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之五秦汉文化共31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铜车马(秦)
度同制
魏国布币
西周钱币
齐国刀币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 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 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 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 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五、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 基础发展出的哲学, 它的宗旨就是贵无, 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 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 思考。
王弼注《老子》
其他文化成就: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兰亭序(局部)
2、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终年帖》
李邕《李思训碑》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 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画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 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区。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之五----秦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之五----秦汉文化
2020/2/6
• 焚书坑儒,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 例。
2020/2/6
三、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 • 《黄老帛书》是黄老之学的代表。它强调“执
道”“循理”“审时”“守度”等思想。 • 所谓执道,即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只
有掌握规律的人才能明白天道“极而反”的法 则,了解社会生活中君道和臣道的区分,周密 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过程,这样就能做到认识 精纯,思维开阔,成为天下是非的准绳。
2020/2/6
• 秦汉帝国兴盛,是由于新兴地主阶级处 于上升时期。由统治阶级精神状况所决 定的文化基调也处于难以抑制的开拓、 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 文化的主旋律。
2020/2/6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
在哪些方面?
• 第一,是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 的主旋律。
• (二) 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 1、创立天人感应说。
• 2、创立性三品说。 • 3、又提出三纲五常。 • 4、倡导德刑并用。
2020/2/6
•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2020/2/6
• 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西汉 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即《诗》 、《书》、《礼》、《易》、《春秋》 。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论语 》,合称七经。唐文宗时,《春秋》分 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 梁传》,《礼经》分为《周礼》 、《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 雅》,成为十二经。宋代时,《孟子》 也上升为经书,这样,“十三经”便正 式形成了,
2020/2/6
(三) 独尊儒术对科技的阻滞
•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儒家的“轻自 然、斥技艺“只是一个学派的主张,重 视科技的墨家与儒家尚能同列显学。但 西汉以后,随着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儒家排斥自然知识的主张便演为君临天 下的统治观念。

昌盛的秦汉文化ppt 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ppt 人教版

张衡
(78—139)
东汉人,官任 太史令。 在哲 学、史学、文学、 艺术、天文、地 理、机械制造等 方面都有建树。
浑天仪
—模型
1951年中国 历 史博物馆考古 专家王振铎制 出地动仪模型, 其内部结构采 用的是直立杆 原理,成为目 前家喻户晓的 地动仪模型。
地动仪演示图
从2004年7月, 河南博物院和中国地 震局组织了地动仪复 原研究课题小组,开 始从事地动仪复原研 究的多方面工作,制 成“悬垂摆原理”的 新模型,使之真正有 了验震功能,并于 2006年4月通过了中科 院、国家博物馆、中 国地震局专家验收。
19世纪 传入大洋州
第18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造纸术的改进:
西汉前期 出现麻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数学的发展:

西周时期 用罗马筹数记字没数有法位值制:
阿拉伯数字I :(代表 1)、 V (代表 5)
1
2
3Hale Waihona Puke XC4((代代5表表116000))、7
8 9 0 L (代表50)
D(代表500)
《二京赋》 “洛阳纸贵” 文坛佳 话擅长书画 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哲学、史学、文学、 艺术、天文、地理、机 械制造等也有建树。
君子如此全面发 展不之患人位物之,不在尊世, 界而史患中德亦之属不罕崇见;。 不耻—禄—之郭不沫夥若,
张 衡 而耻智之不博.
小结:
学习方法
一、造纸术的改进:
出现: 改进: 形成背景
昌盛的秦汉文化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昌盛原因:
秦汉王朝加强中央 集权,社会比较安定; 经济比较繁荣;民族 联系加强;为秦汉文 化的昌盛创 造了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如 古建筑、古村落、古战场等,保 持其历史原貌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ppt导学课件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ppt导学课件


五禽戏
飞鸟行
熊 形
华佗提倡养生之道。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 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 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 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
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 述,说华佗: •①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 而貌有壮容”) •②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 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 舍去辄愈”) •③针灸简捷 2•02④1/3/1手7 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
麦克·哈特:“今天,纸张成了我们 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 有纸,世界将会怎样。 ”
蔡伦奖
1962年12月1 日中中国国造邮纸电蔡部伦发奖由行 “一中套国纪造纸92蔡《伦中终国身成古就 奖代”科、学“中家国》造(纸第蔡伦一科 技组奖)”纪、“念中邮国票造,纸蔡全伦 青套年共科8技枚奖,”组介成绍,古是中 国代制科浆学造纸家科,学其技中术领包域 最括高蔡级伦别的。社会奖项。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实用课件(PPT 优秀课 件)
后人评价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毛泽东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 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 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 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
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实用课件(PPT 优秀课 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 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 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2020/12/27
25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 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 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 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 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
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
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
国20重20/1点2/27文物保护单位。
8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2020/12/27
29
为什么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呢?
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 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 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 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 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之五----秦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之五----秦汉文化
• 张衡制造出观测天象的浑天仪。
• 测地震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 (二)医学
• 由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 出了四诊等诊疗方法和原则,奠定了中 医临床医学诊疗的基础,此书经后人整 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与 《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并称为 中医学四大经典。
• (三)造纸术
• 覆盖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体现 了宏阔的气势。阿房宫三百里。
秦始皇陵,气势磅礴;秦俑艺术,规模 浩大。兵马俑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 成为气势宏阔的世界奇迹。
水域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五倍的长安昆 明湖也体现了浩大的气势。
• 所谓循理,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处理好各 种具体事物,就是要求人们在遵循总的 规律的同时,还要顺应万物的具体规律。
• 秦汉帝国兴盛,是由于新兴地主阶级处 于上升时期。由统治阶级精神状况所决 定的文化基调也处于难以抑制的开拓、 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 文化的主旋律。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
在哪些方面?
• 第一,是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 的主旋律。
• 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体现了中华民 族对宏阔气派的追求。据史料记载,秦时的长 城长达三千余里,修建长达十年。最近在新疆 发现秦汉时修建的长城废墟。秦汉时的长城西 起甘肃岷县(说法有误),东至秦皇岛山海关 老龙头修筑长城,全长五千余公里,号称“万 里长城”。
• 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西汉 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即《诗》、 《书》、《礼》、《易》、《春秋》。 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论语》, 合称七经。唐文宗时,《春秋》分为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 梁传》,《礼经》分为《周礼》、 《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 雅》,成为十二经。宋代时,《孟子》 也上升为经书,这样,“十三经”便正 式形成了,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统一车辆形制度量衡货币?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土建国制度传播中原文化力求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与此同时实行思想一统乃是君主专制政治下无可回避的历史任务焚书坑儒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 一个漫长而曲折 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 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 文化专制亦空前严酷地箝制着思想文化界。
• 文化专制
明清统治者一手推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 造恐怖;另一手则崇正宗、灭异端。 • 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从不同侧面与程朱理学展开论 战,有的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 • 古典文化大总结 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 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
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 化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 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 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 秦汉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 于思想统一。
• 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 • 统一车辆形制,度量衡,货币 • 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统一人们的文化心 理 • 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土建国制度,传播中原文化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