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详细版
配网自动化的方案及配置分析

P N P
#2 FTU站
N
#3 FTU站(N侧)
P N
故障电流方向
故障电流方向Hale Waihona Puke 双向闭锁式电流保护工作原理
SCADA系统功能表述
SCADA是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的基础,其主要 功能是数据采集和远方遥控及管理。
SCADA系统状态量处理功能
实 时 显 示 配 网 状 态
状态 设置 (遥 控封 锁或 允 许)
S O E 设 置
屏蔽 过于 频繁 的遥 信告 警动 作
将处理 后的信 息送入 人机界 面、数 据库, 打印系 统等
OPEN2000系统中SCADA子系统界面
配电监控终端PFTU2000
PFTU2000型馈线监控系统 (FTU)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配 电终端设备先进技术的基础 上,针对配电线路设计的新 一代高可靠性、高性价比自 动控制装置。该产品利用光 纤通讯技术,实现快速馈线 自动化保护与控制,达到了 快速、可靠、灵敏和选择性 的要求,代表着馈线自动化 领域的发展方向,是适合中 国电力行业的新一代配电自 动化终端设备。
配网自动化的方案及配置分析
课题背景
是用电大户,但长期以来公司并没有实现 完备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一旦出现配电网 故障,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 即便在配电网正常工作时配网自动化系统 也会优化供电方式,即为公司节约了用电 量,也为国家节约了能源,还有利于环保。
本课题主要要求与任务
1 2 3 4
电表1
电表2
电表N
馈线自动化(FA) 设计方案
对于较复杂网架结构,在线路故障情况下,利用保护型FTU 和系统通信完成故障区段的自动隔离,非故障区段自动转移供 电功能。引入具有远控功能和保护功能的配电馈线自动化原理 :在保护方面,引入具有主保护与后备保护的双向闭锁式方向 过电流保护,完整实现了保护的快速、灵敏、选择和可靠性; 在系统恢复方面,引入实用的故障隔离的主备重构恢复技术; 在系统监控方面,使用主备原理的热备用监控技术。
2024年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

2024年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2024年的配网自动化体系结构将进一步完善,并借助先进的实现技术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系统可靠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2024年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未来的配网自动化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体系结构2024年的配网自动化体系结构将建立在以下几个核心模块上:1.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通过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收集电力系统的相关数据,并借助通信网络将数据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将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如物联网、5G等,以实现高速、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在数据处理中心,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重要信息,并生成预测和优化结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将能够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检测电力故障,并提供相应的控制策略和优化方案。
3. 控制与决策模块:根据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提供的信息,控制与决策模块将根据系统实时情况对电力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控制与决策模块将采用智能算法和优化算法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4. 安全与保护模块:在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中,安全与保护模块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与保护模块将借助先进的安全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恶意攻击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实现技术2024年的配网自动化将依靠以下几种实现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1.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为配网自动化提供强大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能力。
通过在电力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提高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和控制与决策模块中发挥重要作用。
配网自动化及其三遥功能实施方案分析

配网自动化及其三遥功能实施方案分析摘要: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一个具有可靠性、经济性、实用性和自愈性的智能配电系统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配网自动化是利用自动化装置或系统,监视配电网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配电网故障,进行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本文主要探讨了配网自动化以及三遥功能的实现,以供同行人员参考。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应用;理念;三遥;探索0 引言配电网是电力网络中直接面向电力用户的一个环节,是检测供电可靠性的重要部分。
配电自动化的广泛应用,为调度运行控制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和配网检修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也对社会保电活动等提供可信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措施,极大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
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1.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是为电力企业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通过配网系统的监视、决策和管理等功能来实现配网的智能化系统。
配网调度智能化系统包括配电网的运行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
为了达到支撑运行的需求,在配电网的设计方案中要考虑这几个设计原则:可靠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维护性原则、可管理性原则。
智能化配电网的服务器应根据不同出的应用特点来选用与之相应的系统配置和体系结构,提供方便操作、易于管理、方便维护的界面,实现系统功能的合理化、美观化、可操作化。
1.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组成配网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结构,它的构成部分分别是:服务器、工作站、防护设备、同步装置、配套软件,配套软件服务主要是为了保障配网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1.3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整体结构实施配电和规划自动化系统的工作中,应当充分考虑其可靠性、安全性。
如图 1 是标准型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图。
图 1 标准型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图1.4 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①配电网系统的优化:优化内容为,无功补偿、降低线损、设备运行无障碍、电压合格率、供电的可靠性。
②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不综合性、集成化: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全面解决的方案,走向集成化道路,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配电投资。
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范文

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范文网络自动化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设备实现网络管理和运维工作的自动化过程。
在配网自动化中,网络设备自动配置和管理是关键的实现技术之一。
本文将针对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一、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是指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层次结构和各个组件的功能关系。
一般来说,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是配网自动化的基础,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采集配网设备的状态数据、环境数据和用户需求等信息。
常见的数据采集设备包括环境传感器、电能表、电压检测仪等。
2. 数据传输层:数据传输层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上层的数据处理和控制系统。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太网、Wi-Fi、蓝牙等。
3. 数据处理和控制层:数据处理和控制层是配网自动化的核心,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控制和决策。
该层包括多个子系统,如数据处理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等。
- 数据处理子系统: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化,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对于非结构化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格式转换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 控制子系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控制配网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参数设置。
通过控制子系统可以实现自动配置、网络拓扑优化、故障诊断和故障恢复等功能。
- 决策子系统: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决策策略和优化算法,以实现配网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
决策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网络当前状态,自动调整配置和优化控制策略。
4. 应用层:应用层是配网自动化的最上层,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提供人机界面和相关的应用服务。
应用层可以包括各种监测、调度、预警和分析工具,以满足用户对配网运维管理的需求。
二、配网自动化的实现技术配网自动化的实现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各个方面的具体技术。
配网自动化终端功能及应用31161.pptx

配变终端设备(TTU)
TTU监测并记录配电变压器运行工况,根据低压侧三相电压、电流采样 值,每隔1~2分钟计算一次电压有效值、电流有效值、有功功率、无功 功率、功率因数、有功电能、无功电能等运行参数,记录并保存一段时 间(一周或一个月)和典型日上述数组的整点值,电压、电流的最大值、 最小值及其出现时间,供电中断时间及恢复时间,记录数据保存在装置 的不挥发内存中,在装置断电时记录内容不丢失。配网主站通过通信系 统定时读取TTU测量值及历史记录,及时发现变压器过负荷及停电等运 行问题,根据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以及负荷特 性,并为负荷预测、配电网规划及事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如不具备通 信条件,使用掌上电脑每隔一周或一个月到现场读取记录,事后转存到 配网主站或其它分析系统。
纲要
概述 配电自动化系统架构 配电终端功能及性能指标 几种主要的通信方式介绍 实际应用方案 新的技术
什么是配网自动化
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 术将配电网在线数据及离线数据、配电 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 形进行信息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 统,实现配电网及其设备正常运行及事 故状态下的的监测、保护、控制、用电 负荷配电管理的现代化。
机械性能 工作条件:装置能承受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响应、冲击响应检验; 运输条件:装置能承受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耐久、冲击耐久及碰撞检验。
智能电源模块
双电源输入
AC/DC
DC24V/48V
DC/DC
DC5V
蓄电池充电管理
DC24V
主电源模块
主电源模块支持双路电源输入,支持交、直流供电方式。正常情况下,应为 交流供电方式,一旦交流电源中断,装置在无扰动情况下自动切换到直流供电 方式;当交流电源恢复供电时,装置自动切回交流供电方式。主电源模块能实 现对供电电源的状态监视,并能将电源供电状况以遥信方式上报到上级系统。
南方电网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

5.3
根据功能配置和安装位置不同,可分为站所终端(DTU)、馈线终端(FTU)、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TTU)及其他终端等。
开关站、环网柜、配电站等场所应选用站所终端(DTU),柱上开关应选用馈线终端(FTU),配电变压器应选用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TTU)。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批准。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归口并解释。
本规范起草单位:
本规范参加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1.
本规范规定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应用功能、性能指标、系统配置及与其他系统的数据接口等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南方电网所辖各地(市、州)、县级供电企业中低压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建设与改造工作。
f)配电自动化终端(remote terminal unit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适用于配电网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简称配电终端。包括馈线终端(FTU)、站所终端(DTU)、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TTU)以及其他简易监测终端等。
4.
a)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改造应结合地区配电网规模及应用需求,与配电网调度运行管理体制相适应,满足配电网安全经济优质运行要求,提高配电网供电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
5.1.1.1
主要包括SCADA服务器、历史服务器、数据采集服务器、WEB服务器等,运行应用服务程序,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服务提供等功能。
5.1.1.2
主要包括配调工作站、维护工作站、报表工作站等,运行用户界面程序,完成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
5.1.1.3
主要包括主干交换机、数据采集交换机、WEB交换机、配调交换机、路由器等,负责系统各计算机设备间的通信连接。
[全]配电网及其特点、体系结构,配电网自动化
![[全]配电网及其特点、体系结构,配电网自动化](https://img.taocdn.com/s3/m/d0d67cde79563c1ec4da7144.png)
配电网及其特点、体系结构,配电网自动化配电网(Distribution Network):是作为电力系统的末端直接与用户相连起来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包括0.4~110kV各电压等级的电网。
电力系统各环节示意图配电网组成及特点组成:馈线(架空线或电缆)、降压变、断路器、各种开关(也包括继保、自动装置、测量、计量仪表、通信、控制设备)。
电压:≥1kV称高压(35kV、6~10kV、3kV);≤1kV称低压(一般指220V、380V)。
配电网特点:1)负荷集中(深入城市、居民点)、传输功率较小、距离较短、用户类型要求变化大;2)中性点不直接接地。
配电网的体系结构配电网的体系结构配电网的体系结构配电网的体系结构配电网自动化(Distribution System Automation, DSA) :配电网自动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信、数据存储、信息管理技术,将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电网结构、设备、用户以及地理图形等信息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运行监控及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
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优化电网操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管理水平,使供电企业和用户双方受益,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
配电管理系统(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DMS):从变电、配电到用电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DAS):是在远方以实时方式监视、协调和操作配电设备的自动化系统。
配电SCADA系统电源进线监控:对配网进线变电所开关位置、母线电压、线路电流、有功、无功、电度量监视与控制。
开闭所与变电站自动化(Substation Automation, SA):开闭所、小区变开关位置、继保、接地选线、电压电流、有功无功、电度量的远方监视,开关远控,变压器远方有载调压。
广东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

QB ICS:27.1000CCS:F21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001 1137.01-2008 广东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of Guangdong power grid2008-06-15发布2008-06-15实施广东电网公司发布Q/GD001 1137.01-2008目次前言 (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名词解释 (1)4 系统结构 (2)5 配电主站 (3)5.1功能要求 (3)5.2性能指标 (10)5.3配置要求 (11)6 配电子站 (13)6.1功能要求 (13)6.2性能指标 (13)7 配电终端 (14)7.1馈线终端 (14)7.2配电变压器终端 (16)8 安全防护 (16)9 环境条件 (16)10 通信通道要求 (16)10.1模拟通信 (16)10.2数字通信 (16)附录A (17)A.1架空线路 (17)A.2电缆线路 (18)A.3配电变压器 (19)附录B (20)附录C (21)Q/GD001 1137.01-2008前言为规范广东电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及改造工作,提高配电自动化水平,促进配网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实现配电自动化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在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广东配网的现状、运行管理需求及发展需求,提出了广东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及性能指标要求,适用于广东电网各级供电局进行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建设及改造工作。
本规范由广东电网公司生技部提出、归口并解释。
主要起草人员:黄邵远、段新辉、余兆荣、赵永发、高新华、谢善益、吴国沛、陶文伟、邹国惠、张喜平、黄剑眉、孙浩、化振谦、曲毅、吴强、陈家桐审核:马辉、温柏坚审定:张文峰批准:徐达明IQ/GD001 1137.01-2008广东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描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应用功能、性能指标、系统配置及与其他系统数据接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GD/FS-5105(安全管理范本系列)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详细版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详细版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1、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1)配网自动化的基本问题:尽管我国的配电网自动化工作目前已进入试点实施阶段,但对于配电自动化的认识仍然众说纷纭,下面仅对配网自动化的概念、目标、范围阐述本文的观点:a.概念:配电网自动化首先表现为一种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它在在线(实时)状态下,能够监控、协调、管理配电网各环节设备与整个配电网优化运行。
b.目标: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和提高运行管理效率(经济运行)。
c.范围:以10kV干线馈线自动化为主,覆盖了400V低压配电台区自动化,延伸到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2)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配网自动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包含了四个主要环节:供电网络、远动系统、通信系统、主站网络。
目前存在的误区之一:过分强调自动化及软件功能,忽略电网的根本需求。
(3)实施配网自动化的技术原则:a.可靠性原则:实施配网自动化的首要目标是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实现高度可靠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具有可靠的电源点(双电源进线、备自投、变电所自动化)。
②具有可靠的配电网网架(规划、布局、线路)。
③具有可靠的设备(一次智能化开关、二次户外FTU、TTU)。
④具有可靠的通信系统(通信介质、设备)。
⑤具有可靠的主站系统(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
b.分散性原则:①由于配电网的地域分布性特点,建立配网自动化系统希望功能分散、危险分散,采用具有智能的一次设备(如重合器),故障就地解决。
对于县级规模的配电网,复杂性并不高,提高可靠性供电,通常双电源即能满足实际要求,推荐重合器方案,并且在10kV干线适当配置开关数量,使保护配合能够实现。
②为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主站软件功能分散,以SCADA为主体的实时监控功能独立运行,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主体的在线管理功能独立运行,电网分析计算功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间内核(数据库、微内核调度等)一体化设计,保证信息的可靠、高效、优质共享。
在实施配网自动化工程中,存在着另一误区:以GIS代SCADA(如ARCINFO),实时处理图形,增加了计算机工作负担,人为地降低了系统安全可靠性。
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第一目标的架空网,SCADA实时监控为重点,确保主站信息处理及时,GIS在线管理为次;而以运行管理为主要目标的电缆网,应区别对待。
2、配网自动化的实现技术(1)供电方式及一次设备:受地域与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配电网在管理上划分为城市电网(大中城市)与农村电网(乡村、县城),城市电网以电缆网方式为主,农村电网以架空线方式为主。
配电网的供电方式由电源点、线路开关设备、网架(线路联结)三部分决定,电源点、网架的不同方式组合,架构了多种多样的供电方式,如单电源辐射状供电、双(多)电源互备供电、双(多)电源环网供电、网格状供电等,而线路开关设备如环网柜、重合器、分段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提供了功能各异的供电配合方案。
城市电缆网多采用环网柜(配负荷开关、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等)作为配电线路主设备,农电架空线网多采用重合器、分段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主设备。
以线路开关设备区分的供电方案主要有:电缆环网柜方案、架空重合器方案、分段器(自动配电开关)方案、断路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仔细比较各方案的优劣,下面仅说明几个重要问题:①评价架空网配网自动化供电方案优劣的首要依据是供电可靠性,包括故障下停电范围、停电次数、停电时间、恢复供电时间。
②在架空线网中,重合器方案具有现实的和技术的优点:实际中,架空线路故障的80%是瞬间故障,采用重合器隔离瞬间故障,能大幅度提高供电可靠性;由于强电的危险性,线路发生故障时,希望现场问题就地解决,不宜扩大,减少人为复杂化;重合器的智能化程度高,使供电网络能独立运行,不依赖于通信系统、主站系统,同时可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由于故障多发生在分支线低压台区,支线可以用智能分段器与干线重合器保护配合。
③县级城市配电网的特点是架空线网、供电半径在5km以内,推荐双电源环网供电,并采用三开关四分段重合器方案。
④无论是依靠智能开关设备保护配合隔离故障还是通过通信、主站软件隔离故障,均希望简化电网联结的复杂性,对一般的城区和农网,采用双电源环网供电,完全能满足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要求。
(2)远动系统及二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远动主要实现FTU、TTU对线路开关、配电台区(变压器)的监控。
远动系统及设备的可靠性功能主要包括保护动作、环网控制、远方控制、就地手动等四方面。
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主要问题是线路电源(仪表与操作电源)和传输规约,设计适用于户外环境的、可靠的不间断电源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一个难题。
由于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性,目前变电所采用的CDT、POLLING规约,均不适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新的101规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它能否作为配电自动化远动传输标准,尚难评定,目前IEC正在制定新的传输协议标准。
(3)通信方案及设备:配电自动化的通信方案包括主站对子站、主站对现场单元、子站对现场单元、子站之间、现场单元之间的通信等广义的范围。
目前实施的完整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系统的通信方案指主站对子站、主站对现场单元的通信。
通信是配电网自动化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区域不同、条件不同,通信方案也多种多样:光纤、电力载波、有线电缆、微波、扩频等,但总的来看,采用混合通信方案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原则,通信干线(指10kV线路)用光纤(城市供电半径较短,同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支线(指低压配电台区)采用别的通信方式(根据距离干线远近、传输要求高低决定),远距离孤立点采用无线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配网自动化光纤通信通常传输一路数据,带宽在几十K即可,需采用专用光端机。
配电载波技术是有着巨大前景的配电网通信技术,目前尚未达到实用化。
(4)主站网络与软件功能:配电网自动化的主站功能包括SCADA实时监控、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线管理、电网经济运行分析等,主站框架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调度自动化系统C/S模式,以P-P-C/S-B/S一体化架构,充分体现分布式网络的管控一体的综合集成系统特点,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平台技术充分体现功能与开放,并提供与异构系统跨平台接口,与调度、负控、MIS、CIS等自动化子系统实现无缝集成。
从供电局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出发,目前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该实现配(网)调(度)合一的设计,技术上统一平台,管理上易于维护(考虑到尤其是县级供电局自动化技术力量不足的实际困难),经济上节约资金(包括节约建设资金和维护费用),同时也奠定了将来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在做法上,重视已有的调度自动化的升级改造与建设配网自动化统一考虑,新上调度自动化与建设配网自动化统一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实现监控与管理一体化,在技术上体现在信息的高效共享,而不仅是通过数据转换的松散联网。
GIS应与CIS、CRM 管理密切结合,设计要分布式、网络化,引入GPS 定位系统,提高供用电维护、检修等自动化水平,提供优质服务。
3、实施模式为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效率、降低技术难度,依据配电网规模的大小,配网自动化的实施模式主要区分为县级城市、大中城市两种情况:县级城市等小规模配电网可以集中管控,一个配网主站、一级通信网络;而对大中城市,以小区化建设,类似调度自动化方式,以小区设备群为单元,实施"单元化终端-分布式结构-分层网络-功能集成-多级管控"的配电调度系统模式,解决信息瓶颈,提高系统总体监控/管理效率。
4、突出的问题(1)户外运行:配电线路设备的户外运行环境,对开关主设备、远动设备、通信终端设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保证温度、湿度、抗凝露、抗老化、抗风沙等指标,在开关的外绝缘材料、电子设备的设计、元器件筛选等方面特殊考虑。
(2)通信可靠性: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主要担负着实时监控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职能,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首先由供电方案决定,在线路开关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的配电网中,整个系统性能对主站与通信的依赖性强,而配电网的广域地理分布性,使通信传输的可靠性成为建设可靠的配电网自动化的难点之一。
对于供电网络采用重合器方案,解决了对通信的强依赖性问题。
(3)电源:配电线路上的电源用于提供开关、监控单元的工作动力,其来源有二:在线路正常供电条件下,由电源变压器从线路取电;线路失电时,启动后备电源(UPS)供电,对于操作开关的大电流可通过大电容储能放电提供动力。
存在的难题是不间断电源(UPS)户外运行问题,尤其高低温对蓄电池工作的影响。
可在这里输入个人/品牌名/地点Personal / Brand Name / Location Can Be Entered Here。