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时代背景公元前771年,一个落后而强大的民族犬戎攻破了西周王朝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次年,继位的天子周平王为避“戎寇”,便迁都于雒邑,中国历史上由此进入了第一次社会大动乱时期,史称春秋战国。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迅速衰微,“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状况一去不复返,氏族等级制度大大削弱。
诸侯间征伐兼并不绝,“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同时,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得到极大的发展。
一些平民百姓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已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他们与没落的贵族一起构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集团之外的士人阶层。
这就构成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智力基础。
面对纷乱的社会现实,士人中的明慧者,孜孜以求匡救时弊、解民倒悬之道,他们研究历史,研究现实,全面钻研文化典籍,参与社会实践。
他们在社会中人格相对独立,较少政治羁绊,能自由自在的发挥所学。
所以,他们或奔走于诸侯之间,游说于宫廷之上,宣讲自己的政治、社会见解。
这五百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的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
诸子百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性格心理思维特质,奠定了中国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准则与习俗。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要代表文献《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
“仁学”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前提。
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
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
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
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
2、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与“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就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就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
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统治-人。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
”“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
”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
“修身养性”3、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她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
提出的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把儒家的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的态度,又把法的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的优势互补。
历史证明,荀子的这一构想,为未来的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著名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答: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思想介绍】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旅游观念1、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
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
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
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乱世纷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家政治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展现,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政治形态,还影响了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仁”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家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为本,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应该发扬仁爱之心,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国家兴起和统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和谐,人心更加安定。
儒家政治思想注重礼制的建立。
儒家思想家提出“礼乐”的重要性,强调礼乐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礼乐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使得社会更加稳定有序。
儒家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提倡建立健全的礼制,规范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君主贤能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家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能够以身作则,仁爱善治,通达经纬的贤能之人。
他们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尊重民众,勤政廉政,谨守礼制,以身作则,成为民众的楷模和榜样。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使得一些国家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更加注重贤能之人的选拔和重用,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繁荣。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天命和民本思想。
儒家思想家认为,君主应当尊重天命,遵循民本,以民为本,才能够得到天道的支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们强调君主应当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励精图治,不为私利而行动,秉持天道,谋国家之长远利益。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一些国家得到了贯彻实施,使得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合乎民心,社会更加稳定。
在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在统治者和思想家的引导下,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态。
无论是兴起的统一国家还是权力分散的列强互立,都离不开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人生四书》: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谷园:儒家思想最终的目的是要治国、平天下的,虽然在孔子、孟子的生前这一理想没有实现,但经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多年的皇权时代里,儒家近于国教,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认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大致归结起来,就是孟子所说的这四个字:“保民而王”。
再精炼一点,就是两个字:民和王。
民就是人民,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政治思想的核心。
把这个核心抓住了,搞好了,就是好的政治,否则就是失败的。
对此,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而毛泽东则强调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民主专政。
王就是王道,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区别于西方的主要特色。
孟子讲,“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靠武力征服来实现大国梦想,这是霸道;而以德治国,以人民利益为政策之本,去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综合国力,从而实现和平崛起,树立大国之间的王者地位,内圣而外王,这就是王道。
纵观两千多年中华帝国,有时王霸兼用,主流还是行王道,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仍然是这个样子。
围绕“民”这个主题,儒家强调以下几点:一要贵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执政者要在理性层面,树立以人民为最尊贵、最根本的意识,要分清楚哪头轻、哪头重。
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更没有国君。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话本来是出自《孔子家语》,“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二要爱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执政者要在情感层面,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
而不能漠视人民的生死疾苦,只图自己享受,不能麻木不仁。
孟子讲,“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宝马豪宅,而老百姓饿得脸发黄,甚至有饿死的,这样的国君可谓吃人的野兽。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大饥荒,都有很多人饿死,执政者则都会归咎于自然灾害。
对此,孟子有犀利的批判,“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儒家政治理想

儒家政治理想
儒家政治理想主要包含“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
在儒家思想中,“仁政”是其政治学说的核心。
这一理念是孔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孟子将其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其基本精神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理念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儒家的另一政治理想是“王道”。
这一理念强调君臣关系、官民关系,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此外,儒家政治理想还体现在“礼制”上。
在儒家的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发扬人性、完成人格,通才和专才的结合是其主要追求的目标。
儒家的教育目的也在于此。
请注意,不同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理念,上述回答以孔孟之道为主。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阅读相关文献或请教专业人士。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主要特点: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
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
孟子则提倡“法先王”“言必称尧舜”。
荀子主张“法后王”,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
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构成了儒学的理论基石。
○1克己复礼——为仁之道(基本要求)○2为政以德,取信于民:民无信不立。
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政以德:尊五美,屏四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
君子之德(领导人的作风)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孔子-德治、礼治。
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礼礼治思想的内容A、以礼治国。
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要以礼治国。
“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B、礼为社会整合之准则。
礼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
礼是维系政治社会安定之力量。
儒家治国理想

儒家治国理想
儒家的治国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仁政”,即提倡“德治”。
儒家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同时,儒家也强调君主的品德修养,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以便成为道德典范。
2.主张“礼”,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这些原则的提出旨在建立和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3.强调“中庸”之道。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要在治理国家时保持平衡和调和,避免过度强硬或过于软弱。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4.主张行王道。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通过行仁政和王道,君主可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忠诚,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儒家的治国理想体现了对君主品德和政治行为的严格要求。
这种理想旨在建立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
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
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
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
“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
“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
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
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
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