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儿科常见计算公式

儿科常见计算公式

儿科常见计算公式儿科医生常常使用一些计算公式,以便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药物剂量和液体需求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科计算公式:1.儿童的体重估算:- 阿谷索公式(Agus Formula):- 新生儿:体重(kg)=(身长(cm)-100)+(出生孕周数/4)- 1岁以上儿童:体重(kg)=(身长(cm)-100)×0.5-身高法则:- 男性:3岁以下,身高(cm)=(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 2 - 6.5;3岁以上,身高(cm)= 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2 + 2.5- 女性:3岁以下,身高(cm)=(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 2 + 6.5;3岁以上,身高(cm)= 父亲身高(cm)/ 2 + 母亲身高(cm)+2.52.药物剂量计算:- Young公式:- 药物剂量(mg)= 目标浓度(mg/L)× 身体表面积(m²)× 给药速度(小时)-目标浓度:希望达到的药物血液浓度- 身体表面积: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常用的计算公式是Du Bois公式和Mosteller公式)-给药速度:设定给药时间间隔- Clarks公式:- 药物剂量(mg)= 儿童年龄(年龄)× 成人剂量-成人剂量:以成人推荐剂量为基础3.液体需求计算:- Holliday-Segar公式:- 日常总消耗 = 100 mL/ kg/ d(前 10 kg)+ 50 mL/ kg/ d(第10-20 kg)+20 mL/ kg/ d(20 kg 以上)-分配到每小时需要的液体量以及电解质维持这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和液体需求。

然而,这些公式只是一种参考方法,实际应用时还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因此,在使用这些公式时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公式1.体表面积法(BSA法)体表面积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儿科用药剂量计算方法之一,它使用儿童的体表面积(BSA)来估算药物剂量。

体表面积是儿童的身体表面积与体重的关系,通常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使用下述公式计算:BSA (m²) = (身高(cm) × 体重 (kg)) / 3600根据儿童的体表面积可以通过参考表格获得相应的药物剂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仅有体表面积适宜药物剂量的情况,例如放射治疗。

2.身体质量法(BW法)身体质量法是最常用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来确定药物剂量。

一般可以使用下述公式进行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成人用药剂量×(儿童体重/成人体重)这种方法适用于成人和儿童在药物代谢方面差异较小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该法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的给药。

3.年龄法(Age法)年龄法是根据儿童的年龄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它适用于一些儿童特有的药物剂量计算,如各种疫苗的剂量。

在儿科用药剂量计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注意:1.考虑个体差异:儿童在体重、代谢功能、生长发育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用药剂量计算时需要考虑这些个体差异,避免过量或过少的给药。

2.使用儿科用药参考资料:儿科用药剂量计算时应该参考相关的儿科用药参考资料,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特征选择合适的剂量,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临床监测和调整:儿童的生长发育、代谢速度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监测,根据儿童的临床反应和药物浓度等指标进行剂量的调整。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是临床儿科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合理的用药剂量计算对儿童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身高、临床病情等多种因素,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及合理的剂量,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小儿的身高计算公式

小儿的身高计算公式

小儿的身高计算公式
1. 法国蒙龙公式(Monnerot-Dumaine Formula)
这个公式是根据年龄和父母的身高来估计小儿的身高。

计算公式如下:男孩身高(cm)= (父亲身高(cm)+ 母亲身高(cm)+ 13)/ 2
女孩身高(cm)= (父亲身高(cm)+ 母亲身高(cm)- 13)/ 2
2. 东京大学公式(The University of Tokyo Formula)
这个公式是根据年龄和体重来估计小儿的身高。

计算公式如下:
男孩身高(cm)= 年龄(岁)× 6.1 + 84.88× 体重(kg)/
2.27 + 39.08
女孩身高(cm)= 年龄(岁)× 3.71 + 56.97 × 体重(kg)/
2.27 + 75.84
3. 法国儿科学会公式(The French Pediatric Society Formula)
这个公式是根据年龄和父母的身高来估计小儿的身高。

计算公式如下:男孩身高(cm)= (父亲身高(cm)+ 母亲身高(cm)+ 13)/ 2 + 6.5
女孩身高(cm)= (父亲身高(cm)+ 母亲身高(cm)- 13)/ 2 + 6.5。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1. Clark公式
Clark公式是根据儿童的体重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公式为:药物剂量
= 体重× 成人剂量 / 70。

其中体重的单位为千克,成人剂量的单位为
毫克。

这个公式适用于成年人和儿童,但主要用于体重超过10公斤的儿童。

2. Young公式
Young公式根据儿童的年龄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公式为:药物剂量 = (年龄 + 1)× 成人剂量。

这个公式适用于体重超过10公斤的儿童。

3. Fried公式
4. Allon公式
Allon公式是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公式为:药
物剂量 = 体重× 年龄× 成人剂量 / 56、这个公式适用于体重超过
10公斤的儿童。

这些公式都是根据统计数据和临床实践总结得出的,但仍然存在一定
的误差。

因此,在使用这些公式计算药物剂量时,医生还需要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调整,比如考虑儿童的生理特征、病情严重程度、肝功能等因素。

此外,对于婴儿的剂量计算,通常使用婴儿的体重和年龄来确定。


儿的体重通常以千克为单位,年龄以月为单位。

在计算婴儿的剂量时,需
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稀释和给药方式,以确保婴儿能够安全地接受药物治疗。

总结起来,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包括Clark公式、Young公式、Fried公式和Allon公式等。

这些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作为参考,但医
生还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临床经验进行调整,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一、计算年龄
1、按月计算:实际年龄=出生年份的实际月份减去该年月份
2、按天计算:实际年龄=出生日期的实际天数减去该年的当前日期
二、体重计算
1、体质重:体质重=155cm-60cm×(体重/身高)
2、全身总脂肪:全身总脂肪=体质重×体脂肪率
3、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4、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高-105
三、身高计算
1、平均身高:平均身高=([父母身高的平均值+0.5X(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9+[父母身高的平均值-0.5X(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1)/2
2、进行判断:当年龄(岁)-当前身高(厘米)<5时,身高可以正常发育,否则身高发育减退,需要进一步观察。

3、身高评估:
(1)正常曲线:50%-90%
(2)落后曲线:10%-50%
(3)垂后曲线:<10%
四、腹围计算
1、腹围指数:腹围指数=腹围(cm)/胸围(cm)、腰围(cm)的平均值
2、腹围判断标准:
(1)正常腹围:腹围指数=0.35-0.5
(2)超重腹围:腹围指数=0.5-0.8
(3)肥胖腹围:腹围指数>0.8
五、血压计算
1、血压计算:
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60)/1.2
2、血压判断标准:。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1、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2~12岁:体重=年龄2+8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2、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2~12岁身高=年龄7+70或75;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3、头围: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5、牙齿: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7、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kpa舒张压=收缩压2/3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8、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5100~110=500~5509、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①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②按体表面积: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0.02+1.05③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50。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如下:
1.1~6个月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2.7~12个月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3.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7(或8)kg。

此外,还有小儿体重歌口诀:生时体重3千克,一周体重掉些个,前半年月600-800,后半年月降一半,若按公式算体重,月乘点7点25。

算时勿忘加基础,前半加3后加6,2岁以后青春前,年龄乘2加8、7,2岁1岁最好记,2岁12、1岁9。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各异,因此计算公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执业医师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执业医师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1. 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2~12岁:年龄X2+8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前3个月等于后9个月),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 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X7+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前3个月与后9个月都增长6cm,故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

以后超过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5.牙齿:12个月后尚未出牙视为异常,2.5岁出齐。

两岁内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恒牙6岁萌出称六龄齿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后囟生后6-8周闭合;骨缝生后3-4个月闭合7.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粉4.4克加温开水30ml,或8.8克加60ml(重量比为1:7)婴儿每日能量需要量为100kcal/kg,每日需水150ml/kg。

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1g供能5kcal,则婴儿每日需配方奶粉20g/kg;100ml含8%糖的全牛奶供能约100kcal,故婴儿需8%糖牛奶100ml/kg。

如一名3月大婴儿,6kg,每日需8%糖牛奶600ml,每日需水900ml,除去全牛奶外,还需分次供水300ml。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计算公式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1. 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
7~12个月:体重=6+月龄
2~12岁:年龄X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 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X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
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

约46cm。

5.牙齿: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岁(12~18个月)应闭合
7.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
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 5X(100~110)=500~550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
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
(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50
9.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X2+80mmhg(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X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烧伤面积的计算:烧伤面积是以烧伤部位与全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
(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2)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体面积的1%计算。

(3)儿童体表面积的计算小儿头部面积为9十(12一年龄):小儿双下肢面积为46一(12一年龄)
11.计算基础代谢:BMR=脉率+脉压—111
12.吸氧浓度(%)=21+4X 氧流量(L/min)
13.测量5个或5个以上的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例如:某老人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平均p—p间隔为15个小格,其心率为?
即60除以()=100
14.流速和输液所用时间的计算:
滴数(ml)= [液体总量(ml)X滴系数(/ml)]/输液所用时间
输液所用时间(min)=[液体总量*滴系数]/滴数注:滴系数可有多种,最常见的是15滴/min
15.老人远动后最宜心率=170 —年龄
16.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阴历日期加15天)
17 血气分析
(1)酸碱度(pH),参考值~。

<为酸血症,>属碱血症。

但pH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无酸碱失衡。

(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参考值~(35~45mmHg)乘即为H2CO3含量。

超出或低于参考值称高、低碳酸血症。

>55mmHg有抑制呼吸中枢危险。

是判断各型酸碱中毒主要指标。

(3)二氧化碳总量(TCO2),参考值24~32mmHg,代表血中CO2和HCO3之和,在体内受呼吸和代谢二方面影响。

代谢性酸中毒时明显下降,碱中毒时明显上升。

(4)氧分压(PO2)参考值~(80~100mmHg)。

低于55mmHg即有呼吸衰竭,<30mmHg可有生命危险。

(5)氧饱和度(SatO2),参考值。

(6)实际碳酸氢根(AB),参考值~,标准碳酸氢根(SB)参考值~L。

AB是体内代谢性酸碱失衡重要指标,在特定条件下计算出SB也反映代谢因素。

二者正常为酸碱内稳正常。

二者皆低为代谢性酸中毒(未代偿),二者皆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AB>SB为呼吸性酸中毒,AB<SB呼吸性碱中毒。

(7)剩余碱(BE)参考值—3~+3mmol/L,正值指示增加,负值为降低。

(8)阴离子隙(AG),参考值8~16mmol/L,是早期发现混合性酸碱中毒重要指标。

判断酸碱失衡应先了解临床情况,一般根据pH,PaCO2,BE(或AB)判断酸碱失衡,根据PaO2及PaCO2判断缺氧及通气情况。

pH超出正常范围提示存在失衡。

但pH正常仍可能有酸碱失衡。

PaCO2超出正常提示呼吸性酸碱失衡,BE超出正常提示有代谢酸失衡。

但血气和酸碱分析有时还要结合其他检查,结合临床动态观察,才能得到正确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