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
初三语文期末测试题附答案

初三语文期末测试题附答案初三语文期末测试题附答案时间越来越紧迫了,初三语文期末考试的复习具有知识点多,时间紧迫,收效低微,缺乏新鲜感的特点。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初三语文期末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初三语文期末测试题一、基础•运用(共21分)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一(5)题。
(共9分)闲章,是印章的一脉,是区别于姓名印、斋室印、职官印、藏书印一类的印章。
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① (采取/撷取)格言警句刻在闲章上,以示对艺术和人生的感悟。
好的闲章,【甲】内容广泛,【乙】意趣盎然,除了让人玩味,【丙】可体现书画家的学识与修养。
闲章有的【丁】。
如徐悲鸿画白梅用“一尘不染”印,李苦禅画鹰用“搏击万里”印,李可染画牛用“师牛堂”印。
有的【戊】。
如齐白石出身木匠,半生② (漂泊/漂移)不定,晚年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他常在书画中钤盖“木居士”“鲁班门下”印,以示其独特的经历;张大千出身贫寒,他用“乞食人间尚未归”和“苦瓜滋味”两方闲章,表明自己的出身和处境。
有的还【己】。
如郑板桥有名的闲章“难得糊涂”,幽默隽永中带有几分苦涩,书写人生况味可谓入木三分;邓石如的闲章“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直抒胸臆,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
闲章虽小,却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言情亦言志,造景亦绘心,故而闲章不“闲”了。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藏书( cang) 处境(chu) 隽永(jun) 刚正不阿(a)B.藏书(zang) 处境(chu) 隽永(jun) 刚正不阿(e)C.藏书( cang) 处境(chu) 隽永(juan) 刚正不阿(e)D.藏书(zang) 处境(chu) 隽永(juan) 刚正不阿(a)(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①②处,①处应填____,②处应填。
(2分)(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即使也并且B.虽然但是也C.尽管还又D.不但而且还(4)根据语境,在文中【丁】【戊】【己】处依次填写句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表现书画家的生平、境遇②反映作者的主观认识、情趣志向③紧密配合作品内容,深化作品主题A.②①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5)仔细观察下面的闲章,请选择其中一枚,将其内容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答题纸上的田字格内。
语文初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语文初三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B. 箴言(zhēn yán)C. 缄默(jiān mò) D.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经验丰富,深受大家的尊敬。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认真阅读。
D.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活动。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的花开得真美。
B. 风儿轻轻地吹过树梢。
C. 太阳从东方升起。
D. 河流在山间蜿蜒流淌。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的花开得真美,夏天的树长得真绿,秋天的果实真甜。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好。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B.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
C. 学习是快乐的。
D.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权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诗人______的诗句,出自其作品《______》。
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______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______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______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宋代文学家______的名句,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你拿到的这份试卷总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你要在150分钟内完成答题。
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祝你成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35分)1.古诗文默写。
(10分)天地无私,草木有情。
看“(1),(2)”的飘洒明丽(温庭筠《商山早行》),“(3),(4)”的孤旷空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5),(6)”的茂盛青翠(范仲淹《岳阳楼记》);听“(7),(8)”的荒芜沧桑(许浑《咸阳城东楼》),悟“(9),(10)”的新旧更迭之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清晨,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太阳便升起来了,横卧在山坡上的小山村,在金色的朝晖里醒来了,雄鸡嘹亮的报晓声,“吱呀”打开大门声,小孩追逐(xī)闹声,大人互相问候声,都依次地响起。
随着袅袅的炊.烟渐渐散去,小山村里飘来饭菜的香味和大人吆喝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之后,勤劳的老农戴着斗笠,牵着(wēn)顺的老牛,在熹微的晨光中走向广袤.的田野,开始一天的劳作。
他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着美好的未来。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①xī()闹②wēn()顺(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2分)①炊.烟②广袤.(3)文段中的“熹”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
(2分)(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袅袅”作形容词的三个义项。
文段中“袅袅的炊烟”的“袅袅”意思是(2分)【袅袅】niǎo niǎo形①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炊烟~|~腾腾的烟雾。
②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垂杨~。
③形容声音绵长不绝:余音~。
3.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6分)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弟兄。
他如今犯了迷天之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
202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卷及答案(各版本)

202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卷及答案(各版本)(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计2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蹑(niè)手蹑(niè)脚B. 纤(xiān)维C. 沮(jǔ)丧D. 轻蔑(miè)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融汇贯通B. 颠扑不破C. 咄咄逼人D. 振聋发聩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由于他平时勤奋好学,因此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D.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萎靡不振(wěi)B. 草长莺飞(zhǎng)C. 汗流浃背(jiā)D. 风驰电掣(chè)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喜欢看小说。
(小说:名词)B. 这本书很有趣。
(有趣:形容词)C. 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放在:动词)D. 这里的风景真美。
(这里:副词)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喜欢看小说。
(小说:名词)B. 这本书很有趣。
(有趣:形容词)C. 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放在:动词)D. 这里的风景真美。
(这里:副词)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喜欢看小说。
(小说:名词)B. 这本书很有趣。
(有趣:形容词)C. 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放在:动词)D. 这里的风景真美。
(这里:副词)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喜欢看小说。
(小说:名词)B. 这本书很有趣。
(有趣:形容词)C. 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放在:动词)D. 这里的风景真美。
(这里:副词)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喜欢看小说。
(小说:名词)B. 这本书很有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综合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综合复习测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说明: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5道小题。
1—7小题为“积累与运用”,8—24小题为“阅读”,25小题为“写作”。
所有题目均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其中,选择题要求用2B铅笔正确涂写在“客观题答题区”。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满分20分】(一)基础知识(本题满分8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是()(2分)A、从蓬隙..的荒村,没有一些..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活气。
B、科学家们在经费拮.(jié)据.、设备落后的困难情况下,呕心沥血....、披星戴月,最终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任务。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chā)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D、若使后之学者都默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2分)A、红军长征途中,少数民族兄弟箪食壶浆....迎送红军,义无反顾参加红军,甚至舍生忘死保护红军。
B、有些人觉得美国太强大,这场贸易摩擦我们惹不起,但躲得起;也有人觉得美国只是一只“纸老虎”,不足为据....。
C、国民党反动政府增捐加税,土豪劣绅也高利盘剥,逼得无数农民走投无...路.。
D、和平的环境是友好交往的前提,这是不言而喻....的;反之,一个动荡的世界,生命尚且朝不保夕,其他一切更是无从谈起。
3、下列选项中关于句子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让有些人钟情于视听兼备、随时随地的电子书阅读,享受数字化世界里的读书乐趣。
(此句是病句,删掉“让”)B、300℃以上的加热,即便是短时间,也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
(此句是转折复句)C、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
上海初三语文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上海初三语文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é)迸溅(bèng)应届(yīng)B. 箴言(zhēn)叱咤(chì zhà)恣意(zì)C. 蹂躏(róu lìn)缄默(jiān)旖旎(yǐ nǐ)D. 踌躇(chóu chú)瞠目(chēng)徜徉(cháng yá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能力很强。
C.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值得一读。
D.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3-2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测试题内容填充)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词人______的名句。
2.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描述了童年时的许多趣事,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的“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______。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______。
4-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测试题内容填充)三、阅读理解(共30分)(一)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测试题内容填充)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2. 第二段中提到的“这种现象”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3. 作者对这种现象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分)4.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解决之道”,具体包括哪些措施?(5分)(二)古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古文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测试题内容填充)1. 解释文中加点词“之”的用法。
(3分)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3. 文中提到的“君子”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分)4.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信息?(4分)四、作文(40分)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16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25 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
(10 分)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②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曹刿论战》)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关雎》)④▲,白露未晞。
(《蒹葭》)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⑥▲,村南村北响缲车。
(苏轼《浣溪沙》)⑦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张养浩《骊山怀古》)⑧▲,坐断东南战未休。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⑨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1)慰藉.▲(2)教诲.▲(3)晨xī▲(4)一chóu莫展▲3.请用行楷字体在方格中抄写下面的两句诗,要整洁、美观。
(2 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3 分)A.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B.考前要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发挥。
C.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地进入中国。
D.时下,乡村旅游很流行,满足了人们走进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5.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 分)A.他的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几番拼死挣扎,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B.为了彻底杜绝随地吐痰这种不良现象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
C.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一斤蜜,大约要采集 50 万朵花粉。
D.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所造成的。
6.阅读文段,根据名著内容填空。
(3 分)“我得往前走吗,先生?”我问,“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我相信你得离开,简。
部编版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部编版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题干: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购物(wù)溜达(dǎo)购物(guò)漂泊(bó)B. 炽热(chì)悠闲(xián)沉着(chén)憔悴(cuì)C. 谦逊(xùn)煽动(shān)悲恸(tòng)沉默(mò)D. 谨慎(jǐn)炽热(zhì)沉重(zhòng)憔悴(cuì)2、题干: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B.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每周开设一节作文写作课。
C. 这次比赛,他不仅赢得了第一名,而且还获得了最佳运动员奖。
D.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他这次考试的成绩进步很大,老师表扬他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B.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
C. 在中学生辩论会上,他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获得了阵阵掌声。
D. 春天到了,公园里百花争艳,美不胜收。
4、在下面的语段横线处填入的三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对于秋天,诗人笔下总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秋天,是诗的季节。
A. 秋天,是诗意的灵媒;秋天,是一首迷人的歌;秋天,是一幅斑斓的画。
B. 秋天,是一首迷人的歌;秋天,是一幅斑斓的画;秋天,是诗意的灵媒。
C. 秋天,是一幅斑斓的画;秋天,是一首迷人的歌;秋天,是诗意的灵媒。
D. 秋天,是诗意的灵媒;秋天,是一幅斑斓的画;秋天,是一首迷人的歌。
5、请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一)一、基础知识(1—19题,除19题外,其它每题1。
5分,共29分)1、下边加点字词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不屑.(xiè值得)置辩不省.(shěng明白)人事打折.(shé断)了腿B、颓.(tuí衰败)唐拙.(zhuō笨拙)病间.(jiàn中间)或C、绽.(zhàn突露出来)出声.气(shēng qì态度)商酌.(zhuó斟酌)D、君子固.(gù安守)穷今非昔.(xī以前)比分.(fēn特别)分外妖娆2、选出全是形声字且结合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A、材休肝飘旗花病B、会歪霜物例姹氧C、喝河肌瞻谎粮赈D、匪阁圆闰裹褒躲3、运用查字典知识进行判断,下边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典注解中的“转”表示由原义、故事、成语等转化而来的意义。
B、“载”“咨”“坠”音序检字都查字母“Z”。
C、“掰”“摁”“抵”部首检字都查“扌”D、“罹”字,在字典里的义项有:①遭受困难或不幸;②忧患,苦难。
在“罹难”中,“罹”的意思应取义项①。
4、下列短语构成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振奋人心起草计划调查报告改变面貌B、一清二楚经验教训朝晖久阴内容和形式C、实用性旷野的呼声经验之谈写作知识D、声如泉涌人心振奋计划完成面貌大变5、下边两句话中草药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最的事情。
②走进图书馆,漫步,犹如知识的汪洋大海。
A、①卑鄙可耻②书山深入B、①卑贱可耻②书海进入C、①卑微羞耻②书库出入D、①卑劣无耻②书林潜入6、“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如此鲜明,让我们分明看到……足迹”这个句子的省略号处有一个长定语,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②悲苦的③在④留下的⑤人生道路⑥这个⑦一串长长的A、③②⑤④⑥①⑦B、④⑦②⑥①③⑤C、④⑥①③⑤⑦②C、⑥①③②⑤④⑦7、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忽如”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表达了诗人的惊喜好奇。
B、用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写出了雪景的壮美,富有浪漫色彩。
(综测一·第一页)C、春风吹开了无数梨花,写了出了梨花的妖娆多姿。
D、诗人将春景比冬景,特别是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给人以喜悦与温暖。
8、“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协作下,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一句的主干是()A、袁隆平实现了B、希望实现了C、奋斗九年实现了D、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9、下列句子属于复句的一项是()A、还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D、也许还有人会隐隐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10、对下边复句的层次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②可是没有他,③别人也便这样过。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转折假设转折假设因果条件因果条件11、下边句子简明无歧义的一句是()A、不多一会儿,很快浓云过去了,只见几个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们身旁。
B、她有一个女儿,像所有母亲一样,她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
C、学校张灯结彩,迎接十月一日国庆节的到来。
D、桂林采取提高绿化水平的新措施。
12、在食堂买饭时,有同学后到却插到你的前面,你最得体的说法是()A、不准插队,排后边去!B、你这人太自私,是个利己分子。
C、挤什么?没看见这么多人排在这里吗?D、请你到后面排队,大家应遵守食堂规定。
13、对下边句子语病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我的家乡是广西灌阳县红旗乡人。
(词语搭配不当)B、通过李老老师的耐心启发,使我受到极大教育。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C、全校师生讨论并听取了赵校长的动员报告。
(成分残缺)D、1956年,北京故宫展出了2900年前的文物。
(语序不当)14、下边诗句读法正确的一项是()A、数/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B、数/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C、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D、数风流/ 人物/ 还看/ 今朝15、下面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是()A、“王伟”,老师咳嗽了一下,接着说,“你了解香港的历史吗?”B、《初春小雨》中描绘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景象。
C、语法包括词性、短语、单句、复句……等内容。
D、积累词语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书面上学,一条是从口头上学。
16、下面比喻句中的本体是书籍的一项是()A、图书馆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宝库。
B、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通啊?C、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E、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17、下边与课文原句完全一样的一项是()A、山迥路转不见君,雪地空留马行处。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C、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8、选出属于细节描写的一项。
()A、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B、那店小二那里敢进来,连那正在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C、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会来?……他打折了腿。
”D、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19、下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消息又称新闻。
一则消息通常所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背景。
B、《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
这是一部章回体长篇文讽刺小说。
C、《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孟子是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
D、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二、现代文阅读(20—39题,共31分)(一)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①掌柜正在漫漫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仍旧总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腿怎样呢”“怎样?……认晓得?许是死了。
”②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20、选文要表现的人物是和。
从刻画的人物的角度讲,这是描写。
21、这段文字交待的主要是()(1。
5分A、孔乙己的腿是如何打折的。
B、孔乙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C、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D、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22、丁举人和孔乙己同是读书人,而丁举人却下毒手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其根本原因是()A、孔乙己触犯了丁举人的利益。
B、孔乙己不改旧习,仍旧是偷。
C、孔乙己拒不认错。
D、两个人的社会地位差别悬殊。
23、这文字中有两处反映出人们对孔乙己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两处是:(2分)①是:②是:24、文中加横线的①②处为细节描写,其含义是()(2分)A、表现掌柜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
B、烘托出酒店安宁平静的气氛。
C、掌柜对孔乙己的遭遇毫无所动。
(综测一·第二页)D、表现掌柜为人宽厚。
25、从全篇情节发展的脉络看,这段文字主要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迫害,已从发展到。
26、这文字从三个方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1。
5分)①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凶残;②从孔乙己和的强烈对比,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③通过掌柜和洒客漫不经心的对话,揭露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
当然不是不讲理论。
比如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提出“实”、“准”、“简”三原则,话不多,只三千字左右,可是写应用文的指导思想都在这里了。
然而,这本书之可贵还在于它议论少而实例多。
第一篇谈写信,出自王力教授的手笔,完全从实际出发,而且无微不至,读者要能照办,准错不了。
韩少华同志谈写日记,举了不同类型的例子七条。
宁致远同志谈写公文,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实有其事,可供参考。
纪希晨同志谈怎样写新闻,虽然例子不多,可是从头至尾都是经验之谈。
给未来的新闻记者上了一堂最好的入门课。
还有金铁宽同志谈怎能样写简报,引了一篇写得也还可以的简报,指出其中的缺点,加以修改,把七百多字压缩成四百多字。
这种写...法.,对于读者归为实惠..。
27、文中“实”“准”“简”三个字所加的引号的作用是()(1分)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突出强调D、表示引用和着重指出28、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其结构方式是;式。
(2分)29、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1分)30、这段文字第一句说“这本书实用性很强”指的是()(1。
5分)A、不是不讲理论。
B、议论少而实例多。
C、提出了“实”、“准”、“简”三原则。
D、有指导写作应用文的原则,有实例,有写作各类应用文的经验、方法和技巧。
31、文中在说明“实例多”这一特点时举了五个方面的例证: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三是;四是;五是。
(2分)32、段末句中加点的“这种写法”指代的是()(1分)A、信的写法B、日记、公文、新闻的写法C、、简报的写法D、信、日记、公文、新闻、简报的写法33、“实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1分)A、实实在在的好处。
B、获得应用文的写作知识C、实际恩惠D、确确实实的用处。
34、对加横线的复句的第一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分)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转折)(承接)(因果)(并列)(三)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表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他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35、在“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后面分别加上省略号是为了说明()(1分)A、“吼叫”“轰响”持续不断。
B、音响渐次增强。
C 、两种声音交错D 、“吼叫”“轰响”是前后连续发生。
36、文中“一堆堆”“无底的”两个词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1。
5分) A 、修饰和形容 B 、限制与修饰 C 、修饰和说明 D 、形容和修饰 37、这两段文字主要写( )(1。
5分)A 、乌云的失败。
B 、大海与乌云的交战C 、闪电的失败D 、大海与闪电战的激战38、第二段共三句话。
第一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猖狂凶狠,气焰嚣张;第二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巨大声势和巨大的力量;第三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