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儿科常见计算公式

儿科常见计算公式

儿科常见计算公式儿科医生常常使用一些计算公式,以便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药物剂量和液体需求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科计算公式:1.儿童的体重估算:- 阿谷索公式(Agus Formula):- 新生儿:体重(kg)=(身长(cm)-100)+(出生孕周数/4)- 1岁以上儿童:体重(kg)=(身长(cm)-100)×0.5-身高法则:- 男性:3岁以下,身高(cm)=(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 2 - 6.5;3岁以上,身高(cm)= 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2 + 2.5- 女性:3岁以下,身高(cm)=(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 2 + 6.5;3岁以上,身高(cm)= 父亲身高(cm)/ 2 + 母亲身高(cm)+2.52.药物剂量计算:- Young公式:- 药物剂量(mg)= 目标浓度(mg/L)× 身体表面积(m²)× 给药速度(小时)-目标浓度:希望达到的药物血液浓度- 身体表面积: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常用的计算公式是Du Bois公式和Mosteller公式)-给药速度:设定给药时间间隔- Clarks公式:- 药物剂量(mg)= 儿童年龄(年龄)× 成人剂量-成人剂量:以成人推荐剂量为基础3.液体需求计算:- Holliday-Segar公式:- 日常总消耗 = 100 mL/ kg/ d(前 10 kg)+ 50 mL/ kg/ d(第10-20 kg)+20 mL/ kg/ d(20 kg 以上)-分配到每小时需要的液体量以及电解质维持这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和液体需求。

然而,这些公式只是一种参考方法,实际应用时还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因此,在使用这些公式时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一、计算年龄
1、按月计算:实际年龄=出生年份的实际月份减去该年月份
2、按天计算:实际年龄=出生日期的实际天数减去该年的当前日期
二、体重计算
1、体质重:体质重=155cm-60cm×(体重/身高)
2、全身总脂肪:全身总脂肪=体质重×体脂肪率
3、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4、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高-105
三、身高计算
1、平均身高:平均身高=([父母身高的平均值+0.5X(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9+[父母身高的平均值-0.5X(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1)/2
2、进行判断:当年龄(岁)-当前身高(厘米)<5时,身高可以正常发育,否则身高发育减退,需要进一步观察。

3、身高评估:
(1)正常曲线:50%-90%
(2)落后曲线:10%-50%
(3)垂后曲线:<10%
四、腹围计算
1、腹围指数:腹围指数=腹围(cm)/胸围(cm)、腰围(cm)的平均值
2、腹围判断标准:
(1)正常腹围:腹围指数=0.35-0.5
(2)超重腹围:腹围指数=0.5-0.8
(3)肥胖腹围:腹围指数>0.8
五、血压计算
1、血压计算:
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60)/1.2
2、血压判断标准:。

执医考试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

执医考试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

执医考试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执医考试复习过程中,儿科学最让考生头痛的可能就是多如牛毛的体重、身高、头围等等这些计算公式,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混淆。

为此,新阳光教育特地将这些计算公式搜集整理成本篇文章,帮助大家更好、更清晰的对比记忆!1、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2~12岁:体重=年龄*2+8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

5、牙齿: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

7、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kpa)舒张压=收缩压*2/3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8、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

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5*(100~110)=500~5509、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①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②按体表面积: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0.02+1.05③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50。

儿科临床常用计算公式,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儿科临床常用计算公式,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儿科临床常用计算公式,看这篇文章就够了1. 按年龄估算儿童用药剂量折算表年龄剂量初生~1 个月成人剂量的 1/18~1/141~6 个月成人剂量的 1/14~1/76~12 个月成人剂量的 1/7~1/51~2 岁成人剂量的 1/5~1/42~4 岁成人剂量的 1/4~1/34~6 岁成人剂量的 1/3~2/56~9 岁成人剂量的 2/5~1/29~14 岁成人剂量的 1/2~2/314~18 岁成人剂量的 2/3~全量注:该表仅供参考,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药理作用的强弱和不良反应的轻重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斟酌决定。

2. 按儿童体重计算(2)部分药物在药物说明书中已按体重(kg)注明儿童用药剂量,故只需将每次或每日的千克剂量乘以儿童体重的千克数,即可得出儿童的每次或每日剂量。

每次(d)剂量 = 每次(d)药量/kg×儿童体重(kg)(3)儿童体重计算法1~6 个月儿童体重(kg)= 3kg(初生时体重)+ 月龄× 0.67~12 个月儿童体重(kg)= 3kg(初生时体重)+ 月龄× 0.51 岁以上儿童体重(kg)= 2×年龄+7~83. 按儿童体表面积(m2)计算注:用体表面积计算法,儿童用药剂量比较准确,但较麻烦,可用下面简易计算法算出体表面积,或经查表得知。

(2)体表面积(m2)计算法体表面积(m2)= 0.0128×体重(kg)+0.0061×身长(cm)-0.1529体表面积(m2)= 0.035(m2/kg)×体重(kg)+0.1(m2)注:此公式限于体重在 30 kg 以下儿童。

体表面积(m2)=(年龄+5)×0.074. 儿科静脉注射溶液例:18 个月的幼儿,头孢唑林钠 450 mg q4h IVPB 持续 15 min。

幼儿体重 19 kg。

最大推荐输注浓度是 50 mg/mL。

头孢唑林钠 250 mg/mL/瓶。

2020年医用临床儿科常用计算公式(完整版)

2020年医用临床儿科常用计算公式(完整版)

2020年医用临床儿科常用计算公式(完整版)为了记住儿科临床常用的一些计算公式,提醒:公式只是参考,临床是有变化的。

1. 尿量每日尿量(mL) = (年龄-1) ×100 + 4002. 体重1~6 岁:体重(kg) = 年龄(岁) ×2 + 87~10 岁:体重(kg) = 年龄(岁) ×3 + 23. 身高2~10 岁身高(cm) = (年龄×6.5) + 764. 胸围胸围(cm) = 头围+ 年龄-15. 血压收缩压(mmHg) = 80 + (年龄×2)舒张压(mmHg) = 2/3 收缩压6. 呼吸、脉搏7. 体表面积体重≤30 Kg 儿童体表面积(m2) = 体重(kg) ×0.035 + 0.1体重>30 Kg 儿童体表面积 (m2) = [体重(kg)-30] ×0.02 + 1.05儿童体表面积 (m2) = 0.007184 ×身高(cm) 0.725 ×体重(kg)0.425儿童体表面积 (m2) = 0.0061×身高(cm) + 0.0128 ×体重(kg) -0.15298. 液体疗法1 周内新生儿血浆渗透压= 5 + 1.86 ×血清钠(mmoL) + 2.8 ×尿素氮(mg/dL) + 葡萄糖(mmol) ÷185% 碳酸氢钠(mL) = (-BE) ×0.5 ×体重(kg)5% 碳酸氢钠(mL) = [ 22-实际碳酸氢盐(mmol)] ×0.5 ×体重(kg)单纯失水型高钠血症需水量(L) = 0.6 ×体重(kg) ×[ (患儿血清钠mmol/L÷140) -1 ]低钠血症所需钠mmol = [ 130-测得血钠(mmol/L) ]×体重(kg) ×0.3所需3% 氯化钠(mL) = [ (125-血清钠) mmol/L ×0.6 ×体重(kg) ] ÷0.5注:3% 氯化钠每公斤体重12mL 提高血钠10 mmol/L。

儿科计算公式

儿科计算公式

儿科计算公式儿科计算公式是医生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于根据儿童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参数来计算各种指标,以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儿科计算公式。

1. 体重的计算公式体重是儿童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体重:男孩体重(kg)=(身高(cm)- 80)× 0.7女孩体重(kg)=(身高(cm)- 70)× 0.6这个公式适用于3岁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性别和身高,可以快速计算出其体重。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生长曲线进行综合评估。

2. 身高的计算公式身高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根据儿童年龄和性别,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身高:男孩身高(cm)=(年龄(岁)× 6)+ 77女孩身高(cm)=(年龄(岁)× 5)+ 77这个公式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可以快速计算出其身高。

同样地,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生长曲线进行综合评估。

3. 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表面积是评估药物剂量和液体输注速率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体表面积:体表面积(㎡)=0.0061 × 身高(cm)+ 0.0128 × 体重(kg)- 0.1529这个公式适用于1个月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可以快速计算出其体表面积。

体表面积的准确计算对于儿童药物的合理用药和液体输注的安全非常重要。

4. 身体质量指数(BMI)的计算公式身体质量指数是评估儿童体重是否正常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BMI:BMI = 体重(kg)/(身高(m)× 身高(m))根据儿童的BMI值,可以判断其体重是否偏低、正常、超重或肥胖。

BMI值的正常范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需要结合年龄和性别的生长曲线来进行评估。

儿科计算公式是医生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些公式可以快速计算出儿童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和BMI等指标,帮助医生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儿科计算公式

儿科计算公式

儿科计算公式儿科计算公式在儿科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生们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运用不同的公式计算儿童的生理指标,以便更好地判断儿童的身体状况。

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是儿科医生常用的公式之一。

根据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可以计算出儿童身高体重的百分位数,以便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其中,身高百分位数计算公式为(身高-平均身高)/标准差,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为(体重-平均体重)/标准差。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判断儿童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生长迟缓等问题。

除此之外,儿科医生还会使用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体表面积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可以用来计算药物剂量、评估热量消耗等。

常用的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有Du Bois公式、Mosteller公式等。

其中,Du Bois公式为BSA=0.007184×身高的0.725×体重的0.425,Mosteller公式为BSA=√(身高×体重/3600)。

根据儿童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可以计算出体表面积,以便更好地进行临床判断和治疗。

儿科医生还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计算出其他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等。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Schwartz方程、Cockcroft-Gault方程等。

这些公式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情况设计的,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儿童的身体状况。

儿科计算公式在儿科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们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公式,以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在使用这些公式时,也需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状况,避免出现误诊或误治的情况。

执业医师考点笔记内外妇儿计算公式

执业医师考点笔记内外妇儿计算公式

内外妇儿计算公式1. 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2~12岁:年龄X2+8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 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X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

约46cm。

5.牙齿: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7.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5X(100~110)=500~550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X0.035+0.1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X0.02+1.05(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509.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收缩压=年龄X2+80mmhg(年龄X0.27+10.67kpa)舒张压=收缩压X2/3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烧伤面积的计算:烧伤面积是以烧伤部位与全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
2~12岁:年龄X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前3个月等于后9个月),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 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X7+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前3个月与后9个月都增长6cm,故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

以后超过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
5.牙齿:12个月后尚未出牙视为异常,2.5岁出齐。

两岁内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恒牙6岁萌出称六龄齿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后囟生后6-8周闭合;骨缝生后3-4个月闭合
7.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粉4.4克加温开水30ml,或8.8克加60ml(重量比为1:7)
婴儿每日能量需要量为100kcal/kg,每日需水150ml/kg。

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1g供能5kcal,则婴儿每日需配方奶粉20g/kg;100ml含8%糖的全牛奶供能约100kcal,故婴儿需8%糖牛奶
100ml/kg。

如一名3月大婴儿,6kg,每日需8%糖牛奶600ml,每日需水900ml,除去全牛奶外,还需分次供水300ml。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
(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2)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体面积的1%计算。

(3)儿童体表面积的计算小儿头部面积为9十(12一年龄):小儿双下肢面积为46一(12一年龄)
11.计算基础代谢:BMR=脉率+脉压—111
12.吸氧浓度(%)=21+4X 氧流量(L/(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
X0.035+0.1
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X0.02+1.05
(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50
9.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X2+80mmhg(年龄X0.27+10.67kpa)收缩压高于此20mmHg为高血压。

舒张压=收缩压X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烧伤面积的计算:烧伤面积是以烧伤部位与全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
(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2)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体面积的1%计算。

(3)儿童体表面积的计算小儿头部面积为9十(12一年龄):小儿双下肢面积为46一(12一年龄)
11.计算基础代谢:BMR=脉率+脉压—111
12.吸氧浓度(%)=21+4X 氧流量(L/min)
13.测量5个或5个以上的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例如:某老人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平均p—p间隔为15个小格,其心率为?
即60除以(15X0.04)=100
14.流速和输液所用时间的计算:
滴数(ml)= [液体总量(ml)X滴系数(/ml)]/输液所用时间
输液所用时间(min)=[液体总量*滴系数]/滴数注:滴系数可有多种,最常见的是15滴/min
15.老人远动后最宜心率=170 —年龄
16.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阴历日期加15天)
17.贫血指标:新生儿Hb<145g/L,1-4个月<90;4-6个月<100,6-6岁<110,6岁到14岁<120g/L;成年男性<120,成年女性<110,孕妇<100g/L为贫血。

Hb由正常下限~90为轻度,~60为中度,
~30为重度,<30为极重度。

新生儿Hb为144~120为轻度,~90为中度,~60为重度,<60为极
重度。

18.儿科补液: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循环
障碍者。

轻度脱水口服补液盐约为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计
损失量补足。

静脉输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呕吐严重或腹胀患儿。

第一天补液:总量:包括补充累计损失量、继续补液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约为90-
120ml/kg,中度脱水约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为150-180ml/kg。

溶液种类:等渗性脱水用1/2
张含钠液,低渗性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用1/3张含钠液。

输液速度:中度脱水有循环障碍的,先快速扩容,20ml/kg等张含钠液,30-60分钟快速输入;累计损失量(扣除扩容量)在8-12小时内补完,每小时约8-10ml/kg。

脱水纠正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宜慢,于12-16小时内
补完,约每小时5ml/kg。

见尿补钾:每日3-4mmol/kg,缺钾明显者可增至4-6mmol/kg,氯化钾
静滴浓度不得超过0.3%(40mmol/L)。

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少于8小时。

第二天补液:主要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一般改为口服补液盐。

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ml/kg,用1/3-1/5张含钠液。

继续损失量按“丢多少补多少,随丢随补”,用
1/2-1/3张含钠液补充。

19.脱水程度:轻度脱水:丢失水分为体重的3%-5%(30-50ml/kg);中度脱水:丢失体重5%-10%(50-100ml/kg);中度脱水达体重的10%以上(100-120ml/kg)。

20.补钠量:需补充的钠量=[血钠正常值(mmol/L)-血钠测得值(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
如:女性病人,60kg,血钠130mml/L。

补钠量=(142-130)×60×0.5=360mmol/L;以17mmolNa
相当于1g钠盐计算,补充氯化钠21g,当天先补一半,即10.5g,加每天正常需要量4.5g,共计
15g。

输注5%葡萄糖盐水1500ml即可,此外还需补充日需水量2000ml。

其余一半第二天补充。

21.血浆渗透压(mOsm/L)=2(Na+K)+葡萄糖+尿素氮(单位均为mmol/L),血浆渗透压正常为280-310mOsm/L,低于280为低渗,高于310为高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