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材解析和教学设计举例(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
教材配有一幅充满热情洋溢的插图,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课文记叙了1961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的心情。
由于年代久远,二年级的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因此,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询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周总理的感人事迹,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基于此,教学时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词、析句、朗读课文,一方面感受泼水节欢乐的场面,一方面体悟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而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生活着一种少数民族──傣族。
你们知道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叫什么?指名回答,师板书:泼水节,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中旬过泼水节,时间持续3至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师相机出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
1949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在建立中美、中日之间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去看看那次难忘的泼水节吧!(师板书:难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第1篇】【课文说明】穿着傣族的节日盛装,踩着凤凰花瓣铺成的地毯,敲打着欢快的象牙鼓,泼洒着充满祝福的清水。
啊!多么快乐的泼水节!1961年的这个泼水节,因为周总理的到来而更加幸福,更加令人难忘。
这篇文章讲的就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本文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激发读书兴趣,点拨读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加强写字,要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意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识字。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一、导入课文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板书:泼水节)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泼水节是什么节日,以及它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中国江西、泰国和老挝等国家的泼水节习俗。
3、通过阅读、口语和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
二、教材分析教材是一篇《难忘的泼水节》的短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泰国庆祝泼水节的经历。
教材生动描述了泼水节的美丽景象,丰富的内容和令人难忘的体验。
同时,也介绍了泼水节的情况和起源。
学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泼水节的文化背景,感受到人们欢聚一堂、快乐泼水的氛围,领悟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泼水节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并且从中学习多种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泰国、老挝等国家的泼水节习俗,学会从中领会不同留学国家的文化与特色,提高国际视野。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热身活动,导入主题。
1. 教师展示一些泼水节的图片,让学生先自由分享个人对泼水节的认识与想法,并只留20秒钟时间。
2. 由教师引出“泼水节就是春天的欢乐节,为什么泼水节是春天的欢乐节呢?”让学生动起来,分组回答问题。
最终,教师指定一名学生代表小组汇报。
第二步:阅读教材1. 听教师朗读教材,让学生浏览图文,迅速理解泼水节。
强调学生需要了解泼水节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 分组合作,每个小组根据手中的教材,进行小组自主阅读、记录,发现文章中包含的泼水节文化特点等内容,并准备汇报。
3. 各小组展示汇报,以深入了解泼水节的文化内涵和不同国家的泼水节文化差异。
第三步:听力练习教师口语模拟,模拟泰国和中国江西的典型语言交流情景,学生听后理解并跟读、模仿练习,通过口语训练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步:口语表达学生们小组自由合作,准备一个关于泼水节的小故事或短文,通过口头表达进行分享(5~10分钟)。
各小组按时上台表演。
第五步:写作训练1. 通过学习写作过渡词的用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对教材中的连贯性文段进行阅读,并挖掘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再加上一些过渡词,用短句的方式写出桥段,陈述段落之间的语言连贯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难忘的泼水节》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2.重、难点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地深厚感情。
3.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学目标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
由此,我确立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
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
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
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b)朗读感悟《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互动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积极参与互动,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泼水节的场景和习俗,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5.多媒体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我将使用PPT、视频等媒体资源。通过展示傣族文化的图片和视频,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泼水节的场景和习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活动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我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2)课文内容理解测试: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以及傣族人民在节日中的欢乐场景。
(3)语言表达测试:请学生们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描述一个节日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
(4)文化感知测试:请学生们谈谈对傣族文化的了解,以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傣族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5)情感态度测试:请学生们谈谈对泼水节中团结、友爱、祝福等情感态度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这些情感态度。
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傣族人民在泼水节期间的习俗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一、教材内容简析《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课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共有8个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第三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七、八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
图中周总理身穿傣族人民的服装,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认识"泼、族"等 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 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
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三、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生字特点,从读音、字形、字义方面分别给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驶、盛、祝、寿"是翘舌音,"踩、族"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要在认读时提醒学生注意。
其中"盛"是多音字,认读时,可以出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据词定音∶茂盛、盛开、丰盛、盛大;盛饭、盛满等。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泼、水、节”等10个生词。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文的朗读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泼水节的快乐和团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泼水节的文化意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图片或实物引入泼水节的话题,引导学生谈论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学生分享自己对泼水节的了解和经历。
2.生词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词,如“泼、水、节”等。
学生跟读生词,巩固记忆。
3.课文朗读(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4.课文理解(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泼水节是难忘的?”“泼水节有哪些习俗?”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模仿创作(10分钟)教师提出创作主题,如“我心中的泼水节”,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泼水节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泼水节的知识和习俗。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泼水节的作文,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作文质量,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泼水节的图片或实物。
课文朗读录音。
生词卡片。
八、教学建议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表达和展示自己。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2023我教学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泼水节期间,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庆节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泼水节的喜爱和对傣族人民的真挚感情。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还希望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这些生字词进行简单的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泼水节的文化意义和傣族的风俗习惯,重点则是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正确的朗读技巧。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泼水节的相关图片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引入泼水节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
接着,我会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讲解生字词时,我会运用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和拼写练习。
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写作。
我的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主要包括课文的、作者、主要内容和生字词。
对于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阅读理解题和一道写作题。
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有关泼水节的问题。
写作题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的作文。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与泼水节相关的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文化和节日习俗。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课文的生字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词需要学生掌握,如“泼水节”、“傣族”、“欢庆”等。
这些生字词不仅是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忘的泼水节》教材解析和教学设计举例(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教材解析《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l961 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课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共有8 个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l961 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第三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七、八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1961 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
图中周总理身穿傣族人民的服装,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教学目标1 .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 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l2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
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 .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 .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l5 个生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生字特点,从读音、字形、字义方面分别给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驶、盛、祝、寿”是翘舌音,“踩、族” 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要在认读时提醒学生注意。
其中“盛”是多音字,本课读“ ch e n g”,意思是把东西放进去,读“ sh e n g”时是茂盛、兴旺的意思:认读时,可以出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据词定音:茂盛、盛开、丰盛、盛大;盛饭、盛满等。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泼、踩、敲、驶”都是形声字,且都表动作,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
可以出示“龙船、银碗”的图片,并简单介绍泼水节的习俗,如:互相泼水、赛龙舟、跳象脚鼓舞等。
识字学词一定要结合语境。
但课文提供的语境有限,学习课文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借助词语语境,强化生字认读,例如:容——面容、笑容、容易祝——祝贺、庆祝、祝寿福祝福、造福、福气康——健康、、康复度——尺度、温度、风度龙——龙舟、龙灯、画龙点睛2 .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包含独体字、上下、左右、半包围4 种结构。
指导写字要注意引导学生认清字形,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要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忘、穿、令。
“忘”上窄下宽,“穿、令”上宽下窄,3 字可合在一起启发学生观察,发现异同点。
左右结构:泼、炮,都是左窄右宽。
“泼”要注意左右部件穿插,右边是“发”,不要写成“友”,“炮”右边“包”的“巳”要与“ 㔾”区别。
半包围结构:度、向。
书写“度”时,“广”的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空间。
独体字:龙。
“龙”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像一个正三角形,书写时横短撇长,末笔点勿丢掉。
本课8 个字书写要点:忘7 画,上下结构。
上窄下宽,“亡”竖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上,下边心字宽扁,稳稳托隹“亡”。
泼8 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发''的长撇沿竖中线撇向左下,“又” 的横撇沿横中线起笔,末笔点勿丢掉。
度9 画,半包围结构。
广字头横短撇长,里面的“廿”宽扁,下边“又”写得略小。
龙5 画,独体字。
竖弯钩沿竖中线起笔,短撇向左下撇出,末笔点勿丢掉炮9 画,左右结构。
结构中,竖弯钩向右舒展出钩。
穿9 画,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穴宝盖覆盖“牙”,“牙”竖钩写在竖中线右侧,撇舒展。
向6 画,半包围结构。
上小下大,撇画在横中线上方靠近竖中线起笔,外框写宽阔,“口”稍收紧。
令5 画,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人”写扁阔,撇捺舒展,覆盖下部,下边两点都写在竖中线上二、课文学习1 .朗读指导。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美好情感?朗读本文的整体基调是热情洋溢,幸福欢乐的。
第一、二自然段,“火红火红”“ 1961 年”“特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等词语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民幸福快乐的心情,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所以朗读时这些词语要略作强调,以表现傣族人民的开心与幸福。
第三自然段,“赶来了”“撒满了”“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些语句画面感极强,充分展现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朗读表现热烈的气氛。
读到最后一句,可以设身处地地体会:公务繁忙的周总理,能来到偏远的村寨和傣族人民一同过泼水节,傣族人民是多么幸福! 多么感动呀! 读的时候可以把每一个字音略拖长:“周一总一理一来一了一”,以表达这种情感。
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个性地朗读。
第四至六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
朗读时可以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关注周总理衣着、神态、动作,用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文中准确地用动词“接过”“敲着”“踩着”描写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同跳舞是那样的自然和谐,朗读时要读好动词。
泼水时,周总理“一手端着……一手拿着 ,傣族人民“一边一边”的句式非常工整,朗读时要语气连贯,读出节奏与画面感,把周总理爱人民、人民爱周总理的情感表现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连用两个感叹句,将感受前置,反复强调1961 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
朗读时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咼声音,“多么幸福啊…’多么令人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得速度稍慢些,读出醉在幸福之中的感觉。
2 .理解运用。
(1) 借助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1961 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
学生对此了解较少,会产生一些疑问,周总理是谁?为什么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令人难忘教师可适当做一些背景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勤政爱民、关心百姓,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
他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同过节,令傣族人民感到无比幸福与难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与幸福。
(2) 借助重点词句,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一个“赶来”写出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无比热爱之情,“撒满”凤凰花瓣的“地毯”以及“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气氛,这些都是傣族人民为欢迎最尊贵的客人——周总理准备的。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语句,然后抓住“赶来、撒满”等词语体会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通过“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换词比较,体会龙船、花炮之多,欢迎场面之热烈,最后通过朗读来表现这一盛况,表达傣族人民热爱总理的心情。
(3) 图文对照,感受周总理与人民心心相印。
第四至六自然段教学时要图文对照,体会情感。
学生读课文后,可以先结合插图说说周总理的衣着、神态,发现总理的着装与傣族人民是相同的,进而感受周总理的心也和傣族人民紧密相连;周总理的表情是和蔼可亲、笑容满面的,他也在为与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 接着画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节日的语句,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词语说一说,进而想象周总理为人们泼水祝福时会说些什么。
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象泼水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喜同乐的心情,体会心心相印的深厚情意。
(4) 升华情感,背诵积累学生分段朗读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背诵积累感受深的语段。
如描写周总理外貌的语句,描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语句,让敬爱的周总理的形象印在脑海,让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美好情感永驻心间3 .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要求朗读课文,然后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练习借助具体事物复述场景题目所提示的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傣族人民庆祝节日的具体事物,具有民族特色。
学习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时,已经渗透借助提示进行复述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表达,不要仅仅局限于优生之间的交流,最好能安排同桌练说,实现生生参与。
课后第二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图画和文字是如何相互印证、相互说明的。
教学时,可以图文对照,让学生说说周总理的衣着、神态,积累文中的句子,同时感受周总理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
三、实践活动学文后,可以搜集周总理的其他故事阅读,如《周总理的睡衣》《温暖》教学资源周总理与傣族泼水节傣族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重大节日,时间为傣历6 月中旬(公历4月中旬)。
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举行赛龙舟、斗牛、丢包、泼水祝福等活动。
1961 年4 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努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恰逢傣族一年一度的新年。
他便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当年地区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后改乘汽车。
当时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
国总理的到来,使整个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最高的民族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
4 月的西双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
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拿银碗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
从此以后,西双版纳在全NJSN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周总理在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
周总理和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纪念址位于市曼听村的曼听公园,它已成为西双版纳人民永远怀念周总理的纪念地。
教学设计举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识记“泼、族”等15 个生字,会写“忘、穿、令”3个生字。
2 .学习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 .能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一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 .说一说对泼水节的了解。
(泼水节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等庆祝活动。
)2 .1961 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忘,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特别”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放到句中说一说。
(非常、十分。
)3 .板书课题,齐读。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一)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