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

合集下载

小儿生理特点及常见疾病

小儿生理特点及常见疾病

小儿生理特点及常见疾病小儿顾名思义就是小孩子,小孩子的生理特点跟我们大人可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小儿生理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充,指充实旺盛。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概括地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

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

肾气的生发是小儿生长发育、脏器功能成熟完善的根本动力。

《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小儿的脏腑功能处于娇嫩、未充的阶段,这种脏腑功能需要在肾气的生发、推动下,随着小儿的年龄不断增长。

肾气包括寓于肾中的元阴、元阳,禀赋于先天并赖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因而其自身就必须在小儿成长过程中逐渐得到充盛。

小儿的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出生后肺脏、脾脏、肾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致。

更是因为小儿不仅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的需求。

所以,小儿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肺气宣发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

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肾、脾、肺气之不足,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

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未曾完善。

如肺主气、司呼吸,小儿肺脏娇嫩,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容易感冒、咳喘;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表现为运化力弱,摄入的食物要软而易消化,饮食有常、有节,否则易出现食积、吐泻;肾藏精、主水,小儿肾常虚,表现肾精未充,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等。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西医认为:
小儿各系统发育有一个逐渐完善、逐渐成熟 的过程。各部分的生理机能、神经心理的发 育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稚嫩到 成熟的。
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防御能力差,抗病能 力弱:
皮肤、粘膜、淋巴系统;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因子;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旦患病则脏腑 的修复能力强;而且小儿病因相对单纯,多为外 感六淫、时邪疠气或内伤乳食;少久病痼疾,少 情志干扰;同时小儿脏腑清灵,对药物的反应比 较敏捷。虽然病情传变较快易见危、重证候,但 只要抓住病机,及时正确的审慎施治,则病情好 转多比成人快: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婴儿者,其 肉脆血少气弱”。《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诀》 云: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 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 《育婴家秘》也说:“血气未充……,肠胃脆 弱……,神气怯弱”等。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年龄 越小,生机越旺盛、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周岁内的小儿在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出牙、囟门关闭等方面,每个月都会有很 大的增长变化。如体重至周岁与初生时比 可增长3倍,身高增长1.5倍,头围增长 0.5倍,动作发育及语言智力、脏腑功能 活动均快速发育,不断的完善而逐渐发展 成熟。
也,阴气未至,故曰纯阳”。“纯阳”是说小儿时期的 阴阳是生理状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 当代医家将“纯阳”的生理含义释为“生机蓬勃、发育 迅速”。 “纯阳”的病理意义。叶天士《幼科要略》云:“襁褓 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小儿一旦患病,病 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火动风,故临床小儿热病 (证)最多,而且易在热病(证)中出现壮热、惊惕甚至抽 搐、神昏(厥)等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小儿患病后脏腑 修复力强,较成人更易康复。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课件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课件

病理特点:易患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等
治疗原则:以预防为主,治疗 为辅,注重营养和护理
护理要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
学龄前儿童病理特点
免疫系统发育 不完全,容易
感染疾病
消化系统发育 不成熟,容易 出现消化不良、
腹泻等问题
呼吸系统发育 不成熟,容易 出现呼吸道感
染等问题
营养需求:幼儿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生长发育 饮食建议:均衡饮食,多样化食物,适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 健康习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等 运动锻炼:鼓励幼儿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
营养需求:蛋白质、脂肪、碳 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教育:进行早期教 育,如音乐、语言 、视觉等刺激,促 进大脑发育
婴儿护理与教育
婴儿护理:包括喂奶、换尿布、洗澡等日常护理 教育:包括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的教育 亲子互动:与婴儿进行互动,增进亲子关系 安全防护:注意婴儿的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幼儿护理与教育
幼儿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迅速,抵抗力弱,易受疾病影响 幼儿心理特点: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需要引导和培养 幼儿教育方法:游戏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饮食建议:均衡饮食,多样化 食物,适量摄入
健康习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 惯,避免挑食、偏食
运动锻炼:适量运动,增强体 质,促进生长发育
小儿护理与教育
新生儿护理与教育
喂养:母乳喂养或 配方奶喂养,注意 奶量、奶温、奶瓶 清洁等
睡眠:保证充足的 睡眠时间,营造安 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洗澡:注意水温、 时间、手法等,保 持皮肤清洁
铁质补充:预防缺铁性贫血 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定期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

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邪气易于鸱张,病情容易发生变化。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为大。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约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多种疾病。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等。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仍易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事故。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

少儿体适能生理特点

少儿体适能生理特点

少儿体适能生理特点
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其生理特点与成年人存在较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少儿体适能生理特点的详细说明:
1. 骨骼:儿童的骨骼中无机物多,有机物少,因此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

这使得儿童的骨骼不易完全骨折,但易弯曲变形。

因此,在体育训练和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身体姿态,以防弯腰驼背、脊柱侧弯等不良姿态的形成。

2. 关节:儿童青少年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伸展性大。

这意味着儿童青少年的关节活动范围大、灵活性、柔韧性好,但牢固性与稳定性差,易脱臼。

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力量练习,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3. 肌肉:肌肉发育的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躯干肌先于四肢肌肉、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肉、大块肌肉先于小块肌肉。

由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较小,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少,儿童青少年的收缩能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

在进行训练时,可以进行高频次、小运动量的训练,每组训练之间合理安排休息。

4. 生理机能:儿童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成年人水平。

他们的各种器官还未发育成熟,身体耐受力和身体控制能力要求较高。

5. 心理特点:儿童的运动兴趣强烈,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事物。

但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容易感到疲劳、焦虑或不安,需要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总的来说,儿童的身体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全方位的关注和指导。

在培养儿童体适能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中医儿科知识科普大全

中医儿科知识科普大全

中医儿科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儿科知识:
1.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迅速,发育迅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因此,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功能不成熟、生长发育迅速、脾胃虚弱等特点。

在病理上,小儿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且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传变和转归。

2.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

例如,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注意合理的喂养和睡眠;幼儿期是小儿语言、运动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注意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儿童期是小儿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需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小儿病因病机: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内伤包括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

小儿病机主要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方面。

4. 小儿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小儿疾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

5. 小儿预防保健:中医认为,预防保健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小儿来说,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当的运动和心理调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措施。

总之,中医儿科知识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对于保障小儿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和医生应该根据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保健。

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小儿是指出生后1岁到12岁的儿童,其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下面就来简述一下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1.生长发育快: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头围、体重、身高等各方面均会迅速增长。

2.代谢旺盛:小儿的新陈代谢速度比较快,能量消耗较大,需提供充足的营养。

3.器官功能不成熟:小儿的肝、肾、肺、免疫系统等器官仍处于未发育成熟的状态。

4.免疫力低下:小儿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易感染各类病毒和细菌。

5.心理状态易变:小儿的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常出现哭闹、焦虑、恐惧等情况。

二、病理特点1.感染性疾病多:小儿的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病毒和细菌,如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等。

2.营养不良:由于胃肠吸收不良或者饮食不当,小儿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如佝偻病、贫血等。

3.过敏反应强烈:小儿的体质较为敏感,过敏反应比成人更强烈,如过敏性皮炎、哮喘等。

4.神经系统发育问题:小儿的神经系统不成熟,易出现智力障碍、癫痫等问题。

5.先天性疾病:小儿出生时就存在的先天性疾病,如唇裂、先天性心脏病等。

三、小儿常见疾病1.感冒: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表现为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症状。

2.腹泻: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之一,表现为拉肚子、腹泻等症状。

3.哮喘:是小儿呼吸系统的常见病症,表现为气喘、咳嗽等症状。

4.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脚皮疹等症状。

5.水痘: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身体出现水疱疹等症状。

四、预防措施1.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保持小儿的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注重小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澡。

4.定期接种预防疫苗,建立小儿的免疫保护屏障。

5.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小儿的身体变化,及时就医治疗。

总之,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都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和重视,要给小儿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保障小儿的身体健康。

同时,注意预防常见的小儿疾病,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这对小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一、小儿生理、病理及发病特点(一)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

脏腑即五脏六腑,“形”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指的是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

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发育不完善和脆弱。

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和功能活动未臻健全。

古代医家将小儿这种娇嫩状态概括为“稚阴稚阳”。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蓬勃是指小儿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

发育迅速是指小儿生长和发育的速度很快。

这是小儿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生理特点。

由于小儿出生时机体诸多方面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及各种生理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古代医家将小儿这种生机旺盛的状态概括为“纯阳”。

(二)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为脆弱,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容易患病。

小儿疾病的传变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互相转化,并且相互之间传变迅速,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的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但其又有容易康复的一面。

小儿疾病容易康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能力强;二是小儿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治疗反应敏捷,随拨随应;三是儿科疾病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居多,治法较多,疗效较好。

(三)小儿发病特点:1.“肺常不足”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

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

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先犯于肺。

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
【摘要】小儿体质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的学术观点有“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阳有余而阴不足”学说和“少阳”学说,而其中以“纯阳”和“稚阴稚阳”最突出。

“纯阳”和“稚阴稚阳”理论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

“纯阳”表现为小儿在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稚阴稚阳”表现为小儿肌肤柔嫩,筋骨未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阴阳二气均较不足。

【关键词】纯阳;稚阴稚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临床用药原则
1、关于“纯阳”学说
最早提及小儿乃纯阳之体的是《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有诸多医家有相关观点: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小儿纯阳,无烦益火。

”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小儿门》云:“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十六岁以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

”明·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夫小儿八岁以前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

”明·万全《育婴秘诀·鞫养以慎其疾》:“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也。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治法》:“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

”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综上所述,“纯阳”说主要从小儿的生长发育旺盛。

发病之后容易化热化火,以及治疗宜清凉来阐述小儿的体质特点。

所谓“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而言。

而不能把“纯阳”理解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

从中医学基础理论来看,阳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阳气旺盛则生命活动才能旺盛,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故阳气偏旺才能推动生长发育。

2、关于“稚阴稚阳”学说
“稚阴稚阳”源于《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这里的“肉脆”指肌肉脆薄,“血少”是指血液中精微物质相对不
足,“气弱”指脏腑功能活动未健全、相对薄弱。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
论·养小儿候》提出“小儿腑脏之气软弱。

”《颅囟经·病证》言:“孩子气
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言: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
中把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足、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
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即所谓“稚阴稚阳”之体。

这里的“阴”,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
生理功能活动。

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
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未充和不全的。

3、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形指形体结构,如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指生理功能活
动,如肺气、脾气、肾气等。

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来看,五脏六腑的形与气
皆属不足,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尤为突出,而心、肝二脏相对有余。

万全
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所谓有余不足,非经云虚实之谓。

”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
本,三者密切相关。

小儿新生,先天禀受肾气未充,既生之后,需赖后天脾胃
运化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不断补充和化生。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肾气
生发、脾胃运化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其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比
成人大,故显得脾常不足肾常虚。

同样,肾为气之根,脾为水谷精气之源,初
生时肺脏全而未壮,脾肾又均稚弱,故肺脏受气不足,主气功能未健,显得肺
常不足。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体、智力、脏腑、功能等均随着年龄的增长,
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

《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言:“小儿始生,生
长尚盛。

”这种生长旺盛、发育迅速的特点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明显,主要表现
在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两方面。

4、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邪气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乳
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临床上
以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最为多见。

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对
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寒暖不能自调,六淫之邪不论从口鼻而入,或由皮毛侵袭,均能影响肺之宣肃功能,而出现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

万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指出:“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


小儿“脾常不足”,消化能力薄弱,稍有乳食不节,喂养不当,饥饱不适,便易损伤脾胃而患病,如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等,严重者可影响小
儿生长发育。

万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言:“水谷之寒热伤人也,感
则脾先受之。


传变迅速表现在小儿疾病的寒热虚实容易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

《小儿药
证直诀·原序》明确指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指小儿一旦患病,则正气易虚而邪气易实,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转为虚实夹杂;虚证亦可兼见实象,出现错综
复杂的证候。

“易寒易热”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阳未充”,阳气
易损而出现阴寒之证,所谓“阴胜则寒”;又由于“稚阴未长”,阴液易劫而
表现为热的证候,所谓“阳胜则热”。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患病在病情发展转归的过程中,由于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并且
病因单纯,极少七情劳倦伤害,几种疾病同时并见的情况也较少,对药物的反
应灵敏,所以只要辨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病情较成人容易恢复健
康。

5、临床治疗用药原则
(1)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用药宜轻、清,慎用辛烈。

小儿脏腑娇嫩,卫外未固,易受外邪侵袭,且易侵犯肺经;故“风邪上受,首先犯肺”在儿科尤为常见。

治宜轻清上浮之品,托邪外出。

而过于苦寒、辛
热或攻伐峻下药物必须慎用,如病情需要用者,应当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阳,耗损真元,致病情发生变端。

小儿脏腑娇嫩,患病后易虚易实,故邪去之七八,
即应攻补兼施,邪去而不伤正。

治疗小儿内伤性疾病,地黄、黄精、何首乌、
阿胶等壅滞之品,应慎重使用,以防阻碍脾阳。

(2)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慎用苦寒辛烈之品,防止伤阴伤阳。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一旦感受外邪,发展迅速,要及早治疗。

在治疗小儿
疾病中,用药过于苦寒,容易损伤阳气,过于辛烈,易于伤阴。

若为热性病,
邪去七八,药宜减量,并予甘淡清络之品清解余热,以防过用苦寒,损伤阳气。

热性病尤易伤阴伤气,在治疗中,要配合养阴益气,提防热去而气阴大伤。


脾虚而寒湿滞中,使用辛燥之品务必中病即止。

(3)脾常不足,顾护脾胃。

小儿患病后容易殃及脾胃,损伤脾阳,出现脾失健运而见纳差便溏等证候;另一方面,饮食不当,如生冷、肥腻、不洁之品易伤脾阳而致病。

如小儿患外
感常并见脾胃病,治疗既要疏解外邪,又要运脾消食,外邪一去,治应在脾。

脾阳之健运赖肾阳之温煦,久病脾虚患儿,往往肾阳亦虚,治宜壮肾健脾。


病日久,亦可损及脾阳,治疗也应健脾固肾。

(4)肝常有余,提防扰动肝风。

小儿肝常有余,外感热病,容易扰动肝风,引起抽搐。

临床上对发热患儿,要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抽搐,立即处理;在治疗中适当选加平肝、疏风镇
痉药物,防患于未然。

对里热炽盛、风火相煽之抽搐,则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

综上,“纯阳”和“稚阴稚阳”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对于阐明和理
解小儿病因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锦善.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1):14—16
[2]廖华标,陈敏时.浅谈小二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2001,8:12—13
[3]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22
[4]胡景瑞,侯树平.略述五脏强弱不均衡性是小儿五脏生理的突出特点[J]. 中医研究,1994,7(3):45—46
[5]徐荣谦,刘玲.“少阳学说”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4):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