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分析方法的综合性

合集下载

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在语言交流中,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八种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

一、上下文推断法上下文推断法是一种根据词语所在上下文来推断词语意思的方法。

通过观察词语在文章中的出现位置和前后搭配,可以推断出该词语的意思。

这种方法常用于推断生词的意思,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技巧之一。

二、查字典查字典是了解词语意思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字典,可以找到准确的意思,还可以了解该词语的读音、用法等信息。

在查阅字典时,要注意选择权威、准确的字典或词典,以确保获得正确的信息。

三、词素分析法词素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词语的组成来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通过对词语进行拆分和词汇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该词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四、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一种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将词语放在具体上下文中,结合其他语言手段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种方法有助于准确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意思,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近义词比较法近义词比较法是一种通过比较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通过比较同音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和不同用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扩展词汇量,提高同义替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反义词对比法反义词对比法是一种通过对比反义词来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通过对比一对反义词,如“伟大”和“渺小”,“快乐”和“悲伤”等,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这种方法有助于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七、词义演变法词义演变法是一种通过考察词语的词义演变来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词汇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通过了解词义的演变过程,可以深入理解词语的现代含义,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历史文化知识。

八、语言文化背景了解法语言文化背景了解法是一种通过了解词语所代表的语言文化背景来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四年级学习分析词语的词义和词性

四年级学习分析词语的词义和词性

四年级学习分析词语的词义和词性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掌握词语的词义和词性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在四年级语文课程中,学生将开始系统学习分析词语的意思和词性,为此,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词义和词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词义分析词义是指词语所代表的意思。

学生在学习词义分析时,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词汇积累和理解能力。

1. 认知图谱: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事物,引导他们使用自己所学过的词语来表达。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张关于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每种动物的特点,进而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词义。

2. 词语分类:教师可将一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词义对它们进行分类。

例如,黑板上写了“苹果、梨子、香蕉、橙子”,学生可以将它们分类成“水果”一类。

通过分类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共同特点和词义。

3. 句子造就:在学生学习新词语的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句,让学生尝试使用新词语造句。

例如,学习了“快乐”这个词语后,教师可以给出一句例句“她在生日会上玩得很快乐”,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子,自己构思并写出几个包含“快乐”这个词的句子。

通过造句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词义,并学会在实际应用中正确使用它们。

二、词性分析词性是指词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作用。

学生在分析词性时,需要学会辨别并正确使用各类词语。

1. 词语分类: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词语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词语。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学生根据词性将这些卡片分类。

例如,一个词语卡片上写着“快乐”,学生需要将其归类到形容词一类。

通过分类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类词语的词性特点。

2. 句子填空: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并在其中留下一个或多个空白处,要求学生根据句子意思和语法规则填入适当的词语。

例如,“他____(跑得)很快乐。

”学生需要根据句子意思和词语的词性,填入适当的词语“跑得”。

列出理解词语的教学方法

列出理解词语的教学方法

列出理解词语的教学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理解词语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列出一些针对理解词语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以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理解能力。

一、词义理解教学方法1. 词义归纳法:通过举例、比较、对照等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一个词的含义,加深他们对词义的理解。

2. 词义分析法:教师通过对词义的解构分析,让学生逐步领会词义的层次结构和内在逻辑。

3. 词义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词义的拓展,使他们能够通过扩展词义范围的方式,获取更丰富、更准确的词义认知。

4. 词义概括法:通过对一组相关词语的概括总结,促使学生将相关词汇联系起来,加深对词义的整体理解。

5. 词义比较法:通过对比相近或相似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词语之间的微妙差别,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

二、词语搭配教学方法1. 同义词辨析法:通过对同义词的辨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词语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差异,提高他们的选词能力。

2. 搭配习得法: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语境实践,逐步习得特定词语的常用搭配,丰富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3. 语篇理解法:通过阅读整个语篇来理解词语的搭配用法,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词语搭配的能力。

4. 实践运用法:通过各种真实情境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词语搭配,从而提高词汇应用水平。

三、多义词理解教学方法1. 语境猜测法:通过学习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引导学生猜测词语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语的多种用法。

2. 听读辨析法:通过听力、阅读材料中的多义词,让学生逐步领会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多义词的理解。

3. 语用分析法:引导学生从语用学角度理解多义词的不同用法,帮助他们理解多义词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情景。

4. 推理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比较,理解多义词不同含义之间的关联和差异,提高他们的多义词辨析能力。

现代汉语专题 第五章 综合分析

现代汉语专题 第五章 综合分析

现代汉语专题第五章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关键部分,它涉及对语言的整体性理解和应用。

本章将对综合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一、综合性分析的定义综合性分析是指对现代汉语语言素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获取更全面的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综合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词汇、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二、综合性分析的方法在进行综合性分析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文本分析:通过对现代汉语文本的深入分析,包括句子结构、词组搭配、修辞手法等方面,来获取更全面的语言信息。

2. 语法分析:对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进行分析,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词语分析:对词语的词义、词性、用法等进行分析,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4. 句法分析:通过对句子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以理解句子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特点。

5. 语义分析:对句子的意义进行分析,包括直观意义和隐含意义,以理解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方式。

三、综合性分析的意义综合性分析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综合性分析还可以培养研究者的语言分析和思辨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四、综合性分析的应用综合性分析可以应用于多种语言研究和研究领域。

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语言研究中,都可以通过综合性分析来深入理解和应用汉语语言知识。

此外,综合性分析还可以用于语言教材编写、语言测试等方面。

总结:综合分析是现代汉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汉语语言素材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知识。

综合性分析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法分析、词语分析、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

综合性分析在现代汉语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学习要点:掌握义...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学习要点:掌握义...

第七节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学习要点:掌握义素分析法的特点及其作用,并了解辅助性的语素析义法以及构词析义法。

掌握解释现代汉语词语释义的三种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比较准确地描写词语的意义。

对词义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义素分析法,这就要运用语义场的理论,把词义放在跟其他词义的联系中来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可以借助语素分析法以及构词分析法。

词义分析以后,就要对词义进行描写,把词的意义内涵揭示出来。

一、义素分析法传统语义学对词义的分析只到词的义位为止,把义位看作最小的语义单位。

现代语义学则进一步将词的义位划分为更小的语义单位——义素。

义素,又叫语义成分、语义特征,是最小的不能独立使用的语义单位,只有不同的义素组合起来,形成义位才能构成一个独立运用的意义。

义位,就是某个义项的词义,它是由一组义素构成的。

义素分析法就是通过对不同义位的比较,从而找出义素来的方法。

㈠语义场要考察一个词的词义,要进行义素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放在词与词的联系中去进行,这个联系的场合就是语义场.语义场强调一个词跟全体词在语义上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比较、分析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才能确定这个词的真正内涵。

语义场必须在一个共同语义要素的支配下组成,在“人类”这一语义要素的支配下,男人、女人、男孩、女孩构成了一个语义场。

在“坐具”这一语义要素的支配下,椅子、转椅、凳子构成了一个语义场。

同一语义场的词语建立在共同的语义要素基础上,同一词语可以依据不同的语义要素归入不同的语义场.“学”可以归入“教-学”这一语义场(学习),还可归入“工、农、商、学、兵”这一语义场。

多义词根据不同的义项可以归入多个不同的语义场。

“叔叔”有表示亲属称谓和表示社交称谓两个不同的义项各个义项分属不同的语义场。

“叔叔、伯伯、姑姑”、“叔叔、伯伯、阿姨”。

根据语义要素建立语义场,大的语义场下面可以分出小的语义场,小的下面还可以分出更加小的语义场,乃至最小的语义场,义素分析法必须在最小的语义场里进行。

四种词义辨析法的运用与比较——以“截获”“截取”“截留”“截断”“截止”为例

四种词义辨析法的运用与比较——以“截获”“截取”“截留”“截断”“截止”为例

四种词义辨析法的运用与比较——以“截获”“截取”“截留”“截断”“截止”为例黄卫【摘要】“小语境比较法”“二元法和多元法”“义素配列比较法”“语素辨析法”是现代汉语词义辨析的重要方法,对意义相近、用法相似的词语的辨析尤为重要,如截获、截取、截留、截断等.然而四种辨析法从不同侧面对词义进行辨析,在运用过程中各有侧重,各有优劣.在进行词义辨析时,需要掌握每种方法的运用情况、了解各种辨析法的优劣,扬长避短,采用最适宜的辨析法进行词义辨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3页(P119-121)【关键词】词义辨析法;运用;比较【作者】黄卫【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对于词义的辨析,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张敬仪(1993)认为,可以从词义、色彩、用法三方面对近义词进行辨析[1]。

刘士红(2012)指出,近义词辨析方法有系统的体系,由三方面组成即充分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辨析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2]。

陈美琳(2016)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大方面入手[3]。

以上研究在如何着手进行词义辨析方面均有各自的见解,却没有具体指出应该如何进行词义的辨析,也没有涉及到词义辨析的具体方法及运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四种具体的词义辨析方法对“截获”“截取”“截留”“截断”“截止”五例的词义进行辨析,尽可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四种词义辨析法的优劣。

本文所引例句来自语料库在线“现代汉语语料库”。

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范围可大可小,大到包括社会、情景、语篇,小到上下文语境。

我们把前者称为“大语境”,后者称为“小语境”。

因此“小语境比较法”就是在上下文语境中比较词义的异同。

通过对语料库在线中相关语料的收集,共发现“截止”45例;“截断”43例;“截取”37例;“截留”15例;“截获”9例。

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

“焦躁”—— 焦虑、烦躁 “优雅”—— 优美雅致 “辞职”—— 辞掉职务 “难免”—— 难以避免
恳求——诚恳地请求 幽雅——幽静文雅。 “漫游”——漫,随意,不受拘束; 游,游玩。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
“疾驰”——疾,飞快地;驰,奔跑。 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
勘测——勘探和测量。
当然—— 应当这样
心悦诚服—— 悦,高兴;服,服气、 佩服。真心实意地表示 服气、佩服。
“果然”——然,样子;果真这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 “安然”——平安的样子 骇然——惊讶的样子 “新闻”——新听来的事 声色俱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
厉。
2.同义换词法。
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 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 来代替。
如:上腭-口腔的上部,分隔口腔和 鼻腔的组织,统称上腭
班门弄斧-古时候某人在巧匠鲁班 门前摆弄斧子,现在指在行家面前显 示本领。
举例法。
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 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 举事例进行讲解。
•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 • 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
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 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 啊!
语境联系法。
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 环境来解释词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 但在“地下革命党”中, “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 被敌人发觉。
说明解释法。
指用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词语的意 思。对有些成语和名词还需要指明词 语的出处、演变过程,现在的意思等, 以防望文生义。
“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 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
“清晰”—— 非常清楚。 “举荐”—— 推荐。
“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 是非常疲乏。

词语辨析的技巧与方法

词语辨析的技巧与方法

词语辨析的技巧与方法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辨析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词语,可以准确地传递思想,避免歧义和误解。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词语辨析的技巧与方法,帮助读者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和流畅性。

一、词义辨析1. 词义对比:对比两个或多个词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常见的对比有:坚固和稳固、优秀和卓越、爱和恋等。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词的意义差异,从而选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达。

2. 研究词源:了解词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是辨析词义的有效方法。

有时,同一词在语义上可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它们源自不同的语言或文化,并经过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通过研究词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和用法。

3. 反义辨析:通过对比某个词的反义词,来理解和弄清该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当我们对一个词的意义感到困惑时,可以寻找它的反义词进行对比,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词的含义。

二、用法辨析1. 语境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可能承载不同的含义。

通过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具体含义和用法。

尤其是一些多义词或词义较为模糊的词汇,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具体辨析。

2. 搭配分析:不同的词语有着各自的搭配习惯。

通过研究某个词的常见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

例如,"make a decision"和"takea decision"虽然在字面上很相似,但在实际使用中有着不同的搭配习惯。

3. 语域分析: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和语域中的使用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有些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的频率和习惯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词语辨析时,需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和语域。

三、资源参考1. 词典和工具书:词典是词语辨析的重要工具。

通过查阅词典,可以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用法和搭配等信息。

在使用词典时,可以参考各个词语的定义、例句、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内容,帮助准确选择合适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词义分析方法的综合性从对词义有了分析的时间起,也就有了词义分析方法的运用。

两千多年前,人们对词和词义就进行过剖析,《论语·颜渊篇》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用单音词“正”来解释“政”,表示从政的要义在于行正道、主正义、立正身。

“正”与“政”的语音又相同,给后代又开了根据语音来解释意义,即所谓“声训”的先河。

《孟子·梁惠王下》也记载: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这是以多个词的形式来解释词义,显然其精确程度要比单音词来解释要大,像上面的例子就包含了被解释词的两个义素。

而前面“鳏”“寡”“独”三个词共同的义素是“老”,差别只是在于或“无妻”或“无夫”或“无子”,释义效果相当简洁明了。

还有从汉字的构成方式来解释词义的,最典型的例子如:《左传·宣公十一年》:“止戈为武。

”后来对“止戈”的“止”应是“脚止”的止,以此来表示行进、行动义,还是“制止”的止,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左传》原书之意来看,宣公所主张的武是“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之义来看,应是前者之义。

又如:《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公”“私”两字据形显义,针锋相对。

从小篆之笔形来看,非常形象,直接从外观映射出了词义的构成。

至于说到从先秦就有的古书注释,对词语词义的解释就更是普遍。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不要说是在对词义进行有目的的分析时要运用,就是在对词义的习得、理解、传布中也必定会用到词义的各种解析方法。

但尽管释义方法从先秦就有了,有意识、自觉地、成系统地进行词义分析的方法还应是从汉代算起。

传统所遵奉的形训、音训、义训、界说,或种种训诂体制,都在汉代的几部语言文字的经典著作及注疏著作中才有完整的表现。

在现代,从西方引进,或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些诠释方法也不断涌现,如义素分析法、语义搭配法、构词鉴定法等,将词义的分析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词义分析的方法,是在语言研究总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古往今来,研究语言的这么多学派,无一不是在对语言的总体看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和独特研究手段。

语言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于语言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于对语言属性的认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书开辟了三章专门论述词义的分析方法。

它不仅仅是可供运用操作的具体分析手段,也映射出词义本身的内部构成、存在的形式、结构状态,反映出人们对词义的研究角度和深度。

词义分析方法史,也就是一部词义研究史本身。

一、方法论代表了人们对词义构成的认识手段和水平不同的词义分析方法体现了对词义构成的不同看法和认识水平。

一种具体的词义分析方法总是对解释某一部分、或某一类词义会起到作用,这种方法的形成表示着人们在认识某种词义过程中形成的手段和经验。

形训法是从汉字的字形上来解释词义,这是中国传统语言学最古老的释义方法之一。

几千年来,古人对词义的认识都是通过用汉字记载下来的书面词语进行的。

由于古代汉语词主要是单音词,以至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几乎达到不可分,甚至是不必分的地步。

分析汉字的形、音、义也就成了分析汉语词的意义、语音及书写形式。

汉字反映出来的词语固定少变,便于流传保留,古代的经书都是通过它而记载传播,它因此而成为古代对汉语词语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

古代的文字学实际上就是古代的语言学,对汉字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譬如对“六书”的分析,对古音古形古义今音今形今义六者互求的具体操作,对以形求本义的运用,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音以生义、形以载义的认识,都取得了几乎是后无来者的成绩。

形训的普遍运用,说明了人们对汉语词语的认识基本上限于古代的或已经凝固了的词语,在认识词义的过程中重视的是视觉感受而不是听觉感受。

形训法既受到汉字的巨大影响,也受到它的深深限制。

随着汉字字形的历史嬗变,这一方法的作用正在受到威胁。

假如是汉语的文字推行了拉丁化,汉字消失了,形训的存在基础自然也就不复有了。

就算不走到这一步,在汉字脱离于小篆,走向隶、楷、行、草的结构和书写变化之后,形训的生命力已经大受影响。

人们已经难以辨认“定”为“从宀从正”,更不要说去认“及”为“从又从手”所会出的“逮”义。

汉字由象形向象意的变化,也就必定会影响到人们由形来认识词本义的能力和兴趣。

又如声训法,在秦汉就有了,可以西汉的《释名》为代表。

引起人们相当注意的还有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

而真正科学的声训法是在清代的古音学建立起来后才有的。

在古音学建立之前,声训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靠口耳相传个人体验,所分析的材料也零散不整。

在古音学完成以后,大规模地探索声义联系也才成为可能。

声训所解释的词义除了具体文章中的通假使用,主要就是用来阐释词汇历史发展中由同一源头繁衍而来的同源词同族词。

它所诠释的意义比较宽泛隐含,这种词义在共同源头的同源词当中是普遍存在着,与能够具体运用的词义相去甚远。

从古到今,人们对声训的评价最为相左,即便在今日,仍有人称“声训的训释极不准确,根本不符合语词的实际情况,违背了词义训释的原则”[1] 。

这是把声训中的训释词与被释训词的词义关系放到客观对象对等的位置上来看的结果。

而从词的意义成分有表层义、深层义,具体义与抽象义,运用义与词源义之分的角度来看,声训又确实是有它的存在价值。

它对后者的形成和显示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不承认词有深层义、抽象义、词源义,也就失去了承认声训的根据,要承认也会是相当勉强,也就根本谈不上总结挖掘这一古老的词义训释方法所揭示的重要词义现象。

又如界说法,古今都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个词的内涵外延,揭示词义的内部真实面貌。

但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角度和深度都不同,再加上主观认识条件和能力的不同,使得既使对同一词义都运用界说法来阐释,所得出的结果可以微殊,也可以迥异。

而义素法的出现,直接受到现代语音学中音位理论的启发。

它希望借鉴音位理论,象划分音位一样来划分语义。

而探求语义内部的原子结构及排列顺序,又与入微地研究每一个个别对象的科学时代有很大关系。

在从事客观的、纯结构性的、以形式表现为主的语言研究时代,当然也就谈不上人文词义的分析方法。

在对汉语开始进行人文性研究的思潮中,汉语的词汇词义领域首当其冲,人们首先在这块土地上进行了开垦。

对象和目的改变,也就必然会带来方法的改变,这时人文词义的分析法也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体现人文词义的构成?如何表述人文词义的存在?如何处理人文词义与结构词义的关系?都由研究对象的问题转变成了研究手段的问题。

从结构词义分析法向人文词义分析法的转变,反映出深层的变化是语言观的变化、语言研究领域的变化、语言研究目的变化。

二、方法论反映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结果词义分析方法不仅仅是对词义认识解释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法,在它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观念问题。

种种心理的、哲学的、文化的、知识的问题在支撑着它。

如形训声训的理论依据就是“音生于义,义著于形”,“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万字皆兼三者,万字必以三者彼此交错互求”。

[2] 这里的核心是汉字音形义相关相联,其中又尤以汉字形体的作用为突出。

因此在古人对语言的认识观中,一直是把汉字与汉语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创制汉字的庖牺、神农、仓颉被看作是圣人,“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视鸟兽之交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争”[3] 。

到黄帝之史仓颉造出书契,一直受到后人的尊奉。

儿童启蒙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汉字。

分析汉字的《说文解字》在古代的语文经典中地位独尊,故有“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等于不读书,细读《说文》一部书,等于读了天下一半书”之说。

研究汉字之学也就是汉语之学的当然的内容,甚至成为汉语言之学的首要之学。

而在西方语言学界则一直把文字排除在语言研究之外,文字仅仅是作为书写词语的一种符号。

在那里讲求的是音与义的联系,而不是音义与形的联系。

在语言学的学科建设上,也没有文字学的地位。

语义搭配法、构词鉴定法则体现出把语言作为一种结构体系的基本观点。

在结构语言观看来,语言是由有限的具体的语言要素,经过一定的组合搭配,形成一个张力无比的符号系统。

有限的要素,通过各个层次的分别组合,可发达到近于无限表现力的开放系统,充任着人类最有效的交际工具。

在这种语言观下,所看到的语言特点也就是线性排列、组合性、聚合性。

对语言的定义也就集中在“工具”“体系”“符号”“结构”“记号”“集合”“行为方式”“系统”“能力”。

这种观点落实在词义的认识、分析上,就形成了语义搭配法、构词鉴定法。

在平时,它是人们最常使用的释词方法,如对“效尤祸也”(《左传》)中的“效”字,最方便的解释是“效是仿效的效,效法的效,不是效果的效”。

对“品质”一词义项的确定,则可以说“是道德品质的品质,不是物品质量的品质”。

互文对证法也是在分析汉语词义时屡屡奏效的方法,对它的认识则只有放到汉民族的辩证思维、注重对偶、行文对称的文化背景、言语背景下来看才能深悟于先,活用于后。

现在人们发现,辩证、对称、重偶、平衡的心理在汉语中的反映相当明显。

从文字结构到语音结构,从句子的组合到句群的排列,从词义的发展到词结构的凝合,再从骈偶律仗文体的形成到审美欣赏心理的走向,都深受它的影响。

人文词义分析法的直接理论根据就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语言观。

以往,特别是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形成以来,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它的物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唯一对象。

人们从它的物理性质、生理性质、表征的符号物性质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因此结构的理论大行其道,探求的对象愈来愈抽象化,表述的形式愈来愈理论化,语言学愈来愈更接近于自然科学,接近于可以运算演绎的数学。

而在西方人类学的影响下,西方人文语言理论慢慢形成。

我国的汉语人文研究者在古代的语言研究人文传统基础上立足,吸收了西方人文语言理论的养份,形成了自己的人文语言观,并正在建立有完整学科构架的中国文化语言学。

对汉语进行人文性的研究终于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中国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着多种属性,而本质属性是语言的文化属性。

下面是对中国文化语言学语言观一段精采的论述: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只有语言和遗传代码是人类从祖先传给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

然而我们今天谈论、研究的语言又无一不是民族的语言。

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和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吸收,都要通过语言去实现。

因而语言的历史往往同文化的历史相辅而行。

它就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点;它又像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