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是清代女作家沈复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作者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和独特的思想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我被作者的坚强与勇敢所深深震撼。
沈复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重迫于家族压力,迎娶了继母。
而这位继母却对沈复异常苛刻,这给她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痛苦。
然而,沈复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沉沦,她对生活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帮助了许多人。
读到这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并克服。
其次,沈复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她在书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公和愚昧有着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她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她主张以人为本,追求真理和自由,呼吁人们摆脱封建迷信和偏见,追求真正的幸福。
读到这里,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现实,而应该积极思考和质疑,并为改变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最后,沈复的文笔优美和思想深度也让我深深着迷。
她用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她的文章,感受到的是一种恬静和内敛的美。
她的智慧和独立思考也启发了我,让我对文学和思想有了更深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读完《浮生六记》,我对沈复这位清代女作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喜爱。
她的坚强和勇气、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以及独特的文笔,都让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真实与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读完《浮生六记》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 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即使是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充满诗意。
- 爱情的真挚:书中沈复与芸娘之间的爱情,让人感动。
他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在困难的生活中依然能找到乐趣。
这种真挚的爱情让人羡慕不已。
- 人生的起伏:故事中主人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起伏是常态,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强。
- 文化的韵味:《浮生六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诗词、绘画、园林等。
通过阅读,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 对生命的思考:这本书让我不禁思考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忽略了身边的美好,是否应该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
《浮生六记》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自己的生活。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珍惜身边的人,以及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12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2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读书会最近共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当时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有两位书友说这本书对自己影响比较大,另外我之前看过这本书很短一部分,中间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继续,还有个原因是这本书不是特别厚,应该对于大部分人在半个月左右读完不是难事。
我只读了前四记,下面的分享基于这四节内容。
1、夫妻关系这本书感人的部分当属作者沈复与妻子芸娘的夫妻关系。
在一生中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孩子,而是夫妻。
夫妻是知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否则沈复与芸娘的关系也不会得到那么多人羡慕。
当然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夫妻关系:李清照和赵明诚、苏轼与王弗。
书中有段写到维持夫妻关系一个好的方法是:相敬如宾。
想想确实,有时很多矛盾的产生就是彼此感觉太熟悉,说话肆无忌惮产生了矛盾,其实内心里可能并不想伤害对方。
2、生活雅事第一记中,作者夫妻二人不管是端午、中元、中秋等节日都会准备吃喝赏月赏景,或者有机会的时候游山玩水。
想到之前看唐朝的历史,不同的节日大家都会有不同的过法,或者曲江宴饮、或者野外集会、或者上元花灯;还有古人生活十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抚琴、对弈、酌酒、莳花、读书、候月、寻幽。
古人虽然物质匮乏、信息不发达,但是对节假日的重视程度比今人多太多,生活仪式感也强很多。
是因为今人生活太忙碌?不会享受生活?亦或是别的?总之很羡慕、很向往古人的这种生活。
3、游记在第四记中,作者写了很多游记,但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山水,只有一小段记录北方。
在南方山水的叙述中,我回忆起曾经去过的无锡太湖的景色、上海豫园、浙江的山水、厦门鼓浪屿上的.私家花园、广州珠江两岸的一些画面,既然能和作者书中描述的一些画面契合。
另外我去过很多历史文化景点,我想我可能有机会也会写一些,记录下来也挺有意思。
4、绍兴师爷之前不知在那看过一条信息,有段时间中国各地所有的师爷,绍兴出来的有一半还是百分之八十以上。
作者在书中记录过自己在不同地方做幕僚的经历,而且他父亲和很多朋友也做过幕僚,他也是学了做幕僚的技能才开始做这份职业。
《浮生六记》点评

《浮生六记》点评
《浮生六记》是一部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自传体散文集,被誉为“清代文人自传中的佳作”。
这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作者沈复与妻子陈芸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生活琐事和人生变迁。
首先,作品展示了作者对于社会现象、人性特点和处境选择的深刻思考。
沈复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他所经历的清代社会。
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反思,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清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同时,他对于人性的描绘和理解,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其次,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沈复与妻子陈芸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扶持的温暖让人感动。
同时,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作品的语言表达也非常出色。
沈复以简洁明了、自然流畅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得整部作品在表达上非常生动、形象。
同时,作品还融入了一些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的
语句,使得整个作品在思想上更加深邃。
总的来说,《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真挚情感和精湛艺术手法的自传体散文集。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矛盾,也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性、生活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浮生六记》读后感8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8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遇到一本好书很难,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世间公认的好书有很多,但当自己去阅读时却发现有些好书晦涩难懂有些好书枯燥无味,好多时候是硬着头皮读也读不下去。
《浮生六记》是近半年来发现的又一本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炎炎夏日,作者温婉细腻、宁静淡然的文笔,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丝丝真情像山间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心田,让人爱不释手。
“六记”顾名思义,分为六个篇章,作者从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闲情雅趣、四方游历见闻一直写到人生坎坷、养生悟道。
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第一章“闺房记乐”,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与妻子陈芸之间从两小无猜到洞房花烛再到婚后生活的点滴真情,一篇篇读来,让人感受到无数岁月沉淀后的温柔静谧,也让自己想起曾经拥有过的种种美好,不禁反问己身,这些美好我们也都曾有过,为何一日日过去怨怼多于相爱之情呢?作者沈复,清乾隆年间人,一生不仕不第,后因家庭变故穷困潦倒,他留下的这本书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在当时的社会里并不起眼。
在那个时代里,谁会去关心在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细腻丰富、美好纯粹。
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谁会去关心一个普通人尤其是穷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诚如路遥先生所言:“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温婉娴淑、知书达理,不仅与作者举案齐眉,更是作者的红颜知己,两人品读诗词歌赋、修剪木兰花竹、结伴游历山水、对月虔诚许诺,愿下一世你为男来我为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们身上是那样真切动人,这样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会心向往之吧。
也难怪芸娘是林语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这样的女性,有谁会不喜欢呢?可惜美好的感情总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难,如此美好的芸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见容,夫妻二人被迫离开家门。
沈复四处当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十四岁的女儿被早早当了童养媳,十二岁的儿子被送出去当学徒,芸娘也在颠沛流离中重病离世,仅执手相看泪眼留下“来世”二字……读到此处,潸然泪下,人世艰辛,仅靠善良美好是无法活下去的。
《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精选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精选5篇)《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精选篇1《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应有六记,但遗留下来的只有四记,有写游记的,有写闲情记的(如何插花、养花,弄盆景等),有写闺房乐记,有写坎坷记。
其中的坎坷记,是我自高中读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后,第二本让我伤心不已的书。
沈复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聪慧知书达理,甚至可以说有颗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果她在那个年代,生为男儿身,其成就应该要远高于沈复。
沈复与他朋友遇到难题时,总是她想出解决的法子。
哪怕公公错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辩解,她都不肯。
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一起到乡下避暑,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哪怕是在很困难、家里已容不下芸的时候,沈复也毅然地带着她到外面住,没有听从父亲休了芸。
只可惜没有白头,芸便离开了人世。
沈复在书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虽不希望夫妻间相互仇视,但不可过于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头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会以爱情为基石,但我明显是不认同沈复那句话的。
如果从一段幸福指数爆棚但是短暂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无趣但是冗长的婚姻当中做选择,我必定选择前者。
哪怕我因此而早早归去,也终究是没有遗憾了。
我曾问过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几岁?”他说70,我说那我活到69就好。
说我自私也好,胆小也罢,我从来不敢想象,我们一起牵手走过那么多的年岁之后,突然他会消失,那我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活着,也是个未知数。
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让我先走好了。
三毛说,幸好先离开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这样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
我甚至想过,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丢给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帮忙抚养,我追随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觉得,倘若此生已没有遗憾,又何必独活在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为孩子、因为婚外恋、因为各种客观的不客观的因素分手,却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时突然永别。
我也曾问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忘记我?他说,五年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是明代作家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
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族故事,沈复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犀利触动。
读完《浮生六记》,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对沈复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更加钦佩。
首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沈复以深情的笔调回忆自己的童年,描绘了家族的辉煌与衰落,从而表达了对于兴衰起伏的洞察和对于家庭命运的深深思索。
他在书中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开始思考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究竟要做些什么,怎样把每一天都过得更有意义。
同时,《浮生六记》对于社会现实的剖析也深刻而犀利。
在沈复所处的时代,社会治理和伦理观念都存在诸多问题,贪污腐败、权势斗争和人情世故等现象无处不在。
沈复通过书中的多个故事和人物,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阴暗面,并且有力地批判了这些不良现象。
这使我更加了解到,社会并非完美无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和提升社会。
此外,我对于沈复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浮生六记》的叙述方式简练、明快,文笔流畅、生动。
沈复娓娓道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他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对于各种问题的独到见解和锐利的触动,让我不禁为之惊叹。
他熟知社会现实,对于人性的揭示和深思熟虑的品味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元。
综上所述,读完《浮生六记》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触动。
这本书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启发我积极面对生活,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同时,我对于沈复的才华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他的人格和作品有了更深的敬佩。
《浮生六记》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品味的经典之作,希望更多的人读到这样的作品,从中获得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启示。
浮生六记评价

浮生六记评价《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书中记述了作者生活中的许多趣事和见闻,从而反映了晚明清初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
《浮生六记》自问世以来,深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我对《浮生六记》的评价:首先,文笔优美。
沈复的散文写作风格独特,言简意赅,文字流畅如行云流水。
他的描述有时细腻入微,有时简洁清新,时而潇洒飘逸,时而平淡随意,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显示着娴熟的语言技艺和独具风韵的文学感觉。
其次,内容丰富。
《浮生六记》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回忆录,书中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作者见闻所带来的感悟。
沈复名家毕生经历在书前的“序言”一章中,他借用了中国古诗名句作为开篇,表达了自己一生抱负,即“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豁达和勇气;在书中,他详细地记述了自己在家乡和外地的生活和见闻,从劳动生活、休闲娱乐、家庭生活、乡间景象到文人雅士生活、社交往来等各个方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清代社会的底层百姓和文化精英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同议论。
其三,思想深刻。
不同于许多其他回忆录大都是讲述个人生活的故事,作者在《浮生六记》中穿插了一些灵感独具的思考,在讲述生活的同时,表述了他关于人生、时世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不同见解和体会。
譬如在写家乡风俗和喜事婚礼时,他不仅仅是介绍了民俗文化,同时也抒发了对于家乡乡亲的感情,在这种背景下,他就提出了对于社会道德和民俗习惯的质疑和反思。
另外,在书中,他还谈到了个人情感、人生哲学、文学创作等方面,笔触犀利而深入,往往能够触及读者的心灵。
综上所述,《浮生六记》是一部文笔优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回忆录。
读这本书,不仅仅能了解清代的历史风貌,还能从中体味到沈复那独具匠心的文学风韵,同时也能从他的思考和写作中汲取到人生的哲理和灵感。
可以说,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社会历史研究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收获颇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
01
《浮生六记》,很感人。
闺房记乐,描写的很多场景,虽是日常生活琐事,但充满了无限的温馨。
我相信,他们夫妻之间的举案齐眉、琴瑟和鸣,让现代人都羡慕不已。
芸娘,精于厨艺,可以花费极少,却能摆上一桌可口的佳肴。
芸娘聪慧之极,善于想办法解决生活的各类大小麻烦。
比如与友人们郊游,提出雇佣他人现场解决饮食煮茗;住处有个地方无窗帘,改制旧竹帘替代;教别人巧做“活花屏”等,无处不体现了她心思灵巧。
芸娘还是个热爱生活的小女子,用纱布包好茶叶,放于即将盛开的荷花苞中,待次日花开,烹煮雨水冲泡,香韵尤绝。
如此心灵手巧,极有智慧的女性,我亦是自叹不如。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女子为媳的艰辛。
婆婆不让媳妇代写家书,公公以为媳妇不屑代笔;公公让儿子为其寻妾,媳妇找到合适的,又被婆婆嫌弃;芸娘为小叔子作保借债,被公公误会是嫂子诽谤小叔向丈夫告状。
夫妻二人,命运多舛。
芸娘想给丈夫娶妾,意外生变,被婆家僧恶,身体每况愈下,家中上下更是厌弃。
沈三白好心为他人作保借高利贷,
借款人携款逃跑,自已被催债。
父亲训斥夫妻二人,要求他们自行解决,并扬言状告其不孝。
夫妻二人被父母逼走,只能草草安顿儿女,14岁女儿到亲戚家当童养媳,12岁儿子当学徒。
从此一家人生死相隔两茫茫,儿子十八岁去世,芸娘四十岁左右客死他乡。
这本书,还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下的大家庭,亲人之间的自私、恶毒,亲弟弟独吞父母的财产,还在兄长面前装穷讨要安葬费。
父母的处事不公,对家庭造成的重大破坏作用。
《红楼梦》像在锦缎上设色,《浮生六记》像在布帛上描绘水墨。
生活中的许多人,不可能是王公贵胄,不可能有着红楼梦中的生活体现,但会是普通民众,对后者的生活却更能感同深受。
《浮生六记》被称为晚清的小红楼,我个人觉得实至名归,值得大家阅读。
02
“事如春梦了无痕”,火了两百多年的散文随笔,清新、简洁,又深情、丰富。
书名为《浮生六记》,实则只收录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这四记,最后两记,至今未有确切踪迹。
林语堂老先生曾说芸娘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女人,是否言过其实?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
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将
茶叶放置于荷花心,待荷花含住一晚,次日取出冲泡,香味四溢。
如此心思灵巧的女子,让喝茶这一件事变得妙趣盎然,着实可爱。
芸娘习认字,好阅读,偶尔还写写诗。
能写出“秋浸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等妙句,可见资质聪慧。
沈复喜好插花,芸娘心思巧妙,建议沈复捕螳螂、蝉、蝴蝶等昆虫,将其制成死物,调整肢体、姿态,系于花草之间,犹如活的蝉、蝶停留在花枝上,栩栩如生,令人惊艳。
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芸娘勤勉聪慧、温顺婉约,给沈复的生活带来许多欢乐与情趣,确实是顶可爱的一个女人。
沈复描述与芸娘的日常生活,读之,令人心生艳羡。
我们和古人一样,都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得一良人,珍之、惜之,一起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分减哀伤愁丝,让喜乐更加深刻。
遇到艰难困苦,相互扶持慰藉,能种希望于心间,守得云开见月明;得到快乐和幸福,藏于心间,日后回忆这美好时光,总是与你有关,多美好。
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起起落落。
沈复也经历穷困落魄,携病妻寄人篱下,食不果腹、勉强度日。
寻找亲友帮助路上,还不忘把玩路遇的山水,也算是笑对人生的困境,不埋怨,只尽力。
他笔下的山水,寥寥数笔,便把山水的意趣写得很生动,细细脑补,觉得很是丰富、精致。
在困境里,最能知人情冷暖。
沈复短短的篇章,写尽寄人篱下、捉襟见肘的困顿,来自亲人的诋毁和排挤,自己时运的不济,父亲、妻儿相继离世的苦楚。
幸好有挚友的扶持和爱护,才不至于被生活彻底击垮。
自己求学、工作数年,也遇到困难和挫折,对父母家人从来是报喜不报忧,很多艰难的时刻,是亲爱的朋友给了很多的温暖和勇气,让自己始终坚强,克服每一道坎,成为今天羽翼渐丰的自己。
最后一记,最是爽朗快意,写的是沈复毕生所遇见、把玩过的山山水水、亭台庙宇。
当日的景致,今天已经很难再遇见。
但是就文字进行想象,也觉得所述自然风光之美,令人心驰神往。
看了不少书,倒没怎么读到这样素净、朴实的风物文章。
人的一生,长不长,短不短,大概就是认真地爱过,幸运地拥有过,尝过颠沛流离之苦,有三五真挚好友互持,赏过奇山妙水,便足矣。
读《浮生六记》,不能顿悟人生大道理,但可怡情。
闲时翻阅,一杯清茶作伴,沈复芸娘、举案齐眉,赏花饮酒、光风霁月,浮生起落、人情冷暖,挺有意思的。
03
早晨醒来,脑子里一直回旋这这句话,“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反复琢磨它的意思。
到公司后,便看见同事放在我桌面上的书,《浮生六记》,据说很简短很好看。
这个版本是大星文化的书,同事以前就是大星的编辑,听她说这本书写得感人至真,不禁落泪。
而我对这本书的直观印象则是,这本书卖得不错,好多家都出了突然有点不好意思.jpg。
书里这样介绍沈复,清代布衣文人,画家,园艺师,苏州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不知道啥意思,特地百度了一下:1、旧称离乡作幕宾、幕友;2、旧指出外作幕僚。
),看着像是一位不求上进但求有口饭吃的咸鱼呢!
这样的人生真是太令人艳羡了,想必在文艺青年众多的豆瓣,沈复也是本豆(豆瓣本豆)人。
只可惜他虽然安逸过,遇见了意中人,但到中年时俩人颠沛流离,想来必定十分艰难。
可有人就是倔得很,他们宁愿受这样的苦,也不攀龙附凤。
一切的一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译者是周公度,似乎从前对译本的选择更多的是看包装和出版社,倒不大在意译者。
听同事说这位译者是很厉害的,当当上查看到,他之前译过《人间词话》,有过多本文学方面的著作,功底扎实。
大概在未来的不久,同事也会做出一本《浮生六记》,前几天暗搓搓给我看了内页插画,封面还没定稿,必定是不同于市场现有的几个版本,不然做出来也
无多大意思。
说到这个,还得跟果麦好好学习,为啥他们的《红楼梦》《小王子》卖得好,看看他们的切入点,前者主要把经典青春化了,粉红色吸引了大把颜粉,更有陈粒这样的歌手助阵,一改传统经典书出了之后爱买不买或者我内容好我随便做
做就有人买的思维模式;后者呢,在文案上,参考下现有的别家的版本,这本的文案有什么不同呢?不妨仔细看看。
其实今年读客的小王子系列也是这个道理,但是营销意味就太浓了,本来好好的案例,却被挑剔的喜欢数的读者反感。
实在,读客懂商业,懂用户,却缺少了一点情怀。
一些笔记和心得:
天上美人来,人间良夜静
书名取自李白的诗,可李白就如天上的美人,一句句带着惊艳与震撼,“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到,沈复着实是不紧不慢岁月静好的人了,“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
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
”好一个“微醺而饭”呐,简直不要太惬意。
书里这样点评,说他的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院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艺蔬食的晨光之美,可比今天大家说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样的句子美好多了。
有人夸赞《浮生六记》像《红楼梦》,或说不够大气,称小《红楼梦》,或者个人觉得,叫一个人的《红楼梦》也未尝不可。
记录几本书:《香畹楼忆语》《影梅庵忆语》《秋灯琐忆》。
如果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那么沈复就是中国文学中最深情的男人。
陈芸是谁?沈复妻子。
梨园,三分情真得天下,七分情真动鬼神。
且吃粥
苏州点心就是如此,粽子加肉,玫瑰和猪油,蔗糖加芝麻,情形宛如美人穿过菜市场去买发簪脂粉。
俞平伯在《浮生六记》德语版序言写,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
及心心相印,其流传遂远。
学者费如明:“芸的可爱恐怕不在于其母性,也不在于其女儿性,而在于其独有的妻性。
”“妻性”一词,乃是包容了温婉、柔媚、秀丽、和顺的特点。
这也是沈复之所以乐享其中的夫妻日常生活与思乡情趣的底蕴。
家常日语,胜于弘文巨制。
于平淡无奇中,无形摇荡心旌。
东坡说的,事如梦了无痕。
可爱的芸写的诗也不错,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牵起我的衣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