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计算公式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
1. Holliday-Segar公式:
补液总量(ml)= 100ml/每千克体重/天× 体重(kg)
这是最常用的儿科补液计算公式,适用于儿童体重大于10kg的情况。
2.同时考虑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公式:
补液总量(ml)= 1000ml/m²/天× 体表面积(m²)
体表面积可以根据Du Bois公式计算:
这个公式适用于儿童体重在10kg以下或者肥胖儿童。
3.考虑液体丢失量的公式:
补液总量(ml)= 润肠液体需求 + 皮肤液体需求 + 应急液体需求 + 输液需求
a.润肠液体需求:
这是指儿童口服补液的液体需求。
根据润肠剂包装上的说明计算。
b.皮肤液体需求:
一般情况下,每天的皮肤失水量为60-100ml/m²/天。
根据体表面积
计算。
c.应急液体需求:
如果儿童出现呕吐、腹泻、高热等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应急
补液。
d.输液需求:
如果儿童体液丢失较多,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输液速率和时间。
这些是一些常用的儿科补液计算公式,但是具体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补液,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补液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儿童的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儿科笔记小儿的生长发育各指标计算公式

儿科笔记小儿的生长发育各指标计算公式在儿科学中,了解和监测小儿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计算一些指标,我们可以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儿生长发育指标计算公式。
一、体重指数(Weight-for-age, WAZ)体重指数是评估儿童体重与年龄之间关系的指标,可判断是否存在体重不足、超重或肥胖等问题。
计算公式如下:WAZ = (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二、身高指数(Height-for-age, HAZ)身高指数是评估儿童身高与年龄之间关系的指标,用于判断身高发育是否正常。
计算公式如下:HAZ = (身高 - 平均身高) / 标准差三、体重身高比(Weight-for-height, WHZ)体重身高比衡量了儿童体重和身高之间的关系,用于判断是否存在体重不足或超重问题。
计算公式如下:WHZ = (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四、体重身高百分位数(Weight-for-height percentiles)体重身高百分位数可以帮助确定儿童体重在同龄群体中的排名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体重百分位数 = (体重高于的人数 / 总人数) * 100%五、年龄百分位数(Age percentiles)年龄百分位数可用于确定儿童在同年龄群体中的身高和体重排名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年龄百分位数 = (年龄高于的人数 / 总人数) * 100%通过对这些生长发育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儿的发育情况。
医生和家长可以根据指标结果,及时发现儿童生长发育异常,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计算公式仅是一种评估方法,并不能代表所有情况。
因此,在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家族史、个体差异等。
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年龄和性别,选择相应的生长发育指标计算公式。
另外,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也会出现更多更精确的指标计算公式。
综上所述,通过计算小儿的生长发育各指标,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他们的生长情况。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一、计算年龄
1、按月计算:实际年龄=出生年份的实际月份减去该年月份
2、按天计算:实际年龄=出生日期的实际天数减去该年的当前日期
二、体重计算
1、体质重:体质重=155cm-60cm×(体重/身高)
2、全身总脂肪:全身总脂肪=体质重×体脂肪率
3、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4、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高-105
三、身高计算
1、平均身高:平均身高=([父母身高的平均值+0.5X(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9+[父母身高的平均值-0.5X(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1)/2
2、进行判断:当年龄(岁)-当前身高(厘米)<5时,身高可以正常发育,否则身高发育减退,需要进一步观察。
3、身高评估:
(1)正常曲线:50%-90%
(2)落后曲线:10%-50%
(3)垂后曲线:<10%
四、腹围计算
1、腹围指数:腹围指数=腹围(cm)/胸围(cm)、腰围(cm)的平均值
2、腹围判断标准:
(1)正常腹围:腹围指数=0.35-0.5
(2)超重腹围:腹围指数=0.5-0.8
(3)肥胖腹围:腹围指数>0.8
五、血压计算
1、血压计算:
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60)/1.2
2、血压判断标准:。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如下:
1.1~6个月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2.7~12个月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3.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7(或8)kg。
此外,还有小儿体重歌口诀:生时体重3千克,一周体重掉些个,前半年月600-800,后半年月降一半,若按公式算体重,月乘点7点25。
算时勿忘加基础,前半加3后加6,2岁以后青春前,年龄乘2加8、7,2岁1岁最好记,2岁12、1岁9。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各异,因此计算公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执业医师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1. 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2~12岁:年龄X2+8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前3个月等于后9个月),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 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X7+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前3个月与后9个月都增长6cm,故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
以后超过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5.牙齿:12个月后尚未出牙视为异常,2.5岁出齐。
两岁内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恒牙6岁萌出称六龄齿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后囟生后6-8周闭合;骨缝生后3-4个月闭合7.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粉4.4克加温开水30ml,或8.8克加60ml(重量比为1:7)婴儿每日能量需要量为100kcal/kg,每日需水150ml/kg。
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1g供能5kcal,则婴儿每日需配方奶粉20g/kg;100ml含8%糖的全牛奶供能约100kcal,故婴儿需8%糖牛奶100ml/kg。
如一名3月大婴儿,6kg,每日需8%糖牛奶600ml,每日需水900ml,除去全牛奶外,还需分次供水300ml。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体重计算公式儿科

体重计算公式儿科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体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对于医生、家长以及其他关心儿童健康的人来说,了解儿童体重的计算公式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儿科体重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
常用的儿科体重计算公式1. 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是最基本的儿科体重计算公式。
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计算出一个标准体重范围,以便医生和家长能够评估儿童的生长情况。
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男孩:标准体重(kg)= 0.5 ×年龄(月) + 4女孩:标准体重(kg)= 0.5 ×年龄(月) + 3.5例如,一个9个月大的男婴的标准体重为0.5×9+4=8.5公斤。
2. 非标准体重计算公式非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是根据儿童的身高、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计算出一个非标准的体重范围。
这种计算方法比标准体重计算方法更加准确,因为它考虑了更多的因素。
非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男孩:非标准体重(kg)= 17.5 + (身高(cm)- 80) × 0.6 女孩:非标准体重(kg)= 17.2 + (身高(cm)- 80) × 0.5 例如,一个身高为75厘米的男婴的非标准体重为17.5+(75-80)×0.6=9.5公斤。
3. 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体重,计算出儿童体重在同龄同性别儿童中所处的百分位数。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儿童的生长情况。
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如下:男孩:体重百分位数 = (儿童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 10 + 50女孩:体重百分位数 = (儿童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 10 + 50例如,一个9个月大的男婴体重为8公斤,同龄同性别婴儿的平均体重为8.6公斤,标准差为0.7公斤,则该婴儿的体重百分位数为(8-8.6)/0.7×10+50=25%。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儿童药物剂量的计算通常根据儿童体重来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
给药剂量(mg)=儿童体重(kg)*药物每千克体重最大安全剂量
(mg/kg)。
成人给药剂量(mg)=儿童体重(kg)*成人最大安全剂量(mg/kg)。
常规药物的剂量计算方式有以下两种:
1、体表面积法:公式为:给药剂量(mg)=儿童体表面积(m2)*药
物每平方米体表面最大安全剂量(mg/m2);
2、比例法:公式为:给药剂量(mg)=成人给药剂量(mg) X 儿童
体重(kg)/成人体重(kg)。
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的不同,建议安全剂量不要超过医生开具
的药物推荐剂量的150%,服药前最好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并用正确的方
法使用正确的剂量给予儿童治疗。
儿科计算公式

儿科计算公式儿科计算公式是医生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于根据儿童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参数来计算各种指标,以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儿科计算公式。
1. 体重的计算公式体重是儿童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体重:男孩体重(kg)=(身高(cm)- 80)× 0.7女孩体重(kg)=(身高(cm)- 70)× 0.6这个公式适用于3岁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性别和身高,可以快速计算出其体重。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生长曲线进行综合评估。
2. 身高的计算公式身高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根据儿童年龄和性别,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身高:男孩身高(cm)=(年龄(岁)× 6)+ 77女孩身高(cm)=(年龄(岁)× 5)+ 77这个公式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可以快速计算出其身高。
同样地,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生长曲线进行综合评估。
3. 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表面积是评估药物剂量和液体输注速率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体表面积:体表面积(㎡)=0.0061 × 身高(cm)+ 0.0128 × 体重(kg)- 0.1529这个公式适用于1个月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可以快速计算出其体表面积。
体表面积的准确计算对于儿童药物的合理用药和液体输注的安全非常重要。
4. 身体质量指数(BMI)的计算公式身体质量指数是评估儿童体重是否正常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BMI:BMI = 体重(kg)/(身高(m)× 身高(m))根据儿童的BMI值,可以判断其体重是否偏低、正常、超重或肥胖。
BMI值的正常范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需要结合年龄和性别的生长曲线来进行评估。
儿科计算公式是医生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些公式可以快速计算出儿童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和BMI等指标,帮助医生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医师考试:儿科计算公式大全
1. 小儿体重的计算
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
7~12个月:体重=6+月龄
2~12岁:年龄X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小儿身高的计算
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
出生时约为33~34cm,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
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
约46cm。
5.牙齿
乳牙计算公式:月龄- 4(或6)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
出生时为~2cm,1~岁(12~18个月)应闭合。
7.全脂奶粉配比
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
1岁内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5×110=550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
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
(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50
9.血压
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小儿烧伤面积计算
(1)小儿头部烧伤面积为:9+(12-年龄):
(2)双上肢: 9×2(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
(3)躯干:9×3(前13%、后13%、会阴1%);
(4)双下肢:小儿双下肢面积为46-(12-年龄)
11.补液生理需求量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烧伤面积(%)×(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