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修与谁归,吾与谁归

——我教《醉翁亭记》

一、导,承上启下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世代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二、背,亲近美文

师:遇到美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和《岳阳楼记》一样,我们首先来一起配乐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最适合用哪种类型的音乐?

生:舒缓的。

生:古典的。

生:宁静悠闲的。

(配乐选用了宗教音乐《云水禅心》,开头即是潺潺流水声和着鸟鸣声,然后是”如鸣佩环”的古筝声。整个曲子闲适而恬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背诵之前,先让曲子播放一阵,以“洗耳静心”;背诵之后,曲子仍在继续,余音袅袅;整个背诵的过程,颇为享受。)

三、写,内化语言

师:《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也是一副画卷,这幅画卷由许多画面组成,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课文里所描写的画面找出来。我们这里所谓的画面,就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只包含景或者人,也可以是人和景的交织,总之,要是具体可感的。

(学生一起找出画面,标上序号,一共是12个画面,因为我们是11个小组,所以把最后两个画面合成“夕阳下山”的画面。适时提示:画面部分,大量运用了描写。)师:现在,请每个小组将和自己组号对应的画面改写成现代文,实现从画面到文字、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求简约而平实的文风,文章留下大量空白,这就给我们的改写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写后的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流畅,想象合理。所谓合理想象,就是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超出原文又要忠于原文。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或者点拨,或者欣赏,或者鼓励,教室里合作探究的“画面”很热烈。)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成果。请注意,课堂的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在正在发言的同学身上,也许这个画面不是你们小组的学习任务,但是,所有学习,都是你自己的任务。倾听是一种美德,质疑是一种品质。

(此处略去大部分学生的评价、质疑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这个过程有点琐屑,而且随机,记不大清楚。)

第一小组:晨雾茫茫,远看滁州城,群山环绕,山顶直插入云层之间,给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之感。我独坐于醉翁亭之间,观群山,望云游,心乐之。

师:你们小组的语言,虽然是白话,但是也有古文的典雅含蓄的意味,特别是能学以致用,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文本语言化成自己的语言,很好。据说《醉翁亭记》

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几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欧阳修当初这样一改,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第一小组这里,环绕滁州城的山是“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在你的想象里,山是什么样子的?

生:连绵不断的。

生:高大巍峨的。

生: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的,似乎把滁州城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似的。

师:多亏了有这样的留白啊!

第二小组:在滁州城的西南方,挺立着数不胜数的山峰。放眼望去,山峰和树木都格外的美丽。但在那其间,有一座山的树木却格外茂盛,相比其他的山峰,更幽深更秀丽。那是何山?原来琅琊山呀。

第三小组:沿着山路往里走,那潺潺的水声越来越大了,走了大概六七里,一条白色的清泉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就像一把白色的利刃,劈开了原本连在一起的两座山峰。泉边绿树青葱,像是那一抹清泉的伴友,陪侍左右,这,就是酿泉。

第四小组:山路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在一个转角处,突然就看到了一个四角翘起像一只欲飞的凤凰模样的亭子,居高临下,俯视泉水。哦,原来,那就是醉翁亭啊。

第五小组:早上,太阳升起来了,弥漫在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了;而在傍晚时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是自明而暗,或是自暗而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林之间早上和晚上的景象。

师:呵呵,你们的改写,和翻译差不多,也许这个地方想象的空间少了点。这样吧,我们把课文下面的注释读一遍。

生读。

第六小组:漫山遍野的野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沁人心脾,点缀出一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枝繁叶茂,勾画出一抹浓郁的绿荫;秋天来了,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溪水清澈,泠泠作响,这就是如画的四季。

生:他们好像少了一个季节,“水落而石出”说的是冬季的景象。

师:冬季,是枯水季节,水位低,水底的石头就露出了。不过,现在,水落石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

生:真相大白。

第七小组:背着东西的人很是劳累,但是看见路边都是翠绿的高山,里面还回荡着悦耳的水声,他们也不觉得累了,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走累了,唱累了,便在树荫下乘凉休息。路上,还有的行人一前一后地走着,前呼后拥,呼朋引伴,弯着腰走的老人,被大人领着走的小孩,都是喜气洋洋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那是滁州的老百姓在游玩啊。

第八小组:靠近溪边,垂钓于酿泉,酿泉倾泻碧波于此,溪水深不见底,鱼硕而鲜,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冽,美酒香甜,山味野菜,一样一样地摆在眼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啊。

第九小组: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玩一种投壶的游戏,投中的人赢,输的罚酒,宴席上,酒杯和游戏用的签字摆得到处都是。几轮游戏下了,个个都红光满面,但游戏兴致并未消减,欢呼声,拍手声,此起彼伏。随着幽幽的丝竹声,酒气和着音乐,随着清风环绕在整个滁州城上空,这是一场多么欢乐有趣的宴会啊。

生:音乐不一定有,课文说但是非丝非竹。

师:也许,他们的确不必借助音乐和歌舞来助兴吧。

第十组:一位经老不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众人之间,长须飘飘,颇有仙人的味道。他摸着长须,端着酒杯,眼神迷离地望着山间游乐的人们和山水风光,摇头晃脑地长吟:“山不在高,有亭则名;水不在深,有心则灵;予乃醉翁,有酒就行。”众人哈哈大笑,曰:“太守醉也。”

师:妙。

第十一组:夕阳挂在山上,人群乱哄哄,影子醉醺醺,散乱在地上,太守和宾客们都醉了,一起快乐地谈笑着回家了。茂密的树林里,影子静止了,声音却热闹起来,鸟鸣之声随处可闻,游人一离开,鸟儿们就高兴起来了。

师:改写活动非常成功,你们总是一次一次地超越我对于你们的期待。很多小组灵活引用了我们学过的古诗文,这就是语言的内化,文本的语言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内化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

四、改,品味音韵

师:有人觉得,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的游山玩水,是不问政事、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消极做法,可是,从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画面看,欧阳修在滁州城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自得其乐。

生:舒适愉快。

生:自由自在。

生:悠闲自得。

生:无比惬意。

生:乐不思蜀。

师:乐不思蜀?好像不合适,但是,你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思路,我们可以改动一下,把蜀改成北宋的都城开封就好了,乐不思开封。在滁州的生活这么美,即使不能在京城为官也无妨。在这样闲适的心情下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不比韩愈的《马说》,充满了一种激愤的咬牙切齿的味道;也不比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处处弥漫着凝重的忧伤,而是充满了一种平和舒缓的闲情逸致。和这样平和舒缓相对应的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创造性地大量地使用了“也”和“而”这两个虚词。我们找出带有这两个虚词的句子,朗读,体会,然后把这些句子换一种说法,体味一下原文在音韵和情味上的妙处。

(引导学生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也”,从音韵和谐的角度来品味“而”字的用法——主要是朗读和感受,少分析,多感受。过程略。)

师:《醉翁亭记》大量地运用“而”字和“也”字,创造出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味,这和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这体现了艺术创作上所追求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五、悟,感受情怀

师:被贬滁州的欧阳修没有消沉,没有抑郁,而是游山玩水,饮酒写诗,不亦乐乎。他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所以以“醉翁”作为自己的号,请再读全文,欧阳修的“醉”仅仅是因为酒吗?他还为什么而醉呢?

(板书:醉酒,引导学生在酒字前面加上“清”这个形容词,理解“洌”区别于“冽”的含义。)

生:醉美景,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说

明他是沉醉在山水之间。

生:醉人和,从滁州老百姓都出来游玩来看,他们应该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

师:用《岳阳楼记》里面的话来说,就是——

众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人和的意思就是和乐。百姓和平快乐的前提是,太守治理滁州卓有成效。其实,我当时想的是“醉民俗”,和汪文韬的“醉人和”相比,现在看来,谁更胜一筹?

众生:汪文韬。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韩愈说的。欧阳修是很敬重韩愈的,他少年时代得到一本韩愈的文集,经常翻看,收获很大。后来,他又对韩愈的文集进行修补订正,刊行天下,使韩愈的文章得以更好地传播。我们可以看到,醉清酒,醉美景,醉人和,是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递进排列的,下面还有一醉,醉什么呢?

生:......

师:这个我们先留下一个悬念。太守饮少辄醉,不一定是酒量小,而是让他沉醉的东西很多,这就是——

众生:酒不醉人人自醉。

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喝酒只是一个寄托,醉酒只是一个表象,透过醉,我们看见了太守内心的——

众生:乐。

师:太守都乐些什么呢?找找课文中和乐有关的语句,读读,想想,填填。

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乐山水。

生:乐宴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师:或者,我们可以说,乐游宴,游玩和宴会。在这之前,还有一处。

生:乐四时,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生:乐其乐。

师:这个其指的是谁?

生:游人,也就是滁州的老百姓。

师: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人的仁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官的厚道。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你们可能有兴趣听——

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

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只有真正仁厚的人,才会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民同乐,这就是欧阳修为官的理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回到开课的时候,追溯一下欧阳修被贬的原因。如果我们稍稍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就会知道,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有识之士大多想通过革除积弊沉疴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领导的“庆历新政”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但是“庆历新政”在大官僚的反扑下失败了,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欧阳修因多次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其实,不管是在朝廷当京官,还是被贬为地方官,欧阳修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是欧阳修在儒家“仁政爱民”的主张下确立的的政治理想,现在这个理想在滁州实现了,所以欧阳修的第四个层面的醉是——

众生:醉理想。

师:醉是表象,酒不醉人人自醉;乐是实质,与民同乐乐——

生:乐其乐。

师:乐其乐已经用过了,换用文章的另外的语句,会更好。

生:乐亦无穷。

师:三个字。

众生:乐无穷。

师: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就像为自己开掘了一口快乐的井,一生都会有源源不断的快乐喷涌出来,与民同乐乐无穷啊。完成板书如图:

六、问,修与谁归

师:这本书里有很多高贵的灵魂,透过文字向我们招手,而我,一个语文老师,希望,能够为他们寻找到千年后的知音。现在,我们从我们学过的古仁人中挑出几位,每一位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来作为他们的名片,然后想想,在这些人中间,欧阳修将会和谁一道,即《岳阳楼记》里面所说的“与谁归”。

(讨论,板书如下:

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生:我觉得是范仲淹吧,他先忧后乐,也是为百姓着想的人。

生:但是,范仲淹是先忧后乐啊,欧阳修是同乐啊。

袁:老师,我能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当然。

袁:我觉得欧阳修不会与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同道,因为屈原太清高了,其实,当时未必就没有和他一样的贤才,他应该和那些人团结起来。

师:组成统一战线,建设,哪怕是一点小小的建设也好,也能改变一点点这个世界。

袁:屈原也太那个了……

生:自恋。

袁:对,就是这个意思。也不会和柳宗元一道,柳宗元太孤僻了,不容易亲近。也不会和范仲淹一道,因为先忧后乐,实在太高尚了。

师:你是想说,范仲淹对自己太苛刻了,会失去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袁:嗯。

师:既然欧阳修和这三个人都有不同,那么,在我们熟悉的古仁人中,有没有和他意气相投的人呢?

生:……

师:有没有和欧阳修这样的,在朝廷为官,就勤政;在地方为官,就爱民;不管受到什么挫折,始终都能保持一颗乐观的心,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生活的乐趣?

生:嗯,好像有这么一个人。

生:苏……

众生:苏轼。

师:苏轼怎么说。他说——

众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欧阳修和苏轼的确是心有灵犀,意气相投的。我们再来听一个故事:

嘉祐二年,欧阳修担任这一年礼部省试的主考官。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和观点,都堪当压卷之作,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此文的考生列为第二。后来发现,这个人不是曾巩,而是一个四川人,名字叫苏轼。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年过五十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孩童一般,信誓旦旦地要为苏轼出人头地开山避路,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师:后来苏轼的成就,证明了欧阳修的识人之明。不仅如此,当年这一场考试,共录取进士388人,除了苏轼,其中还包括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而且苏洵和王安石也都受到过欧阳修的提携和帮助,可以说,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北宋文坛的——

生:领袖。

生:泰山北斗。

师:正是因为欧阳修有与民同乐的胸襟,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地提拔年轻人;正是因为他有慧眼识英才的眼光,所以才使天下读书人都想拜他为师;而他自己的人生,虽然有些波波折折,但是在古代有才学的人之中,算得上比较圆满了。我特意查了一些资料,罗列了一些数据,也许可以说明胸襟气度和人生幸福的关系——

屈原只活了34岁,柳宗元活了47岁,范仲淹活到了63岁,而欧阳修活到了65岁。《论语》里说,“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论语》还说,“智者乐,仁者寿”;能够与民同乐的欧阳修就是一个宽厚的仁者,无忧,所以长寿。这样的仁者,既能与民同乐,也拥有自己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我们知道,号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志趣和追求的,欧阳修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指的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因为有这样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所以,不知老,不怕老。这有点像孔子,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七、追问,吾与谁归?

师:为官之道,亦是为人之道;处事之道,亦是处世之道;我们马上就要结束古文学习之旅,从这些古仁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之前我们写过《向范仲淹滕子京学习为官之道》,今天,我们写一篇《向古仁人学习为人之道》。学习为人之道,建构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是比考试得高分,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甚至比结婚生子更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决定了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生活。这是一个沉静思考的过程,课堂上我们不做讨论,我先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我向古仁人学到为人之道是韧性。我不希望像屈原那样,太刚烈,容易折断;也不希望像柳宗元那样,太忧郁,会与快乐绝缘;而像范仲淹那样,我又做不到,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而欧阳修和苏轼,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可以与这个世界良好沟通的钥匙。

韧性

韧性,乃是最高明的为人处世的法则。

韧性不是忍受,而是承受;韧性不是勇往直前,而是能屈能伸;韧性不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刚烈,而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隐忍。

韧性是随遇而安的闲适,韧性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从容,韧性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进退自如。

韧性是相信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相信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韧性是相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相信乌云最终遮不住太阳;韧性是相信山不转水在转,也相信因果相循,生命自有水到渠成的定律;

有韧性的人,从不排挤进入自己心灵世界的他人,但是,他一定有一个内在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喝杯子里斟满的酒,他弹奏自己心里的音乐,他吟诵那些自己喜欢的文字而不管这些文字是否能博取功名,他书写自己想写的活泼泼华丽丽的文字而不管在他之后别人如何评价,无论现实的世界多么噪杂拥挤,也无论自己的境遇多么坎坷不平,这样的人,始终在天上人间来去自如,穿行如风,谈笑天地间。

这是真正可爱的生命。

是的,除了可爱,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形容词。

师:最后,我们以一副对联来结束今天的课,我出上联,请大家对下联。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生:欧阳修对范仲淹。

生:醉翁亭里对岳阳楼上

师:从音韵的角度讲,用岳阳楼头更好。一个字一个字对。

生:民对君。乐对忧。

生:为君分忧。

师:如果是岳阳楼头为君分忧的话,范仲淹似乎换成滕子京更好。我们齐读这幅对联。

生: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滕子京岳阳楼头为君分忧

师:希望大家好好写这篇文章,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可爱的生命。

附:学生作品

乘风乘月乘忧去

人总是喜欢逃避现实!借酒消愁,是全世界通用的办法,在电视剧里也是如此,一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就喝酒,狂喝,猛喝,喝醉了就什么都忘了。所以酒在某个程度上是和毒品一样的,都是让人麻痹的。古代的人比现代的人更爱喝酒,可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看来借酒消愁也不行。

跟古仁人学习做人的方法,看来看去,做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洒脱。洒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洒脱就是如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自悲”,洒脱就是欧阳修和苏轼所具有的豁达乐观。知足者常乐,乐观者总乐,洒脱者永乐。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这是知足。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是乐观。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这是洒脱。

洒洒脱脱,乘风乘月乘忧去。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 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8醉翁亭记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琅琊.(yá)酒洌.(lì)饮少辄.醉(zhé) B.林霏.开(fēi)伛偻.(lǒu)云归而岩穴暝.(míng) C.山肴野蔌.(sù)晦.明变化者(huì)林壑.(hè) D.树林阴翳.(yì)水声潺.潺(cán)觥.筹(gō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而深秀者() (1)蔚然 .. (2)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4)负者 歌于途() .. 而幽香()() (5)野芳发 .. (6)醉翁之意.不在酒() 3.下面加点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按要求填空。 (1)《醉翁亭记》以“____”和“____”二字提挈全篇。结尾部分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把二者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主旨。 (2)从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脱化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7.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选文第①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 10.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语文课文醉翁亭记

语文课文醉翁亭记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 表现诗人寄情山水、 与民同 乐的思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文 醉翁亭记 ,欢迎来参考!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 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 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 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 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 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 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 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 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 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 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 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

人教部编版2018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人教部编版2018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C. 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太丘舍去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出而林霏开而山不加增 B. 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邪 C. 山间之四时也戴朱缨宝饰之帽 D. 杂然而前陈者然后能改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 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 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 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 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4.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 (朝代) 文学家,和、苏洵、苏辙、韩愈、、、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 夏之景的句子是:,。作者用“,”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 5.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日出而林霏开霏: (4)云归而岩穴暝暝: (5)野芳发而幽香芳: (6)伛偻提携伛偻:

八年级语文下《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正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字 环滁林壑琅琊饮少辄醉 岩穴瞑伛偻酒洌山肴野簌 觥筹射者中弈者胜颓然阴翳 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簌:野味野菜。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佢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個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重点语句翻译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 这是

11《醉翁亭记》同步 练习

练习说明: 80分以上全做 70分以上做一、二、三、四 其他以上做一、二、三 《醉翁亭记》同步检测 一、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 ) 琅琊( )(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晦( )明岩穴暝( ) 伛偻提携( )( ) 泉香而酒洌( ) 弈( )者胜 觥( )筹交错树林阴翳( ) 山肴( )野蔌( ) 2.文学常识填空。 《醉翁亭记》的作者(),字(),自号(),晚年又号(),()(朝代),()家,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 (1)至于负者歌于途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二、基础提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2)峰回路转回: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5)日出而林霏开霏: (6)云归而岩穴暝暝: (7)野芳发而幽香芳: (8)伛偻提携伛偻: (9)泉香而酒洌洌:

(10)山肴野蔌蔌: (11)杂然而前陈者陈: (12)宴酣之乐酣: (13)弈者胜弈: (14)觥筹交错觥: (15)树林阴翳翳: 5.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2)归——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3)乐——山水之乐(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4)谓——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 ,) 名之者谁(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醉翁亭记原文和译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奔泻而下的山泉,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名号叫醉翁。醉翁的真意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中(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岩谷山洞便昏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时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 ..(____)觥.筹(____)林霏.(____)..(____)环滁.(____)晦.明(____)伛偻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蔚.然(茂盛)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辄.醉(就) B.林霏.(雾气)佳木秀.(茂盛、繁茂)醉翁之意.(情趣) C.晦.明(暗)岩穴暝.(昏暗)寓.之酒(寄托) D.负.者(失败)伛偻 ..白发(脸色苍老) ..(腰背弯曲)苍颜 3.下列与“行者休于树”中“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负者歌于途 C.多会于此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下面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的景色。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是说酒宴上人人都在欢乐,唯独太守精神不振,自饮自醉。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竹”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意思相同。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三、语言表达 6.全篇共21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各表现了哪种语气。 (1)环滁皆山也。(____)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24《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语文

《醉翁亭记》 ●教学设想: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极其生动的笔触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该文脍炙人口,底蕴丰厚,享誉后世。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此文的教学目标为: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乐为主线的结构;体会散中有整、错落有致的句式。课堂教学从朗读入手,以“读”贯穿全课,并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点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作品内涵及艺术风格,并学以致用,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体会文中“也”字的作用及传达出来的作者情感; 2、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3、学习本文乐为主线,前呼后应的结构。 4、品味散中有整、错落有致的句式,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其积极意义。 2、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3、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乐为主线的结构。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滁州的琅琊山不算高,却有“东晋千秋胜地,南谯第一名山”的称号;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不算大,却位于中国四大名亭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亭”。而真正让琅琊山和醉翁亭名垂千古的,却是欧阳修的一篇400多字的短文——《醉翁亭记》。今天就让我们漫步琅琊山,走进醉翁亭,去感受脍炙人口的名篇。 【资料助读】 南谯第一名山——琅琊山 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记11

醉翁亭记 一、填空题: (1)第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第二层写醉翁亭的。从这句话往下是第二层。 (2)第2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亭子周围的景色,第二层写亭子周围的景色,第三层写。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而。 (3)第3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写,第四层写。 (4)全文的中心句是。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二、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是: A.蔚然(茂盛)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辄醉(就) B.林霏(雾气)佳木秀(发荣滋长)醉翁之意(情趣) C.晦明(暗)岩穴暝(昏暗)寓之酒(寄托) D.负者(失败)伛偻(驼背,这里指老年人弯着腰走) 酒洌(酒清) 三、对加横线词的解释完全准确的一组是: A.前陈者(排列)山肴(山中打来的鸟兽做的菜) 野蔌(野菜) B.临溪而渔(捕鱼)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C.觥筹(酒杯)阴翳(遮盖) 宴酣(尽兴的喝酒) 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太守谓谁(说的) 颓然乎其间者(于) 四、全篇共21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各表现了哪种语气。 A.环滁皆山也。() B.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E.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F.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五、阅读第1自然段,共16句话,答题。 ⑴环滁皆山也。⑵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不过深秀者,琅琊也。⑶山行六七里,

也。⑸作亭者谁?⑹山之僧智仙也。⑺名之者谁?⑻太守自谓也。⑼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⑾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 A.环滁皆山也。 句意: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句意: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是醉翁亭。。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句意:醉翁的情趣不是在饮酒上,而是在优美多姿的山水之间。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句意:欣赏山水的乐趣,得心应手寄托在酒中。 2、对上文层次划分准确的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3、对第一段段意概括准确的是() A.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 B.太守用自己的别号为亭命名。 C.醉翁以欣赏山水为乐。 D.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和命名的缘由。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义是:。 六、第2自然段共3句话,阅读后答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本段三句话的结构关系,分析准确的是: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D.并列。 2、对段意概括准确的是: A.写出山间朝暮的景色。 B.写出山间四季的不同景色。 C.写出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D.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及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3、本段与上文中“”句相呼应。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5、成语“水落石出”的意义是:。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

11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

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

八年级语文下《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尤其)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幽深秀丽)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飞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曲折、迂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起名字,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就)。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雾气)开(这里指消散),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生长、开放)而幽香,佳木秀(繁荣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季节)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在)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提携(古义:搀扶,带领。今义:多指提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清澈);山肴(荤菜)野蔌(菜蔬),杂然(纷纷地)而前陈(陈列,摆放)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指音乐。),射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乎(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回家)而宾客从(跟从)也。树林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鸣声上下(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记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

(上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 教案

部编版语文 2020-2021 部编版语文 练习题 教案 试卷 教学设课 题 《醉翁亭记》 教 学 目 [来源:学科网]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中心。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清段落层次,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重难点 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环节 一、旧课反馈[来源:学科网ZXXK] 二、背景介绍 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本文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 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他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三、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四、整体感知[来源:学_科_网]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

2020-2021 部编版语文 练习题 教案 试卷 教学设心而寓之酒也”。) 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五、思考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新教材】部编版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课题醉翁亭记单元三学科语文年级九上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了解大意。 2、感受景物之美。 3、品读课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重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难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哪位同学能用白话文为大家讲这个故事?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 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成人。 欧阳修10岁能作诗赋,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滁 州。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 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 乐之中。他心情郁闷时常去滁州城西南琅琊山游 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 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欧阳修登亭“饮少 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写下了这篇流 芳千古的美文。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的第 三年,时年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 翁”,有点自嘲的意味。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 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 地方官,为百姓办事。学生讲故事进入情境 了解背景 作者名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了解作者有关 情况。 知人论世,了解 作者有助于学生

“文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 “明道,致用”,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 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 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 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本文选自《欧阳 文忠公文集》。 了解作品。 朗读课文1、听视频朗读 2、读准字音 3、读准停顿 4、读出韵味(注意文中的“也”。)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 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 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 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 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 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按要求朗读课 文 认真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舞钢市二中王东梅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重点)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你知道这是描写哪位文学家吗?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六一”指:一万卷书,一千件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画荻(d?)教子的故事 三、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任太守。当时他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四、检测预习、正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觥( ) 偻( ) 五、朗读课文 1、指定学生逐段朗读 2、集体朗读 六、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集体解决第1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着山路。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名之者谁:名,命名。太守自谓也:谓,称。饮少辄醉:辄,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饮酒上。 2、概括第一段大意: 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由来 3、集体解决第2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若夫,“像那……”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归,聚拢。岩穴,山谷。瞑,昏暗。晦,昏暗不明。 野芳,野花。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4、(1)概括第2段段意。 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文章第1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先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作为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参考答案: 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参考答案: 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觥( ) 偻( ) 3、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2、集体解决第1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名之者谁:名,命名。太守自谓也:谓,称。饮少辄醉:辄,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3、朗读第1段并记熟第1段的字词解释。 4、集体解决第2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岩穴,山谷。瞑,昏暗。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布置作业 背诵第1、2段并记熟第1、2段的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检查字词解释 2、重点语句翻译 二、小组活动 1、集体解决第3、4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1)第3自然段 伛偻提携:伛偻,老人。提携,小孩。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弈者胜:弈,下棋。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