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

论述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一、引言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语言文字训练,也是让学生对美品味与欣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对美的一种认识过程。

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的教学过程。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图文并茂,词句优美,蕴含着人们几千年来的文字精华和审美精髓,为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字支持。

中学的语文教学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当中,感受到美学的魅力,体会美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全面提高。

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审美教育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现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上升到了德、智、美、劳,全方位教育的阶段。

审美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越来越注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审美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中学的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忽视。

2.审美教育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算途径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其智力的发展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他们既善于利用形象思维,又有具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的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强,这是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也是学校所要掌握的教育规律。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形象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心理愉悦的精神状态,从而丰富其想象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学生的智力结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为培养出智慧性人才打好基础。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自然是难 以落到实处 的。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 审美想 象实 际上是将 文学作 品 中所 隐含 的只能意会 难 以言传 的虚 象虚 景 , 通过一定 的手段投射 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使他 们通过 些非语言 、非概念式 的思维活动而形成一种 主体 内 心可感受 到的体会 和体验 ,产生一些在 文字之 外的审
田野里 , 瞧去 , 大片 、 一 一大片满是 的” 。这样才 能理解 作者所描绘 出的春色图 ,也 才能使学生认识 到 自己的 感 受和能力 。
目前 ,中学语 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存在 的问题 比较
突 出 。 主要 表 现 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1 . 受应试教 育的影响 , 忽视 了阅读 能力培养 。在教 学中 , 应试教育 的影 响 , 受 以考试为 中心 , 一切 围绕“ 应 试教育 ” 模式 , 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只重 视知 识传授 、 使 忽 视能力培养的急功近利现象表现 突出 主要原 因 : 国 我 目前 的人 才选拔方 式上 , 仍然采 用 “ 考定 终身 ” 一 的高 考机制 , 在这种 大的背景 下 , 社会 、 学校和 家庭往 往都 自觉或不 自觉地 把学生 能否考 取大 学或取 得好成 绩 , 作为衡 量学校教育是否 成功的唯一标准 。在 这样 的宏 观背景和办学理念 的指 导下 ,阅读教学 中的审美教育
能 力 ” 为 教 学 目的 之 一 。 定
语文 阅读 教学从 教学 内容来 看 ,是 以品读赏析 和 体味感 受作品为 主的形 象性 与情境性 的教学 ,对作 品 的欣赏是一种美 的认识 过程 ,它始终伴 随着 对活生生 的形象的情感反应及理 性思维对作 品的审美 评价 。对 此, 本文试 图从 中学语 文阅读 教学现状及原 因人手 , 对 如何更好地实施审美 教育作些粗浅 的分析与探讨。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被逐步重视。

本文意在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审美教育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审美教育旨在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统一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发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动性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

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

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多媒体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童年》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艺术特点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后感、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

二、注重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音乐等方式,营造出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感交流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亲近作品,感悟作品的美感。

三、开展审美情感培养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审美情感培养活动,如文学欣赏会、画展参观、音乐会观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灵感触
学生好像接 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 门的
张 智 慧 ,教 师 ,现 居 江 苏 邳 州 。
2 09 1 0 2
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 , “ 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尤其是 大多数来 自 农村 的学生 ,他们 可以联 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 、 活知识 ,把 旧 生
表象进行加工 ,重新组合 ,用 自己的
这样 ,智能 、情感 、意志三种心理结 构相互依赖 、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地
在被 无辜开 除的逆境 中 “ 始终 微笑 , 态度温和”的乐观 、积极向上的高尚
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 情 ,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 中 “ 欣然前往 ” ,敢 于直面惨淡 的人
物产生震动 、惊异 、 叹、仰慕 、热 赞
爱、 振奋等等美好 的情感 , 从而激发
“ 对敌斗争”和 “ 死难情形” 要求学 , 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 阅读课 文 ,逐
情感和心灵 , 造就和谐发展的个性。 @
综合 天地
驾驭知识的 自 信心 、 进取心 、意志力 ,
从而能形成更加 明确的选择意向和 目
不久她的祖母 、一弟一妹 因病无钱就
医相继死亡 ,12 年考入 国立北京女 93 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 ,
标 。另外 。 情感 的调动 、意志的保证
之语 ,是 “ 披文人情”的最好切入口。
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人 手,在智 能教育 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
中实施审美教育 ,是全面提高人 的素 质 、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从 心
理结构来说 ,它使 受教育者主体在智
能结构 、情感和意识结构 三个方 面得
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和情感性作基 础 , 生很容 易领悟到如此 的结构形 学 式是来 自 鲁迅 对反对 派及其走狗文人 的愤慨和斥 责 , 对刘 和珍等死难烈士 的悲痛 和歌颂 的 复杂 心绪 的 自然流 露。 “ 披文人情 ”的讲授拨开 了含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审美教育呢?根据中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等问题,对于深奥、抽象的美学理论尚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直观生动的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心智,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抓关键人物,展示人物美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

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皆以规范的语言文字,将饱含审美张力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知识、阔大的心胸、敏锐的“触角”去挖掘、感受文本潜在的美。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心灵美是一种内在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美。

”这种美,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情感,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譬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叙写了鲁达路遇史进、李忠,三人到酒楼上饮酒,遇到金氏父女,为其悲惨遭遇而感到愤愤不平,最后三拳将镇关西打死的故事。

从中可见鲁达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同情弱者,行侠仗义的精神。

教师在分析鲁达形象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鲁达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细致剖析,特别是动作,挖掘出人物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的高尚品格。

如听完金氏父女哭后,毫不犹豫地摸出身上的全部银两倾囊相助,觉得少,又向朋友借钱,见李忠只“摸”出二两银子,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并未要这二两银子,又“丢”还了李忠。

又如三拳打镇关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相信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一幕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鲁达这个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爱戴。

二、品好词佳句,体会语言美语言是美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语言本身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既有优美的抒情散文,又有绘景生动的写景佳作,还有抒发作者情感的诗歌精品等。

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把美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从语言中挖掘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教师点拨“大”让学生体会到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使学生体会到景物的单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期间,缈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能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音乐家用音响组合形象,美术家用色彩线条组合形象,作家创造形象凭借的是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去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言语,从而创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

关键词:语文语文教育
爱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

据此,直接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无疑是进行美育的“近水楼台”,而在诸多的学科中,语文教学又是施美教育得天独厚的一隅。

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总观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能对学生直接进行美育的文学作品占了文选总数的30%,还有20%的文言文中也有不少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些审美的因子存在,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一旦被发掘,便能使作品熠熠生辉,使读者赏心悦目。

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了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而放弃了生动有趣的美育。

语文教学中施美教育方法很多,我认为,把美育寓于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中可以一
举两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具体谈三点:
一、深入挖掘景物描写所展示的化合物形象美
美的载体是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思想。

”(见《生活与美学》)音乐家用音响组合形象,美术家用色彩线条组合形象,作家创造形象凭借的是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去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言语,从而创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

但是,许多优秀的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不仅仅去写人物的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来给人造形,这种写景塑形所展示的美有时候比直接写形所展示的美更含蓄、更丰富、更能摄人心魄。

以《虎吼雷鸣马萧萧》为例:课文在塑造李自成这个农民起义领袖形象时,除了生动感人的语言描写外,更多的是借助景物描写。

文中写了流动的雷声、猛虎的吼叫、战马的嘶鸣;写了天上的闪电、地上的火光、奔腾的涧水、汹涌的松涛,这些景物描写构成一个充满壮美的典型环境,于是,活动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处处闪烁着英雄悲壮。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处处显示着壮美的色彩,烘托着主人公和战士们的高大形象,使这些形象洋溢着在革命低潮时不动摇、不灰心、有胆识、有远见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悲壮,这悲壮强烈地震撼着读者,使读者升腾起一种悲壮的美感。

这还不够,为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在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里,作者笔锋一转,又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
幅优美悦人的深山黎明图:画眉、百灵、子规、黄茑这些清丽可人的小鸟婉转歌唱,“欢快的云雀在薄薄的熹微中上下飞翔”,“芳香的青草”,“橙红色的霞光”“清石上的流泉”,这一切把出发前的壮美转成了行进中的优美,这种优美的色彩,充分表现了李自成及战士们在做出重大选择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革命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总之,引导学生用挖掘课文的景物描写所展示的人物形象美,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主题思想,还能让学生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对李自成及战士们那种悲壮的斗争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这种敬佩其实正是一种审美结晶。

二、用情品景物描写所构成的意境美
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如山川、河流、花卉、树木,它们本是纯客观的自然,但若写进了文学作品中,它们就是人化了的自然,其中已渗进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它们的热烈明丽,它们的盎然蓬勃,它们的凄凄惨惨,它们的温馨静谧,或展示了作者昂扬奋进的精神,或透露了作者落漠感伤的情怀,或表现了作者恬淡宁静的志趣,这种情与景的契合统一,就是意境。

中学语文中拥有不少优美、壮美、凄美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和古典诗词,像《春》、《夏感》、《潼关怀古》、《山居秋暝》、《秋思》等等。

教这些课文,有的教师只从传授语文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弄清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主题,于是教散文则逐段逐层地找“主要写什么”,讲古典诗
词则一字一句地去翻译,这样,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诗词教起来干瘪无味,学起来味同嚼蜡,于是,作者、教者、学者,无形中显出一种“不和谐”。

怎样消除这种“不和谐”呢?我认为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实在是一条双管齐下的教学途径,既能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节奏的本意是指音乐中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急徐行止、强弱短长等现象。

巧妙的节奏变化可以使音乐美妙动听。

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同音乐一样,讲究节奏美。

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我:“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稀声寥渺处。

”可见节奏在文章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散文、小说都很讲究节奏,像《春》、《荷花淀》、《三峡之秋》、《庖丁解牛》等等。

构成节奏美的因素很多,有情节的张与弛,有语言的隐与露,有内容的疏与密,此外,景物描写的动与静、色彩的浓与淡,也能构成文章的节奏美。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散文,从语文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写景能抓住特征。

从美学角度去看,这篇文章的写景富有鲜明的节奏美,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大节奏套小节奏,节节有美。

早晨,重写橘柚树,主要是静态描写:橘柚树上的露珠“像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从景物的色彩形态上,显示了清晨万物复苏、清新明丽的特点。

期间,又有动态描写:露水闪耀到消逝,太阳出来到闪烁着阳光,这一切给人的感受就如一组悠扬的曲子徐
徐地从远而来。

接着,作者用昂扬的笔调谱写了激越亢奋的一段:“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腾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它那激越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的峭壁”,充分表现了长江水势的浩浩荡荡,从而显示了它上午热烈的特点。

接下来,作者又把笔调由激越转向舒缓,由此显示了长江一天中景色的又一特点:宁静而舒缓。

最后,作者写了长江的昏昏欲睡,写了长江偶然的惊动:驳船经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摇曳。

突出了三峡夜间的宁静,尤其是对三峡月色的描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字里行间电流露了一种无声的安详与柔和,一种寂静中洋溢着温馨的美感,如果说上午景色给人的感受是曲子的开端,那么中午景色的特点给人的感受是曲子的开端的话,那么中午景色的特点则是曲子的高潮,下午景色所呈现的色、形则如曲子的由高潮向结尾的过渡,而三峡月夜的特点则如曲子的尾声。

景景有其节、节节均合拍。

这合谐的节奏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写景能抓住特点,又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特点所构成的美感。

总之,课文是知识的海洋,是蕴美的宫殿。

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得利于“近水楼台”的中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多多地带领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美的精华,去拓展美的视野;使学生在怒发冲冠的激烈中,去感受人生、社会的悲壮与崇高;在赏心悦目里去体味人生、社会的温馨与美好。

藉此引动和激发学生对人生、对民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实现“以美感教育完成
其道德教育”的美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