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文学,指公元五、六世纪,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文学。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二)饱经忧患的文人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 了解。 (三)曹氏父子对文学的提倡及奖励推崇。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 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 前室、后室3部分。
相关评价: 钟嵘的《诗品》: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 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而不群,嗟 乎!陈思王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中有周孔,麟 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 实,诗赋欲丽 。
4、提出关于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先提出两 种不正确的批评态度:
①‚贵远贱近,重虚名不重实际‛ ②‚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第二节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 曹丕同母弟。
•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 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 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 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 志·魏书·陈思王传》)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目 录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中国文学史分期一中国文学史分期: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1840)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东汉建安年代至隋统一)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1644至1840)2、中国近、现代文学史(1840至1949)3、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至今)二、各阶段的主要文学成就和现象(一)先秦文学1、总体特点:从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①、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②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①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开创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
②历史散文: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等③诸子散文: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庄子》的文学性最强。
④楚辞:其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楚文化的独特风采,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运用楚辞体创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与《诗经》并称“风骚”。
(二)秦汉文学1、总体特点: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2)文学创作的兴盛(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1)辞赋: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小赋几个发展阶段。
(2)乐府诗: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为乐府诗。
乐府诗长于叙事,五言、杂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基础。
(3)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五言诗长于抒情。
评价“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4)《史记》:代表两汉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庾信
•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六代有心有血者,惟 子山而已。 • 全祖望在《鮚埼亭外编》卷三十三《题哀江南赋 后》:甚矣,庾信之无耻也。 • 陈沆《诗比兴笺》:令狐德棻撰《周书》,称子 山文浮放轻险,词赋罪人。第指其少年宫体,齐 名孝穆(徐陵)者耳。使其终处清朝,致身通显, 不过黼黻雍容,赓和绮艳,遇合虽极恩荣,文章 安能命世。而乃荆吴倾覆,关塞流离,国家俱亡, 身世如梦。冰蘖之阅既深,艳冶之情顿尽。
南北文风的交融 1.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 书籍的流通(政府求书、政府献书、个人访书、战争掠 书等); • 使者往来(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除了战争时期外, 双方都有使节的往来,即使战争时期,有时也因为政治 的需要而互派使节。使节的往来,有时有具体的外交任 务,有时它只是一个例行的聘使而已。但不管使者的往 来存在着什么样的目的,使节总是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使 者的角色作用。) • 僧道的播迁 • 人员的降附 • 户口的流动 • 边境互市与南北馈遗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出现
《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 蹲乎会稽,投竿东海,„„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 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成玄英疏:干,求也;县,高也。 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 于至道。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 “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 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 • “小说”——琐言碎语 庄子“小说”与后世小说文体的价值论
北朝文学的发展
• 从《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景宁寺所记中原士族 杨元慎和梁朝名将陈庆之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 孝文帝的汉化实践,在文化方面的结果。 • 杨元慎: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移风易 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 而独高,岂卿(陈庆之)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 我池水,啄我稻粱,…… • 陈庆之:自晋宋之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 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 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第七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括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东晋(317—420)对峙的‚十六国‛(304--439),就是先后在我国北方存在过的一些封建政权。
在南方,刘裕代晋称帝后,经历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北魏(386—534)统一了北部中国后,又分裂为东魏(534—550)一北齐(550—577)和西魏(535—556)一北周(557—581)(东魏、西魏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史称北朝。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大融合。
从黄巾起义到汉末大乱,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后又是八王之乱,导致南北分裂长达二百七十多年。
其间最长的朝代不过一百年(如东晋、北魏),短则二十多年。
在中国这块版图上曾经一度出现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争夺权力或扩大统治范围,互相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有时战争异常激烈,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对应于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从东汉末年的党祸大屠杀,到西晋初司马氏政权的高压政策,许多文人都朝不保夕,惨遭杀害。
如孔融、祢衡、杨修、丁仪、嵇康、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刘琨、郭璞等等。
难怪有的文人用酒来麻醉自己,有的人隐居山林,住洞穴,韬光遁世,养性全身。
北朝文学思想研究

北朝文学思想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当时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强调的多元文化并存、互相借鉴的理念,为 当时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提升教育水平
北朝文学思想提倡尊重个性和多样性,提倡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和知识,这对于当时的教育水平的提升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其对于知识的重视和应用,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知识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北朝文学思想中的佛家思想还推崇慈悲和宽容,认为每个人都应 该具备慈悲心和宽容心态,以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强调内心平静和禅定修行
北朝文学思想中的佛家思想还强调内心平静和禅定修行,认为只 有通过内心的平静和禅定修行才能达到心灵的升华和超越。
03
北朝文学思想的影响与应 用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
北朝文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对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倡导的开放、包容的文学观 念,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为当时的文学繁荣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中期
中期是北朝文学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如《木兰诗》、《敕勒歌》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 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表现了战争、民生等现实主题。同时,佛教文化也对北朝 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产生了佛经译著等作品。
晚期
晚期是北朝文学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但也有一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如郦 道元、杨炫之等。他们的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思考。
《北朝文学思想研究》
2023-10-29
目录
• 北朝文学概况 • 北朝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北朝文学思想的影响与应用 • 北朝文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目录
• 北朝文学思想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趋势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文学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文学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通常指的是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0年是献帝初平元年,建安元年为公元196年)到隋文帝开皇元年(589年)一段时期的文学,中间经历建安时期,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等几个历史时期。
汉末年(184年),爆发了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成为北方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
公元196年,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强大起来的曹操,带兵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公元200年,曹操在与袁绍的官渡一战中,取得大胜,(当时袁绍有精兵十万,骑万匹。
操只三四万人)曹操因此获得河北并以此作为根据地,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
公元222年,孙权封吴王,建元黄武,后来在公元229年即帝位。
这就是三国鼎立时期。
着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公元263年,魏灭了蜀国。
但是,魏国政权从齐王芳(正始年代开始)始,由司马氏掌握了政权,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魏主禅位,夺取曹魏政权,自称皇帝(即晋武帝),建立晋朝,历史上叫做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中国又得到暂时的统一。
但是,西晋政权对人民残酷压迫剥削,又对内迁的各少数民族也实行残酷压迫,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公元311年,匈奴贵族刘曜等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
晋人立司马邺为皇帝(愍帝),在长安即位。
公元316年刘曜再次攻陷长安,掳走愍帝,西晋亡。
公元17年三月,逃亡到江南的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同江南的大地主一起,拥戴晋朝皇族司马睿(琅邪王)在建康即位,建立东晋(晋元帝)。
此时南方是东晋政权。
北方黄河流域各族统治者互相混战,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国家,连同西南地区的成国,总称为十六国。
北朝文学-中国古代史考研总结

北朝文学-中国古代史考研总结一、北朝概述1.北朝是指从北魏太武帝时期收复北凉、统一北方(439)开始到隋代统一全国(589)之前这段历史时期,是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即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二、第一节平城时期与北朝文学发展的起点1.2.北魏前期,鲜卑族蛮荒,平城政治运动使得大量文化人士遭到屠杀。
文学发展略显低迷。
3.崔浩●经世致用,反对老庄4.高允●四言诗,汉末诗歌写法,拘守于汉晋,诗歌发展步伐缓慢5.河西人●张湛和段承根●文辞用语较为生活化三、第二节洛阳时期的“南朝化”与鲜卑贵族、汉族文士的文学追求1.《水经注》●简介●北魏时期地理著作、散文作品,郦道元撰。
●分析●主要内容●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作了 20 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已另成专著●特色●繁征博引,详加考求,态度严谨,引用书籍多达 437 种。
其中以叙述北方水系最为精详。
《水经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各地美丽的山川景物、自然风光,是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中的佳作。
全书所记山水数以千计,大都能抓住特点,写得姿态各异。
不但写景,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和游人的不同心情。
●影响●此书集中国 6 世纪以前地理学著作之大成,为历史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水经注》行文以散体为主,写景状物有时也采用骈文修辞手法,显然受到了当时南朝山水诗文的启发,对后世山水散文有巨大影响2.洛阳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文化氛围热烈。
北魏后期,北魏文学发展到达新阶段。
四、第三节邺城时期的文学新风与北地三才1.北地三才●温子昇与邢劭、魏收●温子昇●接汉风,轻约简从。
●诗歌意味悠长阔大,复兴乐府传统方面勇于实践●邢邵●擅长骈文,史称“所作诏诰,文体宏丽”●与温子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北朝文学特点:粗犷、阔大、苍劲、悲凉●魏收●北齐天保二年,授命撰魏史●《释老志》是《魏书》首创,记载了佛道两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及其变革,对于佛教发展的记述尤详,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丕(187-226), 曹丕 字子桓。 《典论·论文》 《燕歌行》:现存第一 燕歌行》 现存第一 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思妇题材。 思妇题材。
曹植(192-232),字子 曹植 建。他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 他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 表,也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 诗的文人。五言诗在其手中完 诗的文人 成了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 变。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 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 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李瀚《蒙求集注》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 不得言而止。”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 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 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 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 曰:‘礼岂为我设邪!’ ☆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 所穷,辄痛哭而返。”
所谓“志人”,就是记录人物的轶闻琐 事、言谈举止,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 表。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 刘义庆 人。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为刘义庆及其门下共同编纂 而成,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 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记言则玄远冷隽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古典文献学专业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
考 据 学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乐万里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公元196年——公元 年 公元589年 公元 公元 年
一、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起讫及文学的分期: 东魏→北齐 汉 末 建 安 ↓ 魏 蜀 吴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西晋 北方十六国→北魏 西魏→北周 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文学,指公元五、六世纪,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文学。
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北朝文学。
北朝文学。
指公元五。
六世纪。
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文学。
南北朝文学在历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以北朝文学而论。
作家和作品虽不如南朝丰富。
却也有其一定的历史地位。
中文名,北朝文学。
时间,公元589年。
代表人物,温子升。
对北朝文学的评价。
历来研究文学史的人。
大抵对南北朝文学评价不高。
这也许是受了唐代的韩愈和白居易等人的影响。
因为韩愈提倡散文。
自然对南北朝流行的骈文持否定态度;白居易则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当然也不会赞成大部分以“嘲风雪。
弄花草”为内容的南北朝诗歌。
这两位作家的主张虽然是有进步作用的。
但其论点也不免有偏激之弊。
不过。
人们在贬低南北朝文学时。
对南朝似乎还肯定较多。
因为当时还有谢灵运。
鲍照。
谢朓等杰出的诗人。
至于北朝文学。
则在许多文学史著作中都谈得很少。
最多不过讲讲郦道元《水经注》和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而这两部书却并非纯粹的文学作品。
至于庾信。
王褒和颜之推则都系由南朝来的文人。
一般研究者也不大把他们作为纯粹的北朝作家看待。
平心而论。
南北朝文学在历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这是大多数研究者所公认的。
即以北朝文学而论。
作家和作品虽不如南朝丰富。
却也有其一定的历史地位。
值得我们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上所谓“北朝”大致开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进兵中原。
灭北燕前后;而结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灭陈。
历时约一百八十多年。
在这个时期中。
由于南北政权的长期对峙和许多少数民族入居黄河流域。
使北朝的魏。
齐。
周三代。
在文学方面的情况和南朝不很一样。
关于南北朝文学的差别。
《隋书·文学传》曾有所论述。
认为南朝文人“贵于清绮”。
擅长诗歌;北朝文人“重乎气质”。
便于作应用文字。
近人刘师培作《南北文学不同论》。
也主张“北朝文人。
舍文尚质”。
和《隋书》的看法类似。
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
北朝文人其实都是模仿南朝的。
只不过在辞藻绮丽方面还有些不及。
并非他们在文风上有什么独创。
这一见解是很正确的。
试看《北史·魏收传》所载北齐两位颇著名的作家邢劭和魏收互相讥讽的话。
就可知一斑。
据云。
邢劭议论魏收说:“梁朝任昉的文章。
本不甚好。
而魏收却只知一味模仿他!”魏收听到后反唇相讥说:”邢劭自己专门去剽窃沈约的作品。
反而来笑我学任昉!”据《颜氏家训·文章篇》载。
当时北齐首都邺城的文人分成了两派。
互相攻击。
为首的就是邢。
魏二人。
尽管北朝文人也曾有人非议过南朝作品。
但总的来说。
他们对南朝作品还是称赏者居多。
唐张鷟《朝野佥载》曾讲到。
庾信初到北方。
有些人看不起他。
及见《枯树赋》。
就不敢再非议了。
相反地。
庾信早年出使东魏。
回南方后讲起北方文人。
却认为只有温子升的《韩陵山寺碑》值得一谈。
由此可见总的情况确是北朝人效法南朝。
仰慕南朝。
如果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北朝文学主要是模仿南朝的话。
那么在内容方面却又与南朝文学不尽相同。
这主要是由于北方曾经经历了长期战乱。
又由于各族的杂居和逐步融合。
在文化上相互影响。
生活状况。
心理状态都与南方有所不同。
因此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以至风格也有所差别。
试看北朝乐府民歌和南方的《子夜歌》。
《西曲》等民歌的差别就很清楚。
即使文人的创作。
区别虽不如民歌显著。
但精神风貌却也有自己的特点。
北朝所以我们谈论北朝文学。
既要看到它与南朝文学相同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相异的一面。
^二。
北朝文学的发展。
大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从北魏道武帝灭后燕进兵中原到孝文帝元宏即位为止是第一个时期;从元宏即位逐步推行汉化到北魏政权的陵替。
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为止。
是第二个时期;从东魏与西魏对峙到北周灭北齐。
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又灭陈统一中国为止。
是第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即北魏初年。
由于鲜卑拓跋氏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之十六国时代的匈奴。
羯。
氐。
羌和鲜卑慕容部等都要浅得多。
因而对文学不很重视。
加之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在经历西晋末年以来百余年的战乱之后。
文人大抵南逃。
很少有人从事文学创作。
当时北魏境内较有名气的文人只有崔浩和高允等。
他们的文章多数是一些质朴的应用文字。
但崔浩写过一篇册封沮渠蒙逊为凉王的文章则骈俪气息较重。
说明他并非不能写骈文。
只是当时朝廷中通用的文字。
一般是散体。
高允也曾吟诗作赋。
他的《罗敷行》只是略述汉乐府《陌上桑》的梗概。
毫无诗味;另一些四言诗更是纯粹的说教。
简直味同嚼蜡;他还写过一篇《代都赋》。
业已散佚。
另一篇《鹿苑赋》见于《广弘明集》。
亦无多大艺术价值。
相对地说。
从西凉和北凉入魏的一些文人如胡叟。
胡方回。
刘晒等人的作品。
倒显得较有文采。
这是因为十六国初期割据凉州的张轨所建立的前凉政权。
遭受战乱较少。
一些文人避乱来到这里。
前凉的张骏和西凉的李暠又都能提倡文学。
他们两人也都作有诗赋传世。
所以《魏书·胡叟传》讲到:“自张氏以来。
此土号有华风。
”北魏初年的文人。
有不少人来自凉州。
另一些人则多少受到凉州文化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鲜卑族歌谣。
据说在唐代还有保存的。
由于语言的隔阂。
这些作品后来全部亡佚。
现今所存的“北朝乐府民歌”。
大抵保留于《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中。
其中虽有少数民族歌谣。
但多数产生于十六国时代的氐。
羌诸族。
且已经过南方乐工的润饰。
《魏高阳王乐人歌》。
《咸阳王歌》以及胡太后所作的《杨白花歌》。
似皆汉族人所作;《魏书·李孝伯传》所载《李波小妹歌》。
也是汉族民歌。
至于当时鲜卑族人所作的公文。
保存于《魏书》中者。
大抵与汉族人所写的无甚差别。
这些文章有些可能是出于汉人代笔。
也有些可能是魏收载录时作过润饰。
值得注意的是《宋书·索虏传》所载魏太武帝拓跋焘给宋文帝刘义隆的两封信。
质朴几同口语。
其中有些话简直幼稚可笑。
如:“取彼亦须我兵?。
此有能祝婆罗门。
使鬼缚彼送来也!”这篇文章大约是拓跋焘用鲜卑语口授。
由别人用汉文写成的。
象这种文字。
魏收自然不会收进《魏书》中去。
第二个时期即元宏即位到北魏衰乱这一阶段。
由于元宏大力推广汉化。
士人中从事创作的颇不乏人。
据日本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四声论》说。
当时“才子比肩。
声韵抑扬。
文情婉丽。
洛阳之下。
吟讽成群”。
但是曾亲历这一时期的魏收却说当时的文坛“学者如牛毛。
成都如麟角”。
这两人的看法其实并不矛盾。
当时的文学确实由于元宏的提倡而逐步兴起。
至于产生较好的作品。
总得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
元宏统治时代毕竟产生了郑道昭。
袁翻。
祖莹和常景等文人。
他们开始向南朝文人学习。
写出过一些比较讲究辞藻的诗和骈文。
这些诗人虽然不大受人重视。
却是北朝文学开始兴起的标志。
在上述的这些作家中。
郑道昭的诗今存三首。
见于《山左金石志》。
其中有两首由于刻石缺损。
有的字已不可辨认。
但总的来说。
情调接近于郭璞的《游仙诗》。
在写景手法方面。
又和谢灵运较近。
常景的《蜀四贤赞》。
题材和用意都取法于颜延之《五君咏》及鲍照《蜀四贤咏》。
但形式上却是四首五言八句的诗。
如咏司马相如那首:长卿有艳才。
直致不群性。
郁若春烟举。
皎如秋月映。
游梁虽好仁。
仕汉常称病。
清贞非我事。
穷达委天命。
这种诗除了平仄不调外。
中间四句是对句。
已接近后来的律体。
这和《玉台新咏》中所收梁中叶后的不少诗在形式上十分相似。
不过那些诗一般均属艳体。
情调远不如此诗高昂。
常景还作过《四声赞》。
以响应沈约的四声说。
文见于《文镜秘府论》。
足证他是努力学习南朝文学的。
和他差不多同时的甄琛则作《磔四声》。
对沈约的诗论提出异议。
沈约也曾作文答辩。
可见当时北方某些文人的意见。
已能引起南方沈约这样的大作家的重视。
这个时期北方的诗。
赋和骈文。
还不足与南朝相媲美。
而散文方面却出现了郦道元的《水经注》。
这部书虽系学术著作。
而且其中有一些传诵的片段如《江水注·三峡》。
实取材于宋盛弘之《荆州记》。
但仍有不少名篇出自郦氏手笔。
这些文章在散体中也夹有骈句。
说明作者在行文中也颇讲究辞藻。
第三个时期即从东西魏对峙到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止。
是北朝文学的繁荣时代。
此时东魏和后来北齐的首都邺城。
曾经是北方文化的中心。
北魏分为东西两个政权以后。
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东魏境内。
一些文人大抵聚居邺城。
《文镜秘府论·四声论》中曾赞叹北齐文学之盛说:“及宅邺中。
辞人间出。
风流弘雅。
泉涌云奔。
动合宫商。
韵谐金石者。
盖以千数。
海内莫之比也。
郁哉焕乎。
于斯为盛。
”这些话虽不免有些颂扬过分。
但确也证明东魏。
北齐时代文学的繁荣。
代表人物。
中最著名的首推温子升和邢劭。
温子升兼擅诗歌和骈文。
他的骈文大抵是一些公文和碑志。
在今天看来。
似不能算纯粹的文学作品。
但根据当时的文学概念。
文章只要辞藻华美。
也常常受到称赏。
庾信欣赏他的《韩陵山碑》。
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温子昂的诗。
则颇有佳作。
最著名的是《擣衣》诗:长安城中秋夜长。
佳人锦石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
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
鸳鸯楼上望天狼。
这首诗的风格已接近初唐歌行。
情调尤与沈佺期的《独不见》等诗相近。
温子升其他诗作也有佳句。
如《从驾幸金墉城》中“细草缘玉阶。
高枝荫桐井。
微微夕渚暗。
肃肃暮风冷”诸句。
亦和齐梁诗风相似。
据《魏书·文苑传》载。
北魏的济阴王元晖曾称赞温子升说:“江左文人。
宋有颜延之。
谢灵运;梁有沈约。
任昉。
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
含任吐沈。
”从温子升现存的作品看。
似乎还难于得出这样的结论。
然而他那些好诗和南朝梁中叶以后不少作家相比。
倒也不见得逊色。
在东魏末被高澄囚于晋阳狱饿死。
但和他同时齐名的邢劭则活到了北齐。
邢劭传世的作品除诗和骈文外。
还有一篇《新宫赋》。
见于《艺文类聚》。
恐非全文。
这篇赋的手法似受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何晏《景福殿赋》影响较深。
如:“兽狂顾而犹动。
鸟将骞而以疲。
木神水怪。
海若山祇。
千变万化。
殊形异宜”等句。
主要是铺陈和夸饰。
而句法却又是四言。
六言相对。
已具骈赋特点。
邢劭的诗存者不多。
诗风似较温子升要质朴些。
然而感情比较真挚。
尤以自伤及忧时之作为佳。
如《冬日伤志篇》:昔时惰游士。
任性少矜裁。
朝驱玛瑙勒。
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
抚瑟望丛台。
繁华夙昔改。
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
愁云聚复开。
天高日色浅。
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
余雪满条枚。
遨游昔宛洛。
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
抚己独伤怀。
这首诗大约是他晚年所作。
在北齐后期。
孝昭帝高演杀了大臣杨愔。
朝政日乱。
邢助和杨愔有交谊。
曾受到一定的连累。
他目睹北魏旧都洛阳经历尔朱氏之乱以及高欢挟持魏帝迁都邺城后的荒凉景象。
抚今思昔。
颇有悲愤之感。
他的骈文虽多属应用文字。
但他所作《萧仁祖集序》。
强调不同时代。
不同地区的作家。
文风不能相袭。
这个论点显然是不错的。
不过他的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