国 之道 德 也 ; 内 圣 外王 之道 术 , 解文 化体 系 于礼 也 ; 通 乎 神 明 之 天 人 , 解 宗教 之 于 文 明 分 吱也 ; 理性 之礼 制 社 会 , 解诸 子 百 家 源 于 王 官之 学 也 ; 史 官与 历 史 意 识 , 解 史 学之 可 延续 也 ; 思 维模 式 与 方 法 , 解哲 学 差 别 之 于 用 思 也 ; 气 感愉 悦之 世界 , 解情 感 哲学 之抒 情表 现 也 ; 德 业政 治 之 担 当 , 解君 权 至上 仍 具 有 忧 患也 ; 文化 实践之 圣 王 , 解周 公 确 中华 传 统文 化 也 ; 孟德 斯 鸡 之 歪 脸 谱 中 国 观 , 解 近代 知 识 分子 误 解 国 统 也 ; 由 法 律 看 西 方 之 于 中国 文 化认识 , 解 中华 法 系被 西 方 人误 解也 ; 华 夏 文 明 之 异化 与 再 生 , 解 国 统处 于 变 动 之 中也 。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一讲:文明的曙光——史前时代与夏商周在远古的洪荒时代,中华大地上便已孕育着人类文明的曙光。

考古学家们从遍布中华大地的遗址中,为我们勾勒出早期人类的足迹。

从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再到陶器的发明,人类的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逐渐提高。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显,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部落联盟逐渐形成。

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水成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顶峰,甲骨文的出现,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周朝是第三个王朝,周朝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史前时代与夏商周,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讲:春秋战国——群雄逐鹿与百家争鸣夏商周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纷纷崛起,相互争霸,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政治上,诸侯国之间通过战争、联盟、兼并等方式,不断调整着彼此的力量对比。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以及战国七雄,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在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社会理想。

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但正是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活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许多思想观念和制度创新,都为后世的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讲:秦朝——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经过数百年的纷争,最终由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国学中华新韵第十五讲 活动课:《中华新韵》教案

国学中华新韵第十五讲 活动课:《中华新韵》教案

国学中华新韵第十五讲活动课:《中华新韵》教案一、活动背景《中华新韵》是一本国学经典读物,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价值观。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新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新韵》的作者、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中华新韵》中重要诗文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中华新韵》的封面和介绍该书的相关背景,引发学生对《中华新韵》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文赏析选择《中华新韵》中的一首经典诗文进行赏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3. 诗词背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文进行背诵,并通过小组互相朗读、互相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4.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例如诗词接龙、诗词填空等,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加深对《中华新韵》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朗诵表现、诗文背诵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鼓励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六、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中华新韵》,并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拓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七、课程总结通过本节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中华新韵》中的重要内容,还可以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以上是本节《中华新韵》活动课的教案设计,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注入文化的力量。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化第⼗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化宗教作为社会⽣活的⼀种反映,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常常是相对⼨应的,随着古代中国逐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国古代宗教也渐渐由⾃然宗教过渡到⼈为宗教。

如果说,以上所说的⾃然神崇拜和诅先崇拜多属原始的⾃然宗教,那么,秦汉以后所出现的道教,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魂崇拜发展⽽来的,但它⼜不仅仅是⿁魂崇拜,⽽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道术⽽成的。

故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道教之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张陵学道于鹤鸣⼭,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四篇,⾃称出于太上⽼君的⼝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了道派。

因⼈道均须交纳五⽃⽶,故称“五⽃⽶道”。

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衡传其业。

衡死,⼦鲁传其业。

(《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

“三张”所传的“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

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个教派叫“太平道”。

此派由巨⿅(今河北平乡)⼈张⾓创⽴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

史载张⾓信仰黄⽼道,⾃称“⼤贤良师”。

他在⽤符⽔咒语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军”。

据史料记载,“⼗余年间,徒众数⼗万,联结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州之⼈,⽆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其盛衰与“黄⼱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军”的发展⽽得到⼴泛传布,后亦因“黄⼱军”的失败⽽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个较⼤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术⾓度发展了道教,创⽴了道教的丹⿍⼀系。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

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

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

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

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

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

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

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

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

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

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

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

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

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

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

而心与形的关系并不是基督教文化或者佛教文化那样二元对立的,而是主从关系。

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所以中国的认知方式并不是单纯依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主客观交融的一种状态。

重点知识解析:(1)我国讲人的尊贵,主要是从才德能力上说,希伯来则首先由形体上说。

这就是针对人的思维有所不同。

因这个思维不同、两大文明的身体思维遂也不同。

(p2)依中国思想的一般特征或重点而言,中国人是重内不重外的。

(p5)因此他们主张不必论形相之美恶。

(p6)(2)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

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

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p6-7)(3)心固然重要,固然也可视为内在部分,与其他的形体部分相对起来,形成“心/形”、“内/外”的关系,然而,我国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或佛教那样,发展成重内轻外、二者对立的态度。

(p10-11)中国则非“肉体/精神”、“神性/欲望”之类二元截然对立之格局,而是主从关系。

心,一为五脏六腑之主,二亦为体之一部分,非能与体相对之物。

(p11)(4)体会、体验、体贴、体察等到,都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故与仅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并不相同。

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只依据理性与知识。

(p13)三、思考题.中国认识论具有那些特殊性。

第二讲[饮食:礼文肇兴]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不同见解。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对于文化的衡量标准,以往都是依靠西方的模式进行思考。

实际上,中国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饮食文化。

中国重视饮食文化由来已久,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是由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特殊性。

第一,中国的饮食思维成为儒道诸家思维的传统与习惯。

第二,饮食文化的发达导致中国的宗教观是乐生的。

从饮食思维出发,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礼而非法。

重点知识解析:(1)所谓“石器时代”、“铜器时代”,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划分。

(p3)作者提出“玉器时代”。

“玉器时代”的特殊性在于玉非实用性生产工具,重视玉是中国人思想的一种表现。

玉器在各个时代都受到重视。

玉器的制造本身标志着工艺水平的先进。

玉的来源多源,表明古代的商贸发达。

(2)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

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

(p22)(3)中国人却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了,以黄河中游为多。

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

至迟在商朝时则已开始用箸。

……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

(p24-25)(4)中国人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生为乐,不认为人生有罪、人生是苦;而且缺乏彼岸之向往,……中国人的极乐世界就在这个我们所生活的人间,所以中国人不是劝人“往生极乐”,而是招呼死者“魂兮归来”。

换言之,一种贵生的、此岸的、现世的宗教性格,即本于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

(p30)(5)凡祭祀,皆须献牲敬酒。

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相信饮食的沟通功能。

我们用饮食祭献鬼神,代表我们对他示好;鬼神吃了我们的东西,表示它们愿意“福我”。

(p31)(6)礼与法同样是要为人生社会提供一套秩序、规范,让人遵守。

但礼不是法。

法不论来自习惯还是契约,都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但礼的核心不是权利与义务问题,而是情。

(p37)此即所谓礼教,中国人看一个人是否有教养,就从此等生活仪节、饮食进退中见出。

(p37)三、思考题试证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第三讲[男女:人伦渐备]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人伦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来源于古代中国对男女性别的关注。

正是因为有了性别意识,使得中国式的思考区别于西方哲学。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男女关系的处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

人伦礼制得以建立的基础就是对于男女关系的重视。

而对于男女关系的考察并不能套用西方的理论。

根据姓氏的来源和祖先崇拜的缘起,我们可以看到对女性的重视一直遗存于中国传统社会。

换言之,男性意识并未控制整个生活领域,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仍然维持着两性架构及性别意识。

而这导致了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无性别意识之间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重点知识解析:(1)有了这种礼(嫁娶),人才有父母、兄弟、夫妇、亲戚、上下等各种人伦关系。

故婚姻制度亦可说是整个人伦礼制的起源或基础。

(p42)(2)生命的共同性与一体性,由图腾崇拜转移到祖先崇拜身上,祖先崇拜与宗庙制度便产生了。

(p45)(3)纪念始妣生育族人之意,转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媒人神、送子神,出现“送子观音”、“注生娘娘”之类女神,不再只对自己这一族具有意义了。

(p50)(4)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无性别意识,只有在当地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才正在觉醒;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则有鲜明的性别意识。

这种区别,造成了中西传统哲学的重大不同。

比如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会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民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也善于领会活的生存境域中的时机,认为人的互动互感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手段,而非逻辑与科学。

(p53)三、思考题注重性别对中国传统哲理思维的影响有那些方面。

第四讲[封建:立此家邦]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封邦建国是周代,即中国传统形成时期最主要的制度。

而封邦建国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国家结构,更是宗法制度的表现,是一种道德的反映。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礼的一个最重要作用是敬鬼神,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敬鬼神更注重“德”。

而周代围绕着敬鬼神这一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从而形成了周朝的封建体制,使周的君统与宗统的完美结合。

封建来源于血缘,而不同的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度,起作用的是宗庙,形式是封邦建国。

而宗庙更多地表现为道德意义层面上的思想意识。

重点知识解析:(1)礼,始诸饮食,人伦又肇端于夫妇。

由饮食之礼,发展出了其他各种礼;由男女夫妇,又形成了尊卑上下长幼等各种礼文、礼的架构,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包裹人文世界的网络。

(p65)(2)古人之祭祀天地、鬼神、山川等,并不是信这些,乃是因它们能福佑自身。

(p67)故从西方超绝的神或人信仰神的感情看,会觉得中国这种宗教态度近乎功利,神能福佑我,我才敬事之,是一种报酬式的宗教态度。

(p67)但实际上,人神是互动的,非一主一从,一操控者一被宰制者之关系。

也是“崇德报本”的观念。

(3)无论亲族或异宗,凡共祭周之宗庙者,即确定了封建的关系。

(p72)(4)天命、宗庙、封建在此连成一体。

封建邦国提供甸服与王共祭,透过宗庙,以上达上帝及天地社稷。

(p72)(5)宗庙实质上代表着族群整合的原理法则。

这种法则的产生,一方是宇宙天地所命令的,是环境及血缘的力量,一方面又是人类自身团结的意识和对环境的适应。

(p74)(6)孝是祭祖的宗教仪式加上一层道德意义而形成的思想意识,然而透过对“德”的掌握,它可以拓及整个人伦关系与道德指向。

(p75)(7)以宗庙制度为核心的封建体制,足以形成一有秩序的结构,在内实现敬哀忠孝等内容,在外支撑社会组织,作为各种政治社会组织的内部秩序力量与中心根源。

(p75)三、思考题封邦建国为核心的周代封建制度的思想核心是哪些。

第五讲[道术:内圣外王]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所以礼能够成为传统中国的关注对象,是因为礼具有多重功能,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调试功能。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周代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国人的权力较大,起到制衡作用。

而其权力的基础就是礼。

礼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词汇,对于礼的理解需要掌握几个方面:一是礼是出于节制人情而产生的,强调“情欲的适当化”。

二是礼是规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与角色。

而礼的一个最主要作用,即沟通天人,构建人与人的关系。

正是对礼的重视,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关怀型的文化体系。

重点知识解析:(1)礼是习俗,但非一般之习俗;礼是统治的手段,但又非一般手段,故其他民族、其他时代并未发展出这样一套礼文化体系。

礼含有许多进退揖让之仪节,可是又非仪式、礼节而已。

礼有规范的意味,但又不是法律式的规范,也不是道德的戒律。

(p89)(2)第一,“礼”是一套制度与文化的架构,是一个整合性的文明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面的特征。

……第二,“礼”又是一个历史概念。

历经夏商周,礼的基本原则及其社会功能固然在千年间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其内容、结构及适用的范围,则因王朝兴废、社会变迁而发生过多次重大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